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是中國古代頂級門閥士族,晉代四大盛門“王謝袁蕭”之首(也有稱“王謝桓庾”),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素有“華夏首望”之譽稱。

琅琊王氏肇端於西漢時期的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發展於曹魏西晉,確立於東晉初年並達到最盛時期,史稱“王與馬,共天下”,延續至唐末五代,南朝以後走向衰弱。在七百年的時間裡,琅琊王氏在政治、倫理道德、朝章國典、文學藝術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二十四史》中記載,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琅琊王氏共培養出了以王吉王導王羲之王元姬等人為代表的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

琅琊王氏家族世代居住於琅琊臨沂,西晉末年永嘉之亂衣冠南渡、舉族遷居金陵。南渡之後,因對故鄉的思念,一直都以北土地名為稱呼,東晉元帝時,僑置南琅琊郡(今南京市棲霞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琅琊王氏
  • 時代:興起於秦漢,鼎盛於魏晉南北朝
  • 別稱琅邪王氏
  • 代表人物:王導、王羲之、王獻之、王儉
  • 地位:士族領袖
家族歷史,秦漢,魏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世系辨證,富貴顯耀,第一望族,簪纓世家,第一豪族,族人風範,孝悌,賢德,名人一覽,相關典故,

家族歷史

秦漢

王翦王賁父子是秦滅六國的關鍵人物,除了韓以外其餘五國齊、楚、燕、趙國、魏均為此父子二人所滅,所以《史記·王翦傳》中說“秦始皇二十六年,盡並天下,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秦朝統一天下以來,被秦始皇受封列侯者史籍中並不多見,然王氏祖孫三代(王翦、王賁、王離)皆受封列侯,可見一斑。王離長子王元的曾孫王吉,字子陽,官至博士諫大夫,王吉之子王駿為御史大夫,王吉之孫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王吉祖孫三代皆以賢稱著於史。又王崇之子王遵光武帝嘉其忠義,拜太中大夫,封向義侯。其後王遵之子王音,為大將軍掾,生四子:曰王誼、曰王浚、曰王典、曰王融。王音之子王融,融公官至南康尹。王融生有二子,長子叫王祥,次子叫王覽,兄弟二人皆是大孝子,臥冰求鯉是關於王祥的故事,王覽友悌便是關於王覽的故事。
琅琊臨沂城望淮門外晉右軍羲之故里碑證琅琊臨沂城望淮門外晉右軍羲之故里碑證

魏晉

王祥是魏晉時期的大孝子,漢末遭亂,王祥扶母攜弟覽避地廬江,隱居三十餘年,不應州郡之命。母終,居喪毀瘁,杖而後起。一次徐州刺史呂虔徵召王祥起為別駕,此時王祥以年近花甲,固推辭不接受。弟弟王覽勸他,王祥乃應召。呂虔委以王祥州事。當時州郡寇盜很多,王祥率勵士兵,頻討破之。州界清靜,政化大行。時人歌之曰:“海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孝子王祥因得到百姓的愛戴,年邁古稀的王祥仕魏晉,仕晉間先後擔任重要官職,為朝中三老,德高望重。西晉泰始五年(公元268年)薨,策謚曰元。22年後,公元290年晉武帝剛辭世,便發生了賈后專權的局面,從而引發了一場西晉諸侯王之間長達16年的動亂,史稱八王之亂,加以天災連年,胡人遂乘時入侵,5年後,即306年,便又爆發了永嘉之亂
琅琊王氏族人—王羲之琅琊王氏族人—王羲之

東晉

琅琊王氏家族的興盛時期是東晉,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許多家族都舉族遷居長江以南避亂,王氏家族也是衣冠南渡司馬睿在王氏家族的擁戴之下,於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中興了晉室。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地位名望之高其他家族根本無法取代。只有在淝水之戰中嶄露頭角的陳郡謝氏家族能與之平肩,並被後人合稱“王謝”。東晉100年後,司馬氏被自己的一個將領名叫劉裕的取代了,劉裕自立國號為宋,同時期鮮卑拓跋氏統一了北方,自立國號為魏,歷史進入南北朝。
琅琊王氏故里遺址琅琊王氏故里遺址

南北朝

南北朝分為南朝和北朝,南朝四朝廷為宋、齊、梁、陳,皆位於中國南方,南朝歷時169年,南朝最後一個朝代叫陳被隋朝所滅,繼西晉以來天下再次得到統一。在整個南朝間,琅琊王氏家族明顯是聲望高於實力。“王謝”也成為了當代後世名門望族的代名詞。但是不乏文學名人,如齊梁時期的王儉就是一代儒學宗師,梁時的王融王籍王褒王肅等是當時知名的詩人。王融便是永明體詩歌的幾位創作家之一。

隋唐

隋唐以來,真正意義上的琅琊王氏家族已經不復存在,雖然琅琊王氏在唐朝有宰相四人,分別為王方慶王睿王璵王摶,這幾個要是與兩晉南北朝的琅琊王氏家族相對比,真是滄海一粟了,南朝四大盛門中在唐朝能持續繁盛的實際上只剩下蘭陵蕭氏了,其中沒落得最徹底的當是陳郡謝氏,在唐朝,陳郡謝氏竟無一人出任過宰相!
琅琊王氏琅琊王氏

世系辨證

  • 始祖考證
琅琊王氏出自姬姓,最早的開族始祖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司馬王子成父,王子成父是周桓王的第二個兒子,因避“子克之亂”而投奔齊國,齊桓公時期,因管仲舉薦而被任命為齊國大司馬,齊桓公死後,王子成父的後代,繼續擔任齊國的將領,於是定居在了齊國,並世代以“王”為氏,此為琅琊王氏之始。
又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琅琊王氏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的後代,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任司徒,時人稱為“王家”,子孫遂以“王”為氏。從宗敬下傳到十五世為王翦,王翦與其子王賁、孫王離,三代皆為秦國大將,是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功勳之臣。秦末,王離之子王元為避秦亂,“遷於琅琊,後徒臨沂”。西漢昭、宣時期,王元四世孫博士、諫議大夫王吉始家皋虞,後徒臨沂都鄉南仁里,成為於史可考的琅琊郡臨沂王氏家族的始祖。
再經過古代諸多文獻記載,於是琅琊王氏一致被認為是周靈王太子晉的後代,這一說法在今天所能見到的記載中,大約以東漢人王符所撰的《潛夫論·志氏姓》為最早,此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揚光大,隋唐以後成為共識。綜合來看早期的相關文獻、世系、墓誌、佛經、詩文等記載,尤其是《潛夫論·志氏姓》,東晉孫綽《丞相王導碑》、南朝齊《故永明敬太妃墓志銘》、梁陶弘景《真誥·延象篇》、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勱德行碑》、北魏《王紹墓誌》及《王誦墓誌》,《文選》唐章懷太子李賢注引《琅琊王氏錄》,唐李翰《鳳閣王侍郎傳論贊並序》、林寶《元和姓纂》、李白《感遇》、李珏《琅琊王府君(袞)墓志銘》,北宋邵思《姓解》、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等等,都對太子晉和琅琊王氏的關係作了大致相同的記載,也是今天許多人自稱是太子晉後代的基本依據。
琅琊王氏世系表琅琊王氏世系表
琅琊王氏作為漢唐時期名門望族,肇端於西漢,發展與曹魏西晉,鼎盛於東晉,延續至唐末五代。近七百年的時間裡,在政治舞台及書法方面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人才,可謂是將相之家,書法名門。
王吉王駿父子二人,世名清廉,布衣疏食,剛正直諫,頗有政聲,王吉官至博士諫議大夫,其子官至御史大夫。
王吉少好學明經,治經術,既精且博,在經學史上也有相當高的地位。關於其經術之“博”,蘇紹興先生有論云:“吉能五經兼通,睽諸當時風氣,並不多見。武帝時夏侯始昌亦能通五經,《漢書》所載似亦僅二人。豈其時漢儒治學最重要專家故耶?”關於王吉經術之“精”,並未因其通《五經》而疏誕,而是有其精深的專家之學。王吉能為騶氏《春秋》,通梁丘賀之《》,當在家族內授,特別是傳承《韓詩》,史載甚明。《漢書》卷八八《儒林傳》:“趙子,河內人也。事燕韓生,授同郡蔡誼。……誼授同郡食子公與王吉。吉為昌邑王中尉,自有傳。……吉授淄川長孫順。順為博士,豐部刺史。由是《韓詩》有王、食、長孫之學。”王吉傳《韓詩》,成一家之學,其地位不言自明。至於王吉以《論語》教授,也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漢書》卷三○《藝術志》敘述《論語》學術史云:“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王陽就是王吉,他能成為傳授《齊論語》之名家,影響頗大。因此,王吉不僅開創了琅琊王氏經術傳統,對於其家學影響深遠,而且在漢代經學史上也有突出的地位。難能可貴的是當時王吉為官十分清廉,班固在《漢書》中對王吉評價甚高,史書說他辭官回鄉時只帶著自己的行裝,毫無積蓄。回鄉後衣食亦如同平民百姓。王吉與貢禹情意相投,交往至深,所以後來有“王陽在位,貢公彈冠”的成語。
王駿諫議大夫王吉之子。歷任諫大夫、趙內史、幽州刺史、司隸校尉、少府、京兆尹、御史大夫。王駿所歷職務皆顯能名。鴻嘉元年(公元前20年)四月庚辰王駿始任御史大夫,至永元二年,歷時五年,政有清績,口碑很好,“眾人為駿恨不得封侯”。王駿為御史大夫時卒於官,未及封侯,眾人為未封侯而很是不平。其父王吉著有《魯論》,王駿後來重編,註解為《魯王駿論》。

富貴顯耀

第一望族

西晉永嘉之亂後,以王敦王導為首的士族集團擁立琅琊王司馬睿,建立東晉。王導的堂兄弟王曠認為:當時北方夷族太多,建議司馬睿南渡,把首都定在金陵,實施戰略轉移,而此前,王敦、王導、王曠已南下“開闢”了根據地。
公元313年,歷史上發生了著名的永嘉南渡,整箇中原地區的北方名門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機構、官員、甚至士族家中的傭人和雞鴨牛馬都被帶過了長江。這次以門閥士族為主要力量的大遷徙共有90多萬人,琅琊王氏是其中最重要一支。
公元317年,司馬睿建康(今南京)重建晉室,史稱東晉。
由於對司馬政權的大力支持和艱苦經營,琅琊王氏被司馬睿稱為“第一望族”,並欲與之平分天下,王氏勢力最大時候,朝中官員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真正的是“王與馬,共天下”。

簪纓世家

士族乘坐的陶牛車,東晉早期生活較為清平士族乘坐的陶牛車,東晉早期生活較為清平
所謂簪纓世家,在中古時期眾多的家族中,就其家族歷史發端之久遠與綿延之流長等情況而言,琅琊王氏家族可謂少有其匹。這一家族自漢代登上歷史舞台,至兩晉之際逐漸達於興盛,歷東晉南朝,經十數代人,不僅子弟眾多,而且才俊輩出,三百餘年冠冕不絕,其流風餘韻還延續到隋唐時期。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卷二○“王氏江左世家傳”條引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曰:“琅琊王氏自漢諫議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晉南北朝,一家正傳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餘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書二十五人。”歷代史家一再稱述琅琊王氏“簪纓不替”,“冠冕不替”,“世祿不替”,並意識到這與其家族風尚不無關係。
這一點在史籍中便可窺見。如《南史》卷二一傳論曰:
語云“不有君子,其能國乎”。晉自中原沸騰,介居江左,以一隅之,抗衡上國,年移三百,蓋有憑焉。其初諺云:“王與馬,共天下。”蓋王氏人倫之盛,實始是矣。及夫休元弟兄,並舉棟樑之任,下逮世嗣,無虧文雅之風。其所以簪纓不替,豈徒然也。
卷二二傳論曰:
王曇首之才器,王僧綽之忠直,其世祿不替也,豈徒然哉。仲寶雅道自居,早懷伊,呂之志,竟而逢時遇主,自致宰輔之隆,所謂衣冠禮樂盡在是矣。齊有人焉,於斯為盛。其餘文雅儒素,各稟家風,箕裘不墜,亦云美矣。
卷二四傳論亦云:
昔晉初度江,王導卜其家世,郭璞云:“淮水竭,王氏滅。”觀夫晉氏以來,諸王冠冕不替,蓋亦人倫所得,豈唯世祿之所專乎?
所謂“人倫所得”,正指王氏之家族文化風尚。

第一豪族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的這首懷古詩《烏衣巷》,大概人們在孩提時代就都耳熟能詳。據說白居易曾為這首詩“掉頭苦吟,嘆賞良久”。這首詩妙就妙在它集中描寫了“今日”烏衣巷的破敗,同時又巧妙地暗示了昔日烏衣巷的繁華,並通過這強烈的對比,表達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哀緒。可以說,這烏衣巷是六朝豪族,尤其是王謝兩家盛衰見證,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兩晉南朝史海鉤沉的歷史見證。
兩晉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最為繽紛錯綜、華彩紛呈的時代。宗白華先生在他的《美學散步》一書中指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政治的混亂繁複和精神藝術的蓬勃發展,既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各種行為的合力的結果,同時又塑造和影響了當時和以後很多代人。在魏晉南朝人當中,眾多世家貴族子弟無疑是那個時代的主角,他們的政治活動和精神活動始終代表著那個時期的主流。在這些世家貴族當中,琅琊王氏無疑是最為舉足輕重也最富戲劇性色彩的一個大家族。
兩晉南北朝是中國門閥士族制度最為鼎盛的時代,那個時期中國士族如林,可是,幾乎沒有哪個世家大族堪與琅琊王氏比肩。即使是曾有過“王謝”並稱的輝煌歷史的謝家也遠遠不如王家昌盛繁榮。生活在齊梁的文學家、史學家沈約曾說過:“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
是的,在中國歷史上,有些家族的譜系可能續的比王家還長,卻沒有王氏家族權位那樣高;有些家族可能曾經在權勢上勝過王家,卻沒有王氏蟬聯的那么久。三百多年來,王氏家族能人輩出,仕宦顯達,他們或引領一代之風尚,或執一朝之牛耳,從漢魏入兩晉歷南朝,一直是那么繁盛,那么榮耀。雖然琅琊王氏族系龐大,各個分支升降不一,時而此支顯貴,時而彼支榮達,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卻始終不離這條河,大家共飲一河水,齊話一家情。這種錯綜複雜而又綿遠久長的家族盛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而王氏家族因為子息實在藩盛,以至於王姓名士星綴史冊,甚至出了很多同名的,王戎、王肅、王衍等等名字就常被堂兄弟、從祖孫共用。這又讓人聯想到了加西亞·馬爾科斯的《百年孤獨》中的何賽·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家族。實際上,琅琊王氏家族政治生活的戲劇性、精神生活的浪漫多彩已經遠遠超過了這中外兩大家族,若此前真有那一代巨匠偶而援筆錄下琅琊王氏家史,那這部書或許比之《紅樓夢》或是《CienAnosdeSoledad》更為膾炙人口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也未可知吧?能在這方面堪與王家並稱的,只有陳郡謝氏而已。這正是:千古浮華紅樓夢,百年孤獨王謝家。

族人風範

孝悌

二十四孝之【臥冰求鯉】典故主人翁王祥
二十四悌之【王覽爭鴆】典故主人翁王覽
1.臥冰求鯉
【原文】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臥冰求鯉臥冰求鯉
【翻譯】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2.王覽爭鴆
王覽護兄。爭鴆捨生。感母悔悟。九代公卿。
【原文】晉王覽、母撻其異母兄祥。覽輒流涕抱持。母虐使祥及祥妻。覽與妻亦趨共之。祥漸有時譽。母疾之。乃鴆祥。覽知。取酒爭飲。母遽覆酒。遂感悟。呂虔有佩刀。相其文。佩者至三公。虔與祥。祥以授覽。後果九代公卿。許止淨曰。祥覽二人。頗與衛公子伋壽相類。惟彼則均不得其死。此則富貴壽考。聲施爛焉。則有幸有不幸也。而彼朱氏者。徒以我執太甚。愛其子反以傷其心。貽惡名於後世。亦太愚哉。
【翻譯】晉朝時候,有個著名友悌的,姓王名覽。他的母親打他不同母的哥哥王祥的時,王覽每每流著眼淚抱了哥哥。他的母親虐使王祥和王祥的妻子時,王覽同自己的妻子也一定趕去同做。後來王祥在社會上漸漸地有了名譽,王覽的母親很妒忌,就用毒酒要藥死他。王覽知道,就拿了藥酒來搶著喝。他的母親就急急忙忙把藥酒奪來倒在地上。因為這件,他母親的心裡也就感悟了。當時呂虔有把佩刀,佩刀上面刻著的字說帶了這佩刀的人,做官可以做到三公。呂虔就把這佩刀送給了王祥,王祥拿來給了弟弟。果然王覽後代的子孫做公卿大官的有九代。

賢德

王戎,竹林七賢之一,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王戎,字濬沖,琅琊臨沂人。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生於大富之家 ,自幼聰穎,身材短小而風姿秀徹。據說能直視太陽而不目眩。中書令裴楷稱其雙目“爛爛如巖下電”。曾與同伴在路邊玩耍,見道旁有結滿李子李樹,其他人爭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動聲色,別人問他為何如此,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驗之,果然如此。王戎與其父之友、年長其二十四歲的阮籍交好。時阮籍與王渾同為尚書郎,造訪王渾時,便說:“與卿語,不如與阿戎語。”王渾死後,其故吏贈錢百萬,王戎辭而不受,由此顯名。鍾會評之:“裴楷清通,王戎簡要。”
孫位《高逸圖》(竹林七賢)局部,左為王戎孫位《高逸圖》(竹林七賢)局部,左為王戎
王戎之妻常以“卿”稱呼王戎(按禮,婦人應以“君”稱其夫,“卿”乃是夫對妻的稱呼)。王戎說:“婦人卿婿,於禮為不敬,後勿復爾。”其妻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王戎也無可奈何。成語“卿卿我我”即出於此典。

名人一覽

王吉(?—公元前48年),字子陽,西漢時琅琊皋虞人,官至博士諫大夫。少年好學,以孝廉補授若盧縣右丞,不久升任雲陽縣令。漢昭帝時,舉賢良充任昌邑王中尉。
王駿(?—公元前15年), 西漢諫議大夫王吉之子。歷任諫大夫、趙內史、幽州刺史、司隸校尉、少府、京兆尹、御史大夫。
王崇:西漢諫議大夫王吉之孫、王駿之子。歷任刺史、郡守、御史大夫大司農衛尉、左將軍(《百官公卿表》為右將軍)、大司空,封扶平侯。安漢公王莽專權於朝,篡位之心日益明顯之時,王崇無力回天,為保名節,欲稱病乞骸骨歸於鄉里,未成,後被傅毒死。
王祥(185年—269年),字休徵,琅琊臨沂人。東漢末年隱居20年,仕晉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稱,為二十四孝之一,“臥冰求鯉”的主人翁。書聖王羲之族曾祖父。歷漢、魏、晉三代,先後任縣令、大司農、司空、太尉、太保等職。事後母孝,民間流傳“二十四孝”有王祥臥冰求鯉故事。今故里孝友村有“王祥臥冰處”。
王覽(206―278),字玄通,琅琊臨沂人。二十四孝之一,“臥冰求鯉”的主人翁西晉太保王祥的同父異母弟。“書聖”王羲之的五世祖。歷經東漢、三國和西晉三代,曾入仕曹魏及西晉,在西晉官至光祿大夫。
王雄,字元伯,王戎(竹林七賢最年少者)、王衍的祖父,王渾(與王昶之子同名,但不是同一人)、王乂之父。受到魏國安定太守孟達(與原來是蜀將的新城太守孟達不是同一人)的推薦而得到曹丕的賞識擔任幽州刺史。與田豫政見不合,使人陰構田豫亂邊,魏明帝遂將其轉為汝南太守。青龍元年,軻比能再度叛亂,誘反步度根,並大敗并州刺史畢軌,為害魏國邊境。青龍三年,公元235年。深感威脅的王雄派刺客韓龍將其刺殺,其政權立刻崩潰,鮮卑民族再次陷入混戰。
王敦(266年-324年),字處仲,琅琊臨沂人。為東晉丞相王導的堂兄。王敦出身琅琊王氏,曾與王導一同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成為當時權臣,但一直有奪權之心,最後亦因而發動政變,史稱王敦之亂
王導(276~339年),字茂弘,琅琊臨沂人,東晉初年的大臣,在東晉歷仕晉元帝、晉明帝和晉成帝三代,是東晉政權的奠基者之一。
王廙(276—322年),字世將。琅琊臨沂人。東晉著名書法家、畫家、文學家;同時也是一名屈指可數的音樂家。王廙是東晉丞相王導的從弟、晉元帝的姨弟,並與王導一起倡導晉室南渡。晉室過江,廙書、畫為第一,為晉明帝的圖畫老師,他初仕晉惠帝為太傅掾,轉任參軍。建武初,擢升為輔國將軍,封武陵縣侯,歷任尚書郎、散騎常侍、左衛將軍等職。晉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王廙為平南將軍、荊州刺史。世有“王平南”之稱。他死於同年,謚曰康。享年47歲。
王邃(?-324?),字處重,東晉中領軍,西晉光祿大夫王覽之孫,侍御史王會之子,琅琊臨沂人。累遷中領軍,尚書左僕射(淳化閣帖作海陵恭候)。
王彬(278—336年),字世儒,東晉大臣。琅琊王氏成員之一。系王正第三子(王正長子王曠,次子王廙)。
王含(?—324)東晉琅琊臨沂人,字處弘。王敦兄。累遷征東將軍,都督揚州江西諸軍事。王敦舉兵時,為敦軍元帥,與錢鳳等率眾攻建康。兵敗,奔荊州,被荊州刺史王舒沉殺於長江。
王渾,字長源。是王雄之子,王乂(字叔元)之兄,王戎之父。琅琊臨沂人,擔任過曹魏的涼州刺史,封貞陵亭侯。其子王戎,是西晉初年的名士,為“竹林七賢”之一。
王曠,東晉書法家,琅琊臨沂人。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父親。歷官丹楊太守、淮南內史、淮南太守...善隸、行書。明陶宗儀書史會要》卷三載:“曠與衛氏,世為中表,故得蔡邕書法於衛夫人。”
王衍(公元256年~公元311年),字夷甫,西晉大臣,琅琊臨沂人。著名的清談家,魏晉名士。官至太尉。喜老莊學說,當他解讀老莊玄理的時候,手裡總是拿著一把“與手同色”的玉拂塵,神態從容瀟灑,談論精闢透徹,傾動當時。當他講錯時,卻又會“隨即改更”,所以被當時之人號為“口中雌黃”。
王澄(269~312)字平子,王衍之弟,王戎堂弟,王敦族弟。琅琊臨沂人。出身世族,有盛名,勇力過人,好清談。
王戎(234-305),字濬沖,琅邪臨沂人。西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官至司徒,封安豐侯。永興二年(305年)卒,謚元侯。
王洽(323--358):字敬和,琅邪臨沂人,東晉書法家。他是宰相王導的第三子。歷官至吳郡內史,征拜中書令,苦讓不受。眾書通善,尤能隸行。從兄王羲之云:“弟書遂不減吾。”復工於草,落簡揮豪,有郢匠成風之勢。嘗與羲之變章草為今草,韻媚宛轉,大行於世。在《晉書本傳》、《能書人名》、《書斷》中,都有關於他的詳細記述。
王恬:漢族,字敬豫,琅邪臨沂人,丞相王導的次子,東晉著名圍棋手。少時尚武,不為公門所重,後襲爵為即丘子,官至中軍將軍。善弈棋,為中興第一。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劉孝標註:“()多才藝,善隸書,與濟陽江霦以善弈聞。”
王劭:漢族,字敬倫,小字大奴,琅邪臨沂人,東晉大臣及書法家,丞相王導第五子。歷官東陽太守、吏部郎、司徒左長史、丹楊尹。因得桓溫器重,故遷任吏部尚書,後轉尚書僕射,領中領軍。後調外任建威將軍,吳國內史。王劭去世後獲贈車騎將軍,諡號為簡。
王薈,字敬文,小字小奴,琅琊臨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丞相王導第六子。王薈恰虛守靜,不競榮利,承家學,善行書。南梁庾肩吾《書品》列其書為下之上品,並云:“動成楷則,殆逼前良,見希後彥。”傳世墨跡《萬歲通天帖》中有其《癤腫帖》。
王應(?--324年):漢族,琅邪臨沂人。其父王含為東晉征東將軍都督揚州江西諸軍事王含,叔父王敦是東晉丞相、江州牧武昌郡開國公。王敦無子,以王應
王允之(303-342):漢族,字深猷,東晉琅邪臨沂人,王會之孫,王舒之子,丞相王導的堂。仕東晉,為錢塘令、領司鹽都尉、宣城內史、建武將軍、西中郎將、南中郎將、江州刺史、衛將軍、會稽內史,封番禺縣侯。死時,年僅40歲,諡號為
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琅邪臨沂人,後遷無錫,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珣(349~400),字元琳,小字法護,東晉琅邪臨沂人。著名書法家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再從侄。王珣生於晉穆帝永和五年,卒於晉安帝隆安四年。孝武帝司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於孝武帝,累官左僕射,加征虜將軍,並領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遷尚書令,加散騎常侍,尋以病卒,終年五十二歲,謚獻穆。
王珉(351—388),字季琰,小字僧彌。珣弟。少有才藝,善行書,名出珣右。時人為之語曰:“法護非不佳,僧彌難為兄。”代王獻之為長,兼中書令。二人素齊名,世謂獻之為大令,珉為小令。贈太常。自導至珉三世善書,時方之杜、衛二氏。嘗書四疋秦,自朝操筆,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無誤字。子敬(獻之)戲云:“弟書如騎騾,駸駸欲度驊騮前。” 《晉書本傳》、《書斷》。
王謐(360-407),字稚遠,琅邪臨沂人,生於晉穆帝昇平四年,卒於晉安帝義熙三年,死時48歲。他是東晉宰相王導之孫,王劭之子,後過繼給伯父王協(王協早死)。謐著有文集十卷,《隋書》、《唐書經籍志》傳於世。
王彪之(305年-377年),字叔虎(《晉書》因避李虎諱而作叔武),小字虎犢,琅邪臨沂人。東晉重要官員,出身琅琊王氏,王彬之子,王導堂侄。初任著作郎,東海王文學,累遷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官至尚書令,曾與謝安等人對抗桓溫,並於桓溫死後與謝安一同掌政。著有文集二十卷,(隋書唐書經籍)傳於世。
王凝之,字叔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獻之的兄長,善草書、隸書。作過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等。是謝安的兄長謝奕之女謝道韞的丈夫。深信五斗米道,孫恩攻打會稽時,不聽手下進言,不設防備,禱告後相信已請得“鬼兵”助陣,因而與諸子一同遇害。
王徽之(338--386年),字子猷,東晉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羲之第五子。東晉名士,東晉書法家。其書法成就在王氏兄弟中僅次於其弟王獻之。歷任車騎參軍、大司馬黃門侍郎。徽之自幼追隨其父學書法,在兄弟中惟有“徽之得其勢”。傳世書帖中有《承嫂病不減帖》 、《新月帖》等。
王獻之,字子敬,東晉琅邪臨沂人,書法家、詩人,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死時四十三歲。以行書和草書聞名後世。王獻之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弘(379~432)字休元,南朝宋琅邪臨沂人。王珣子。元嘉九年(432)進位太保,卒年五十四,諡文昭。人望所宗,書翰、儀體,後人皆依放之。
王曇首(394~430)名不詳,琅邪臨沂人。生於晉孝武帝太元十九年,卒於宋文帝元嘉七年,年三十七歲。幼有素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財,曇首惟取圖書。文帝為徐州刺史,以為府功曹。文帝鎮江陵,自功曹為長史,隨府轉鎮西長史。帝被迎入奉大統,議者疑之,曇首勸帝行。帝未許,復力諫。及帝即位,以為侍中,遷太子詹事。卒,帝為之大慟。謚曰文。曇首著有文集二卷,(《隋書志》注及《兩唐書志》)行於世。
王華,字子陵,琅邪臨沂人,太保弘從祖弟也。祖薈,衛將軍,會稽內史。父,廞,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長史。
王僧達(423~458年),琅邪臨沂人,南朝宋文學家。東晉王導五世孫,太保王弘之子,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之婿。
王猷,字世倫,南朝宋琅邪臨沂人。太保王弘之侄,光祿大夫、東亭侯王柳之子,位侍中、光祿大夫。有子王瞻
王僧綽,琅邪臨沂人,左光祿大夫曇首子也。幼有大成之度,弱年眾以國器許之。好學有理思,練悉朝典。襲封豫章縣侯,尚太祖長女東陽獻公主。王僧綽著有文集一卷,行於世。
王僧虔(426~485年),字簡穆,琅邪臨沂人,王羲之四世族孫南朝齊書法家。官至尚書令。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書。書承祖法, 豐厚淳樸而有骨力。 《齊書》本傳稱:“僧虔善隸楷書, 宋文帝見其書素扇,嘆曰:‘非惟跡逾子敬,方當器雅過之。’”唐代張懷瓘《書斷》稱:“祖述小王,尤尚古直,若溪澗含冰, 岡巒被雪, 雖極清肅,而寡於風味。”竇臮述書賦》稱其書:“致豐富,得能失剛。鼓怒駿爽,阻負任強。然而神高氣全,耿介鋒芒。髮捲伸紙,滿目輝光。”墨跡有《王琰帖》。著有《論書》等。
王儉(452~489) 南朝齊文學家、目錄學家,字仲寶,琅邪臨沂人,東晉名相王導五世孫。其父僧綽、叔僧虔,俱有文學才能。王儉1歲時,父被害,為叔父所養。自幼勤學,手不釋卷。宋明帝時,尚陽羨公主,拜駙馬都尉。18歲時成為秘書郎,歷任秘書丞、義興太守、太尉右長史等職,後輔佐齊太祖蕭道成即位,禮儀詔策,皆出其手。以佐命之功封南昌縣公,升尚書左僕射,領吏部、兼丹陽尹。齊武帝時任侍中、尚書令,領國子祭酒、學士館主、太子少傅、衛軍將軍、中書監,死後謚文憲
王道琰南朝宋琅邪臨沂人。東晉丞相王導六世孫,寧陵縣五等侯、中書令王僧達子,徙新安。元徽中,為廬陵內史,未至郡,卒。子王融
王融(466--493):字元長,南朝齊文學家,“竟陵八友”之一,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宰相王導的六世孫,王僧達之孫,王道琰之子,王儉(王僧綽之子)的從侄。
書法大家
馬宗霍《書林藻鑒》卷六有論云:“書以晉人為最工,亦以晉人為最盛。晉之書,亦猶唐之,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尚也。”晉代書法,最具代表的人物與作品無不出自琅邪王氏家族。在所有藝術門類中,王氏最精擅書法,其書家之眾,書藝之妙,皆空前絕後,無可比擬。
趙翼《陔余叢考》卷四○有“世擅書名:”和“世擅文字”二條札記,詳論琅邪王氏之世代精擅書法,文字。前一條述唐武則天王方慶獻其家族先輩28人之書法真跡,後一條進而論云:
“江左之王可謂盛矣,然不特文也,書法亦然。自羲,獻之外,先有丞相導,大司馬敦,太保弘,太子詹事筠,荊州刺史廣,丹陽尹僧虔,黃門侍郎渙之,會稽內史凝之,豫章太守操之,中書令恬,領軍洽,散騎常侍徽之,東海太守慈,特進曇首,衛將軍殉,中書令珉,皆以書名,合(王)方慶所上家藏真跡觀之,可謂世其家學者矣。”
琅琊王氏已形成了書法方面的“家傳之學”。有自己的書法傳統,為文學,書藝之世家。

相關典故

彈冠相慶
漢代的王吉(字子陽)和貢禹是知心好朋友,人們說:“王吉做官了,貢禹也可以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準備入仕為官了”。後來用這個典故指準備做官或者將會得到官員的舉薦。
臥冰求鯉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琳琅滿目
琅琊王氏是魏晉時最著名的美男家族。成語“琳琅滿目”最早出處, 有人去拜訪太尉王衍,還遇到了王戎、王敦和王導在座,在另個屋子,又見到王詡和王澄。出來後,他對人說:“今日太尉府一行,觸目所見,無不是琳琅美玉。”
寧馨兒
王衍容貌俊美,風采出眾。小時候去拜訪山濤,山濤不覺讚嘆:“何物老嫗,生寧馨兒!”意思是哪個不起眼的老太婆,竟生下如此標緻的孩子。後來,“寧馨兒”一詞便成為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讚美。
阿堵物
王衍很不愛財,不愛財到了近乎變態的程度。他老婆郭氏貪財如命,他雖然不加干涉,卻也非常反感,於是:決口不提一個錢字。某天他老婆好奇心大熾,決心拿老公作個試驗。一天,趁王衍睡熟,她讓奴婢把錢撒了王衍一臥室,起床後王衍怎么也繞不開,只好大叫:把阿堵物拿開!
情有獨鍾
晉朝時期,王衍死了年輕的幼子,十分悲傷。山簡前往弔唁,並勸王衍說孩子只不過是“抱中物”,不必如此悲傷。王衍動情地說:“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於情,然則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清談誤國
魏晉時代的風流名士以清談為風尚,被王羲之貶為“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後人更是批評兩晉亡於清談,遂有“清談誤國”之說。王衍只是當時的清談名士而已,他只是當時晉朝官場的一個代表。
信口雌黃
晉朝清談家王衍擔任元城縣令時很少辦公事,經常約人在一起沒完沒了地閒聊。他最喜歡老子和莊子的玄理,清談時手裡拿著鹿尾拂塵,侃侃而談,經常前後矛盾,漏洞百出,有人質疑時,他隨口更改,隨心所欲。人們說他是“口中雌黃”。
楚囚相對
公元316年,劉曜率軍滅了西晉。司馬睿在王導的擁護下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王朝。一些貴族及大臣每當天氣晴朗時到建康城外的新亭飲酒,武城侯周凱發感慨引發大家都哭了起來,丞相王導說要收復神州,不能像楚囚那樣相對哭泣。
擊碎唾壺
王敦雖然身入軍營,卻不改高雅本性。他時常招聚文人雅士,淺酌清唱,抒懷詠志。酒過三巡之後,他便縱情高歌魏武名篇,難抑心中激情,手中的玉如意不由自主地擊打著身旁的唾壺,為自己的歌聲敲出相宜的節拍。因為他常常如此激情地歌唱,他家中唾壺的邊口全都殘破不齊。
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王敦舉兵以誅劉隗為名進攻建康,王導詣台待罪,劉隗勸元帝誅滅王家,周顗為王導仗義執言,而王導不知此事。王敦入石頭城放縱士卒劫掠,王敦問王導周顗何如?王導沒回答,遂為王敦所殺。事後王導看見周顗申救之表,大哭說: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江左夷吾
溫嶠初為劉琨使,來過江。於是,江左建設始爾,綱紀為舉。溫新至,深有諸慮,既詣王丞相,陳主上幽越﹑社稷焚滅﹑山陵夷毀之酷,有黍離之痛。溫忠慨深烈,言與泗懼,丞相亦與之對泣。敘情既畢,便深自陳結,丞相亦厚相酬納。既出,歡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復何憂!
東床佳婿
晉代太尉郗鑒派一位門客到王導家去選女婿。門客回來說:“王家的年輕人都很好,但是聽到有人去選女婿,都拘謹起來,只有一位在東邊床上敞開衣襟吃飯的,好像沒聽到似的。”郗鑒說:“這正是一位好女婿。”這個人就是王羲之。於是把女兒嫁給他。因此後來也稱女婿為東床。
入木三分
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讚嘆地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