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龍、阿龍。琅玡郡臨沂縣(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時期政治家、書法家,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
王導出身於魏晉名門“琅邪王氏”,早年便與琅玡王司馬睿(晉元帝)友善,後建議其移鎮建鄴,又為他聯絡南方士族,安撫南渡北方士族。東晉建立後,先拜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武岡侯,又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與其從兄王敦一內一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王敦之亂”時,王導拒絕王敦欲廢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遺詔輔立晉明帝。其後進位太保。明帝駕崩後,王導與外戚庾亮等共同輔政,並反對庾亮征歷陽太守蘇峻入京。“蘇峻之亂”平定後,他駁斥眾人企圖遷都的念頭,穩定局勢。此後聯合太尉郗鑒繼續執政,雖與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頗重,但終無大亂。鹹康五年(339年),王導去世,年六十四。成帝舉哀於朝堂,遣使追謚“文獻”。葬禮規格同霍光、司馬孚,為東晉中興名臣之最。
王導善書法,以行草最佳。他學習鍾繇、衛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有草書《省示帖》、《改朔帖》傳世。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而聞名,助建東晉,義固君臣,提掣三代,位極人臣,極盡哀榮,主要成就,政治,書法,個人作品,人物評價,兩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近現代,軼事典故,規諫琅邪,楚囚相對,結好士族,阿龍自超,機悟名言,因事機變,父子情深,紆曲為優,蔡謨戲弄,元規塵污人,伯仁因我而死,親屬成員,宗族,妻妾,後世紀念,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而聞名
王導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玡王氏,為西晉光祿大夫王覽之孫;父王裁,官至鎮軍將軍司馬。王導年少時就風姿飄逸,見識器量,清越弘遠。十四歲時,陳留高士張公在見到他後非常驚奇,對他的從兄王敦說:“這個孩子的容貌氣度,是將相之材。”
助建東晉
襄助琅玡
琅玡王司馬睿(即晉元帝)與王導素來友善。王導知道天下已經開始動亂,於是全心全意輔佐司馬睿,暗中立下了興復朝綱的意願。司馬睿也非常信任器重他,兩人情同摯友。司馬睿還在洛陽時,王導總是勸說他要儘快回到藩國。
永嘉元年(307年),司馬睿聽從王導的建議,出鎮建業(後改建康,今江蘇南京)。王導相隨南渡。西晉滅吳以後,南方士族被排斥,仕進很困難,當然不滿意。王導想要在原孫吳境內建立以北方士族為骨幹的東晉,聯絡南方士族便成為極其重要的事務。王導就勸說司馬睿道:“顧榮、賀循,都是此地最具名望的人,應當結交他們來收服人心,他們兩人來了,就沒有不來的人。”司馬睿就派王導親自去造訪賀循、顧榮,二人都應召而至。由此吳地之人望風順附,百姓歸心。從此之後,他們相互依靠,君臣的名分就確立了下來。(相傳司馬睿初到建業時,吳地之人不願歸附,到建康已一個多月了,士族百姓還沒有人來登門拜謁,王導為此事很焦急。正趕上司馬睿出去觀看禊祭,王導讓司馬睿乘輿,安排了威嚴的儀仗。王導和王敦等名士們都騎馬侍從,紀瞻、顧榮等人見了後感到驚異,一個跟著一個地在道路左邊行拜禮。此事載入《晉書·王導傳》,但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考異》中已有懷疑;今人田餘慶在《東晉門閥政治》中則已通過詳細考訂,認為並非史實)。
穩定政權
當時荊、揚二州比較安定,人口眾多,物產豐饒,王導的治理方針講求清靜,常勸司馬睿克己垂範勵精圖治,輔佐君主安寧邦國。於是越發受司馬睿的器重,兩人之間的感情日益深厚,朝野之中都為之傾心,稱王導為“仲父”。司馬睿曾對王導說:“你就是我的蕭何呀!”王導回答說:“過去秦朝無道,天下百姓厭棄亂世,而極為狡黠的人又欺凌踐踏人民,人們感懷漢王劉邦的恩德,群起回響反秦,所以大功容易告成。自從曹魏立朝以來,直到晉太康時期,公卿士大夫及門閥世族,奢侈揮霍相互攀比,先賢政教逐步衰退,先朝治世法度,無人遵循,大小官吏,沉溺於享樂之中,才使得奸佞之人有機可乘,導致朝政大道虧傷。然而混亂後將會出現安定,這是天地間的規律。大王將要建立蓋世之功勳,重新一統山河,管仲、樂毅這樣的人才,這時就會出現,不是我們這樣普普通通的臣子所能比擬的。希望大王能深謀遠慮,廣擇賢能。顧榮、賀循、紀瞻、周玘,都是南方的名士,希望大王能對他們禮敬優待,則天下可安。”司馬睿採納了王導的建議,從而逐漸贏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擁戴。南渡士人桓彝在初到江東時,看到司馬睿勢力單薄,很為擔心,對名士周顗說:“我因為中原多故,想到江南尋個安身立命之地,不料朝廷如此微弱,怎么辦才好呢?”當王導和他縱談形勢以後,他的態度有了變化:“我見到了江左‘管仲’,不再憂慮了。”
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即晉王位後,任命王導為丞相軍諮祭酒。不久拜右將軍、揚州刺史、監管江南諸軍事,又遷驃騎將軍,加散騎常侍、都督中外諸軍、領中書監、錄尚書事,假節、刺史如故。王導因為看到王敦統率六州,堅決辭掉都督中外諸軍的職務。後又因他事牽連,被除去符節。
關心教育
當時戰爭不斷,各地學校廢棄而未能得到興建,王導上書認為“風化之本在於正人倫,人倫之正存乎設庠序”,通過建學校來教化禮儀道德、鞏固君臣及父子的綱常倫理,並以此招攬賢才,改變浮躁的風氣,最終達成司馬睿的“中興”之業。他建議擇取朝中子弟入學,選拔博通禮學之士為師,成教化、定風俗,“莫尚於斯(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司馬睿覽奏後,頗為聽信此議。
義固君臣
大興二年(319年),王導接替賀循擔任太子太傅。當時,東晉處於草創之際,朝中未設史官,王導執政時才開始設定,從此典籍史錄就較齊備。之前孝懷太子司馬詮為劉曜所殺,於是奉其名諱,有司奏喪禮的規格,天子舉三朝之哀,群臣一哭就可以了。王導則認為皇太子是皇位的繼承者,普天下都有悲哀之情,應該也哀傷三朝而非僅僅是一哭,這一建議被採納。
提掣三代
王敦之亂
司馬睿登帝位以後,不滿王氏的驕橫,想削弱王氏勢力。他引用劉隗、刁協作心腹,並且暗中作軍事布置,釋放揚州地區內淪為僮客的北方流民,把他們組成軍隊,任命東吳舊族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兗、豫等六州軍事;劉隗為鎮北將軍,都督青、徐等四州軍事,各率萬人,分駐合肥、淮陰,名義上是北討石勒,實際上是對付王敦。王導因此被疏遠,但他一任自然安其本分,淡泊自如。有識之士都稱讚王導善於對待升沉興廢。
王敦反叛時,劉隗勸司馬睿盡誅王氏家族之人,人們議論紛紛,都為之擔心。王導率族中兄弟子侄二十餘人,每天天亮時到台閣處等待議罪領罰。司馬睿因王導素來忠誠正直,特地還給他朝服,並召見了他。王導叩首答謝說:“叛臣賊子,哪個朝代沒有呢,但想不到會出在我們王氏家族中。”司馬睿赤著腳走下來拉著王導的手說:“茂弘,我正要託付一國之命與你,你怎么說這樣的話呢。”於是下詔說:“王導以大義而滅親,可以把我任安東將軍時的符節授予他。”但王導在此役中並未真正假節。
到王敦得勢的時候,任王導為尚書令。王導認為佞臣擾亂朝綱,同意王敦來“清君側”,但當這些人被殺逐以後,帝室勢力退縮回去,王敦還想進一步篡奪政權,王導便表示堅決的反對,出面來維護帝室。當初,長安陷沒、四方勸進的時候,王敦欲專國政,恐怕元帝年長難制,想更議所立,王導不從,及至王敦攻入建康以後,對王導說:“那時不聽我言,幾乎全族被滅。”但王導始終不為所動。王敦無法實現他的野心,只好退回武昌。
自從漢魏以來,朝廷賜諡號多是依據其人的封爵,有人雖然地位高德行聲譽重,因沒有爵位,按例不加封諡號。王導上疏說:“武官有爵必定加謚,而卿校常伯等官因無爵不得其謚,這種做法不符合賜謚制度的本意。”這一建議被採納。自此以後,公卿等文官沒有爵位的也可加封諡號,這都是王導提議的結果。
永昌二年(323年),司馬睿憂憤而死,晉明帝司馬紹繼位,王導輔政,解任揚州刺史,改拜司徒,依照曹魏時陳群輔佐魏明帝的先例。王敦以為有機可乘,又加緊圖謀篡奪,王導站在維護帝室立場堅決反擊。後王敦領兵向京師逼進,當時王敦正患病,王導率族中子弟為王敦發喪,大家都以為王敦已死,於是膽氣倍增鬥志高昂。明帝討伐王敦時,授王導假節、都督諸軍,兼領揚州刺史。
蘇峻之亂
庾亮準備下詔召歷陽內史蘇峻,和王導商議此事。王導說:“蘇峻奸詐多疑,必定不肯奉詔前來。山川原野中,可以躲藏毒蟲猛獸,蘇峻在外,還不至於馬上發難,應暫時包容不驚動他。”王導力爭,卞壼、溫嶠等也紛紛力阻,庾亮一概不聽,仍然請求征蘇峻入朝,引發了“蘇峻之亂”。
鹹和三年(328年),朝廷軍戰敗後,庾亮攜族人逃離京城,王導與大臣荀崧、陸曄等入宮侍衛司馬衍。蘇峻因王導德高望重,不敢加害,仍讓他官居原職處於自己位置之上。蘇峻想要逼迫成帝前往石頭城,因王導竭力爭執不起作用。
蘇峻成日在司馬衍面前胡言亂語,王導擔心會有不測之禍。當時,蘇峻部下路永、匡術、賈寧都勸說蘇峻,要他殺掉王導,盡誅朝中大臣,重新安置上自己的心腹。蘇峻素來敬畏王導,不聽他們的勸告,因此路永等人和蘇峻產生了矛盾。王導派參軍袁耽暗中誘勸路永等人,計畫讓成帝出逃至陶侃、溫嶠的義軍除。由於蘇峻防守看護甚嚴,事情未能成功。王導只好帶著兩個兒子隨路永逃奔到白石。
群情自安
鹹和四年(329年),蘇峻之亂平息。戰亂之後,建康的宮殿、宗廟都被焚為灰燼。溫嶠建議遷都到豫章,三吳之地的豪傑們請求定都於會稽,這兩種意見爭來爭去,不知哪樣為好。王導說:“建康,即古時的金陵,過去就是帝王之都,而孫仲謀、劉玄德都說這裡是帝王之宅。古代帝王不必因簡陋豪華而移都,如果能弘揚衛文公以大布之衣大帛之冠為君的風尚,則可無事不成。若不勤勉耽於安樂,即使找到一塊樂土,也會變成廢墟。況且北方敵寇像遊魂一樣,窺伺我們的空隙,我們一旦有膽怯的表現,跑到南越之地,再想得到威望和實力,恐怕是難以辦到。現在應該特別鎮靜,這樣民情便可自安了。”由此所有遷都的提議都不能實施。
位極人臣
鹹和六年(331年)冬,舉行冬祭,司馬衍下詔將祭品送給王導,並說“不必下拜。”王導連連推辭不敢承受。當初,司馬衍年幼,每次見到王導,都要下拜。又曾在給王導的詔書上寫著“惶恐地說”這樣的話,中書省起草的詔書,則稱“敬問”,這以後就成了定規。後來正月初一,王導入朝,司馬衍還親自起來迎接,並以家人禮拜見他的妻子曹淑。
當時天下大旱,王導上疏請求退職。詔書說:“聖明的君主管理天下,行動都要合乎天道,舉止不能偏離了規則,這才能使人倫肅整,萬物生長順利。我肩負祖宗基業的重任,受著王公的推舉輔佐,但不能繼承仰接古聖王的遺風,使宇宙萬物平安,造成天旱日久,萬民憂愁怨胥,國家的不幸,責任在我一人。您賢明通慧,精於道博於理,才志弘大深遠,功蓋四海,輔助朝政已有三代,國家之典則沒有廢亡,都是由於您像仲山甫那樣輔佐的結果。而現在貶低自己的功績,引咎自責。現在把元首的過失,移給宰輔大臣來承擔,這更會增加我的過錯。國家治理的萬千事機,不可一日不理,您應該放下謙虛禮讓的個人品節,而承擔起治世經國的大任。門下省速遣侍中以傳達我的誠意。”王導堅決地推讓,朝廷數次下詔懇請,然後才繼續執掌朝政。
王導平素儉樸寡慾,倉中沒有積蓄的糧米,穿衣不同時穿兩件帛衣。成帝知道後,送給他布萬匹,以供他私人開支。王導體弱患病,出席不了朝會,成帝就親自到他府中,置酒設樂,然後用輿車將他接到殿里,成帝就是這樣敬重尊崇他。
鹹康元年(335年),歷陽太守袁耽上報,稱後趙石虎的軍隊侵掠歷陽郡,王導請求出征討伐。朝廷加大司馬職,授黃鉞節杖,領中外諸軍事,設定左右長史及司馬,供給布萬匹。不久才發現是錯誤情報,於是解除大司馬職。
自漢、魏以來,群臣不拜皇帝的陵墓,王導因和司馬睿親密得如同布衣之交一樣,不僅僅只是君臣關係,每一次提拔封賞,都到陵前拜祭,不勝悲哀。由此下詔百官拜帝王之陵,這是由王導開始的。
極盡哀榮
主要成就
政治
王導善於體察人情,故能忍讓、調劑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處。其為政基本點就是收攬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幹,聯絡南方士族作輔助,自己作為南北士族的首領;在自己上面,安置一個皇帝。但是由於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之間、王氏與司馬氏之間都存在著矛盾,不能調劑這些矛盾使之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就不可能建立東晉。王導一生的事業就是調劑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這個局面也是王導和晉元帝所專注和希冀的。
王導主要的政治措施有三方面:
- “鎮之以靜”,穩定人心。
- 強化凝聚力,不僅團結北來大族和南方當地大族,也團結中下層南北人士。
- 興辦學校。他從鞏固和有利於統治出發,認為只有通過學校教育,才能使“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順,而君臣之義固矣”,以期使“文武之道墜而復興,俎豆之儀幽而更彰”。《晉書》贊道:“觀其開設學校,在乎沸鼎之中,爰立章程,在乎櫛風之際,雖在世道多故,而規模弘遠矣。”
王導實行的“僑寄法”,成為安置了流亡士族、緩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時,對於一些地廣人稀、荒涼貧瘠的地區,也起了一定的開墾繁殖、發展經濟的作用。
據《世說新語》記載:王導晚年完全不理政務,只是簽字畫押。自己感嘆道:“人們說我糊塗,但後人會懷念我這種糊塗的。”此舉實為執行其安撫士族、緩和與長江上下游勢力矛盾的舉措。
書法
王導十分熱愛書法。他在東遷之時,把鍾繇的《宣示表》縫入袖中,誓言“貼在人在,貼亡人亡”,足見其對書法之熱愛。他常教誨家族中人要尊重書法,他的堂侄“書聖”王羲之,堂侄孫王獻之,孫王珣、王珉,都是一代書法家。
庾肩吾在《書品》中定王導的書法定為中下品。
張懷瓘《書斷》稱王導的真書為第七、行書第八,列為“能品”,並稱“導行草兼妙,然疏柯迥擢,寡葉危陰,雖賢有餘,而才不足。元、明二帝並工書,皆推難於茂弘。王愔云:‘王導行、草見貴當世。’”,又在《書估》列其書法為第三等。
個人作品
王導有文集十一卷,今已佚。《全晉文》又收錄有其作品如下:
疏 | 《上疏論諡法》《上疏請自貶》《請建立國史疏》《上疏請修學校》 |
---|---|
議 | 《議復肉刑》《議追贈周札》《重議周札贈謚》 |
書 | 《與賀循書論虞廟》《又與賀循書問即位告廟》《答荀松書》《答陶侃書》《遺王含書》《與從子允之書》《書》 |
教 | 《轉陳耽謝鸞教》《祭衛玠教》《求別駕教》 |
其它 | 《表》《請原羊聃啟》《遷丹陽太守上箋》《麈尾銘》 |
表格參考資料:
人物評價
兩晉南北朝
張公:此兒容貌志氣,將相之器也。
溫嶠: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復何慮!
王敦:導昔蒙殊寵,委以事機,虛己求賢,竭誠奉國,遂藉恩私,居輔政之重。
孫盛:王公神情朗達,常有世外之懷,豈肯為凡人事邪!
司馬衍:①公體道明哲,弘猶深遠,勛格四海,翼亮三世,國典之不墜,實仲山甫補之。而猥崇謙光,引咎克讓,元道之愆,寄責宰輔,只增其闕。博綜萬機,不可一日有曠。②公文貫九功,武經七德,外緝四海,內齊八政,天地以平,人神以和,業同伊尹,道隆姬旦。仰思唐虞,登庸雋乂,申命群官,允厘庶績。
孫綽:公胄興姬文,氏由王喬,玄聖陶化以啟源,靈仙延祉以分流,賢俊相承,世冠海岱。二儀交泰,妙氣發暉,醇曜所鍾,公實應之。玄性合乎道旨,沖一體之自然,柔盒乎春風,溫而侔於冬日,信人倫之水鏡,道德之標準也。惠、懷之際,運在大過,皇德不建,神轡再絕,獫狁孔熾,凶類焱起。公見機而作,超然玄悟,遂扶翼蕃王,室協東嶽,弘大順以一群後之望,仗王道以應天人之會。於時乾維肇振,創製理物,中宗拱己,雅仗賢相,尚父之任,具瞻在公。存烹鮮之義,殉易簡之政,大略宏規,卓然可述。公雅好談詠,恂然善誘。雖管綜時務,一日萬機,夷心以延白屋之士,虛己以招岩穴之俊,逍遙放意,不峻儀軌。公執國之鉤,三十餘載,時難世故,備經之矣。夷險理亂,常保元吉,匪躬而身全,遺功而勛舉,非夫領鑒玄達,百鍊不渝,孰能莫忤於世而動與理會者哉?
王僧虔:甚有楷法,以師鍾、衛,好惡無厭。
唐宋元
法琳:王導、周顗,宰輔之冠蓋。王濛、謝尚,人倫之羽儀。次則郗超、王謐、劉(闕)、謝容等,並江左英彥,七十餘人。皆學綜九流,才映千古。
房玄齡:①茂弘策名枝屏,葉情交好,負其才智,恃彼江湖,思建克復之功,用成翌宣之道。於是王敦內侮,憑天邑而狼顧;蘇峻連兵,指宸居而隼擊。實賴元宰,固懷匪石之心,潛運忠謨,竟翦吞沙之寇。乃誠貫日,主垂餌之以終全;貞志陵霜,國綴旋而不滅。觀其開設學校,在乎沸鼎之中,爰立章程,在乎櫛風之際;雖則世道多故,而規模弘遠矣。比夫蕭曹弼漢,六合為家,奭望匡周,萬方同軌,功未半古,不足為儔。至若夷吾體仁,能相小國,孔明踐義,善翊新邦,撫事論情,抑斯之類也。提挈三世,終始一心,稱為‘仲父’,蓋其宜矣。②贙嘯猋馳,龍升雲映。武岡矯矯,匡時緝政。懿績克宣,忠規靡競。挈葉三主,榮逾九命。貽刀表祥,筮水流慶。赫矣門族,重光斯盛。
朱敬則:蕭何之鎮靜關中,寇恂之安輯河內,葛亮相蜀,張昭輔吳,茂宏之經理琅琊,景略(王猛)之弼諧永固,劉穆之眾務必舉,揚遵彥百度惟貞,蘇綽共濟艱難,高熲同經草昧,雖功有大小,運或長短,鹹推股肱之林。悉為忠烈之士。
唐彥謙:江左風流廊廟人,荒墳拋與梵宮鄰。多年羊虎猶眠石,敗壁貂蟬只貯塵。萬古雲山同白骨,一庭花木自青春。永思陵下猶淒切,廢屋寒風吹野薪。
司馬光:①既不能明正典刑,又以寵祿報之,晉室無政,亦可知矣。任是責者,豈非王導乎!②晉室既衰,中原雲擾,劉石慕容之輩,瀰漫河洛,蟠據岱華,宮闕蕪沒,陵廟隳焚。元帝以宗室疎屬,遁居江表,天下士民有思晉者,皆裹糧而歸之,國於荊揚之間,子孫相承不絕如線。獨明帝英武,克清大憝,不幸享國不永,自余孱弱孤危,外陵內叛,寄命於虎狼之口,幾遇吞食者數矣,然卒能保其位號宗廟血食百有餘年,何者?王導、卞壼、溫嶠、陶侃、謝安、謝幼度(謝玄)為之臣也,群賢既沒,使道子(司馬道子)、元顯(司馬元顯)之徒輔之,敗亡不亦宜乎?
蘇軾:①使平王有一王導,定不遷之計,收豐鎬之遺民,而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勢臨東諸侯,齊、晉雖強,未敢貳也,而秦何自霸哉!②晉之王導,可謂元臣。
蘇轍:①王導、謝安,江東之賢臣也。王導無禮於成帝(司馬衍),而不知懼;謝安作樂於期喪,而不受教。則廢禮慕道之俗然矣。②是時王導為相,達於為國之體,性本寬厚容眾,眾人安之。然生於衍、澄之間,不能免習俗之累,喜通而疾介,能彌縫一時之闕,而無百年長久之計也。更二大變,幾至亡國。
朱熹:王導為相,只周旋人過一生……王導只是隨波逐流底人,謝安卻較有建立,也煞有心於中原。王導自渡江來,只是恁地,都無取中原之意,此說也是。
呂祖謙:晉之始也,敵國雲擾,強臣專制,上下惴恐,如處積薪之上而火將燃者,故君無驕泰之失,而臣下自以危亡為憂,是以內雖王敦、蘇峻反叛相尋,桓溫擅權廢立,外則石氏之兵三至江上,苻堅淝水之役,江東幾至不保。然當時人主恐懼於上,而王導、溫嶠、陶侃、謝安、謝玄之徒足以盡其力,故至危而復安,將亡而復存也。
陳亮:①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鬼設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憑卻長江,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小兒破賊,勢成寧問強對!②導、安相望於數十年間,其端靜寬簡,彌縫輔贊,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業實賴焉。
劉祁:南渡之後,非有王導、謝安輩稍務事業功名,其頹靡亦不可救矣。
劉克莊:苦羨阿龍則甚,學取幼安亦可,坐穴幾藜床。
鄭清之:江東老子惠之和,九錫牛車慍蔡婆。不殺伯仁君信否,澹然推分意如何。
汪元量:秦淮浪白蔣山青,西望神州草木腥。江左夷吾甘半壁,只緣無淚灑新亭。
陳普:不聽君王到壽春,肯容麴允起鹹秦。茂弘周顗渾無晉,何但琅琊不是親。醉中送首悲劉胤,食裹迷唇吊馬流。江左當年何所恃,鄴中白雁合封侯。萬里涼州道李雄,幾重遼海到江東。天台更充金陵去,端有何顏見北風。漠漠胡塵撲面飛,對人舉扇障元規。九京羞見青衣帝,猶及劉翔未到時。
郝經:元帝渡江,有王導之懿,陶侃、溫嶠、謝安之賢,亦嘗經略中原,取河南,入關中,出彭城,勝淝水,而山桑代陂,枋頭折敗,相繼終不能救江沱日車之側。
陶宗儀:識量清遠,簡素寡慾,使晉祚中興,真社稷之臣。
明清
孫承恩:江左夷吾,忠實體國。雲雷方屯,急賢輔翼。建學明教,宏議遠識。約巳夷淡,人服清德。
袁褧:因嘆昔人論司馬氏之祚亡於清談,斯言也無乃過甚矣乎……王茂弘、祖士稚之流,才通氣峻,心翼王室,又斑斑載諸冊簡。是可非者載?
葉山:寒士之妻,弱國之臣,各安其正而已,生民之理也。惟王導則不然,遲回邪正之間,狐疑順逆之際,幸則王氏為天子,不幸則王馬共天下。天命不祐而大逆鬼誅,然後哭而迫之。愚者以為忠,而哲人知其賊矣。寧能逃其誅於九地之下哉!
王夫之:①琅邪王免於劉、石之禍,而延祀於建康,非幸也。當穎、顒、騰、越交訌之日,引身而去,歸國以圖存,卓矣哉!王之歸,王導勸之也。導之察幾也審,王之從諫也決,王與導之相得自此始,要其所以能然者有本矣。八王奰爭之日,晉室紛紜轇轕,人困於其中而無術以自免。乃王未歸國之先,一若無所短長浮沈於去就者;導以望族薄仕東海,而邪正順逆之交,一無所表見。嗚呼!斯所以不可及也。②嗚呼!地皆有人也,民皆有望也,用人者迫求之驟起喜事之人,而略老成物望之士,求民之歸也難矣……劉弘、王導知此,而以樹建業百年之基,就其地,得其人,定天下之大略也,允矣。③元帝之立也,王氏逼王室而與亢尊,非但王敦之兇悍也,王導之志亦僭矣。④王導之不得為純臣也,殺周顗而不可揜,論者摘之,允矣。⑤王導、謝安,皆晉社稷之臣也。導庇其族而不能公之天下,故庾亮得而閒之;然其沒也,猶有郗鑒、王彪之、謝安以持晉室之危,雖非導之所託,而樹之者猶導也。
愛新覺羅·弘曆:元帝據江左之地,繼而中興,是時有王導、周顗為之謀,卞壼、顧榮、賀循之徒分掌庶政,祖逖、劉琨各擁雄兵。……晉氏君臣,崇尚浮虛無用之詞,風俗既薄,天下澆然。故王敦、蘇峻、桓溫、王恭、殷仲堪輩迭起為亂,向非王導、溫嶠、陶侃、謝安數君子,則晉防乎不國矣。
王鳴盛:《王導傳》一篇凡六千餘字,殊多溢美,要之看似煌煌一代名臣,其實並無一事,徒有門閥顯榮,子孫官秩而已。所謂翼代中興、稱‘江左夷吾’者,吾不知其何在也!
湯鵬:①自漢已降,弟靡波流,以至於魏晉六朝,所謂名材碩德非無一二之存,所謂媚世亂德則更仆悉數而不能終焉。爾乃楊彪就秩於曹氏,王導釣譽於江左,崔光取容於拓拔,謝朏屑屑於齊、梁,何其恥也!②所謂偷回坐視而傷公道者,魏相不為趙廣漢解免,廣漢死而相損;王導不為周伯仁解免,伯仁死而導損是也。
近現代
章太炎:明鏡不煩相曉照, 阿龍行步故超超。
呂思勉:①此傳頗能道出東晉建國之由。三言蔽之,曰:能調和南方人士,收用北來士大夫,不竭民力而已。……帝之本志,蓋僅在保全江表,而不問北方,即王導之志亦如此,故能志同道合。東晉之所以能立國江東者以此,其終不能恢復北方者亦如此。②外寬和而內深阻,當時名士,固往往如是,然導居元輔之位,因貪權嗜利,好諛惡直之故,遂不恤敗壞國事以徇之,則所詒之害彌大矣。
陳寅恪:王導之籠絡江東士族,統一內部,結合南人北人兩種實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獨立,文化因得以續延。不謂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論也。
白壽彝:在司馬睿建立江東雛型割據政權的過程中,王導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何茲全:兩晉之際,琅邪王氏三人——王衍、王敦、王導,身系一朝安危興亡......王導我覺得他為政的精神在寬,寬,在當時是不得不如此的,但寬對後來的影響是不好的,寬的壞處,到東晉後期就都浮現出來了。所以說他在前期是有功的,而後期也是有過的。
軼事典故
規諫琅邪
琅邪王司馬睿(晉元帝)南渡之後,還喜歡喝酒,王導見到後,經常哭著勸阻。司馬睿答應了他,下令暢飲一番,從此便戒酒。
楚囚相對
南渡士人,每到暇日,常至新亭飲宴。在一次聚會時,名士周顗嘆氣說:“風景跟往昔一樣,江山卻換了主人。”在座的名士聽了都不禁傷心落淚。王導當場放下臉道:“應當共同合力效忠朝廷,最終光復祖國,怎么可以相對哭泣如同亡國奴一樣!”眾人聽罷,都收淚向他道歉。
結好士族
王導曾向南方士族陸玩請求結為婚姻之家,陸玩拒絕說:“小土坡上長不了松柏這樣的大樹,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我陸玩雖然不才,道義上決不能開亂倫的例。”
後來,陸玩曾到王導那裡吃乳酪,卻因而得病。後陸玩與王導通信時則寫:“我雖是南方的人,但差點成了北方的鬼。”
阿龍自超
王導就任司空時,桓彝梳起兩個髮髻,穿著葛裙,拄著拐杖,在路邊觀察他。讚嘆說:“人們說阿龍出眾,阿龍確實出眾!”不覺跟隨到官府門口。
機悟名言
王敦帶兵快打到大桁橋時,晉明帝親自來到中堂。溫嶠時任丹陽尹,明帝命令他毀掉大桁橋,可溫嶠沒有執行(《晉書》記載是溫嶠主動燒毀大桁橋),明帝瞪著雙眼大發雷霆,左右的人都惶恐不安。明帝召令各位公卿前來,溫嶠到了以後也不謝罪,還索要酒肉。王導一會兒來了,他光著腳就下地請罪說:“陛下聖怒,竟使溫嶠都不敢謝罪了。”溫嶠立即跪下請罪,明帝這才息怒。大家都讚嘆王導的機警智慧。
因事機變
王導善於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辦事,雖然每天開支用度沒有寬餘,可一年總還有些節餘。當時朝廷財政枯竭庫藏空虛,只有粗絲布幾千端,出售到市上卻無人購買,因而朝廷開支非常困難。王導很著急,就和朝中的一些名賢都用這種粗布做衣裳,於是人們紛紛仿效他們也穿這種衣服,這些布匹的價錢一下子就貴了起來。這才令主管者去賣,每端布賣到一兩金。王導就是這樣被人仰慕。
父子情深
王導的長子王悅為人謹慎謙和,對雙親也很孝順。王導每次見到王悅就很高興,見到次子王恬就生氣。王悅和父親談話,總是以縝密謹慎為本。王導回尚書台,每次要走的時候,王悅都跟隨在父親車後相送,他還經常和母親曹氏一起整理箱子。
王悅去世後,王導回尚書台,上車後一直哭到尚書台門口;曹氏在整理箱子時,望著箱子就想到了王悅,竟不忍打開。
紆曲為優
大將桓溫換防鎮守南州時,街道修整得平坦筆直。有人對其幕僚王珣說:“王丞相當初建設建康的時候,沒有什麼範例可以參考,所以道路迂迴曲折,和南州相比就差多了。”王珣說:“這正是丞相的高明之處。江左地方狹小,不象中原。如果道路通暢,就一覽無餘,修得曲折迂迴,就顯得深不可測了。”
蔡謨戲弄
當初,王導夫人曹氏性格嫉妒,王導非常畏懼她,於是暗中在別處置下館舍,以安置其他的姬妾,曹氏知道後,要親自去查看。王導深怕姬妾們會受到曹氏的凌辱,命人馬上準備車駕趕去,還怕速度太慢,用手中拿的拂塵柄當鞭子來趕牛。
大臣蔡謨聽說這事後,取笑王導說:“朝廷恐怕要為公加九錫了。”王導不予理會,只是謙恭地走開算了。蔡謨又說:“我沒聽說過別的什麼東西,只知道有短轅的牛車,長柄的拂塵。”王導這才大怒,對人說:“我和各位賢能一起在洛陽遊玩時,哪裡聽說過這個蔡克的兒子!”
王導有個愛妾姓雷,經常干預朝政,收受賄賂。蔡謨戲稱她為“雷尚書”。
元規塵污人
當時庾亮因為名望高而所轄地盤狹窄,於是出鎮外地。南蠻校尉陶稱挑撥說:“庾亮一定會舉兵向內(朝廷)。”勸王導暗中要提防。王導說:“我和庾元規休戚與共,這些無根無據的議論,不應當出自智者之口。如果就像你說的那樣,庾元規真的領兵打進來,我就頭戴角巾穿上便服回家,有什麼可擔憂的?”又給陶稱寫信,說因為庾亮是皇帝的大舅,應該盡心盡力侍奉。這樣一來,挑撥的謠言就平息了。
庾亮雖鎮守於外,但還執掌著朝政大權,又據於上流之形勝,手握強兵,一些順風轉舵的人都投奔他。王導在朝中心內不平,常常在颳起西風的時候,用扇子擋起風塵,慢吞吞地說:“庾元規吹起的灰塵把人弄髒了。”
伯仁因我而死
王敦叛亂時, 王導因為怕受牽連,每日都率宗族二十餘人跪在宮闕外請罪。值好友周顗入宮,王導哀求說:“伯仁(周顗字),我一家百口就託付給你了。”周顗毫不睬理,入宮對明帝說王導忠誠,申救甚至,明帝聽從他的意見。又留周顗飲酒,周顗酒醉出宮,王導還跪在宮門前,又求周顗,周顗不答,卻噴著酒氣說:“我要誅殺那些亂臣賊子,換取金印,掛在手肘後!”王導自以為周顗不救他,甚為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