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邪

琅邪

琅邪,今作“琅琊”,讀láng yá,是山東東南部的古地名。此地誕生了琅琊三大家族(琅琊諸葛氏、琅琊氏、琅琊顏氏)。

中國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邪邑,在今山東省青島市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在此置琅邪縣,並以之為琅邪郡治所。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治東武 (今山東諸城)。東漢琅邪國改治開陽(今山東省臨沂市北)。北魏治即丘縣(今山東臨沂東南)。隋唐有沂州琅邪郡。從魏晉琅邪國起,琅邪台及秦琅邪郡治均不屬琅邪郡(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琅邪
  • 外文名:Lang Ya
  • 別名琅琊
  • 歸屬:今屬山東省
引證詳解,詞語探源,琅(láng),邪(yá),

引證詳解

  1. 名。即琅琊邑在今山東省青島市東南海濱
    ①《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邪。”
    ②《史記·秦始皇本紀》:“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
    ③《史記·孝武本紀》:“浮江,自尋陽樅陽,過彭蠡,祀其名山川。北至琅邪,並海上。”
  2. 秦始皇時於琅玡山上所建之琅邪台
    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東陼鉅海,南有琅邪。”
    郭璞 注引 張揖 曰:“琅邪,台名也,在渤海間。”
  3. 琅琊刻石
    金松岑《文學觀》:“碑之《泰山》、《之罘》、《琅琊》、《會稽》;詞賦之《連珠》、《七發》是也。”
  4. 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南。西晉伐吳, 琅邪王司馬伷曾率兵駐此,得名
    ①[宋]歐陽修醉翁亭記》:“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 也。”
    ②[清]黃景仁《曉過滁州》詩:“最高知琅琊,翠色披滿襟。”

詞語探源

琅(láng)

1.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一】【玉部】
琅玕,似珠者。從玉良聲。當切。
2.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琅玕,逗(表示停頓,不讀),似珠者。
尚書璆琳琅玕。鄭注曰:琅玕,珠也。王充論衡曰:璆琳琅玕,土地所生,真玉珠也。魚蚌之珠,與禹貢琅玕皆真珠也。本草經:青琅玕。陶貞白謂,即蜀都賦之青珠。而某氏注尚書,郭注爾雅山海經皆曰:琅玕,石似珠。玉裁按,出於蚌者為珠,則出於地中者為似珠,似珠亦非人為之。故鄭、王謂之真珠也。
從王。良聲。魯當切。十部。

邪(yá)

1.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六】【邑部】
琅邪郡。從邑牙聲。以遮切。
2.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琅邪郡也。謂琅邪郡之字如此作也。
前志曰:琅邪郡,秦置,屬徐州。後志曰:琅邪國,屬徐州刺史部。許從前漢之制,故曰郡。前志:郡領東武等五十一縣,今山東兗州府東境,沂州府青州府南境,莒州萊州府南境,膠州一帶皆是其地。今兗州府諸城縣縣東南百四十里有故琅邪城。古齊琅邪邑也。其地有琅邪山管子齊桓公將東遊,南至琅邪。孟子齊景公欲遵(沿著)海而南,放於琅邪。蘇秦齊宣王曰:齊南有泰山,東有琅邪。史記:秦始皇屢並海至琅邪。子虛賦曰:齊東巨海,南有琅邪, 皆謂今諸城縣。山海經雲:琅邪台在渤海郡閒。非也。趙岐曰:琅邪,齊東南境上邑。越書:勾踐即滅吳,欲霸中國,徙都琅邪,立觀台于山上,周七里,以望東海。
始皇立琅邪郡,為三十六郡之一。而漢因之。尋周時琅邪之名未知何解。許君以其字從邑。傅合郡名為釋耳。九經字樣曰: 郎邪,郡名。,良也。,道也。以地居鄒魯,人有善道,故為郡名。今經典玉旁作良者。未知其說所出。古書無作郎者,且琅邪齊地,非鄒魯地。
邪,古書用為正字。又用為辭助。如乾坤其易之邪,乾坤其易之邪,是也。
今人文字,邪為疑辭,“也”為決辭,古書則多不分別。如子張問十世可知也,當作邪是也。又邪、也二字古多兩句並用者。如龔遂傳:今欲使臣勝之邪,將安之也。韓愈文: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皆也與邪同。
從邑牙聲。以遮切。古音在五部。按漢碑琅邪字或加玉旁。俗字也。近人隸書從耳作。由牙耳相似。三牙或作三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