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諸葛氏是漢朝時期開基於琅琊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磚埠鎮黃疃村一帶)的名門望族。
琅琊諸葛氏是三國時期主要的勢力家族之一,誕生了以諸葛亮為代表的先賢古聖。《吳書》曾記載:瑾為大將軍,而弟亮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馬,督領將帥,族弟誕又顯名於魏,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琅琊諸葛氏在臨沂地區影響深遠,其祖墓位於白沙埠鎮北的茶山東麓,明代《沂州志》記載漢代諸葛城村古城遺址建有“武侯祠”。開陽城的小涑河南岸有古堤名曰“諸葛堤”。古城北門“瞻崇門”城樓上層為“武侯祠”,明代的古建築“五賢祠”內祀諸葛亮等人。
五賢祠內舊存隋代造像碑《諸葛子恆平陳頌》,記載了隋代大批的諸葛氏族人參加了平陳戰爭。數塊北齊造像碑記載了有諸葛氏族人。說明了在諸葛亮的故鄉始終有大量的諸葛氏家族存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琅琊諸葛氏
- 別稱:琅邪諸葛氏
- 地區:琅琊陽都(今臨沂沂南)
琅琊,堂號,名人,先祖,諸葛珪支,諸葛誕支,
琅琊
堂號
名人
先祖
諸葛豐:生卒年不詳。字少季,西漢琅邪(臨沂)人。諸葛豐以明經為郡文學,特立剛直。貢禹為御史大夫時,以同鄉召諸葛豐為屬員,後舉薦為侍御史。元帝擢為司隸校尉,刺舉無所避,京城因而有語曰:“間何闊,逢諸葛。”就是說諸葛豐執法嚴正,害人者遂久闊而不相見。元帝嘉獎他的氣節,加封諸葛豐為光祿大夫。時侍中許章以皇帝貴幸,淫奢而不守法規,其屬下犯事,牽連及之。諸葛豐具文彈劾,正準備上奏,適逢許章私出,諸葛豐遂舉符節令其下車,欲將其逮捕。許章逃入宮門,乞哀於天子。於是元帝收回諸葛豐的符節。諸葛豐不勝憤懣,上書辭職,元帝不許。是後所言益不被用。在位權貴多言其短,元帝降諸葛豐為城門校尉。最後上書彈劾光祿勛周堪、光祿大夫張猛,被元帝貶為庶人,終於家。諸葛豐之後代遷居陽都(今沂南縣磚埠鄉黃疃一帶),多有顯者,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
諸葛珪支
諸葛玄:字胤誼,漢末曾任豫章太守。諸葛亮的叔父 。
諸葛瑾(174-241):字子瑜,琅邪陽都(今屬山東沂南)人。諸葛亮之兄。三國時期吳將。初為孫權長史,轉中司馬。孫權派遣諸葛瑾使蜀通好劉備,與諸葛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後劉備伐吳,有人言其密遣親人通蜀。孫權說:“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孫權稱帝,拜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琅邪陽都(今屬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官居丞相。東漢末年,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劉備三顧請之,他向劉備提出了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占領荊、益兩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稱帝,他任丞相。劉備死後,受遺詔輔佐後主劉禪。建興元年,以丞相封武鄉侯,兼領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而後出師北伐,六出祁山,與魏相攻戰者累年,後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勉縣西南)軍中,葬定軍山,終年54歲。有《諸葛武侯集》《出師表》為其名篇。
諸葛恪(203-253):字元遜,琅琊陽都(今屬山東沂南)人。諸葛瑾之子。三國時期吳國大臣。少時聰明過人,深得孫權的喜愛和器重。弱冠拜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當時丹陽地勢險阻,盜匪藏於山中,無人敢任太守。恪主動請命,嘉禾三年(234年)拜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一舉治平。孫權卒,恪受顧命輔佐幼主孫亮,專國政 。建興元年(252年),出兵攻魏,壞魏軍浮橋,水淹魏軍數萬,得軍資如山。恪由此驕縱輕放。次年春,又北伐魏軍於新城,數月不下,又值盛暑,士卒病者大半,怨聲載道,被迫退兵。後為皇族孫峻所殺。
諸葛瞻(226-263):字思遠,琅邪陽都(今屬山東臨沂)人。諸葛亮之子,三國蜀漢大臣。諸葛瞻從小聰明穎慧,是一個早熟的人才。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在軍旅中寫信給他的哥哥諸葛瑾說:“瞻今已8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後主劉禪任瞻為行都護衛將軍。兩年後魏鄧艾由陽平、江油入蜀,遣書誘降,諸葛瞻父子督軍拒艾於綿竹關,父子雙雙英勇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