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白沙埠,歷史悠久。春秋魯隱公七年(公元前716年)建中邱邑(邑址今諸葛城村),西漢為臨沂縣治所,後廢。清末屬俄莊鄉。民國時期屬臨沂縣第四區。1948年10月建茶山區。1958年建衛星公社,1959年更名為茶山公社,1981年更名為白沙埠公社,1984年設鎮。1996年,面積70.3平方千米,人口4.9萬人,轄白沙埠、溪沂莊、柏家莊、建設村、餘糧村、小安子、崖頭、大安子、郝沂宅子、玉平村、新河村、蒿家村、紅旗新村、鳳儀官莊、劉家湖、西船流、前船流、船流街、苗家莊、大墩、大孫家莊、後城西、中安靜、釣魚台、後隅、諸葛城、喬家湖、朱潘、東孝友、西孝友、邵家雙湖、西安靜、東安靜、吳家屯、馬合莊、玩花樓、毛家村、北孟家莊、賈家村、東朱阜、西朱阜、義和官莊、北小姜村、南大姜村、尤新村、李家村、臥茨、十字路、後石樑頭、前石樑頭50個行政村。2002年,白沙埠鎮轄50個行政村,15748戶、57109人,面積70.26平方千米,鎮區人口4592人。
2005年8月4日,蘭山區政府《關於同意白沙埠鎮調整部分行政村規模的批覆》(臨蘭政發[2005]40號):同意白沙埠將原有的50個行政合併為36個。調整方案為:1、南大姜村、北大姜村合併為姜村,辦公地點設在原南大姜村。2、十字路、白沙埠合併為白沙埠村,辦公地點設在原白沙埠。3、後石樑頭、前石樑頭合併為石樑頭村,辦公地點設在原前石樑頭。4、餘糧村、建設村合併為向陽村,辦公地點設在原建設村。5、紅旗新村、篙家莊合併為新篙莊村,辦公地點設在原篙家莊村。6、李家村、尤新村合併為尤新村,辦公地點設在原尤新村。7、北孟家莊、毛家村、馬合莊、玩花樓合併為合興園,辦公地點設在原毛家村。8、後隅、後城西合併為後城西村,辦公地點設在原後城西。9、大安子、小安子合併為小安子村,辦公地點設在原小安子。10、郝沂宅子、玉平村合併為玉平村,辦公地點主設在原玉平村。11、前船流、西船流、船流街合併為船流村,辦公地點設在原船流街。其他未調整的行政村規模保持不變。
行政區劃
白沙埠鎮下轄村:孟莊村、
賈村村、喬家湖村、後石樑村、餘糧村、尤新村、馬合莊村、西船流村、蒿莊村、新河村、前船流村、
劉湖子村、東安靜村、西安靜村、苗家莊村、船流街村、邵家雙湖村、大姜村、溪沂莊村、玩花樓村、西朱阜村、崖頭村、義合官莊村、中安靜村、前石樑頭村、
東安靜村、後城西村、白沙埠村、
大孫莊村、建設村、東孝友村、
臥茨村、西雙湖村、吳屯村、鳳儀官莊村、釣魚台村、小安子村、
新村村、郝宅子村、大墩村、後隅村、李家村、大安子村、東朱阜村、朱潘村、
毛家村、玉平村、小姜村、諸葛城村、十字路村、柏莊村。
代碼及城鄉分類
371302101:~001 122白沙埠社區 ~002 121賈家村社區 ~003 122朱潘社區 ~004 220諸葛城社區 ~005 220小安子社區 ~006 220船流街社區 ~007 220玉平社區 ~008 122尤新村社區 ~009 220崖頭社區 ~203 122西朱阜村 ~204 220東朱阜村 ~208 122臥茨村 ~209 220喬家湖村 ~212 122西孝友村 ~218 220吳家屯村 ~220 220東孝友村 ~221 220義合官莊村 ~223 122邵家雙湖村 ~224 220大墩村 ~226 220西安靜村 ~227 220中安靜村 ~228 220東安靜村 ~230 220後城西村 ~231 220溪沂莊村 ~232 220鳳儀官莊村 ~237 220大孫家莊村 ~238 220柏家莊村 ~239 220劉家湖村 ~240 220釣魚台村 ~241 220苗家莊村 ~248 220新河村 ~251 220姜村 ~252 220石樑頭村 ~253 220向陽村 ~254 220新蒿莊村 ~255 220合興園村
自然環境
地勢由北向南逐漸減低,北部為
丘陵,南部為平原,
孝河、
柳青河分別流經南部和西部。朱七公路縱貫南北,白石路、董泗公路橫穿東西。是東晉以“孝”著稱的王祥的故里。
土壤有
黏土、
壤土、
砂土,主產水稻、小麥、花卉、花生、
黃桃等。 全鎮轄50個行政村,共有16047戶,總人口58991人,村平均人口1180人;農業人口57367人,非農業人口1624人;人口出生率8.49‰,人口自然增長率2.77‰,計畫生育率100%。
城鎮建設
經濟狀況
2006年,鎮黨委、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以構建和諧社會為
目的,樹立“工業興則鎮興”的
意識,確立工業經濟、招商引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大工作重點,制定“東居、西工、南城、北農”四大發展規劃。全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20.4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9億元,同比增長58%;完成利稅9600萬元,同比增長53%;完成地方性財政收入1488萬元,同比增長69.28%;實現人均純收入4100元,同比增長16%。榮獲“臨沂市發展
民營經濟先進鄉鎮”、“臨沂市先進基層黨校”、“蘭山區招商引資先進單位”、“平安蘭山建設平安鎮”等榮譽稱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實現了又好又快的發展,實現了“十一五”的良好開局。
農業發展
始終把農業放在基礎位置來抓,積極調整
農業產業結構,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圍繞城郊農業、旅遊農業、休閒農業、特色農業做
文章,通過大力推廣行業協會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不斷強化行業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的社會地位,使農業經濟走上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的道路,初步建立起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2006年,全鎮新增
蔬菜面積300畝,新增果園500畝,新增綠化苗木200畝,新增豐產林700畝,培植黃桃種植專業村9個、花卉苗木專業村2個、養殖專業村4個、
農產品加工專業村5個、蔬菜專業村6個,有效地拓寬了農民增收途徑。全鎮完成農業總產值1.5億元,比上年增長20%;人均純收入達到4100元,比上年增長20%。
工業發展
以“工業強鎮、引資活鎮”為指針,堅持以招商引資帶動工業經濟發展、以工業經濟帶動全鎮各項事業發展的戰略,立足水錶產業,不斷加快產業的科技提升,加強對企業的引導力度,不斷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實現了
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8億元,比上年增長32.5%;實現利稅7983萬元,增長27.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11.5億元,利稅510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了103%和72%。全鎮協定利用外資2.9億元,引入到位
資金1.6億元,成功引進招商
項目27個,其中投資過千萬元的落地項目11個。
鎮村建設
樹立與南坊新區對接融入的思想,以“站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力求新突破”為主題,按照“東居、西工、南城、北農”的發展規劃,先後投資1500萬元硬化道路50公里,面積30萬平方米,使鎮內路網
框架基本形成,“全鎮進出一條路”的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舊村改造工作實現了零的突破,尤新村的匯鑫小區一期2棟樓交付使用,後石樑頭和東朱阜的13棟居民樓完成定點放線。同時,進一步加強村鎮建設管理,違法建設得到有效遏制。本著“整潔、有序、嚴管”的原則,開展朱七路沿線衛生及經營管理集中綜合整治。對轄區內34家近22萬平方米的亂搭亂建、非法圈占實施集中拆除,達到預期的目的。
設施介紹
全鎮共有4處綜合性超市、4處
藥店,設固定集貿市場4個,市場面積9萬平方米。市場交易種類有日用百貨、服裝布匹、土雜、蔬菜水果,個體工商戶達450戶,從業人員2萬人,註冊資金7500萬元。有金融機構3個,居民存款餘額3.75億元,比上年增長21%。
保險事業有辦事機構1個,險種30餘種,參保戶5200餘戶,占全鎮總戶數的33%。
全鎮有機動
車輛1800輛,年營運收入2850萬元,比上年分別增長6.4%和8.8%。
郵電業發展迅猛,全鎮共有程控電話8100部,百戶均54部,實現村村通電話,電話村達36個。全鎮共有手機1.3萬部,百人均22部,通訊業務總量達685萬元。
社會事業
教科文衛
全鎮共有中心
中學1處,中心國小1處,中心聯小7處,教職工409人,在校中小學生6417人,
教育普及率100%。全鎮中國小強化軟硬體建設,鎮中心中學、鎮中心國小通過市級規範化學校驗收。全年共輸送高中生400名,中專、職專生300名。繼續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資力度,先後投資600餘萬元,對全鎮校舍進行提升改造,中心國小、崖頭聯小、尤村聯小等5處學校改造工程交付使用,全面實現了校舍樓房化的目標。 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民間民眾
文化豐富多彩。鎮建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黨員民眾文化活動室,民間有業餘劇團、藝術隊,民眾娛樂自助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有線電視發展迅速,新增初裝用戶2400餘家,有線
電視入戶率達到40%以上。各村還充分利用遠程設備、人口學校等進行科技、法律等方面的學習培訓,提高民眾的素質,在全鎮構建起良好的文化、宣傳和教育平台。
全鎮有2處綜合性醫院。其中,鎮衛生院有醫務技術人員28名,病房20間,床位40張;凱旋醫院有技術人員152名,床位120張,具備了縣級
醫院的水平。2006年醫院門診量達到6萬人次,住院治療6700人次,營業額1100萬元。
人民生活
2006年,全鎮人均收入4100元,比上年增長20%。居民傾蓄金額3.7億元,比上年增長21%。農村百戶擁有電視機由98台增加到100台,百戶擁有
機車由上年的92輛增加到101輛。
計畫生育
計畫生育新風尚逐步樹立,違法生育現象得到有效遏制。鎮計生辦不斷加強對計生人員的業務培訓,努力提高優質服務水平,逐步實現了由行政干預型向以人為本優質服務型的轉變。2006年,全鎮計畫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8.49‰,人口自然增長率2.77‰。
綜合治理
全鎮以創建“平安白沙埠”作為工作的支撐點,以創建“文明白沙埠”作為工作的提升點,以創建“和諧白沙埠”作為工作的落腳點。堅持和完善“民情日”制度和“領導公開預約接訪制度”,成立和加強民事糾紛司法調解機構,強化財務公開,創新農村財務管理體制,規範農村財務管理制度。全鎮始終抓住“六個一票否決”不放鬆,上下緊繃“不闖禁區、不捅漏子”這根弦,各類
信訪案件明顯減少。同時,從人防、技防同步發展出發,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各村都成立5~10人的站崗巡邏隊伍,23個村和8個鎮直部門安裝上數字監控系統,50個村全部安裝電子巡更系統,形成橫到邊、縱到底的大防範格局。
精神文明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不斷深化。全鎮通過“文明一條街”、“美在農家”、“十星級文明戶”、“文明生態村”、“平安進萬家”等活動的開展,使農民民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全鎮有8個單位被評為區級“文明單位”,2個單位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10個村被評為區級“文明村居”,1個村被評為市級“文明村居”,2個村被評為市級“平安家庭示範點”;全鎮湧現出“十星級文明戶”2800多戶,“美在農家”2200戶。
黨政建設
2006年,鎮直機關設
黨政辦、經貿辦、綜治信訪辦、計生辦、村鎮建設辦、農業辦、社會事務辦、文教衛生辦、組織辦、宣傳統戰辦、民政辦、武裝部、紀委監察、農村財務記帳中心、財政所、司法所、統計站、科協、婦聯、工會、團委、老齡辦、
農技站、林業站、水產站、
農機站、獸醫站、
文化站、計生服務站、勞動人事工作辦等,共有工作人員72人。
當地特色
孝友村
位於白沙埠鎮中部的
孝友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王祥的故里。因其地處於管子湖、澇子湖之間,原名王家雙湖,明萬曆年間為紀念王祥、王覽兄弟,易名孝友村。
王祥,字休徵,東漢末年琅琊臨沂人。晉人乾寶所著《搜神記》中,記王祥在嚴冬季節臥冰求鯉奉母的故事。《晉書·王祥傳》亦記其“風雨守柰”、“黃雀入幕”等孝行。元代郭居敬將王祥列為“二十四孝”之一。其異母弟王覽以友於兄弟聞名,官至太中
大夫。王覽之孫王導,為東晉開國功臣;其曾孫王羲之,系蜚聲海內外的“書聖”。
王祥以“孝”著稱。有三個故事是讚揚他的孝行的。其一是臥冰求鯉,據說王祥生母薛氏早逝,父親王融繼娶朱氏為妻。朱氏心地偏狹忌刻,虐待王祥,王祥卻一直對父母非常孝敬。據晉乾寶《搜神記》記載:王祥繼母生病,想吃鮮魚。時天寒地凍,捕魚困難。王祥來到河上,解衣,欲臥冰求鯉,冰忽自解,有雙鯉躍出;其二是黃雀入幕,是說王祥
繼母想吃黃雀肉,讓王祥去捉黃雀,捉多日不得,繼母嚴笞王祥,受王祥孝行感動,突然黃雀數十隻飛入室帳,讓王祥捉來做食供母;其三是風雨守柰,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說:王祥家有一柰樹,結子殊好,後母朱氏讓王祥看守,風吹柰落,朱氏就鞭打王祥。此後,每當風雨來臨,王祥就抱樹痛哭,而風雨很快停歇。這三個故事,是對王祥孝行的高度讚揚。?
由於行孝,王祥被選官任職,歷仕漢、魏、
西晉三朝,晉代魏後,拜太保,進封為公爵。晚年辭官,晉武帝司馬炎詔以睢陵公就第,並賜安車駟馬,府第1區,舍人6人,官騎20人,可謂恩崇有加,權位至為熾盛。但他臨終前,卻要求子孫:死後不要鋪張,不要用珍貴器物陪葬,墓穴不用石砌,不起墳壟,不作前堂,不布几筵,親屬不要送葬。在漢、魏、西晉時期,厚葬之風盛行,王祥能不為時俗所染,實行薄葬,應當說是比較開明的。?
孝感河
孝友村前有一小河,自東向西流過,稱為王祥河或孝感河,習稱“孝河”。民國《臨沂縣誌》記載,其發源於茶山南麓之桃花嶺,東南經孝友村,至諸葛城村入於沂。寒冬季節,小河上下冰封如玉,稱為“孝河凝冰”,列“琅琊八景”之一。明人有“銀屏皎潔連川合,碎玉樓層映月寒”詩句予以讚美。偏西有一處河床,泉水上涌,水面從不結冰,據說,這裡就是當年王祥臥冰求鯉的地方。南岸原有石碑,上題“晉王祥臥冰處”。北岸原有孝友祠,正殿三間,端莊古雅。殿內供有王祥、王覽和王羲之的塑像,院內古槐參天,別有幽趣。在20世紀90年代初,當地政府曾對王祥故里進行過初步開發。在原址上恢復了孝友祠,並對王氏宗祠進行了規劃,在河邊開闢了孝園,修建了孝河廣場。
孝河水清澈甜潤,河底為黑紫淤泥,盛產白蓮藕、紅蓮藕、茭白、菱角、魚蝦等,尤以白蓮藕最為出名。它與沙溝芋頭、塘崖大米並稱臨沂市的三大土特產,素有“沙溝芋頭孝河藕,塘崖大米香滿口”的美譽。孝河藕肥、細、脆、嫩,與其它藕相比,節短肥大,表皮潤滑有光澤,脆甜適口,細嫩無渣,生食或熟食皆宜。既可炒炸蒸煮,又可涼拌冷調,花樣繁多,味道各異,能上菜譜的就有60餘種,非一般河藕、塘藕所能比擬。其葉、蓮子若做成“荷葉粥”“蓮子羹”,更是滋補佳品、美味佳肴。另外,孝河白蓮藕還可入藥,能收澀止血,涼血化淤。
諸葛城村
位於白沙埠鎮東北部的諸葛城村,存有中邱城遺址,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東臨沂河,周長4.5公里,今只存殘碑及銀杏樹一株等物。《沂州府志古蹟》稱:“諸葛城,亦名中邱城,在縣東北三十里。《後漢志》琅琊臨沂縣有中邱亭,即此。”這說明諸葛城最早稱為中邱城。中邱城於公元前716年由魯國建築,這從《左傳·隱公七年》“夏,城中邱”的記載中可以證明。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置臨沂縣治。對此,《水經注》、《太平寰宇記》等書都有明確記載。隋大業初年(605年),臨沂、開陽、即邱3縣合併為臨沂縣,治於開陽(今臨沂城),臨沂故城曾因“諸葛亮來居於此,亦名為諸葛城。”遺址系高出地表2至3米的平台,周長約4.5公里。東西兩面存有護城河遺址,東南角存有一段城牆,上有明顯的夯
土層及棒洞。遺址中採集到東周時期的鬲、豆殘片及漢代磚、瓦等碎片,並發現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立鴻福寺碑,上書“沂郡東北中邱城東有鴻福寺院,創建於唐……”等語。
武侯祠
諸葛城舊有“武侯祠”,碑文記載諸葛家族來此“避兵”等事,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歷代文人墨客將諸葛城當作諸葛故里,留下諸多詩文。
明代大臣陳玉《諸葛武侯祠》詩云:“鹿走人間漢鼎移,南陽山色
草廬低。臥龍不起扶江表,瞞賊長驅到隴西。渭水古川春雨滑,丈原壘高陣雲迷。年來獨有祠前柏,歲照籠蔥越鳥啼。”明萬曆進士周京《諸葛城》詩云:“三分籌策已茫茫,魚腹千秋戰壘黃。馬上欲尋臥龍處,空城斜日下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