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都

陽都

陽都是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的古名,故址在今山東沂南縣磚埠鎮孫家黃疃、里宏、大小汪家莊一帶。

公元前221年,秦設立陽都縣,東晉廢。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置陽都縣,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陽都為寧都。東晉初僑置,屬南琅邪郡,南朝宋大明五年(461)省入臨沂僑縣。

陽都是我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一代賢相諸葛亮的出生地和少年成長地,也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祖居地。境內文物古蹟、人文景觀眾多,其中漢代古蹟近百處,被譽為“齊魯敦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都
  • 總面積:1774平方公里
  • 行政管轄:17個鄉(鎮)
  • 人口數據:91萬
  • 地區郵編:276300
  • 地理位置:山東沂南縣
陽都城,古文化,歷史人物,沂南簡介,

陽都城

陽都城就處於沂、蒙、汶三河交匯的磚埠鎮一帶。具體位置在孫家黃疃村以北、里宏村以南,古城面積大約7萬平方米。陽都縣廢於東晉永和年間,故城毀於南北朝時期。現存遺蹟有:故城東門,城牆廢垣,並有齊產古瑟、齊刀幣等文物一宗。在古城遺址附近,還發現了漢墓、石器、銅器等,在沂河岸邊的田地里,具有典型特色的漢代斷磚、碎瓦、陶片等隨處可見,俯拾皆是。
陽都故城是古代文化遺址,城內耕土下1米左右既是漢代文化層,亦發現戰國文物,陶豆和陶鬲的殘片隨處可見。故城東面緊靠沂河,河西崖有一段出土的古代城牆,石砌而成,十分堅固。北面是東沂河,河岸上約1500米長的東段故城城基至今依稀可辨。

古文化

悠久燦爛
幾十萬年前,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創造出了燦爛的古文化。龍山文化遺址44處,夏文化遺址1處,商周文化遺址31處,漢文化遺址90處。統計的是數字,證明的卻是生存、棲息在沂南土地上的遠古人類用血汗寫下的奮鬥歷史。較有代表性的是位於大莊鎮的“西司馬古遺址”。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0米,面積1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 —1.5米。屬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存,內涵豐富,保存較好。1992年6月,被山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發掘保護的還有屬龍山文化的“苗家莊古遺址”,大汶口、龍山文化遺存較好的“東柳溝古遺址”等等。
到夏代,沂南境域已屬東夷,商屬人方,西周至春秋為陽國,秦始設立郡縣,置陽都縣,隸屬琅琊郡。兩漢、三國、西晉沿襲之。古陽都縣陽都故城遺址,沂河西岸半里許,桑泉水(即今汶河)南五里黃疃莊,陽都故城址猶在”。經考察和有關資料確認,此地為漢之陽都縣陽都故城遺址,系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諸葛亮的祖居地和誕生地。1993年在孫家黃疃莊建了諸葛亮故里紀念館。1995年沂南縣承辦了全國第八屆諸葛亮學術研討會。
沂南文化古蹟眾多。縣級23處。其中興盛的兩漢曹魏時期,遺存下大量彌足珍貴的漢代畫像和石雕。歷史最久遠的當數位於銅井鎮三山溝村的“漢元風鳳凰刻石”。兩隻鳳凰分別刻在拔地而起的花崗岩石上,刻大鳳凰的一石,刻像左上角刻有“鳳凰”二字,刻小鳳凰的一石,刻像右側刻有“三月七日鳳”、“東安王欽元”、“元鳳”字樣。雕刻技法是在原生粗糙石面上施陰線刻,構圖簡單疏朗,顯出古樸的原始趣味。畫面上所刻之字《中國書法大詞典》著錄為漢隸,評價書法淳古、質樸。傅惜華先生所著《漢代畫像全集》收錄了此畫像。“元鳳”為西漢昭帝劉弗陵年號,距今已有兩千餘年。“漢元鳳鳳凰刻石”是全國現存最早有確切紀年的畫像石。
“北寨漢畫像石墓”,是沂南縣乃至中國的文化瑰寶。學術界普遍認為這是一座東漢末年家族式墓葬中的主要墓室。墓室280塊石質構件都是按一定尺寸預製,然後安裝。墓室由前、中、後三個主室及東三側室、西二側室組成,並建有衛生間。室內有畫像石42塊,畫面73幅,畫面總面積44.227平方米。畫像氣勢恢宏,刻工細膩流暢,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歷史價值,是漢畫像石發展鼎盛時期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譽為“齊魯小敦煌”。這是我國已經發現的漢畫像石墓中畫像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此墓作為詞條,已收入《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畫面“七盤舞”已收入《辭源》作為詞條“七盤舞”的插圖。畫面“豐收宴饗圖”曾作為教材選入中學歷史課本。中央電視台曾從中華文明精品的角度攝製了專題片。北寨漢墓已於200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已發現的漢代畫像石刻,較臨沂市其他縣區要多。這些石刻文物,有的已經融入一方人民的精神生活。青駝鎮的“青駝”就是一例。青駝鎮駐地青駝村因其村西有一對青石雕刻的“駝”而得名。“駝”身長1.7米,似獅類虎,背有雙翼,昂首闊步,給人以精力充沛之感。在青駝村,千百年來人們視其為村之祥兆,村之靈魂,衍化出了許多神奇的傳說。
除漢代石刻外,雙堠鎮還有兩處比較完整的石刻造像。朝山有83尊,雲慶山有50尊,每尊都高約0.3米。蘇村鎮夏孟寺後唐碑、張莊鎮法雲寺明碑等寺廟碑碣也都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另外,苗家曲信量橋、河陽白龍橋也是珍貴的古建築。縣境內還有廟官莊漢古墓群等多處未發掘的古墓群。

歷史人物

享譽中外
遠有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顏真卿,近有沂蒙母親王換於,沂蒙紅嫂明德英,火線英雄李桂芳,活烈士韓成山,支前模範朱富勝。今有和莊村的好支書王金法和全國勞模後峪子村好支書梁兆利……。其中三國時期一代名相諸葛亮,是他們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
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年出生在陽都古城,十四歲時,跟叔父諸葛玄去豫章(今江西南昌),後流寓荊州。27歲出山輔佐劉備,南征北戰,匡扶漢室,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諸葛亮的少年時代在這片土地上度過。降生在這片土地上的諸葛亮,凝聚靈氣的山川賜予他靈秀,書香門第的薰陶和發達齊魯文化啟迪了他的智慧,東漢末年的國破家難冶煉了他義無反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日後成為了一個“大名垂宇宙”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
歷史的諸葛亮不是完人,但千百年來封建帝王把他視為值得推崇的范臣,歷代官員把他視為學習的楷模,平民百姓把他視為智慧的化身。這種古今、中外、朝野共讚譽的歷史人物,在歷史上是少有的。諸葛家族中不僅諸葛亮名垂青史,其兄諸葛瑾、族弟諸葛誕也是權重一方,名震一時,影響一帶。諸葛瑾少游京師,學習《毛詩》、《尚書》、《左氏春秋》,後仕於東吳,官至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是東吳屈指可數的軍事將領,一生深受孫權信任和重用。諸葛誕仕魏,明帝時累遷御史中丞尚書,後受封山陽亭侯、高平候。兄弟三人,官仕三方,各忠其國,政績斐然,時人譽為“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積澱,諸葛亮已形成了罕見的文化現象,不論歷史的諸葛亮,還是藝術形象的諸葛亮以及諸葛亮文化現象,是沂南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與歷史望族名人祖居地有關的,還有近在陽都故城咫尺的常桑杭村。常桑杭村是顏氏祖居地,也是顏真卿的後裔居住地。該村顏氏祖林乾隆三十三年的譜碑上記載了顏盛至顏懷仁共四十八代顏氏子孫的世系源流,村內至今仍保存有清道光、同治年間朝廷通過顏氏世襲翰林院發給該村顏氏族人的信牌、移文、札等信物。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顏氏文化”研究工作方興未艾,常桑杭顏氏淵源的研究必將對發掘和弘揚沂南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有著積極的意義。

沂南簡介

沂南縣地處北溫帶,是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交匯地帶,境內溫度適宜,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沂河、汶河、蒙河三大河流貫穿全境,山清水秀,是“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區”。 沂南縣是農業大縣,農產品資源豐富,開發的潛力巨大。工業初步形成了以機械、化工、電子、建材、礦山、輕工、紡織、食品等行業為主、門類較為齊全的產業體系。沂南縣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孔明文化和顏氏文化自成體系,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寨漢墓群”,被譽為山東“小敦煌”。還有以山東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舊址和孟良崮戰役舊址為代表的革命聖地體系,有以彩蒙山和孟良崮國家森森公園為代表的自然景觀體系,開發孔明文化,打響諸葛亮品牌,先後建起了諸葛亮故里紀念館、諸葛亮公園、諸葛亮銅像、諸葛宗祠孔明文化旅遊區等一系列文化旅遊景點,把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打造成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強力“助推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