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德光(遼太宗)

耶律德光

遼太宗一般指本詞條

耶律德光(902―947年),字德謹,小字堯骨,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人,契丹族。遼朝第二位皇帝(927―94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次子,母為淳欽皇后述律平

天贊元年(922年),拜天下兵馬大元帥,引兵攻略薊北。天顯五年(926年),遼太祖病死於途中,得到述律皇后之助,正式即位,仍以天顯為年號。天顯十一年(936年),以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協助石敬瑭滅亡後唐。會同元年(938年),改皇都為上京,改革官制,劃分南北二面,實行胡漢分治。北面官以契丹舊制治契丹人,南面官以漢制治漢人。整訂賦稅,獎勵耕戰,發展生產。會同九年(946年),傾國之師南征,為後晉敗於燕州長城(今河北固安縣)北部。十二月,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俘虜後晉出帝,滅亡後晉,改國號為大遼,年號大同。

耶律德光南征時縱容遼兵擄掠,廣泛搜刮,致使民間漢人武裝反抗此起彼伏,遼朝在中原的統治動盪不安。加之連年征戰,契丹民族亦不堪其苦。大同元年(947年)四月,耶律德光不得不罷兵北還,途中病逝於欒城(今河北省欒城縣),終年四十六歲,廟號太宗,諡號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死後,以契丹葬俗被製成“帝羓”,他也因此成為中國古代唯一一個木乃伊皇帝。

基本介紹

  • 本名:耶律德光
  • 字號:字德謹
    小字堯骨
  • 所處時代遼朝
  • 民族族群契丹族
  • 出生時間:902年
  • 去世時間:947年5月15日
  • 主要成就:實行南北兩面官制度;奪取幽雲十六州,使遼國實力大增
  • 諡號:孝武惠文皇帝
  • 廟號:太宗
  • 年號:天顯、會同、大同
  • 在位時間:927年12月11日—947年5月15日
  • 陵墓懷陵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登基,病逝,為政舉措,政治,軍事,經濟,民族,軍事,歷史評價,總評,歷代評價,家庭成員,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耶律德光,契丹的名字為堯骨,他是耶律阿保機的次子。相貌端莊厚重,秉性寬厚仁慈,軍國大事多由他來裁決。
阿保機對他寄希望很大,在阿保機的三個兒子當中,他和長子耶律倍都很受阿保機的喜愛,但耶律德光更像他的父親。天贊元年(922年),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年僅20歲。隨同太祖參加了一系列征服戰爭,尤其是在南征平州幽州鎮州定州,西征吐谷渾回鶻党項期間,曾俘虜趙思溫,大敗符存審,戰功卓著。天顯元年(926年),又隨同太祖滅渤海國,作為前鋒攻克渤海首都忽汗城

登基

天顯元年七月二十七日(926年9月6日)遼太祖死後,述律皇后稱制,耶律德光總攬朝政,927年12月11日,在述律皇后的支持下即位,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為應天皇太后,立妃蕭氏為皇后。
天顯六年(931年),割據原渤海國疆域的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後唐,耶律德光統一了契丹。
耶律德光耶律德光
天顯十年(935年),宰相涅里袞圖謀南逃,事情敗露被拘。
天顯十一年(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對後唐。耶律德光遂親率5萬騎兵,在晉陽城下擊敗後唐軍,冊立石敬塘後晉皇帝。唐將高行周符彥卿率兵前來叫戰,耶律德光假裝退卻。唐將張敬達楊光遠又在西邊列陣,未及成列,耶律德光以兵逼近之。而高行周、符彥卿為伏兵截斷,首尾不能相顧。張敬達、楊光遠大敗,丟棄的兵仗堆積如山,斬首數萬級。
其後,更率軍南下上黨,助石敬塘滅後唐。割取燕雲十六州後,耶律德光採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南北兩面官制度,分治漢人和契丹。又改幽州為南京、雲州為西京,將燕雲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
會同四年(942年),後晉出帝石重貴即位,拒不稱臣。耶律德光於是率軍南下,杜重威李守貞張彥澤等率領所部二十萬人前來投降。會同九年十二月十六日(947年1月10日),耶律德光率軍攻入後晉首都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俘虜後晉出帝石重貴,滅後晉。會同十年正月初一(947年1月25日),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儀仗進入東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賀。大同元年二月初一(947年2月24日),耶律德光在東京皇宮下詔將國號“大契丹國”改為“大遼”,改會同十年為大同元年,升鎮州為中京。

病逝

耶律德光率部進入東京,百姓號呼奔走。耶律德光登上城樓,對百姓們講:“我也是人,你們不要害怕,我要讓你們從暴政下得到解脫。我本不想到這裡來,都是你們皇帝引我來的。”後晉百官投降契丹,各鎮節度使也大部分投降。
耶律德光以為中原皇帝做定,令契丹兵以牧馬為名,四出搶掠,稱為“打草谷”。契丹兵大殺大掠,開封、洛陽附近數百裡間,成為白地,又以犒軍為名,嚴令後晉官括錢,不論任何人,都得獻出錢帛,所得財物,並不分給契丹兵,而且準備運回契丹國內。趙延壽見耶律德光已正式稱帝,很不滿意,請求做皇太子。耶律德光說:“皇太子要天子的兒子才能做,你做不得。”
當時劉知遠在晉陽稱帝,諸鎮和後晉舊將多起兵回響。廣大百姓也群起反抗,大部多至數萬人,小部不下千百人,攻破州縣城,殺死契丹任命的官吏。澶州起義軍首領王瓊,攻入州城,圍擊契丹將領耶律郎五;東方起義軍攻破宋、亳、密三州。耶律德光很害怕,準備逃走,任命蕭翰為宣武軍節度使,留守東京。耶律德光則帶著後晉降官數千人,宮女、宦官數百人以及晉府庫所有財物,離開封北行。路過相州,屠相州城,城中人男子被殺,婦女被擄,嬰兒被擲入空中,用刀尖承接,作為行樂,事後查點,凡死十餘萬人。耶律德光被迫退出,殺人泄忿,一路上看到荒涼景象,對蕃漢群臣說,破敗到這個地步,都是趙延壽的罪過,又指一個漢奸張礪說,你也有一份。
耶律德光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得出所謂三失:各地搜刮百姓錢財,是第一失;讓契丹士兵打穀草擾民,是第二失;沒有早點遣返節度使去治理各鎮,是第三失。”他當然很懊惱,走到欒城(河北欒城縣)病死了,時年四十六歲。下葬於鳳山,陵墓曰懷陵,廟號太宗。遼聖宗統和二十六年(1008)七月,奉上尊號謚為孝武皇帝。
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九月,增謚為孝武惠文皇帝。

為政舉措

政治

遼太宗對於遼朝的貢獻較大的要數對政治制度的發展完善了。遼太宗將後晉的一整套漢族官制帶到了遼國,加上原來阿保機時期確立的官制,終於使遼的官制在部分漢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

軍事

耶律德光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他經常檢閱侍衛親兵、各部族及各帳軍隊,以此來充分控制軍權,防止異己勢力在其中滲透,從而在根本上鞏固自己的權勢。

經濟

遼太宗很重視農業的發展,不但支持漢族人在漢族地區發展農業,在草原地區適合發展農業的地方,他也讓人開墾土地,發展生產。為保護農業生產,防止沒有重農習慣的契丹族人有意無意的破壞,遼太宗下令禁止隨從們隨意踐踏莊稼,行軍時也命令部隊繞開農田。農業的發達對遼國多種經濟的發展起了較大的促進作用,也增強了遼的國力

民族

隨著契丹國的統治區域不斷擴大,遼太宗為了更好地治理不同民族的事務,就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則,形成了北、南兩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
北面官制,即遼朝契丹族的官制,官吏用契丹族,掌握遼朝的一切軍政事務,也是遼朝的最高權力機關。之所以稱為北面官,是因為契丹族有崇拜太陽的習俗,喜歡向東,而且以左為上。這樣,遼王的大帳就面向東方,而北面就是左,也就是契丹族官吏的辦公地點,所以叫北面官。在北面官中,又分為幾種類型:北面朝官,北面御帳官,北面皇族帳官,以及北面諸帳官和北面宮官。
北面朝官,這是遼朝官制的主要機構,在北面朝官中又分為南北兩個不同的部門,如北樞密院管兵部,南樞密院管吏部。這和總的南北面官制很容易混淆,應該分清。在北面朝官中,南北樞密院是遼國的最高行政機構,分別掌管軍政和民政,也通稱為北衙和南衙。北面朝官中還有北南樞密院中丞司,掌管糾察檢舉百官。北南宰相府也參與軍國大事,類似於漢族官制中的參知政事。另外,還有大惕隱司,掌管皇族的政教事務。設定夷離畢院,掌管斷案、刑獄。敵烈麻都司掌管禮儀。最後在百官之上還設定了一個沒有實際職務的大于越府,只是一個榮譽稱號,和漢族太師的稱號差不多。但一般人很難得到大于越的稱號,整個遼朝也只有三個人得到過。
北面御帳官,它也有許多下屬機構。例如侍衛司,負責御帳的護衛。北南護衛府,負責北南兩個樞密院的護衛工作。
北面皇族帳官,阿保機的後裔、阿保機伯父的後裔、阿保機叔父的後裔、阿保機兄弟們的後裔共四個系統的皇族,分別設立有職權的營帳,叫做四帳皇族,地位很高。北面皇族帳官也有分支機構,大內惕隱司就專門掌管四帳的政教事務。
北面諸帳官,這是為阿保機部落之外,即皇族之外的其他有地位的部族設立的機構,如遙輦氏,渤海王族等,一方面是表示恩寵,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有效地控制。
北面宮官,主要掌管宮廷一些日常事務。
和北面官相對應的就是南面官,在遼太宗得到十六州之後,進一步完善了漢族的官制,仿效唐朝的官制,設立三省六部等一整套治理機構。以此來招徠漢族人,管理漢族人的事務。南面官主要由漢人來擔任,契丹人也有在南面官中任職的,他們被稱為漢官,也穿漢服。南面官由於辦公的營帳在遼國王大帳的南面,所以稱為南面官。
南面官中的分支機構有:漢人樞密院,阿保機的時候叫“漢兒司”,其他有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御史台翰林院等。
在地方官制當中,遼朝也是兩套制度並存,就是部族制和州縣制,契丹人和其他遊牧民族用部族制,而漢人和渤海人則使用唐朝時用的州縣制。在耶律倍投奔後唐之後,遼太宗又趁機整頓了東丹也就是原來渤海國的行政制度。先讓耶律倍的妃子主持東丹政務,然後採取措施加強了對東丹的控制。東丹國在原先並不是遼中央政權直接管轄的地區,東丹是個親王的封國,東丹王對於本地的事務可以全權管理。他可以自己建立年號和國號,而且有權直接和外國交往。對於宰相以下的官員可以自己任免。在耶律倍走後,遼太宗就在東丹國設立了中台省,派遣官吏到那裡參與政務管理,從而加強了對東丹的控制。
儘管如此,契丹人的習慣也不能從根本上得以改變,特別是遼軍在南下中原作戰的時候。由於遼國軍隊沒有後勤供應,糧草要靠自己就地解決,所以,遼兵到一個地方就必然要騷擾百姓,搶奪糧草,這使遼軍遭到當地人的反對。民心丟失了,遼在中原的統治也就很難再繼續下去。直到臨死,遼太宗耶律德光才醒悟過來,但為時已晚。其實就算他早一點知道,並採取措施,但無法在較短的時機內改變長期的民族習慣。契丹作為一個遊牧民族統治中原地區,漢化是必要的,遼太宗去世前大概認識到了這一點,但他已沒有機會把他總結的經驗教訓在實踐中貫徹實施了。
遼軍在漢族地區除了掠奪糧草之外,許多契丹人還在黃河地區擔任官員。

軍事

在鞏固了自己的帝位之後,遼太宗開始繼續父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事業,向南用兵,爭霸中原。契丹族從遼太祖開始就想把疆土擴展到黃河岸邊,進而擁有黃河以北的大片領土。但漢族勢力抵制契丹族的進攻,所以,契丹用兵時總是趁中原幾派勢力相爭時打著支援一方的旗號進攻。在後唐統治時期比較穩定,再加上後唐的軍隊號稱鴉軍,都穿黑衣,戰鬥力也很強,而契丹族是以民為兵的,沒有專門的野戰軍,所以在和中原兵作戰時總是吃虧。因此,遼太宗的勢力再大,也要等到中原出了變故時乘虛而入,收漁人之利,單純的宣戰和正式決戰很難取得成功。所以,遼太宗南下中原一直等到了李嗣源死後,而且是石敬瑭主動求救時才敢出兵,後來滅後晉也是由於後晉將領投降揀了個便宜。
耶律德光與石敬瑭耶律德光與石敬瑭
石敬瑭後唐李從珂發生矛盾之後,石敬瑭為保住自己的勢力,稱帝登基,只得向遼太宗求救。等待已久的遼太宗喜出望外,看到石敬瑭誘人的條件,趕忙親自出兵相救。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自己則得到了一大塊肥肉,不費吹灰之力將早就渴望的十六州攏入契丹的統治範圍,而且每年還有大批的布帛輸入。但遼太宗這塊意外的肥肉也只品嘗了十來年的時間,最後他把命丟在了中原。
不管以後怎樣,遼太宗畢竟將十六州弄到了手,下一個目標就是繼續南下,將邊界推進到黃河岸邊。石敬瑭死後,石重貴繼位,後晉態度的變化給遼太宗用兵提供了良機和充分的藉口。同時,幽州趙延壽也想像當年石敬瑭那樣當個皇帝,勸遼太宗乘機進攻。後晉將領楊光遠也暗通契丹,說後晉違背盟約,正好藉機出兵,而且後晉境內發生了大的災害,軍隊也死亡過半,只要出兵,就能一舉成功。
遼太宗禁不住心動了,為了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便發動了對後晉的討伐戰爭,而且連續打了三次,直到滅了後晉。在滅後晉長達三年的戰爭中,遼太宗超人的意志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說明他用兵中原是經過了長期準備和長期等待的,一遇到有利時機就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最後終於實現了多年的願望。雖然得勝是因為後晉軍隊的投降,但遼太宗的意志力之強確實令人佩服。
在用兵的過程中,遼太宗的過人謀略也運用得很充分。他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漢族官吏的稱帝野心和他們之間的矛盾,這和遼太宗多年了解掌握中原的各種政治和軍事情報有很大的關係。
他先利用了趙延壽想當中原皇帝的野心,讓他充當了和後晉作戰的先鋒。許諾趙延壽在滅後晉之後讓他做皇帝,使他深信不疑,作戰很是賣力。第一次發兵,只有趙延壽的一路兵馬取得了一點戰果。等最後滅了後晉,遼太宗卻閉口不提當初的諾言,趙延壽不知羞恥地提出立自己為太子,遼太宗卻說太子應該由他的兒子當,他當不合適。就是任趙延壽官職時大臣也提議將給他的“都督中外諸軍事”給劃掉了。狡詐善變的遼太宗將趙延壽大大耍弄了一番。對於另一個人物杜重威遼太宗也同樣許諾給皇帝之位,等杜重威投降後,讓他穿上皇帝穿的赭黃袍,和之前讓趙延壽穿赭黃袍去撫慰後晉將士一樣,將這兩個一心要當皇帝的敗類像耍猴一樣耍了個夠,他們倆如果在一塊談談穿赭袍的感受大概會差不多吧。皇帝這個位子最後還是遼太宗自己坐上了,不過他的代價也很大,把老命都搭進去了,死前還受了不少罪。
後晉的戰爭,由於後晉愛國將士的英勇奮戰,遼太宗也打得很艱苦,第二次發兵時,被後晉的皇甫遇慕容彥超李守貞等將領打得大敗而歸,契丹國內當時也發生了災害,人和牲畜大量死亡,各部落也有了厭戰情緒,而且母親述律後了解到後晉派使者議和時,也極力勸說遼太宗罷兵講和。述律後對兒子說:“如果漢人做契丹王,行嗎?”遼太宗說:“不行。”述律後又說:“那你為什麼非要當漢王呢?”遼太宗說:“石氏忘恩負義不能容忍。”述律後又勸他:“你就是得了漢地也不能久留,萬一有什麼意外,後悔就來不及了。”後來的事實說明述律後還是有先見之明的,遼太宗也命喪於中原。遼太宗沒有聽從母親的勸告,堅持要後晉割讓鎮州和定州,才肯息兵,其實他是不願意就此輕易喪失這個機會。雖然一時失利,但遼太宗還是第二年又出兵進攻,結果抓住了時機,利用杜重威怯懦和想當皇帝的弱點,勸降成功,不久後晉也被滅掉了。
會同十年(公元947年),遼太宗用中原皇帝的儀仗進入了後晉都城開封,在崇元殿他又穿上皇帝的裝束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把投降的石重貴封為負義侯,除了諷刺,這個官職沒有任何別的含義。後晉因為契丹而建立,最後又因為契丹而滅亡,真是興也耶律德光,亡也耶律德光。
靠別人的力量建立的王朝很難長久存在下去。在稱帝之前,遼太宗耶律德光又做了做表面文章,讓了讓帝位,但後晉的大臣們被赦免已經很感激他了,誰還敢說別的,於是都說“夷、夏之心,皆願推戴皇帝”,遼太宗也不再讓,欣欣然坐上了父親耶律阿保機早就想坐的皇帝寶座。遼太宗在做了中原皇帝的同時還將契丹國號改為“大遼”,年號也改成“大同”。有的書中為了敘述簡便,就將這之前的契丹也稱為遼。

歷史評價

總評

當阿保機死後,述律後主持了推選新皇帝的儀式,在主政的述律後的建議下,大臣們都贊成耶律德光繼位,於是,耶律德光舉行了契丹傳統的燔柴禮,正式繼位為契丹新皇帝。後來在南下中原滅掉後晉,但他自己也在回軍途中死在了欒城。死後,他的廟號為太宗,諡號為孝武惠文嗣聖皇帝,歷史上一般通稱他為遼太宗。耶律德光對於契丹的貢獻很大,尤其在他繼位之後,在許多方面促進了契丹政治和經濟和發展。在政治方面他完善了從阿保機開始的管制,使之系統化。他還使契丹的領土繼續擴大,使契丹走向了強盛時期。他在位期間,契丹的農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此外,契丹的本民族文化也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歷代評價

脫脫:太宗甫定多方,遠近向化。建國號,備典章,至於厘庶政,閱名實,錄囚徒,教耕織,配鰥寡。求直言之士,得郎君海思,即擢宣徽。嘉唐張敬達忠於其君,卒以禮葬。輟游豫而納三克之清,憫士卒而下休養之令。親征晉國,重貴面縛。斯可謂威德兼弘,英略間見者矣。入汴之後,無幾微之驕,有“三失”之訓。《傳》稱鄭伯之善處勝,《書》進《秦誓》之能悔過,太宗蓋兼有之,其卓矣乎!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文惟簡:富貴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腸胃,滌之實以香藥鹽礬,五彩縫之,又以尖葦筒刺於皮虜,瀝其膏血且盡,用金銀為面具,銅絲絡其手足。耶律德光之死,蓋用此法,時人目為帝羓,信有之也。
王夫之:劉淵、石虎、苻堅、耶律德光、完顏亮,天亡之在眉睫矣,不知乘時者,猶以為莫可如何,而以前日之覆敗為懲。悲夫!
趙翼:不聞宮掖悲人彘,肯使兵塵喪帝羓。

家庭成員

父母
父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母親:淳欽皇后述律平
兄弟姐妹
后妃
靖安皇后蕭溫
宮人蕭氏
子女
遼穆宗耶律璟,母蕭溫
耶律天德,母宮人蕭氏

藝術形象

2012年紀錄片《契丹王朝》: 鐘立強飾演耶律德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