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均引自這一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遼朝,遼,西遼,西夏,金朝,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成立以後,
遼朝
遼
年號 | 起訖時間 | 使用時間 | 備註 | |
---|---|---|---|---|
7年 | ||||
922年二月—926年二月 | 5年 | |||
926年二月—938年 | 13年 | 元年七月阿保機逝世,皇后攝政。至天顯二年十一月遼太宗即位沿用 | ||
遼太宗(在位:927年—947年) | 938年十一月—947年正月 | 10年 | ||
947年二月—九月 | 8個月 | 元年四月遼世宗即位沿用 | ||
遼世宗(在位:947年—951年) | 947年九月—951年九月 | 5年 | ||
遼穆宗(在位:951年—969年) | 951年九月—969年二月 | 19年 | ||
遼景宗(在位:969年—982年) | 969年二月—979年十一月 | 11年 | ||
979年十一月—983年六月 | 5年 | 四年九月遼聖宗即位沿用 | ||
遼聖宗(在位:982年—1031年) | 983年六月—1012年閏十月 | 30年 | 高麗自994年起用此年號 | |
1012年十一月—1021年十一月 | 10年 | |||
1021年十一月—1031年六月 | 11年 | |||
遼興宗(在位:1031年—1055年) | 1031年六月—1032年十一月 | 2年 | ||
1032年十一月—1055年八月 | 24年 | 或作重和,崇熙 | ||
遼道宗(在位:1055年—1101年) | 1055年八月—1064年 | 10年 | ||
10年 | ||||
10年 | 或作太康 | |||
10年 | ||||
7年 | 或作壽隆、盛昌 | |||
遼天祚帝(在位:1101年—1125年) | 10年 | 或作乾通 | ||
10年 | 高麗自1116年起停用遼年號 | |||
5年 |
西遼
年號 | 起訖時間 | 使用時間 | 備註 |
---|---|---|---|
10年 | |||
10年 | 也有認為始於1127年 | ||
7年 | |||
13年 | |||
14年 | |||
? | ? | 見於李兆洛《紀元編》,不詳何時 | |
? | ? | 見於李兆洛《紀元編》,不詳何時。梁玉繩認為耶律大石字重德,重德作為年號是誤記 | |
34年 |
西夏
年號 | 起訖時間 | 使用時間 | 備註 |
---|---|---|---|
3年 | |||
1034年七月 | 1個月 | ||
1034年八月—1036年 | 3年 | ||
1036年十二月—1038年九月 | 3年 | ||
1038年十月—1048年 | 11年 | 1038年,李元昊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或作天授、天授理法延祚 | |
廣熙 | ? | ? | 見於李兆洛《紀元編》,不詳何時 |
廣民 | ? | ? | 見於李兆洛《紀元編》,不詳何時 |
1年 | 或作寧國 | ||
3年 | 或作垂聖 | ||
4年 | 或作福聖、承道二號 | ||
6年 | |||
5年 | |||
2年 | |||
6年 | 或作天賜國慶 | ||
11年 | |||
1086年正月—七月 | 7個月 | ||
? | ? | 見於李兆洛《紀元編》,,或為大安年號之誤 | |
1086年七月—1089年 | 4年 | ||
8年 | |||
3年 | |||
13年 | |||
1114年—1118年 | 5年 | ||
1119年—1127年三月 | 9年 | 或作天德 | |
8年 | |||
5年 | |||
4年 | |||
5年 | |||
21年 | |||
24年 | |||
13年 | |||
1206年正月—1209年 | 4年 | ||
2年 | |||
1211年八月—1223年 | 13年 | ||
1223年十二月—1226年七月 | 4年 | ||
1226年七月—1227年六月 | 2年 | 見於萬光泰《紀元韻敘》 | |
? | ? | 見於張鑒春《西夏紀事本末》。李崇智認為是同期宋理宗“寶慶”年號的誤記 | |
廣僖 | ? | ? | 見於王應麟《玉海》,不詳何時 |
? | ? | 見於王應麟《玉海》,不詳何時 |
金朝
年號 | 起訖時間 | 使用時間 | 備註 |
---|---|---|---|
2年 | |||
7年 | |||
1123年九月—1137年 | 15年 | 十三年正月金熙宗即位沿用 | |
3年 | |||
9年 | |||
1149年十二月—1153年三月 | 5年 | ||
1153年三月—1156年正月 | 4年 | ||
1156年二月—1161年十月 | 6年 | ||
1161年十月—1189年 | 29年 | ||
? | ? | 見於張師顏《南遷錄》,鍾淵映認為是偽書所載不可信 | |
7年 | |||
1196年十一月—1200年 | 5年 | ||
8年 | 八年十一月衛紹王完顏允濟即位沿用 | ||
? | ? | 見於張師顏《南遷錄》,鍾淵映認為是偽書所載不可信 | |
3年 | |||
2年 | |||
1213年五月—九月 | 5個月 | ||
1213年九月—1217年九月 | 5年 | ||
1217年九月—1222年八月 | 6年 | ||
1222年八月—1223年 | 2年 | ||
8年 | |||
開興 | 1232年正月—四月 | 4個月 | |
1232年四月—1234年正月 | 3年 | ||
? | ? | 李兆洛《紀元編》以此作末帝年號,但沒有史料證據 |
年號 | 起訖時間 | 君主 | 使用時間 | 備註 |
---|---|---|---|---|
熬羅孛極烈 | 1年 | |||
? | 完顏允文 | ? | 見於張師顏《南遷錄》,鍾淵映認為是偽書所載不可信 | |
1161年十二月 | 1個月 | |||
身聖 | 1196年十月 | 耶律德壽 | 1個月 | |
4年 | ||||
1年 | ||||
1214年五月—十二月 | 8個月 | |||
9年 | ||||
蒲鮮萬奴 | 10年 | 大同年號史書無記載。1980年代在東北地區出土的蒲鮮萬奴官印中有“大同”年款 | ||
2年 | 或作興龍 | |||
1216年 | 1年 | |||
1216年 | 1年 | 或作天成 | ||
? | 乞奴 | ? | 見於李兆洛《紀元編》,不詳何時 | |
1年 |
元朝
年號 | 起訖時間 | 君主 | 使用時間 | 備註 |
---|---|---|---|---|
1281年八月—十一月 | 4個月 | |||
1283年三月 | 林桂方、趙良鈐 | 1個月 | 或作建康 | |
? | 用南宋衛王趙昺年號 | |||
1289年二月—十月 | 9個月 | |||
1297年十月 | 1個月 | |||
1337年正月—七月 | 7個月 | |||
5年 | 或作4年,沒有治平五年 | |||
1356年—1358年七月 | 徐壽輝 | 3年 | 或雲太平元年應為1358年 | |
1358年八月—1359年三月 | 徐壽輝 | 2年 | 誤作治平。郭若愚考訂起始時間為1359年十二月;劉孔慶,薛新力則考訂為1355年改年號 | |
1359年四月—1360年閏五月 | 徐壽輝 | 2年 | ||
? | ||||
1354年四月—1357年八月 | 4年 | |||
1355年二月—1366年 | 12年 | |||
1360年五月—十二月 | 8個月 | |||
1361年—1363年八月 | 陳友諒 | 2年 | ||
1363年九月—1364年二月 | 2年 | |||
1363年—1366年 | 4年 | |||
1367年—1371年六月 | 5年 |
明朝
年號 | 起訖時間 | 君主 | 使用時間 | 備註 |
---|---|---|---|---|
1年 | ||||
1年 | ||||
2年 | ||||
2年 | ||||
1451年十二月 | 1個月 | |||
添元 | 5年 | 見於《明英宗實錄》和《明史》。學者推測該年號可能是來自音譯,為求迴避而故將天元譯作添元 | ||
1年 | 見於葉維庚《紀元通考》 | |||
1457年—? | ? | |||
? | ? | 見於《明史·李震傳》 | ||
德勝 | 2年 | |||
? | ? | 見於李兆洛《紀元編》,起訖時間不明,約在正德年間 | ||
1519年六月—七月 | 2個月 | |||
? | ? | |||
? | 段鋹 | ? | 或作大順平定。李兆洛《紀元編》認為平定是年號,大順是國號 | |
1年 | ||||
? | ? | 見於毛奇齡《後鑒録》。李崇智和李兆洛認為這是指改年號,造曆法,不是年號 | ||
? | 張璉 | ? | 見於李兆洛《紀元編》。毛奇齡的《後鑒録》卷四認為張璉只是鑄造了印文“飛龍傳國元寶”的國璽。李崇智認為“龍飛”為印文“飛龍”之誤,不是年號 | |
2個月 | ||||
1619年四月 | 1個月 | |||
真混 | 1619年十二月 | 1個月 | 一作天真混 | |
1621年九月 | 1個月 | |||
1年 | 清朝為康熙帝玄燁避諱作元靜或𢆯靜 | |||
大成興勝 | 1622年五月—十月 | 6個月 | 又作大乘興勝、大成興盛,興勝,大乘興盛 | |
1年 | ||||
興武 | 1年 | 見於吳世濟《太和縣禦寇始末·復按院張公博訪利弊》 | ||
1年 | 見於李兆洛《紀元編》 | |||
2年 | 明末擎天王宮文彩奉李自成永昌年號 | |||
義武 | ? | ? | 李兆洛《紀元編》作崇禎十六年八月改元。李崇智認為義武是高迎祥年號興武之誤 | |
張獻忠 | 3年 | |||
圓明大寶 | ? | ? | 見於鍾淵映《歷代建元考》,不詳何時 | |
宏閏 | ? | ? | 見於李兆洛《紀元編》,不詳何時 | |
涌安 | ? | ? | 見於李兆洛《紀元編》,不詳何時 |
清朝
年號 | 起訖時間 | 使用時間 | 備註 |
---|---|---|---|
1636年四月—1643年 | 8年 | 八年八月清世祖即位沿用 | |
18年 | 十八年正月清聖祖即位沿用。朝鮮始行清年號 | ||
61年 | 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 | ||
13年 | 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 | ||
60年 | |||
25年 | 二十五年八月清宣宗即位沿用 | ||
30年 | 三十年正月清文宗即位沿用 | ||
11年 | |||
原定 | 原定 | 鹹豐帝逝世後顧命八大臣原定年號,辛酉政變以後棄用,改以“同治”取代 | |
13年 | |||
34年 | 三十四年十月溥儀即位沿用 | ||
3年 |
年號 | 起訖時間 | 君主 | 使用時間 | 備註 |
---|---|---|---|---|
1年 | ||||
1644年九月 | 1個月 | |||
1644年—1645年 | 2年 | 奉李自成永昌年號 | ||
1645年六月 | 1個月 | |||
1年 | ||||
1647年 | 王光代 | 1年 | 用南明桂王朱由榔永曆年號 | |
1647年九月 | 1個月 | 用南明紹宗朱聿鍵隆武年號 | ||
? | ? | 見於李兆洛《紀元編》引《明史》文。但是《明史》與《清史列傳》、《清史稿》都只稱鑄錢興朝通寶,以乾支紀年,未言建年號。李崇智據此認為興朝是錢號而非年號 | ||
不可考 | ? | |||
1年 | 見於李兆洛《紀元編》 | |||
1665年四月 | 1個月 | 見於李兆洛《紀元編》 | ||
8年 | ||||
1678年三月—八月 | 6個月 | |||
? | 吳三桂 | ? | 李崇智據《清史列傳》,認為是錢號不是年號 | |
1678年八月—1681年十月 | 4年 | |||
? | ? | 見於李兆洛《紀元編》和葉維庚《紀元通考》,李崇智據《清史稿》認為是耿精忠私鑄錢裕民通寶的錢號,不是年號 | ||
1年 | ||||
? | ? | 見於謝國楨《南明史略》,所據不詳。因朱六非和李天極與魏枝葉為同夥,故李崇智認為元興為文興之誤 | ||
1年 | ||||
1708年 | 1年 | |||
1721年五月—六月 | 2個月 | |||
1786年十一月 | 1個月 | |||
林爽文 | 2年 | |||
1795年三月 | 1個月 | |||
1年 | 一作大慶 | |||
1年 | ||||
14年 | 以國號為年號,“國”寫作“囯”。乾支紀年,“醜”改為“好”,“卯”改為“榮”;“亥”改為“開”。結束時間也有認為應當延續至同治七年六月二十八日(1868年8月16日)捻軍在山東失敗為止 | |||
1851年 | 1年 | |||
1853年五月 | 1個月 | 見於翦伯贊《中外歷史年表》,所據不詳 | ||
1853年 | 1年 | 小刀會其他支派也有用此年號者 | ||
1853年八月—1855年正月 | 3年 | 或作大明 | ||
1855年—1864年 | 10年 | |||
1860年—1864年 | 5年 | |||
1864年—? | ? | |||
? | 朱明月 | ? | 見於《貴州通志》 | |
? | 朱明月 | ? | 貴州博物館有文物提款“大明江漢八年”,用楊龍喜年號 | |
1895年五月 | 1個月 | |||
大明國 | 1年 | 或作大明順天國 | ||
1906年—? | ? | |||
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