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世紀:15世紀 年代:1400年代 年份:1402年 。
建文帝
朱允炆,明太祖
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
朱標之子,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朱允炆以皇太孫身份承繼大統,改明年為建文元年。建文帝在位時,其四叔
朱棣(後來的
明成祖)發動“
靖難之役”,並於1402年(建文四年)攻入南京城(當時明朝的首都),南京皇宮已被烈火所焚,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成為皇帝後,為增加其繼位的合法性,不承認“建文”年號,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以前類推)。
大事記
1402年,靖難軍於本年正月渡河攻東平。
1402年,明成祖令軍隊北返報復曾經頑強抵抗“靖難軍”的滄州、鹽山一帶的鄉民,“百人幸難逃一”。
1402年,
朱棣攻占
南京後,左
僉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鄉,轉相攀染,致使村里為墟。
歷史記載
1402年,
靖難之役以
燕王勝利而告終。
南京城陷之後建文帝到底哪裡去了?史書記載不一。有的說建文帝及其后妃都自焚宮中,有的說建文帝並沒有死,而是化裝成僧人從皇宮逃出。後來年已64歲的
朱允炆因被人發現而被接入京城。明英宗為辨明真偽,讓曾侍奉過建文帝的老太監吳亮出來鑑別,建文帝的左腳趾上有顆黑痣,吳亮驗過屬實,就捧著建文帝的腳哭了起來,建文帝就被迎入宮內居住,直到老死,其實上述兩種說法都缺乏證據,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難以確考,成了明史的一大疑案。據說成祖派鄭和下西洋,也有企圖尋找建文帝行蹤的目的。
靈壁一戰,平安所部全軍覆沒,盛庸軍更加勢孤力單。朱允炆採納
齊泰、
黃子澄的建議,下令都督
楊文率遼東兵馬十萬趕赴濟南,與
鐵鉉合軍,以斷絕燕師後路。建文四年(1402)五月一日,
楊文率軍行至
直沽時,遇到燕將宋貴等人的截擊,結果楊文全師被燕軍擊潰,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抵達濟南。一些本來就處於躊躇觀望之中的武臣,乾脆降歸了
燕王朱棣。
建文四年(1402)五月七日,燕軍抵至泅州(今安徽泅縣),守將指揮周景初不戰而降。
朱棣在泅州匆匆拜謁了曾祖父的陵寢之後,渡淮河,克盱眙,直趨揚州。揚州衛指揮
王禮早有降燕之心,聽說燕師將至,欲以城降。可是,監察御史
王彬、鎮守指揮崇剛察知
王禮有異謀,事先把王禮及其黨羽捉拿入獄。
王彬、崇剛據城堅守,晝夜不解甲。
朱棣以懸賞官三品擒殺
王彬。
王彬為了加強防範,他身邊常跟隨一名能舉千斤的大力士護衛。
朱棣遣命部將吳玉潛入揚州招諭,與王禮之弟王宗密謀,用重金賄賂大力士的母親,讓她呼喚兒子出來,千戶徐政、張勝乘機將正在解甲沐浴的
王彬逮捕。十八日,從獄中解救出的
王禮開啟城門迎入燕軍。揚州降附後,燕軍相繼攻陷高郵、通州、
泰州、儀真等地,立大營於高資港北岸,與京師一江之隔,建文朝廷危在旦夕。
燕師兵臨城下,朝廷岌岌可危。建文四年(1402)五月二十日,朱允熾無奈下“罪己詔”,徵兵勤王。詔令四方都司、
布政司、按察司及諸府衛文武之臣,在國難當頭之際,各率恭義壯勇之士赴闕勤王,以扶持宗社。至於論功封賞,朕無所吝惜。於是,分遣
御史大夫練子寧、禮部右侍郎
黃觀、刑部右侍郎金有聲、工部右侍郎
張顯宗、翰林修撰
王叔英等至各地徵兵。結果有蘇州知府姚善、寧波知府王璡、
徽州知府
陳彥回、松江同知周繼瑜、
樂平知縣
張彥方、前永清典史
周縉等人先後入衛京師。同時,召還出外募兵的
齊泰、
黃子澄,共謀對付意在渡江犯闕的燕軍。
繼
朱允炆“詔天下勤王”之後,
方孝孺向
朱允炆進獻緩兵之法,計遣人詣燕軍,許以割地請和,以待東南勤王之師。建文四年(1402)五月二十二日,
朱允炆派遣慶成郡主渡江議和。
朱棣在軍營中接見了這位從妹,慶成郡主委婉地轉達了朱允熾願意割地講和的意思,要求
燕王罷兵,不再過江。
朱棣回答說:吾受命皇考,封建茅土且不能保,割地豈其本心!此奸惡謬計,欲以見欺,焉可為信?我此行在誅奸惡,以清朝廷,奠安社稷,保全骨肉。
朱棣斷然回拒了割地議和的請求,慶成郡主只好起身告辭還朝。
建文四年(1402)六月初一日,燕師準備渡江,與扼守浦子口的
盛庸接戰不利,正欲議和北還,
朱棣的次子高煦率騎兵趕來。
朱棣喜出望外,仗鉞拊其背說:吾兒勉之,世子高熾多疾,如爭得天下,就讓你取而代嗣。高煦素來與
世子不睦,這種許諾無疑使高煦勇氣大增,率眾殊死力戰,
盛庸先勝後敗,退守江南高資港。這時,總領舟師防江的右軍都督僉事
陳瑄以舟師降燕,藉以阻攔燕師渡江的長江天塹巳失去作用。初二日,
朱棣祭大江之神,祈求渡江順利。次日,
朱棣誓師渡江,激勵燕軍克協一心,奮忠鼓勇,摧堅陷陣,斬將搴旗,身當矢石,萬死一生,戮力渡江,剪除奸惡。隨後,燕軍將士自
瓜洲(今江蘇境內)渡江。
盛庸列陣高資港迎戰,高煦先率精騎登岸
沖陣,將士繼後鼓譟而進,盛庸所部將士懾於燕軍的浩壯氣勢,棄地潰逃,燕軍輕而易舉地占據了
高資鎮。燕軍乘勝進取鎮江,守將指揮童俊舉城降燕。初八日,燕軍再由鎮江西進,駐營於龍潭,京師的鐘山遙遙在望。
燕軍駐營龍潭的訊息傳至京師,整個都城吏民驚駭不已。朱允般焦急不安地徘徊。
朱棣本以為京師攻防完繕,勤王之師四集,就派部將
劉保、華聚等領騎兵十餘至朝陽門一帶偵察,還報京城並無充足防備,
朱棣遂率大隊整兵前進,建文四年 (1402)六月十三日抵達
南京城下。奉命守衛北城西側
金川門的
曹國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預感到建文朝廷大勢已去,開城迎納燕師。燕軍從
金川門入城,雖有
魏國公徐輝祖等率軍力戰,但無濟於事,京師從此陷落。
朱棣率燕軍攻陷京城後,
朱允炆見大勢已盡,在左順門親手把陰謀為
燕王攻城內應的
徐增壽殺死,奔回宮中,走投無路,闔宮自焚而死。
朱棣看到宮中燃起沖天大火,趕忙讓中使往救,可是為時已晚。中使從灰燼中檢出一具已經燒焦的屍體,向
朱棣報告這就是建文帝
朱允炆的屍骨。
朱棣故作惋惜地嘆道;小子無知,乃至於此!於是,還營龍江發喪,命令有司治理喪葬,並遣官致祭,布告天下。建文四年(1402)六月二十日,
朱棣備禮安葬了建文帝
朱允炆,還輟朝三日示哀。與
朱允炆闔宮自焚說相反,一說建文帝由地道出亡,
翰林院編修
程濟、御史
葉希賢等四十餘人隨從潛至西南削髮為僧,行蹤遍及滇、黔、巴、蜀等地,晚年北歸朝廷,經審知非妄,遂迎入禁中,目為老佛,六十四歲病逝,葬於
北京西山,不封不樹,號稱“天下大法師之墓”。
建文四年(1402)七月初一日,
朱棣大祀天地於南郊後,回到奉天殿。詔令自今年六月以後,仍以洪武三十五年為紀,明年為永樂元年。建文中凡所改易的祖宗成法,一切恢復舊制。七月初三日,
朱棣接受吏部的奏請,詔建文時所有更定的官制,一如洪武之舊。
洪武十三年(1380),
朱元璋廢除
中書省和
丞相制後,為了處理政務之需,仿效宋朝舊制,設定華益殿、武英殿、文淵閣、
東閣大學士,以備顧問,而不入典機務。
朱棣登極後,決定起用一批資淺而幹練的
文臣參預機務。建文四年(1402)八月一日,
朱棣選命侍讀
解縉、編修
黃淮入直文淵閣,同預朝廷機密重務。九月間,
朱棣又命侍讀
胡廣、修撰
楊榮、編修
楊士奇、檢討
金幼孜和
胡儼等同直文淵閣,參預機務。他們七人朝夕侍從左右,協助皇帝辦理政事。因其在大內殿閣行事,故稱“內閣”。內閣參預機務從此開始。不過,此時的
閣臣品秩遠在
六部尚書之下,而且不設官屬,不轄諸司事務。到了明仁宗、明宜宗時,開始由
六部尚書兼任大學士,
閣職漸崇。明英宗
天順以後,閣權益重。明世宗朱厚熄鑒於前朝
宦官專權,更使
閣臣的朝位班次列在
六部之上。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決定方針大計,檢準諸司題奏,草擬皇帝詔令,儼然成為百官之長。
建文四年(1402)九月初四日,
朱棣大封
靖難功臣:中軍
都督同知丘福為
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
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中軍左都督,封淇國公,祿二千五百石;都督僉事朱能為中軍左都督,封
成國公,祿二千二百石;都督僉事張武為中軍都督同知,封成陽侯,祿一千五百石;
陳厚為後軍都督同知,封泰寧侯,祿一千二百石;
鄭亨為中軍左都督,封武安侯,祿一千五百石;盂善為右軍都督同知,封武定侯,祿一千二百石;
火真為中軍都督僉事,封同安侯,祿一千五百石;右都督
顧成封
鎮遠侯,祿一千五百石;都督僉事
王忠為右軍都督同知,封靖安侯,祿一千石;都指揮使王聰為中軍都督僉事,封武城侯,祿一千五百石;都督僉事
徐忠為前軍左都督,封永康侯,祿一千一百石;都督僉事張信封隆平侯,祿一千石;
李遠為中軍都督同知,封安平侯,祿一千石;
郭亮為左軍都督同知,封成安侯,祿一千二百石;都督僉事
房寬封思恩侯,祿八百石;都指揮使
徐祥封興安伯,祿一千石;都督僉事徐理封武康伯,祿一千石,都指揮同知
李浚封襄城伯,祿一千石;張輔封信安伯,祿一千石,都督僉事唐雲封新昌伯,祿一千石,譚忠封新寧伯,祿一千石;
都指揮僉事孫岩封應城伯,祿一千石;
房勝封富昌伯,祿一千石,趙彝封忻城伯,祿一千石,指揮同知陳旭封
雲陽伯,祿一千石,劉才封廣恩伯,祿九百石。論款附功,都督同知王佐為中軍都督同知,封順昌伯,祿一千石,
陳瑄為右軍都督同知,封平江伯,祿一千石;
駙馬都尉王寧封永春侯,祿一千石;
茹瑺封忠誠伯,祿一千石;增
曹國公李景隆祿為四千石。另外,追封故都督同知
張玉為
榮國公,賜謚忠顯,追封故後軍都督僉事
陳亨為涇國公,賜謚忠勇;追封故都指揮使
譚淵為崇安侯,賜謚壯節。永樂元年(1403)五月,再論
靖難之功,封
駙馬都尉袁容為廣平侯,祿一千五百石,封駙馬都尉
李讓為富陽侯,祿一千石;封
都督僉事李彬為豐城侯,祿一千石,封陳亨子陳懋為寧陽伯,封王真子
王通為
武義伯,封都指揮同知
王友為清遠伯,封都督僉事
陳賢為榮昌伯,封都指揮同知
張興為安鄉伯,封
陳志為遂安伯,各食祿一千石。計封侯三人,封伯六人。
建文四年(1402)九月,
朱棣命戶部核查山西各地無田的民戶徙實北平,各郡縣仍按戶給鈔,以便購置耕牛、糧種和農具,五年以後開始徵稅。永樂元年(1403)八月,定罪囚謫佃北京條例,發流罪以下的囚犯開墾北京農田。同時,徙直隸、蘇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的富民至北京。在永樂二年、三年間,又分別徙山西萬戶農民至北京。經過幾年的徙民,北京的人口大大增加了,為後來的營建宮殿和遷都北京創造了條件。
建文四年(1402)十一月十三日,
朱棣冊立妃徐氏為皇后,並誥告天下。徐氏 (1361—1407),中山王
徐達長女,自幼貞靜穎敏,雅嗜讀書,有“女諸生”之譽。洪武九年(1376),徐氏被冊為燕王
朱棣妃,頗受
朱元璋之
馬皇后喜愛。
朱棣起兵後,徐氏輔佐
世子朱高熾居守北平。建文元年 (1399)十月,朱棣北襲
大寧,
李景隆乘機進圍北平,徐氏親率城中婦女協同守城將士登陴拒守,終於擋住了敵人的攻勢。徐氏被冊為皇后以後,“旦夕侍上,惟以生民之念”。一次,明成祖
朱棣意欲為其亡弟
徐增壽(京師陷落時,為建文皇帝所殺)追贈公爵,徐氏力勸不許,朱棣堅持封徐增壽為定國公後,徐氏說:“非妾志也”。徐氏曾經類編古人嘉言善行,著有《內訓》二十篇和《勸善書》,頒行天下。永樂五年(1407)七月初四日,徐氏病故,享年四十六歲。臨終前,徐氏還勸言
朱棣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毋寵外戚。同年十月十四日,謚徐氏為
仁孝皇后。從此,明成祖
朱棣不再立後。
建文四年(1402)十二月初三日,
朱棣敕諭諸位功臣說:過去以武功開創天下的君主,必然倚賴將臣的輔弼。可是,到後來往往難能保全將臣,為什麼呢?大概是因為居位高處的人容易驕縱枉法,恃寵而不肯改悔的緣故吧!君主是代天理物的,不能容忍挾私,所以對自己的將臣也要依法加罰。我洪武高皇帝立法垂憲,目的是讓後世之人恪守不懈。倘若諸位功臣有違犯憲法,而且罰戒不悟者,將按律誅殺勿論。即是至親至舊,也不得寬宥。高皇帝英明果斷,昔日你們受到高皇帝厚恩,如今又擁戴寡人,我願諸位長命富貴。如果有人膽敢怙惡不悛,為非作歹,必定問罪不赦,屆時莫怪朕寡德少恩。現在就把高皇帝的戒敕布告周知,希望大家永遵不違,否則,追悔莫及。
建文四年(1402)三月初一日,
朱棣率軍直趨宿州(今安徽宿縣)。十四日,平安率步騎四萬緊隨燕軍之後。
朱棣決心擊潰平安追兵,於是迅速南奔淝河設伏以待。平安的軍隊追來時,燕將
王真等引兵誘戰,將士們故意把以
束草偽造的束帛擲向追兵,追兵誤以為是貨真價實的束帛,爭相下馬拾取。此時,伏兵四起,圍堵追兵廝殺起來。不料平安大軍突然涌至,燕將
王真被重重包圍,他連連砍殺數十人,終因寡不敵眾,身負重傷後,自刎於馬上。
朱棣得知驍將
王真戰死,便親率大軍迎戰。平安部將火耳灰 (一作和爾和)見燕王
朱棣出戰,挺槊大呼,直取朱棣,可惜燕將童信射斃其馬,不幸被俘。火耳灰原系燕府護衛將領,
朱棣起兵前被建文朝廷取赴京師,成為平安的部將。他被擒後,
朱棣念其舊情,留任宿衛。平安軍退屯宿州。
建文四年(1402)四月十四日,燕軍移駐小河(
睢水),立橋拒守。次日,平安率軍奪橋,雙方展開激戰。這時,都督總兵
何福列陣循河東進,與平安合兵攻橋,擊敗燕軍,燕將
陳文被斬殺於陣中。平安轉戰到北坂,拍馬橫槊沖入燕軍,直逼燕王
朱棣。燕將王琪見勢不妙,躍馬入陣,掖起
朱棣逃奔得脫。
何福率眾奪橋而過,勇氣倍增。奉命埋伏於樹林裡的燕將張武等見敵軍過橋,忙從林間衝突而出,
朱棣乘勢率兵反撲,平安、
何福不敢躁進,只得退回橋南。兩軍隔橋紮營,相持數日不下。
朱棣不願困守,乃留兵千餘守橋,其餘大軍暗中東行三十里,半夜渡河繞到南軍背後發起進攻。平安、
何福猝不及防,面對燕軍攻勢驚亂失措。眼看南軍不支,而
魏國公徐輝祖率援兵適至,徐輝祖和平安、
何福合力反攻,燕軍倉皇潰走。
建文四年(1402)四月二十五日,
何福移營靈壁,與平安合軍,深塹高壘,以為持久之計。可是,糧道卻被燕軍所阻,供給出現危機。二十七日,燕王
朱棣獲報平安正率眾六萬人,以方陣護送五萬糧餉朝著
靈壁進發。
朱棣命令壯士一萬人遮擋援兵,自己親率精銳橫貫敵陣,截斷護餉軍隊。
何福聞訊來援,與平安軍共殺傷燕軍數千人,燕軍被迫退卻。這時,
朱高煦等數萬伏兵突出奮擊,
朱棣還軍再戰;
何福腹背受敵,敗入營壘堅守。糧餉盡為燕軍截取。扼居營壘之中的朝廷軍隊,因糧草無繼,準備突圍赴淮就糧。二十八日,
何福、平安傳令將士,約定次日以鳴炮三聲為突圍信號。事有湊巧,第二天黎明時分,
朱高煦率領燕軍前來攻營,炮聲大作。守軍將士聞炮誤認為突圍號令,紛紛奪門而出。出營的守營將士和攻營的燕軍相遇,頓時人馬亂成一團,營壘攻陷,南軍大潰。指揮使宋瑄戰死,總兵
何福單騎而逃,其他如左副總兵陳暉、右副總兵平安、都督馬溥、
徐真、都指揮孫成等三十七名主要將領,以及監軍
副都御史陳性善、大理寺丞
彭與明、
欽天監副
劉伯完、指揮王資等一百五十名軍官全部被俘。平安驍勇善戰,屢敗燕師,燕軍聞知平安被執,歡呼動地,爭請誅殺,
燕王惜其才勇,遣送北平,平安遂降燕王。
燕王把陳性善等
文臣全部放歸。陳性善在歸途中感嘆有辱君命,朝服躍馬投河自盡。靈壁戰後,建文朝廷每況愈下。
明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燕王
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文皇帝。1402年六月,燕軍進入
南京城,
靖難之役以燕王勝利而告終。第二天,被建文帝
朱允炆削廢的諸王便率文武群臣向
朱棣上表勸進,朱棣開始表示不允,諸王與群臣便一連勸進數日。六月十七日,在編修楊勞的提示下,
朱棣首先拜謁了明祖朱元璋的陵寢,而後諸王和文武百官備好法駕,奉上寶璽,迎立於道,高呼萬歲。到這時,
朱棣才升輦入宮,在奉天殿接受了以
兵部尚書茹瑺為首的群臣朝賀,正式即皇帝位,改元永樂。七月一日,
朱棣在南郊大祀天地後,回到奉天殿,詔令次年(1403)為永樂元年。建文帝所改易的祖宗成法都要革除,一切恢復舊制。七月三日,又詔令將建文時更定的官制改回洪武舊制。九月四日及第二年(1403)五月,
朱棣冊立妃徐氏為皇后。明成祖在恢復諸王爵祿後暗中開始“
削藩”。將邊塞諸王遷回內地,減少諸王的撤護衛,同時收回諸王對將帥、
衛所軍的節制指揮權;重申不許諸王擅役軍民吏士的禁令,不許過問地方事務;對犯有過失的諸王,先以書誡諭,繼而示以懲罰,最後或廢為庶人或加以懲治。這一“
削藩”策略較建文帝更穩蔽,步驟實施也更從容,收到了削藩效果又不致釀成禍亂。永樂元年(1403)將北平改為北京,設北京行部諸衙門,將
大寧都司徒至保定。
朱棣(1360-1424)是
朱元璋第四子,富有謀略,英勇善戰,在消滅元朝帝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建國後被封
燕王,擁重兵駐守北平。
朱元璋死後,長孫
朱允炆即皇位,為惠帝。朱允炆改制
削藩,意在削弱各番王的權力。
朱棣不服舉兵反抗。經過4年戰爭,
朱棣占領
南京,自立為帝,史稱“
靖難之役”。
朱棣即位後,五次親征北伐,並遷都北京;派太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下西洋;動員民力開通
會通河,使從杭州到北京的南北大運河暢通無阻。
朱棣在位期間,組織3000多名學者,經數年努力,編纂成中國歷史上最大類書《永樂大典》。1424年,
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途中病逝,享年65歲,在位22年,歸葬北京長陵,廟號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