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武

南明年號,1646年——1663年(清順治三年——康熙二年),南明韓王朱本鉝所有年號,清初在川、鄂、陝、豫諸省交界處的武裝“夔東十三家”以‘韓王’的名號抗清。此年號史書多不載,始見於查繼佐之《罪惟錄》,後其它史籍也有記載,《辭海·中國歷代紀年表》也採錄。但是,經史學家考證,大多認為韓王本人及‘定武’年號並不存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武
  • 本質南明年號,1646年——1663年
  • 來源查繼佐之《罪惟錄
  • 誰的年號:韓王朱本鉝
  • 被採錄:《辭海·中國歷代紀年表》
  • 質疑者顧誠為代表的一些南明史學家
《罪惟錄》記載,史家質疑,夔東十三家簡介,戰鬥經歷,結局,

《罪惟錄》記載

韓王朱本鉝,系太祖十九子憲王松之後,世封平涼。崇禎十六年,李賊自成陷陝,王被執,間脫。適獻賊陷楚,其部將郝永忠者梟悍,軍中望永忠搖旗輒奮,遂以郝搖旗著名,敵遇之震。及獻賊死,搖旗內款,獨奉韓王為主。自閩事壞(指隆武帝遇難),韓便稱尊,改元定武。嘗移書桂主(指永曆帝),敘長幼,不稱臣。……癸卯(1663,康熙二年)定武十七年,來亨被困,棄七連,保譚家寨。永忠與二虎(指劉體純)合力,從來亨北御,大戰四晝夜,北協湖廣之師大挫。已而,巫山不能守,先敗。房山旋敗,韓主不終。(《罪惟錄》附紀卷二十二《韓王附紀》,見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四三五頁。同書卷十九《魯王監國附紀》也兩處提到“定武”建號稱尊,“以延明運”,見第四一六——四一七頁。)

史家質疑

顧誠為代表的一些南明史學家質疑“朱本鉝”的存在,認為是查繼佐訛傳,其論據主要包括:
郝搖旗是李自成部下,而非查繼佐所說的張獻忠部下;
郝永忠是隆武帝賜名,查繼佐將其說成郝搖旗本名;由此可見查氏雖立志著史,但疏於查考。
明朝宗室中,韓王由朱元璋所賜的輩分排行用字為“沖范征偕旭,融謨朗璟逵,亶韶愉灝慥,令緒價蕃維”,無“本”字。在魯王宗室輩分排行用字里有“本”字(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振舉希兼達,康莊遇本寧),然而屬於魯荒王第十九世孫,而明亡時魯府排行只延續到“以”字和“弘”字,不可能出現第十九世後人(出生於20世紀的中國前總理朱鎔基尚僅為岷莊王第十七世孫)。郝搖旗營中確實曾有幾位藩王,一位是東安王朱盛蒗(楚藩宗室),一位是通山王朱蘊釨(亦為楚藩宗室),另一位是“韓王”朱璟溧(出自韓王宗室,但非明朝冊封)。
孟森柳亞子為代表的另一派南明史學家則傾向於肯定朱本鉉的存在,但所引資料多來自野史,尤其是全祖望趙之謙撰寫的《張蒼水年譜》。

夔東十三家簡介

戰鬥經歷

川鄂邊區的大聯合,是經過多次戰鬥才實現的。比如順治四年(1647年),李赤心(李過)、高必正(高一功)奉南明王朝之命攻打荊州時達月余,後因清軍增援,寡不敵眾而失利,繼而轉攻大昌之橫嵌,再攻巫山之二磴岩,殺了清廷的知縣,5月渡長江,進入施州衛(恩施),“與土司戰於城南”,移師容美司(鶴峰)。順治五年(1648年)左右又移師於施南司。
同年,頗欲有所作為的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的同僚堵胤錫來到川鄂邊區,他力主聯合農民軍抗清,與李赤心、高必正等將領商討進攻湖南清軍的問題,農民軍踴躍參戰。由於各路軍共同奮戰,收復了湖南的全州、衡州等地,但終因南明內部的不團結,派系紛爭,爭權奪利,以至於順治六年正月湘潭失守,何騰蛟被俘犧牲,李赤心被迫轉戰廣西,不久病死(根據新發現的李過撰寫的《傳燈雜錄》等數部著述,李過並沒死,而是隱居於湖南平江縣與通城縣交界的黃龍山當了道士,改名李繡,號黃龍真人),高必正與黨守素、和李來亨等人於順治八年(1651年)自貴州走四川回到川鄂邊區,高必正在途中為當地武裝伏擊中箭陣亡(舊說為孫可望截殺,實誤)。
李來亨奮戰脫險,回到巴歸,選定興山、茅麓山為據點,建帥府於七連坪。這時,劉體純、郝永忠(郝搖旗)等人亦由黔東北回到川鄂邊區。袁宗弟、郝搖旗分駐大昌、房縣;劉體純經巫山轉戰巴東。劉體純駐巴東陳家壩,天保駐巴東江北平陽壩。劉體純素驍勇,有方略,“頗以威信御眾”,因此各路農民軍將領共推他為首領,並願聽他節制,南明將領王光興等人也來匯合,最終建立起以湖北興山縣茅麓山為中心、占有20餘縣、擁兵數萬的抗清基地,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夔東十三家。

結局

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在歷次圍剿失敗之後,清廷組織了規模最大的對夔東十三家的聯合圍剿,由李國英、董學禮、王一正等率部對十三家義軍實行三面夾擊。戰事異常慘烈,十三家起義軍多次反攻,企圖突圍,因力量過於懸殊,皆未成功。到康熙二年冬,夔東十三家的基地日益縮小,處境困難。十二月,劉體純兵敗自縊,郝永忠、袁宗弟被俘殺,許多將領降清。康熙三年初,清廷調動大軍10萬,包圍李來亨部於茅麓山。八月五日,李來亨糧盡矢絕,全家自焚,部眾為清軍殺戮一淨。
至此,堅持鬥爭達31之久,威名赫赫的夔東十三家起義軍宣告失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