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武軍

定武軍

定武軍,也稱新建陸軍,是晚清及北洋時期的一隻軍隊名稱,是當時最早近代化的軍隊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武軍
  • 始建1894年12月
  • 編制:十個營
  • 兵種:步、馬、炮、工、輜等
  • 別名新建陸軍,武衛右軍
簡介,發展歷史,建立,改編,

簡介

定武軍的創建是在1894年12月,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派胡燏棻到天津馬廠編練新軍,後移小站,共編十個營4700餘人,並聘請德國教官,名為定武軍。1895年12月,袁世凱接管定武軍,改稱“新建陸軍”,擴充到7000餘人,參照德國軍制進行編制,並分立步、馬、炮、工、輜等兵種。這也是所謂小站練兵的序幕。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勛等都曾在此新軍中任職,或由此發跡。1898年10月,“新建陸軍”改為“武衛右軍”,直接受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節制。
定武軍的名稱再次出現是在1915年,張勛改所統武衛前軍為定武軍(1914年袁世凱曾任命張勛為定武上將軍)。因張勛忠於清廷,其所率部隊均不剪辮子,所以又稱為辮子軍。1917年張勛復辟失敗後,定武軍也全軍覆沒。

發展歷史

建立

燏棻小站首練新軍
當甲午戰爭尚在進行中,清政府已見到舊軍之腐敗而謀有所改進,於是在光緒二十年九月將參與黃海之戰的德國陸軍軍官漢納根召京,與翁同和、李鴻藻等人會晤。漢納根提出三項建議,其中一項即用洋人西械,加練新軍十萬,全以新法教練。這一建議遭到李鴻章和胡燏棻等人的反對而被否定。十月間,清政府設立督辦軍務處,由王公大臣負責,並諭令立即開辦練軍事宜,由胡燏棻自行試辦。
胡燏棻(1841—1906)字雲楣,安徽泗州人。夙以談洋務著稱,是李鴻章賞識的淮系官僚。歷任廣西按察使,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及郵傳部侍郎。早在廣西時,他即上書抨擊舊軍的腐敗。及受命練軍後,即於光緒二十年十二月下旬在馬廠練定武軍三營,規模雖小而步、騎、炮、工俱全,用費又較漢納根建議為省,所以受到清政府“頗見成效”的讚揚。不久又得到督辦軍務處的支持,擴充為10營5000人,實際人數為4750人。這些兵士都先後由天津、山東各地招募而來,用西法教練。
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甲午戰爭已告失敗,胡燏棻亦已在馬廠開始練兵,乃就其練兵思想結合局勢危急,上萬言書論變法自強十事,其第八事即“創練新兵以資控馭”。他首先分析了這次戰敗的原因所在,具體地指出應痛改的四項積習:
一、統兵大將,驕奢淫逸,濡染已深,軍需日增,勇額日缺。上浮開,下折扣,百弊叢生。兵之口糧尚未能養贍一身,誰肯效命疆場?以致萬眾離心,遇戰紛紛潰敗,此病一也。
二、先事一無培植,一聞招募,各營員皆以鑽謀為能事,不以韜鈐為實政,是官先不知戰,安望教兵以戰,此又一病也。
三、本地無著名之廠,件件購自外洋。承平之日,部臣以款絀為難,先事未能預備。及變起倉促,疆臣各辦乃事,但以購得軍火為責,未能詳求。以致同屬諸軍,而此營與彼營之器不同。前膛後膛,但期備數。德制粵制,並作一家。所由一旦臨陣,號令不能劃一,施放不能取準,此又一病也。
四、一切攻守之法,又沿舊習。湘楚各軍,尚有以大旗、刀矛為戰具者。並有持新器而茫然不知用法者。猶復師心自用,以為昔年曾經戰陣,即無不能御之敵,承訛襲謬,沿而不改,此又一病也。

改編

胡燏棻在此認識基礎上,提出了改革軍制,編練新軍的四法,即:訓官之法,練兵之法,放餉之法,簡器之法。並決定新軍編練的規模是“北洋宜練兵五萬人為一大支。”胡燏棻這份近萬字的萬言書,對晚清的軍制改革是一件重要文獻,對破舊立新起到聳動視聽的作用。
光緒二十一年九月初,定武軍因馬廠營房不敷套用,而移駐小站。小站是距天津東南七十里的一個小鎮,是李鴻章所部周盛傳弟兄盛軍經營二十年的駐紮屯田之所。胡燏棻的定武軍十營移駐到這塊沃土上,開始了“小站練兵”。它的各級軍官都是淮軍將領,同時還選拔了天津武備學堂的畢業生何宗蓮(總教習)、吳金彪、曹錕、田中玉、劉承恩等擔任教習和軍官,購置西洋先進武器,又聘請德國軍官沙爾等人任教習,根據德國陸軍操典進行訓練。力求以新的裝備,新的武器,新的訓練,形成新的陣容。
這支定武軍於光緒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因胡燏棻調任他職,而由袁世凱接管,成為“北洋新軍”,即“新建陸軍”的前身。它是北洋軍閥武裝力量的直接奠基石,因而晚清首練的新軍應是胡燏棻的定武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