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廠鎮位於沭陽縣東部,距縣城18公里,鎮域面積85平方公里,耕地6.3萬畝,轄24個行政村,戶籍人口7.3萬人。鎮區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萬人。古港河、柴米河、柴南河流經鎮區,326省道橫貫東西,東接寧連高速、西連205國道、京滬高速。1997年,被批准為江蘇省小城鎮建設試點示範鎮;2014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心鎮。
2013年為進一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發揮宿遷市整體聯動效應,宿遷市提出“一軸兩副九市”的城鎮布局發展戰略。此次規劃布局作為“擴權強鎮”的升級模式,宿遷市擬逐步形成以宿遷中心城區、洋河新區與泗陽城區為核心節點組成的宿遷中心城市發展軸,以沭陽縣城、泗洪縣城為市域城鄉空間發展副中心,以馬廠、雙溝等九個鄉鎮為主體的新型小城市協同發展之勢。馬廠新城交通便捷,環境優雅,326省道橫貫東西,六塘河、柴南河縱橫腹地。向東、西各12公里分別是寧連高速和京滬高速公路以及新長鐵路相通,從馬廠到連雲港機場和港口只需40分鐘。境內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歷來是沭陽縣東部的經濟、政治、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基本介紹
新城概況
人文歷史
經濟發展
特色產業
城市規劃
依託現狀劃定重點區域,實現城鄉非均衡協同發展。
馬廠老鎮區現有面積2.6平方公里,首先劃定1.5平方公里的重點區域,傾力做好九大建設,即在居住、教育、醫療、文化、購物、商貿、健身、觀光、治污等九大方面堅持以人為本,爭取早出成效。
規劃產城共建兩大園區,實現人氣、商氣、財氣三氣聯動
我國第一批創建的開發區一般是位於郊區並且獨立於城市主要生活區,功能單一,以產業集聚功能為主。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很多城市出現工業圍城、園區圍城的困境。基於新區發展的困境,產城融合的理念應運而生,這也是功能主義向人本主義轉變的信號和標誌。為真正發揮小城市的輻射效應、帶動作用,真正將城市布到農民身邊,馬廠新城堅持走產城共建之路,在規劃之初便著手建構兩大園區,即工業集中園和萬畝生態農業觀光園。以“產業興城”為目標,以“三集中”為方法,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實現吸引農民進駐新城、留住農民置業新城的目標,從而實現三氣聯動。
實施差異性發展戰略,注重多重提升
早在1988年,國家建設部明確提出“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民族風俗習慣,建設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各具風格的城市和村鎮”。宿遷市委、市政府依據特色建成的思路,劃定九小城市,以馬廠為例,馬廠是歷史文化名城,在朱元璋時代和抗日戰爭時代便享有盛名,“馬廠造”是典型特色。
馬廠新城立足重工業發展優勢,集中精力完善農業機械加工產業鏈條,馬廠鎮境內現已有杭泰機械有限公司、金牛機械有限公司、金馬機械有限公司等多家機械加工產業企業及眾多木材加工企業。馬廠新城將繼續深化產業特色,在招商引資方面實行對口招商,並推行以商引商,將規模工業企業引進工業園區,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優勢。
在城市建設上,注重在形象、內涵方面實現質的提升和跨越發展。小城市的競爭並非大中城市規模、綜合實力較量,而是表現在特色資源和文化、特色產業和景觀的對比。除卻上文提到的產業特色深化,馬廠必須在形象和內涵上做文章,著重構建兩大景觀帶、建設集中居住區、完善城市配套服務設施,避免“千城一面”的尷尬,展示新城特色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