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馬廠位於三河瀏陽河,湘江河,撈刀河以及長沙市最早之一的南北主幹道芙蓉北路(京廣線與其平行)之間,原始地貌是眾多河流沖積形成的平地,由此原因使其成為長沙市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介紹,人口結構,
介紹
老長沙市區最北邊,九十年代屬於長沙市郊區國營綜合農場(與星沙搭界及東靠東屯渡那邊,國營綜合農場現改為洪山旅遊管理局)-馬廠分場。九十年代後期,因城市發展須要從國營綜合農場獨立出來成立金霞路街道辦事處。馬廠是馬棚的意思,古時候,政府都會在城市的遠郊(如其中的陳家鋪,)設立驛站機構,養馬,而並非日本侵略時養馬的地方。馬廠開車到五一路市中心十五分鐘以及新建湘江大橋直通河西,通新河三角州的瀏陽河底隧道,撈刀河大橋,改建中的瀏陽河大橋,通星沙的新世紀大道,可以說是四通八達,交通非常方便。現馬廠區域為長沙市開福區芙蓉北路街道辦事處,下轄三個社區:陳家鋪(十里一鋪)、躲風亭(因三水交匯,水利便捷,在現湘江世紀城處有個能夠停泊漁船的小港)、落刀咀(在瀏陽河與湘江河交匯口,相傳關公戰長沙時青龍偃月刀掉落於此,而撈刀河名稱的來由則是在下游的河流撈起,故取名撈刀河,撈刀河在截彎取直前是迂迴匯入到湘江與瀏陽河交叉口下游一兩里的,因為中間有個肖家洲。老衛星地圖應該還能顯示當時河流走向)。
人口結構
以前人口結構主要是菜農,大約三千五百人左右,風俗習慣保留得比較好,熱情好客。九十年代初期開發公司的進駐、及中後期區政府及其它幾個政府部門都遷到馬廠,由此拉開了馬廠這個相對封閉半島開發的序幕。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城市觸角已經改變了當地的整個環境,城市化相當高,最大的動作就是本世紀初將撈刀河截彎取直,把撈刀河填平,把原屬於望城新港鎮的肖家洲與馬廠連為一體,形成了湘江世紀城。但同時像傳統端午劃龍船項目因城市擴張,以及大概在07年的一次事故,最終消亡。老地名(比如解放前帝國主義的美孚洋油池、戴家灣、落刀咀)都不存在,作為馬廠土生土長的市民(原十一隊,住得瀏陽河堤上與湘江交界的位置,劉長伢子列,哈哈),目睹了他的變化。也感受了在自然環境之間和整個經濟發展造成的城市化巨大的矛盾。原住民三千五百人左右,馬廠人口估計已經大於十二萬了,流動人口及固定人口都比較多,因此旅館、飲食、銀行、娛樂、購物、電影院等服務業也相應發展起來了。大型的酒店有順天黃金海岸大酒店,世紀金源酒店,像旅館幾乎家庭式的,數量較多,也較受歡迎!而飲食店在這個半島上更是昌盛,我們這些八零後印象最深莫過於位於瀏陽河橋頭的“美食特”(現為老巢),已遷往區政府邊上十字路口,本人喜歡吃一些老長沙口味的米粉,麵條,除去一些老字號店,位於廣福園對面安置小區由本地人開的“廖氏長沙原味粉店”很符合長沙正宗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