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廠文化

黃河上游地區馬家窯文化晚期類型之一。因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馬廠塬遺址而得名。主要特徵表現在彩陶上,器形以罐、瓮、壺為主,器物瘦高,底小,上腹大,重心上移。彩繪主要是在上腹部或肩腹部,飾紅底黑彩或復彩。一般器形都較粗率,缺乏典雅和精緻。圖案有四大圈紋,較多折線構圖,尤以一種稱為蛙紋的似蛙似人的變形抽象圖形,常單體出現在彩陶瓮腹部上成主體構圖,顯然具有非同一般的含義,頗富代表性。其復彩繼續了半山類型黑紅或黑紫或黑紅紫多色的線條和色彩構圖,寬粗線條運用嫻熟,圖案豪放、粗獷率性、酣暢不拘,不講究細膩嚴密的韻致,而與馬家窯類型彩陶風格相去較遠,有獨特的彩陶藝術風格,因此有研究者把馬廠類型分離出來,稱“馬廠文化”,或者以其與半山類型較近的關係,稱“半山—馬廠文化”。迄今考古發現的馬廠類型墓葬較多,居址較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