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一月二十二日,康熙帝巡視京畿地區,經新城至趙北口登舟閱河,直到二月二十一日才返回京城。這期間,
胤禛一直隨行。
二月十日,也就是
安妮和
瑪麗被俘一年後,在非洲西海岸的洛佩斯角附近,
羅伯茨駕馭的海盜船遭遇了前來追捕他的英國軍艦“燕子號”。
三月,沃頓公爵成為新一代總導師,繼續奉行上層路線的政策。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玄燁崩於北京
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零10月。當時八爺黨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禎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軍統領
隆科多宣布康熙遺囑,命胤禛繼承皇位,是為
雍正皇帝,為康熙帝上
廟號聖祖,
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
景陵。
出生
1月30日,
本達(Georg Benda)生於
波希米亞的永本茨勞。1795年11月6日卒於科斯特里茨。父為流浪音樂家。
逝世
12月20日——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駕崩。(1654年生)
歷史記載
胤禛即
雍正帝,在康熙帝晚年頗受重用。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二十二日。同年四月十三日,康熙帝往熱河避暑,九月二十八日才返京。這期間,
胤禛也隨同前往,並多次參加康熙帝舉行的圍獵活動,康熙帝晚年重用胤禛的明顯標誌,是委託他查勘通州糧倉,以及代行主持南郊大祀。十月初九日,
胤禛奉命率領
隆科多等人查勘糧倉,十八日,他向康熙帝奏報有關情況:通州西、中、南三倉共三百七十六厫,除支放已空者七厫外,其餘各厫及院內露屯者四百六十一圍,共存米五百一十三萬九千石,其年久變色之米七成以下已支放一半者四十五厫,應將此未減價糶賣,使新米入厫,放米領米應有定例,諸王以下均應按厫支給。京師需米甚多,應在京師城垣下另造一倉。十一月初六日,
胤禛又回奏京城倉庫情形:京城海運八倉,清河本裕一倉,共五百六十二厫,院內露屯共十五圍。秋季支放已空者五十一厫,滿貯米支放者二百五十九厫,支放一半者一百三十六厫,俱屬好米,共三百六十九萬六千八百石。變色之米共七十萬二千九百石。變色不等應糶賣共二十四萬九千一百石。今後米石支放應如通州之例進行。朝陽門至東直門另建一倉,四十二厫。十一月初九日,因康熙帝生病,
胤禛奉命代行主持十五日南郊大祀,他遵旨在齋所致齋,並不斷遣護衛、太監至
暢春園向康熙帝請安。康熙帝晚年重用
胤禛,胤禛也表現出辦事才幹和忠孝品質,為他後來即皇帝位奠定了基礎。
康熙帝病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九歲。康熙帝晚年因立儲失敗,精神上無限煩惱和憂傷。他日夜不安,費心勞神。從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起,大病七十餘天,心神恍惚,身體虛憊,動轉需人扶持,舉兵艱難,健康狀況一天不如一天。他還要隨時防備被暗殺、逼宮、不得善終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死神終於向他走來。康熙帝是因病去世的。從康熙四十七年冬天開始,他就已經疾病纏身,衰老體弱,頭暈,腿腫,右手失靈,面部發白。從種種現象看,他得了心臟病和血管病。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他去
南苑行圍。大學士等九卿科道官員上疏,康熙帝和往常一樣,不同意為他鋪張,沒有批准。十一月七日,病發,他從
南苑回駐
暢春園。因為有病,不能親自行十五日南郊大祀禮,便命皇四子
胤禛派遣侍衛、太監等到
暢春園請安,均傳諭旨說病情已有所好轉。不料從十三日醜刻開始,康熙帝病情惡化,他命從齋所召皇四子
胤禛速歸;接著,皇三子允祉、七子
允祐、八子允禩、九子允禟、十子允(礻我),十二子
允祹、十三子
允祥,以及
理藩院尚書隆科多,均被召至御榻前,面諭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戍刻,康熙帝崩於寢宮,結束了他轟轟烈烈的一生。十四日,上尊謚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聖祖。
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雍正元年至十三年(1723-1735)葬於景陵。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二十日,
雍正帝即位有其歷史的原因。在康熙晚年爭奪儲位鬥爭中,康熙帝已經形成了一派勢力。其中,有皇十三子
允祥,康熙近臣、貴幸
隆科多,大學士馬齊,
川陝總督年羹堯等人。
隆科多是康熙帝
孝懿仁皇后的弟弟,也就是康熙帝的內弟,
雍正帝的舅父,當時任
理藩院尚書、
步軍統領,手據兵權,負責京師九門、
暢春園及宮廷的警衛工作,地位非常康熙帝的懷疑和指責。此外,其他皇子都是別人撫育長大,只有皇四子是康熙帝親自撫育,在康熙帝身邊長大。因為這種情況,他善於體會康熙帝的心思,問寒問暖,殷勤懇切,獲得了康熙帝認為是又誠又孝之人。
雍正帝雖然也和其他兄弟對立,但是只表現在暗處,從不在康熙帝面前表露,相反,他還經常在康熙帝面前說其他兄弟的好話。正因為
雍正帝工於心計,手腕高明,知道康熙帝喜歡什麼,反對什麼,怎樣迎合才能討得歡心,所以,
康熙帝對
雍正帝的印象一直很好。康熙帝稱讚
雍正帝是性量過人,深知大義,居心行事,有偉人氣魄。由於
雍正帝和康熙帝的感情很密切,從未發生過裂痕,康熙帝晚年,經常讓雍正帝陪著遊園散心。康熙帝得病後,
雍正帝曾流著淚照顧服藥。
雍正帝的孝敬博得了康熙帝的喜愛。這樣,康熙帝在最後時刻,便決定皇位由
雍正帝繼承。
建立密折制
為了加強皇權,有效地控制文武百官,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二十七日,
雍正帝登基後僅七天,就建立了密折制度。
雍正帝規定:前朝奏摺必須繳回,不容抄寫、存留、隱匿。兩天后,又頒旨:“內而大臣以及閒,外而督撫以及知縣,有適當人選,便具折密奏。”
雍正元年(1723)二月十六日再下諭:“著科道每日一人上一密折,輪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無事亦須聲明。”其後又多次頒旨,制定了密折制的有關具體規章。可以上密折的人員,除科道官外,還有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總督、巡撫、布政使、
按察使、
提督、
總兵等,以及皇帝特準人員,如職位較低的知府、同知等。未獲皇帝批准,任何人均無資格密奏。密折的內容,除陳事外,還可用來舉薦。所謂陳事,上自軍國重務,下至身邊瑣事,無所不包。
雍正帝在全國布置了許多密折人員作為耳目,彼此監視,因此,臣下或民間的許多情況可以通過密折來了解。凡上密折的人員,必須履行保密義務,不得讓任何人了解密折內容,密折外泄,必受處分。另外,密折經皇帝批閱發給本人看過後必須按期繳還,不得延誤繳期或私藏。此外,密折自繕折、裝匣、傳遞、批閱發回本人,到再繳回宮,都有一定程式,不許紊亂。密折制的建立,使官員間互相牽制,就連督撫大員亦不敢妄為,而皇帝則增加了耳目,洞悉庶務,以此牢牢控制了百官。
禁八旗子弟酗酒妄為
隨著清政權的鞏固,八旗子弟有的那種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已原日漸淡化。至康熙末年,
八旗官員兵丁內,酗酒不肖之徒日增。許多官兵由於沉湎於嗜酒之中,以至萎靡不振,“容貌改常”,期間輕生破產者甚眾,肆行妄為者比日可見。面對這一關係到八旗子弟成長的嚴重的問題,
雍正帝決心扭轉這一局面。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十一日,即位只有二十二天的雍正帝即向
八旗都統下了一道禁令,要求他們認真清查所屬八旗官員兵丁中酗酒不肖之徒,嚴禁重蹈舊轍。強調,能痛改前非則不予追究,否則,一經查出必嚴懲,屬官員者,即行題參,其中應襲者令他人承襲;屬兵丁者,則即行革退,不得縱容。
清查虧空
為了扭轉康熙後期出現的錢糧短缺、國庫空虛的局面,
雍正帝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清查虧空。他在繼位後的一個月,即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十三日通過戶部向各省督撫下達了全面清查虧空的命令:“各省督撫將所屬錢糧嚴行稽查,凡有虧空,無論已經參出及未經參出者,三年之內務期如數補足,毋得苛派民間,毋得借端遮飾。如限滿不完,定行從重治罪。三年補完之後,若再有虧空者,決不寬貸。”
雍正元年(1723),一場大規模的清查虧空工作在全國各地普遍開展起來,許多貪官被揭發。
雍正帝對此採取了兩種手段,一是革職,不許像以前那樣留任彌補。一是抄家,籍沒家產。六月,山西潞州知府加璋告發原
山西巡撫蘇克濟在任職期間勒索各府州縣銀四百五十萬兩,於是籍沒家財,以償虧空,並責令其家人趙七賠償二十萬兩。原
河道總督趙世顯剋扣治河工料,侵蝕錢糧,被告發後下刑部獄,家財充公。這一年,不斷有官員被革職查封家產,如湖廣布政使
李世仁、江安糧道
王舜、前江南糧道李玉堂、湖南按察使張安世、原直隸巡道宋師曾、廣西按察使李繼謨等,在此過程中,
雍正帝還採取了一些措施,如命贓官親友幫助賠償,禁止地方官和百姓代贓官賠償等。經過三年的清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各省都清償了一部分虧空,也懲治了一些貪官。
康熙帝舉行千叟宴
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帝多次舉行千叟宴。正月初二日,他把
八旗滿洲蒙古漢軍文武大臣官員,以及致仕退斥人員,年六十五歲以上者,總計六百八十人,召到乾清宮前,設宴款待,還命諸王、
貝勒、貝子、公及
閒散宗室等授爵勸飲,分頒食品。初五日,康熙帝又召漢文武大臣官員,以及臻仕退拆人員,年方十五歲以上者,三百四十人宴於乾清宮前,命諸王、
貝勒、貝子、公及
閒散宗室等授爵歡飲,分頒食品,一切禮儀同於初二日。康熙帝還與七言律詩一首,又命參加宴會的滿漢大臣官員每人也各寫一首詩,記述參加宴會的盛況,並命名為“千叟宴詩”。康熙帝舉行千叟宴,實際上始於康熙五十二年。那一年適逢康熙帝六十壽辰,各地許多老人為皇帝祝壽前來京城。康熙帝對這些人非常關心,多次諭示有關部門:朕聞各省為祝壽來京者甚眾,其中老人更多,均非本地人,是屆春季,寒熱不均,或有水土不服,亦未可知。應立即傳與漢官等,如有人患病,即令太醫院看治,務得實惠。康熙帝還諭大學士等說:天下許多老人為慶祝朕六十大壽,從數千里以外而來,怎好令他們空手而回,應賜他們筵宴,然後遣回,於是這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帝在
暢春園正門前,設宴款待各省來京老人,其中,九十歲以上的三十三人,八十歲以上的五百三十八人,七十歲以上的一千八百二十三人,六十五歲以上的一千八百四十六人。二十七日,又宴請
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大臣官員,護軍、兵丁、閒散人等,其中,九十歲以上的七人,八十歲以上的一百九十二人,七十歲以上的一千三百九十四人,六十五歲以上的一千十二人。
台灣人民復謀起義
康熙六十一年(1722)三月,台灣淡水百姓
林亨等復謀起義,以“合心王”三字為暗語,事情敗露,被擒斬者達數十人。不久,黃潛等數十人夜聚晝散,拜旗結義,殺官兵。鄭仕等人也聚黨謀豎旗起義。但是,這些全被
總兵官藍廷珍遣兵謀殺。針對台灣不穩定的形勢,
福建巡撫呂猶龍於四月初十日上奏指出:台灣總兵改設
澎湖,應令其往來澎台之間,稽查營訊,自不致有誤。
水師提督姚堂等也上奏說:澎台隔越汪洋,阻風則半個月不能至,聲息不易相通,彼此難於照應,不如依照舊制,在澎湖設
副將,在台灣設總兵,有益於地方事務。清政府採納了上述建議。此外,還把
台廈道所屬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所總一員,兵三百六十名,分設於南北
兩路,戰船四隻撥歸台鎮。
福州士兵譁變
康熙六十一年(1722)四月二十九日,因
福州將軍黃秉鉞開始答應把四旗裁減馬糧奏請再行給與,令士兵們攢湊銀兩作為赴京費用,後來赴京未能成行,而黃秉鉞也未把銀兩退給士兵。於是,士兵們在披甲王殿吉領導下譁變,圍壘將軍大門。後來,經巡撫曉諭以後才散去。此事經
閩浙總督滿保疏參,
議政大臣等議,康熙帝旨準,將黃秉鉞革職,譁變為首兵丁王殿吉、武坤山立斬、家產入官,妻子給功臣家為奴;譁變為從兵丁
張倫等六人處絞監候,沈元弼等二百一十八人鞭一百發往
盛京,分與漢軍佐領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