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樞密院(遼官署名),會同元年(938年)置,因在大內帳殿之南,故名南院。掌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政,統治燕雲地區漢人。
相關詞條
- 南樞密院
南樞密院(遼官署名),會同元年(938年)置,因在大內帳殿之南,故名南院。掌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政,統治燕雲地區漢人。...
- 樞密院(中國古代中央機構)
樞密院,封建時代中央官署名,五代至元的最高軍事機構,唐始設樞密使,掌文書,以宦官任之。後唐改稱樞密院,樞密使輔佐宰相,分掌軍政。宋設樞密院與“中書”分掌...
- 契丹樞密院
契丹樞密院,契丹王朝中央官署。又稱“契丹北樞密院”。《遼史·百官志》稱:契丹官制特點,“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
- 樞密院副承旨
官名。五代始置樞密副承旨,以諸衛將軍充任。宋朝沿置,分領樞密院承旨司諸房公事。哲宗元祐(1086—1093)中定為正八品。南宋升為正七品。遼朝北、南樞密院皆...
- 樞密副使
官名。五代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改崇政院副使置,為樞密院副長官。宋初因之。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罷,以同知樞密院領其職。南宋復置,正二品。遼北、...
- 同知樞密使事
同知樞密使事,遼代官名。遼制因俗而治,分設南、北面官。北面官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其中又分置北、南樞密院,分掌契丹軍馬和人民之政。各設官職統轄。...
- 樞密使
樞密使一職始置於唐後期,為樞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時改由士人充任,後又逐漸被武臣所掌握,辦事機構也日益完善。為適應連年戰爭的局面,樞密使把軍政大權...
- 南北面官制
(《遼史》卷45《百官志》)其制北面官設北樞密院、南樞密院、北南二大王院、夷離畢院、宣徽院、敵烈麻都司等機構,分別相當於漢制的兵、吏、戶、刑、工、...
- 同知中丞司事
同知中丞司事 官名。遼朝北面朝官,南、北樞密院中丞司官員,在南、北院右中丞下、南,北院侍御上。詳見“南樞密院中丞司”、“北樞密院中丞司”。·同知...
- 遼朝官制
屬官有知樞密院事、北院樞密副使、知北院樞密副使事、同知北院樞密使事、簽書北樞密院事。南面官的最高機構是南樞密院(阿保機時代叫做漢兒司),《遼史·...
- 遼朝
遼世宗任用賢臣耶律屋質,進行一系列改革,將遼太宗時的南面官和北面官合併,成立南北樞密院,廢南、北大王。後來南北樞密院合併,形成一個樞密院。遼世宗的改革使...
- 俞廷玉
至正十八年四月,又克柵江營,獲元將趙牛兒、偽池州元帥洪均等人船,進江南樞密院僉事,太祖倚為肱股。時太祖駐池州,雙刀趙普勝引兵爭之,為太祖敗走。未幾,普勝...
- 耶律德光
北面朝官,這是遼朝官制的主要機構,在北面朝官中又分為南北兩個不同的部門,如北樞密院管兵部,南樞密院管吏部。這和總的南北面官制很容易混淆,應該分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