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應梁

江應梁

江應梁(1909—1988年),祖籍廣西賀縣,雲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民族學家,主要從事民族學田野調查、中國西南民族與東南亞民族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應梁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雲南昆明
  • 出生日期:1909年
  • 逝世日期:1988年
  • 職業:雲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1938年中山大學研究院研究生畢業
  • 代表作品:西南邊疆民族論叢》、《擺夷的文化生活》、《傣族史》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

個人簡介

1909年2月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 1938年中山大學研究院研究生畢業,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南洋文化事業編輯部幹事、珠海大學文史系主任、雲南大學西南邊疆民族歷史研究所所長、雲南省政協委員、民盟雲南省委員、中國民族研究學會理事、中國百越研究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族學研究會顧問、中國人類學會理事主席團成員、少數民族五種叢書編輯委員、雲南省史學會理事等職。著有《西南邊疆民族論叢》、《擺夷的文化生活》、《傣族史》等。

人物生平

江應梁先生幼年坎坷,家境貧寒。但他好學上進,於1925年考入上海暨南大學預科,次年升入本科。大學期間,江先生博覽群書,並撰文投稿,發表了不少文章。1932年大學畢業後留暨南大學附中教書,兼任暨大南洋文化事業編輯部幹事。1936年,江先生憑論文《研究西南民族計畫》考入中山大學研究院人類學組,師承朱謙之和楊成志先生。在中山大學研究院學習期間,江應梁先後到粵北瑤山、海南島五指山、雲南德宏傣族地區作田野調查,考察研究瑤族、傣族及黎苗關係問題,他在雲南徵集到大量的民族文物,拍攝了許多資料照片,撰寫了《雲南西部的“擺夷”研究》等多篇論文。他徵集的民族文物和拍攝的照片在廣州、香港展出後,受到學界和社會的一致好評;撰寫的《雲南西部的“擺夷”研究》作為畢業論文參加答辯並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被聘為中山大學歷史系講師,講授中國民族史、西南民族研究等課程。
抗日戰爭爆發後,江應梁為中山文化教育館撰寫的《抗戰中的西南民族問題》一書,作為該館抗戰叢書第53種出版。中山大學遷到雲南徵江後,江先生也遷居徵江,此間他多次帶學生到徵江、昆明、路南、武定等地作少數民族田野調查。1940年中山大學遷回廣東,江應梁留在雲南並接受了三個任務:一是到重慶為民國政府教育部開辦的邊疆民族訓練班和邊疆學校教授3個月的中國民族史;二是入大涼山調查彝族社會;三是調查西雙版納傣族。江應梁不畏艱險,深入大涼山腹地和西雙版納地區考察,順利地完成了這三項任務。1947年2月,江應梁回到廣州,受聘為中山大學、珠海大學教授,併兼任珠海大學文史系主任。在此期間,他根據多年的調查整理並出版了《西南邊疆民族論叢》、《涼山彝族的奴隸制度》、《擺夷的生活文化》等三部專著。後兩部書成為研究彝族、傣族歷史文化的經典之作,現被不少大學列為人類學、民族學和民族史專業的研究生必讀教材。
1948年10月,江應梁受雲南大學聘請,任雲南大學教授,先後教授文化人類學、傣族史、彝族史、彝族社會、暹羅史、中國民族史、民族史等專業課程。江先生上課以調查所得的事例為題材,內容翔實,講解生動,深受學生歡迎和喜愛。同時,他還深入滇南進行民族調查,根據豐富的調查資料寫成了《滇南沙甸回族農村調查》。
1950年江應梁參加了中央民族訪問團並任團委,到雲南武定、麗江、維西、芒市等地訪問;1951年赴京出席第一屆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1953年雲南大學院系調整後,江先生轉而研究民族史。他把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與民族史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發表了《人類學與民族學的結合》、《人類學的起源及其在我國的發展》等文,出版了《百夷傳校注》、《明代雲南境內的土官與土司》等兩部著作。“文革”期間,江應梁被誣為“牛鬼蛇神”而曾遭迫害。 1979年江應梁參與籌建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歷史研究所並任所長。1984年,江先生被聘為雲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帶出了一批優秀的博士研究生,其中包括我省第一位研究民族史的女博士方慧教授。同時他的巨著《傣族史》出版。該書是他長期從事傣族研究的結晶,榮獲雲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晚年以來,江應梁先生不顧年邁體弱,在他的學生林超民博士等人的協助下,從已經發表的百餘篇文章中挑出22篇經典論文整理成《江應梁民族研究文集》。同時,他還組織編寫《中國民族史》。終因積勞成疾,於1988年12月與世長辭,享年79歲。
江應梁一生教書育人,筆耕不輟,為雲南大學培育了一批博士、碩士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師,對中國的民族研究,尤其是西南民族研究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