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形成因素
城市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政府政策機遇。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出現了新的契機,尤其是改革前沿的廣東省,更是從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經濟和政策優勢,對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這種經濟體制的改革與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極大的吸引了全國的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在這裡聚集,為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鋪平道路。
行政區域規劃優勢。
珠三角同屬一個省管轄,在資源整合協調上明顯優於長三角或京津冀地區,後二者由三省市管轄,整合協調相對較難。這一因素可以使得珠三角能夠更好的在統一的規劃與安排下整合各城市的資源,發揮各個城市的優勢,相互分工合作,這能夠使城市群進行良性循環。
地緣優勢。珠三角區位優勢十分明顯:珠三角比鄰港澳,且改革開放初期正逢港澳產業結構升級換代,需要依託大陸轉移其成本日漸高昂的輕型產品加工製造業,於是大量資金流入
珠三角城市;面臨南海,與東南亞隔海相望,越過海洋能與整個世界連結在一起。
具備極大包容性的文化。嶺南文化毫不排斥的接受來自五湖四海的投資者、企業家和各方面的人才,也填補了本土很多資源的不足。綜觀珠三角的發展歷程,外來人員所做的貢獻是巨大的,幫助珠三角形成世界級的城市群他們還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足夠的資金流入。
珠三角是我國著名的僑鄉,港澳同胞、海外僑胞最多,與海外有天然便利的人文聯繫。珠三角吸引的外資中,港澳和僑資占絕大部分,這對珠三角外向型經濟發展起了主導作用。
結構演變
按照不同的歷史時期,將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的演變劃分為四大階段:建國前由單中心向雙中心轉化階段;建國後到改革開放前衰退階段;改革開放後至20世紀末由雙中心向網路化轉化階段;21世紀發展的新趨勢——城市主導區域形成階段。
(一)建國前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
在這一歷史階段,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演變屬於港口驅動階段。隨著港口地位和功能的變化,珠三角城市群呈現出不同的空間形態。
元代以前的單個城市中心階段。這一時期,以廣州為單中心的一極化特徵明顯,而港口交通的便利條件是珠三角單中心格局形成的主要推動力。明初至新中國成立的區域雙中心階段。16世紀後,澳門被葡萄牙人占領後作為一個國際貿易港而崛起,改變了過去廣州在珠三角單中心發展模式,而代之以廣州、澳門雙中心發展模式,在空間布局上呈“T”字型結構。鴉片戰爭後,由於香港的崛起和澳門的衰落使原來的雙中心格局發生了變化,由以穗—澳為中心轉化為以穗—港為中心。這一時期,廣州的城市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逐漸向現代工商業、貿易金融中心和交通樞紐的方向轉變,成為多功能綜合性的經濟中心。
(二)建國後到改革開放前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
在這一歷史時期,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演變屬於政治壓制階段。建國以來由於政治等方面原因,內地與港澳間的交往被人為限制以至幾乎隔絕。國家開始大規模工業化建設,但處於國防前線的沿海城鎮發展緩慢。建國近30年間,珠三角城鎮化水平由1949年的15.72%微升到1977年的16.26%,基本處於停滯狀態;港澳與珠三角之間的經濟聯繫也出現明顯的邊界分割;珠三角內部的城鎮空間格局仍以廣州為中心,但功能衰退,關係鬆弛。
(三)改革開放後到20世紀末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
在這一階段,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演變屬於外資導向型的工業化模式和城市化模式為驅動階段。改革開放後,深圳的崛起,使之成為與廣州並肩的中心城市,以廣州和深圳為雙中心的城市群體成為珠三角城市群結構特徵。2000來,珠海、佛山、中山、東莞等相繼進入大城市之列,城市群體功能呈多樣化,交流更加密切,發展為城鄉一體、類型完備的多層次城鎮體系,雙核模式逐漸向網路化、多中心模式演化。2010年已經形成東中西三大城市群體。東翼地區包括深圳、東莞和惠州三個城市,中部以廣州為中心,包括佛山市(順德、南海),西翼地區指珠江口以西、銀湖以東地區,包括
珠海、
中山、
江門。這三大城市群在空間布局上呈“人”字型結構。香港和澳門的回歸,珠三角城市群將以新的組團方式出現,形成大珠三角城市群。
(四)21世紀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
進入新世紀,促進珠三角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動力機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的外資導向型的工業化模式和城市化模式也因此出現了新的趨向,新的動力主要來自於城市經濟的發展、國際國內聯繫的加強以及民間資本的壯大。如今,形成了以廣州為中心的內部交通網路和以香港為中心的外部交通網路,為珠三角迅速融入全球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新一輪政府主導的大型基礎設施投資的推動下,珠三角將逐步成為城市主導區域並在全球經濟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
綜觀珠三角城市群空間結構的演變,按照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其大致經歷了單中心—雙中心—多中心網路化三個階段。2008年後,正在向城市主導區域階段演化,城市主導區域是超越了多中心網路化階段的更高級階段,它強調各個城市的協調有序發展,以及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地理環境
區位
洲計),以大三角洲計,亦在北緯23°40'-21°30'之間,即絕大部分屬於熱帶範圍。從氣候上看,大三角洲則屬於
南亞熱帶地區(見
竺可楨等《物候學》,1962)。
珠江三角洲地區近些年來實現
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國
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之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該地區的社會發展呈現出農村工業化程度高、城鄉一體化進程快等特點。
珠江三角洲從
地形界限看,羅平山脈是它的西面和北面的界限,即羅平山脈以西為西江谷地區,習慣上稱為
粵西山地;
山脈以北為北江水系,或稱為
粵北山地。東側
羅浮山區是三角洲的東界。
氣候
這裡海拔200米以下,地勢平坦;高溫多雨,以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
珠江三角洲氣候的
南亞熱帶性表現為四季不明,三冬無雪,樹木長青,田野常綠,霜不殺青。據竺可楨在《特候學》一書中稱,熱帶為“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地方,他認為
五嶺以南,即入
熱帶。但珠江三角洲在
亞熱帶範圍之內。
生物生態
珠江三角洲
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組成(毫克/升):浮植物總計1.63,硅藻87.4%,綠藻4.9%,
藍藻1.9%,甲藻1.5%,金藻
黃藻0.4%,裸藻7.8%。
浮遊動物有原生動物(種) 34,輪蟲(種) 38,枝角類(種) 26,撓足類(種) 49,合計(種) 147。
底棲動物數量、生物量:1981年個體數(個/㎡) 249.601,1981年生物量(g/㎡) 29.654,1982年個體數(個/㎡) 163.548,1982年生物量(g/㎡) 28.492,平均個體數(個/㎡) 206.575,平均生物量(g/㎡) 29.073。
珠江三角洲生長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不生長赤道性植被,但熱帶性的卻不少,雖然人工開墾使天然植被消失,但在一些村前村後的“風水林”和“雜木林”中,仍可見熱帶樹種殘存,如格木(Erythrophyleum fordii)、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等,表明古代山丘台地是熱帶季風雨林植被分布區。在山谷還見有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野芭蕉(Musa balbisiana)群叢分布,林下灌木、
藤本、草本植物亦以亞熱帶種屬為主,每成優勢群落。如今廣泛分布的榕、木棉、魚尾葵、鳳凰木亦為亞熱帶樹種。珠江口
紅樹林中,有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欖(Bruguiera gymnorrhiza)等,沙灘上有海刀豆(Canavalia mariti-ma)、厚藤(Ipomca pescaprae)、海杧果(Cerbera manghas)、耐鹽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bolius)等,在
東莞、
寶安、
深圳、
珠海均有分布,據1983年航片量算達5000畝以上,組成
紅樹林植物達11科13種。
在三角洲區常見種達500多種,也反映出亞熱帶特點,分屬130多科373屬(陳樹培,1984),其中純熱帶屬占42%,連泛熱帶性屬計則達53%。
鼎湖山區熱帶屬占62%,熱帶種占56%,即1291種,
羅浮山沖虛觀風水林146屬中,泛熱帶屬占91%(鄭芷青,1987)。常綠季風雨林植被多為風水林及雜木林,多屬次生性,是一種亞熱帶區系成分為主的類型(王鑄豪,1982),面積不廣。在廣大台地低丘區多為常綠
灌叢。熱帶成分為主的草坡,生長在
磚紅壤性土層之上,易發生水土流失。食蟲植物豬籠草(Nepenthes mirabilis)等都是亞熱帶性植物。亞
熱帶植物生態特徵也充分反映在常見的栽培樹木中,如板根、氣根、支柱根可見於榕樹,能
獨木成林;老莖生花現象見於楊桃,木鳳梨;全年生花見於白蘭、扶桑;鋃鉗葉見於杧果;衰頹葉見於杧果、荔枝;滴尖葉見於菩提樹。這些亞熱帶植物生態特徵和這裡是亞熱帶季風雨林分布區相一致。其中如白木香(即土沉香)在明代曾廣泛種植在
東莞縣,成為東莞名產,稱“莞香”。這都說明珠江三角洲是南亞熱帶性三角洲。
三角洲是水網區,以
沼澤、窪地和低平
林野為主,故也棲息不少典型亞熱帶巨型動物,它們也反映出三角洲原來的亞熱帶特點。如亞洲象、馬來鱷、孔雀等在古書即有不少記述,或更有化石為證。如三國時廣州地方仍有鱷魚生長,《
水經注》稱:“黿鼉鮮鱷,珍怪異物,千種萬類,不可記勝”,平洲漁民亦曾在河道中采出鱷魚
頭骨,說明廣州有鱷。順德、新會且有成條鱷魚骨骼出土,大林的(棠下)14C測定為3020±80年,勒流的為2540±105年。東莞南漢還有象群害稼記載,作者亦曾在廣州古
西湖區採得象脛骨於淤泥層中,《南海志》(元)尚記有象的生存。孔雀則在晉代時
開平、唐時新會均有記載。可見珠江三角洲自古以來,即為熱帶動物分布之地,其中
象牙已被獵用,作商品看待,唐《北戶錄》載:“牙小而紅,堪為笏裁,亦不下舶來者”。鱷魚因吃人畜故被記錄下來,它和長江的
揚子鱷很不相同,與
南洋群島灣鱷(Crocodilus porosus)、馬來鱷(Tomistoma sp.)一致,而象則為
亞洲象(Elephas maximus)。由於三角洲不斷開發,人口增加,林木破壞,它們已被獵食殆盡。
從地理環境組成各要素如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和動物分析,珠江三角洲是個南亞熱帶性三角洲,與
黃河不同,地貌水文上表現為多汊道的良好水網,廣寬深水河道眾多;氣候上熱量和輻射豐富;植被生長旺盛,種類眾多,動物繁生,對工農業生產至為有利。從類型上看,珠江三角洲與
紅河及湄公河三角洲等熱帶型三角洲近似。
粵港澳都市圈分別由三地的簡稱粵、港、澳組合而來,通常所說的“大珠三角”即“粵港澳”。決定提出“建設大珠三角優質生活圈”,和“建設
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建設深港、廣佛、珠澳核心都市區。 《意見》中提出從城市規劃、金融服務等多個層面推進粵港澳合作,加快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珠三角城市群區域。到2012年,粵港澳力爭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之一,推進粵港澳合作共建世界級城市群。 如今
粵港澳都市圈已超越
倫敦都市圈成為世界第三大都市圈。
主要城市
廣州
各國駐廣州
總領事館達到53個,數量居全國第二位。廣州
總部經濟發展能力居全國前三位。在廣州投資的
外資企業達2萬多家,
世界500強企業236家。廣州
上市企業數量達118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54家。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達66.77%,居全國前三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全國第三位,
人均消費品零售額居全國
第一位。民生髮展指數連續兩年居全國第一位。
2008年12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廣州市要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的優勢,增強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最佳化功能分區和
產業布局,建成
珠江三角洲地區一小時城市圈的核心。優先發展
高端服務業,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建立
現代產業體系。增強文化
軟實力,提升
城市綜合競爭力,強化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輻射帶動能力。強化廣州佛山
同城效應,攜領珠江三角洲地區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聯繫緊密的城市群。將廣州建設成為
廣東宜居城鄉的“
首善之區”,建成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
國際大都市。
深圳
深圳與
香港山水相連。在短短的30年裡,深圳從一個南疆邊陲小鎮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創造了世界
城市化、
工業化和
現代化的奇蹟。深圳是中國口岸最多和惟一擁有海陸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主要門戶之一,有著強勁的經濟支撐與現代化的城市基礎設施。深圳的城市
綜合競爭力位列內地城市第一。到2010年,深圳將建設成為中國
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區域性
金融中心、
信息中心、商貿中心、運輸中心及
旅遊勝地,將成為
現代化的國際性城市。
佛山
東莞
東莞是廣東
歷史文化名城,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北接
廣州,南連
深圳。距今1700多年前的
三國時期建郡。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1月升格為
地級市,全市陸地面積2465平方公里。
東莞經濟總量規模不斷擴大。製造業實力雄厚,產業體系齊全。是全球最大的
製造業基地之一,製造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0%以上,形成以
電子信息、電氣機械、紡織服裝、
家具、
玩具、
造紙及紙製品業、食品飲料、
化工等八大產業為支柱的現代化
工業體系。擁有全球500強企業45家,境外
上市公司800多家,投資者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諾基亞、
雀巢美極、
三星、
生益科技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
惠州
中山
珠海
江門
肇慶
韶關
韶關,簡稱“
韶”,古稱
韶州,得名於
丹霞的名山
韶石山,取韶石之名改東衡州為
韶州,之後歷朝沿襲。元鼎六年設
曲江縣時,便以韶關為縣治。韶州得名韶關始於明清之際,在今韶關市區先後設立水陸三個稅關收稅,俗稱韶關。
韶關人均擁有
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居全省地級以上市第一位,被譽為華南生物基因庫,“中國
鋅都”,“
有色金屬之鄉”。
陽江
陽江,廣東省省轄市,位於廣東省西南沿海,東鄰
江門恩平、
台山,西連
茂名,南臨
南海,北接
雲浮,是珠三角的直接腹地和
粵西地區面向珠三角的前沿;地形主要為低山丘陵地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海洋性氣候明顯;下轄2個區、1個市、1個縣;總面積7955.9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254.29萬人。
2017年,陽江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08.63億元,同比增長6.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3.07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587.04億元,增長6.9%;第三產業增加值588.52億元,增長6.1%。2017年,陽江市人均生產總值達55553元,增長5.5%。
汕尾
汕尾市是中國第一個縣級
蘇維埃政權誕生地,是中國新一輪城市合作示範地的視窗,同時享有“中國彩色珠寶之都”、“小提琴之鄉”、“中國海鮮美食之都”、“中國水鳥之鄉”等美譽。汕尾是重要的邊境口岸城市。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中國13塊革命根據地之一。
2017年1月22日,廣東省環保廳對外發布的《2016年廣東21地市空氣品質排名》顯示,汕尾市優良指數在廣東21個城市中排名第1。
2017年,我國首個經濟特區至地級市的城際列車--
深汕捷運開通,汕尾成為全國首個開通城際列車對接經濟特區的城市。
河源
其範圍是東經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緯23度10分至24度47分。全市面積1.5642萬平方公里。
河源是純
客家人聚居的地區之一。是
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
客家古邑,萬綠河源”美譽。
1988年1月7日
撤縣設市,1992年8月河源市經
國務院批准列入
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2017年10月,被授予國家園林城市。
清遠
清遠享有地方立法權,中心城區與廣州緊密相連,離廣州白雲機場約40公里,離廣州市區約60公里,距香港、澳門200公里,乘高鐵到廣州僅20分鐘,是珠三角北緣的門戶城市。清遠先後出現西漢中散大夫何丹,唐代兩度為相劉瞻,南唐詩人孟賓於等人。清遠的
摩崖石刻量多質高,早至唐代,晚至明清,內容廣雜,書法多彩,其中有
韓愈、
周敦頤、
蘇軾等名人題刻。
2017年,清遠市實現生產總值1500.9億元,增長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8.9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541.3億元,增長3.2%;第三產業增加值740.7億元,增長6.6%,三次產業結構為14.6:36.1:49.3;全市人均生產總值38954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5769美元。
雲浮
雲浮,
廣東省地級市。地處
廣東省中西部,
西江中游以南,
北回歸線南側,介於北緯22°22′~23°19′,東經111°03′~112°31′之間。南傍
西江,東接珠江三角洲,是連線廣東
珠三角和大西南的樞紐,故又被稱為廣東大西關,系著名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名城。雲浮市盛產大理石(
雲石),石材加工業發達,是全國有名的“石材王國”,素有“石都”之稱,此外還有“
沙糖桔之鄉”的稱譽。
全市總面積7779平方公里,屬低山丘陵區,山區面積占60.5%,丘陵面積占30.7%,間有河谷盆地。現下轄
雲城區、
雲安區、
鬱南縣、
新興縣,代管
羅定市。全市戶籍人口286.12萬(2011年末)。
雲浮市區建成區面積50平方千米,城區人口30萬人。“城中有山,山中有水,綠樹花香,山水相映”是其一大特色。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
園林城市”。
行政區劃
珠三角九市
城市 | 車牌代碼 | 電話區號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
---|
| 粵A | +020 | 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天河區、黃埔區、白雲區、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增城區、從化區 |
| 粵B | +0755 | 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鹽田區、寶安區、龍崗區、龍華區、坪山區、光明區 |
| 粵E/粵Y/粵X | +0757 | 禪城區、高明區、三水區、順德區、南海區 |
| 粵S | +0769 | 無市轄區,政府駐地位於南城街道 |
| 粵T | +0760 | 無市轄區,政府駐地位於東區街道 |
| 粵L | +0752 | 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 |
| 粵C | +0756 | 香洲區、斗門區、金灣區 |
| 粵J | +0750 | 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台山市、開平市、鶴山市、恩平市 |
| 粵H | +0758 | 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四會市、廣寧縣、懷集縣、封開縣、德慶縣 |
港澳地區
特別行政區 | 車牌代碼(大陸) | 電話區號 | 區域 | 行政轄區 |
---|
| 粵Z | +852 | 香港島 | 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
九龍半島 | 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 |
新界 | 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荃灣區、屯門區、元朗區、葵青區、離島區 |
| 粵Z | +853 | 澳門半島 | 風順堂區、花地瑪堂區、聖安多尼堂區、大堂區、望德堂區 |
離島 | 嘉模堂區、聖方濟各堂區 |
路氹 | 路氹填海區 |
擴充六市
城市 | 車牌代碼 | 電話區號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
---|
| 粵F | +0751 | 湞江區、武江區、曲江區、南雄市、樂昌市、仁化縣、始興縣、翁源縣、新豐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
| 粵N | +0660 | 城區、海豐縣、陸豐市、陸河縣 |
| 粵Q | +0662 | 江城區、陽東區、陽西縣、陽春市 |
| 粵P | +0762 | 源城區、連平縣、和平縣、龍川縣、紫金縣、東源縣 |
| 粵R | +0763 | 清城區、清新區、佛岡縣、陽山縣、英德市、連州市、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
| 粵W | +0766 | 雲城區、雲安區、鬱南縣、新興縣、羅定市 |
交通
鐵路
高速公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廣東西部沿海高速公路 |
| 惠澳高速公路 | | |
| | | |
| | | 佛山市一環高速公路 |
| | 深汕第二高速 | |
機場
港口
| | 廣州新沙港 | |
| | | |
| | | |
汕尾港 | 香港葵青貨櫃碼頭 | 香港內河碼頭 | 澳門貨櫃碼頭 |
| | | |
大型橋樑
| | 澳氹大橋 | |
| | | 東圃特大橋 |
| 龍穴島特大橋 | 崖門大橋 | |
| 富灣大橋 | | |
蓮花山大橋 | | | |
| | | |
| | | |
城市軌道交通
社會經濟
綜述
1. 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增長。1980年到1996年,
珠江三角洲地區9個城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7.8%,不僅高於全省14.5%、全國9.7%的同期
平均增長速度,而且高於“
亞洲四小龍”
經濟起飛階段的平均增長速度,地區的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80億美元急升至2012年的7669.9億美元。
2. 外向型經濟總體水平較高。
珠江三角洲地區9個城市充分發揮毗鄰
港澳的地緣優勢和僑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條件,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國內市場為依託,推動外向型經濟高水平、快速度發展。1994年,
珠江三角洲地區出口貿易總額高達384.6億美元,占全省當年出口貿易總額的76.6%;實際利用外資87.98億美元,分別占全省、全國當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8%和24%。
3.
產業結構最佳化合理。
珠江三角洲地區15個城市(含2縣)已經完成了從傳統的
農業經濟向重要的
製造業中心的轉變,並成功實現了第二、
第三產業雙重主導的經濟社會全面聯動發展。總體上看,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已經基本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再到產業多元化發展的轉變。
4.
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最重要的特點是外向型。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
國民生產總值約一半是通過國際貿易來實現的,外貿出口總額占全國的10%以上。不少企業的絕大部分產品供應國際市場。
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基本途徑是從境外引進資金,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同時該地區有臨近港、澳面向
東南亞的位置優勢,有僑鄉的優勢,有多優良
海港的優勢和勞動力豐富等優勢,再加上
國家為這裡制訂的優惠政策,使這裡成為吸引外商投資和外企落戶的
風水寶地。
5.
珠三角地區2012年生產總值達47897.25億元,比2008年(下同)增長了45.8%,占全省79.1%;人均GDP達84563元,折合13454美元,增長29.6%。
農業
文化
廣府文化
粵劇
粵劇的名稱,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葉。建國以前的三十年間,粵劇基本上分為“省港大班”與“過山班”(或稱“落鄉班”)兩大派系。“封仔封王”的
李文茂,是世界戲劇史上絕無僅有的由藝人成為農民起義領袖。首任粵劇“
八和會館”會首的
鄺新華,不但是“
同治中興”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閃耀,名伶輩出,如
千里駒、
肖麗湘、
小生聰、周玲利、
李雪芳等等,俱皆馳名于海內外。千里駒有“花旦王”之稱,李雪芳則被
康有為譽為“南雪北梅”,與
梅蘭芳並提等,在美國多年,也深受歡迎。三十多年來,思想和藝術質量較高、比較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劇目,有《平貴別窯》、《羅成寫書》等。新編的歷史題材和現代題材劇目中,影響較大的,有《搜書院》、《
關漢卿》。移植改編的劇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較好的有《
柳毅傳書》、《
寶蓮燈》。
舞獅
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五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都由二個人
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
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它是廣東各個節慶日中最常見的表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