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提出
總部經濟是伴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而來的,經濟全球化要求“最經濟原則”,即對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在歐美等經濟已開發國家,通訊、交通、金融、物流等系統高度發達,許多公司的辦公場所都傾向於生態型的綠色辦公,既有充分的綠地、優美的景觀,還有各種分工細緻而高效的社會及物業服務,這種Business Park的總部樓已經不是單純的建築物,同時因具有較大的規模而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平台。構建一個統一開發、統一物業服務等會迅速構建企業運轉的低成本平台,這對國內企業總部及跨國公司總部是一個巨大的吸引力,總部基地和總部經濟的概念由此而誕生,並用總部經濟理論打造了中國第一個總部基地——中關村最早成立的三個園區之一的豐臺園。
總部經濟一旦形成,就可以給當地區域經濟發展帶來諸多外溢效應,比如稅收供應效應、產業聚集效應、產業關聯效應、消費帶動效應、就業乘數效應、資本放大效應等明顯的外溢效應。
綜合闡述
縱觀總部經濟的定義,可以分成以下幾個主要流派:
一、結構說。以北京市總部經濟研究機構負責人為代表;
二、決策說。以北京中關村管委會某負責人女士為代表;
三、團隊說。以某官員及諸多媒體記者們的解釋為代表。
結構說
總部經濟是指某區域通過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吸引跨國公司和外埠大型企業集團總部入駐,通過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形成企業總部在本區域集群布局、生產加工基地通過各種形式安排在成本較低的周邊地區或外地,從而形成合理的價值鏈分工的經濟活動的統稱。
——摘自北京科博會上的講話檔案集
決策說
總部經濟,實際上總部就是決策,它所有的行為都是跟決策行為相關。……在全球化過程當中,誰在支配全球的命運?誰在全球範圍之內配置資源?這實際上是總部決策人在配置全球資源。
——摘自中關村科技園區"香山會議"上的發言
團隊說
總部經濟是一國內外經濟、非經濟、官方、非官方的帶有總部或總部派出性質的各種機構和組織相對集聚所產生的經濟活動的統稱。這些機構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科研組織,也包括生產、研發、行銷、管理等各種經濟組織。
——引自"CEPA京港澳總部經濟發展戰略峰會"
三種觀點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中國科學院、國家發改委中國發展戰略學會經濟戰略委員會總部經濟戰略課題負責人張鵬,出版《總部經濟·潮起中國》,指出:“總部經濟理論就是在單一產業價值觀念中的現代人類高端智慧型的大規模極化與聚合。”總部經濟的本質是“人”的經濟,是在某經濟領域或區域的核心,以追求單一產業價值觀為目標,將創意、決策、指揮等高端智慧型的所有關聯環節進行大規模的聚集,使之產生極化與聚化效應,由此擴散出徹底顛覆鬆散經營模式的經濟效能和效益,進而拉動整個行業領域或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的經濟模式。
總部規劃
紐約CBD
曼哈頓是紐約市的中心區,總面積57.91平方公里,占紐約市總面積的70%,人口150萬人。紐約著名的百老匯、華爾街、帝國大廈、格林威治村、中央公園、聯合國總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都會歌劇院等名勝都集中在曼哈頓島,使該島中的部分地區成為紐約的CBD。曼哈頓主要分布在該區內
曼哈頓島上的老城(Downtown)、中城(Midtown),著名的街區是格林威治街和第五大街。這裡銀行、保險公司、交易所及大公司總部雲集,是世界上就業密度最高的地區。
這裡集中了美國許多大公司的總部,全球500強企業中就有46家總部設在紐約。紐約總部雲集,並隨之發展形成了配套的新型服務業,有法律服務機構5346個,管理和公關機構4297個,計算機數據加工機構3120個,財會機構1874個,廣告服務機構1351個,研究機構757個。
曼哈頓是美國紐約的中心區,20世紀60年代末,為解決曼哈頓CBD因產業不平衡而產生的矛盾,紐約市政府採取了一些調控手段,改善投資環境,加強紐約商務貿易中心功能,引導其平衡健康發展。曼哈頓CBD是紐約總部經濟的重要空間載體,對於紐約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依靠其影響,紐約市確立了其國際城市形象,一批國際性和跨國性的行業組織在紐約市得到發展。二是帶動支撐了紐約其他產業的發展。比如,曼哈頓CBD的住宅和商業用房的成交額,占美國房地產市場中此類用房成交額的40%;美國21%的電話是從紐約打出的。三是地產增值,政府稅收增加。比如,曼哈頓的地產估價約占紐約市地產估價總額的53%;1969年至1983年間,曼哈頓區地產價值增長了約58%。四是成為紐約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源泉。曼哈頓地區經濟成長量占紐約市總經濟成長量的82%;CBD和它的衍生效益促進了紐約市的繁榮,曼哈頓CBD每年都要接納數百萬的外來客商及遊客。
“9·11”之前的曼哈頓總部雲集,許多大銀行、金融、保險、貿易公司、律師事務所以及許多非贏利機構如工會、專業團體、政府機構都駐紮在這裡,聚集著幾十萬就業人口,是世界上就業密度最高的地區。然而“911”最大的打擊是動搖了人們的信心,美林、李曼、運通、道-瓊斯、德勒等知名大公司總部不得不搬離了華爾街。“9·11”後郊區化辦公正悄然流行,那些知名度已經積累起來、不再需要主動尋找客戶的大公司多傾向於遷往景觀和環境更優美、交通更便利的地方辦公。與曼哈頓地區僅一河之隔的長島便是他們的新選擇。這裡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優越的地理環境很是引人,長島正在發展成為一個景觀辦公區,與商務中心區曼哈頓遙相呼應。
“9·11”過後,第五大街肩負的是令曼哈頓商業復活的重任。
曼徹斯特CBD
在英格蘭西北部蘭開夏郡內的曼徹斯特,是英國中部地區工商業、金融和文化中心。曼徹斯特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故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曼徹斯特的重工業產量占據了當時英國的30%左右,在這裡生產的大炮、槍枝彈藥等被不斷地輸送到前線。從20世紀初,曼徹斯特的工業結構發生了變化,紡織工業衰退了,機械、電子、化學、煉油、食品加工、玻璃塑膠等工業發展起來。曼徹斯特市中心的商業區相當繁華,阿登商業中心是最大商店。
曼徹斯特也是一座文化城市,是英國新聞業的第二中心,英國北部地區的廣播和電視總部都設在這裡。曼徹斯特是英國工人運動的中心之一。恩格斯曾在此居住多年。該市擁有3所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曼徹斯特城市大學和索爾福德大學。
曼徹斯特大學,簡稱曼大,是一所門類齊全、科系眾多的綜合性大學,始建於1824年,世界50強頂尖名校,歷年最高世界排名為全球第26名,英國著名的六所“紅磚大學”之首,英國“常春藤聯盟”羅素大學集團的創始成員之一。
曼徹斯特的交通十分發達,是英國的交通樞紐,乘坐火車去倫敦和伯明罕分別只要三個小時和一個半小時,去蘇格蘭首府愛丁堡也只要三個半小時。曼徹斯特機場是英國的主要機場之一,每天有上百次的航班通往歐洲大陸和本土其他城市。
拉德方斯CBD
拉德方斯區位於巴黎市的西北部,巴黎城市主軸線的西端。於1958年建設開發,全區規劃用地750公頃,先期開發250公頃,其中商務區160公頃公園區(以住宅區為主)90公頃。規劃建設寫字樓250萬平方米,共12萬雇員使用,共容納1200個公司。截止到1992年,國家已投資160億法郎。 目前已建成寫字樓247萬平方米、其中商務區215萬平方米、公園區32萬平方米、法國最大的企業一半在這裡,共10家;建成住宅區1.56萬套,可容納3.93萬人,其中在商務區建設住宅1.01萬套,可容納2.1萬人;在公園區建設住宅5588套,可容納1.83萬人;並建成了面積達10.5萬平方米的歐洲最大的商業中心;成為歐洲最大的商業中心;成為歐洲最大的公交換乘中心,RER高速捷運、捷運1號線、14號高速公路、2號捷運等在此交匯。建成67公頃的步行系統、集中管理的停車場設有2.6萬個停車位,交通設施完善;建成占地25公頃的公園,商務區的1/10用地為綠化用地,種植有400餘種植物,建成由60個現代雕塑作品組成的露天博物館,環境的綠化系統良好。優美的環境而後完善的設施每年吸引約200萬遊客幕名而至。
拉德方斯區交通系統行人與車流徹底分開,互不干擾,這種做法在世界是僅有的。拉德方斯的規劃和建設不是很重視建築的個體設計,而是強調由斜坡(路面層次)、水池、樹木、綠地、鋪地、小品、雕塑、廣場等所組成的街道空間的設計。拉德方斯的主軸線有很強的凝聚力,特別是巨門建成後,全區面積大為改觀,從此,拉德方斯有了中心,有了標誌,有了精神支柱,增強了其吸引力。
東京新宿CBD
新宿區位於東京都中心區以西,距銀座約6公里,是東京市內主要繁華區之一,僅次於銀座和淺草上野。在成為副都心以前,新宿在消費、娛樂行業方面就頗具吸引力。進入50年代,隨著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作為首都東京原都心即原中央商務(CBD)的中心三區(千代田區、港區和中央區),已不能適應形勢需要,政府機關、大公司總部、全國性的經濟管理機構和商業服務設施等高度集中,交通擁擠,建築高度密集。為控制、緩解中心區過分集中的狀態,同時結合周邊地區發展需要,1958年下半年東京都政府提出建設副都心(即新宿、澀谷、池袋)的構想,並首先從新宿著手。
經過近30年的規劃建設,新宿副都心已經在東京都的西部形成。已建成的商務區總占地16.4公頃,商業、辦公及寫字樓建築面積為200多萬平方米,並形成東京的一大景觀—超高層建築群(共有40棟大廈),其中不乏百米以上的摩天大樓。為實現辦公自動化所需的人均辦公面積目標(7—15平方米/人),新宿還將計畫建設新的超高層建築,其中有8座百米以上的建築。 新宿副都心的經濟、行政、商業、文化、信息等部門集中於商務區,金融保險業、不動產業、零售批發業、服務業成為新宿的主要行業,人口就業構成已接近東京都中心三區。隨著新宿副都心的開發建設,尤其是東京都部分政府辦公機構的遷入,使副都心的魅力大增,各行業更加積極地湧入新宿,首當其衝的是金融業。僅在以新宿站為中心、半徑為7000米的範圍內,就聚集了160多家銀行,新宿已成為日本“銀行戰爭”的縮影。據統計,新宿商務區的日間活動人口已超過了30多萬人。由於新宿是東京都的一個交通樞紐,共有9條捷運線路由此經過,日客流量超過了300萬人,預計,隨著新超高建築的完成和12號捷運環線等交通線路的建成使用,新宿的日客流量將超過400萬人。
法蘭克福CBD
法蘭克福古老而又年輕。早在800年以前,法蘭克福市就種下了成為金融中心的種子。法蘭克福沒有像倫敦和巴黎那樣重要的金融業,但是它的確是德國的金融中心。完整的數據或光纖通訊的網路,占歐洲30%的網際網路的流量產生於法蘭克福。在國際上,法蘭克福市民的生活水平居世界第七位。漫步於法蘭克福這座城市,會感覺法蘭克福的一切都是嶄新的,因為在二戰期間,這座城市中80%的建築被盟軍的轟炸機炸毀,戰後法蘭克福市民捐資重建。這座城市沒有那么多的人,市中心的豪普特巴赫廣場、聖凱薩林教堂、聖保羅教堂、舊市政府及德國大文豪歌德故居等地,具有悠久的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33次大轟炸摧毀了法蘭克福80%的建築,留下1700萬噸垃圾。千年古城,變為一片廢墟。戰後的法蘭克福迅速重建,發展驚人,令人咋舌,短短十幾年就一躍成為國際知名的大都市。作為新德國的中心城市之一,在當時柏林也需要大規模重建的情況下,法蘭克福再次定位了德國金融中心的發展方向。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法蘭克福金融行業得到極大發展,與股票交易有關的各項法律法規相繼出籠,1993年成功推出了金融行業計算機套用系統,1994年決定在法蘭克福建立歐洲貨幣協會,這也是歐洲中央銀行的前身,同時,各種證券管理機構也逐步完善起來,所有這些,都刺激了股票交易量大幅度增加,從而使法蘭克福金融中心成為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股票交易場所。法蘭克福雖然沒有象倫敦和巴黎那樣重要的金融業,但是它的確是德國的金融中心。當地360個銀行中196個是外國銀行,有八萬個雇員,有15%的人都在金融領域工作,每年為當地帶來400億歐元的收入,很多工作都依賴於金融領域。同時政府也通過一切辦法支持金融行業的發展,不斷的提升它的地位,投資了數十億歐元來建設有關的設施,建設了法蘭克福機場,建立了非常完整、強大的數據和光纖通訊系統,占歐洲30%的網際網路的流量是產生於法蘭克福。在國際上,法蘭克福市民的生活水平居世界第七位。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發展,只有當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以及市政府一起攜手共建才能夠成功,也包括德意志中央銀行和其他銀行的共同努力。毫無疑問,在法蘭克福金融與商務中心建設過程中,政府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德國的經濟框架有其自己的特點,一般是由中央制定政策,聯邦政府根據三個模式執行的。所謂聯邦就是國家級、州級和市級保障各自相對獨立的權利。
法蘭克福的汽車展覽、圖書展覽、消費品展都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
發展條件
發展總部經濟
第一個條件是區域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和科研教育資源,能夠使得公司總部以較低的成本進行知識密集性價值活動的創造。提高城市的人力素質,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該城市創業發展,是該城市發展總部經濟的重要條件。第二個條件是區域要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交通運輸網路設施。第三個條件是區域必須具有便捷的信息獲取以及良好地同異地溝通的信息通道,同時在基礎性資源條件方面能夠同附近周邊地區形成較大的差異。第四個條件是區域必須具備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環境,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圍。第五個條件是區域應逐步形成圍繞總部服務的專業化服務支撐體系。與總部經濟相適應的專業化服務支撐體系應覆蓋金融、保險、會展、商貿、航運、物流、旅遊、法律、教育培訓、中介諮詢、公關、電子信息網路等諸多領域。
總部經濟發展的6個一級指標:基礎條件、商務設施、研發能力、專業服務、政府服務和開放程度。
產生和發展
一是信息經濟較充分發展。網路及通訊技術的普及,使得企業內部信息傳遞和組織成本大大降低,企業有條件實現內部不同組織的空間分離。二是企業在發展中對於戰略資源的需求地位上升。隨著企業規模擴大和市場競爭加劇,對於戰略資源(信息、高級人才、科研成果等)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三是在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不同區域之間,兩類資源的稟賦存在差異。在發達的中心城市,戰略資源密集,其獲取的成本較低;在欠發達地區,常規資源豐富,其獲取的成本較低。
內在機制
產生
企業按照總部經濟的模式進行空間布局,把總部布局在發達的中心城市,而將生產加工基地布局在欠發達地區,由此使企業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取得中心城市的戰略資源和欠發達地區的常規資源,實現兩個不同區域優勢資源在同一個企業的集中配置,不但能夠使企業資源配置綜合成本降低,而且使得總部所在的中心城市密集的人才、信息、技術資源得到最充分的效能釋放,同時使得加工基地所在的欠發達地區密集的製造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中國總部經濟園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發展
不僅僅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中心城市都在吸引總部企業,鄭州、三亞、太原等一些二三線城市也將發展總部經濟作為“十二五”時期推動城市轉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戰略。其主要原因在於總部經濟作為發展區域經濟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不僅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還能對區域稅收做出貢獻。
中心大城市由於人才、信息和生活便利等的優勢,一直是大企業青睞的區域。和大學生畢業選擇工作地一樣,最吸引中國500強企業的大城市都是在我國著名的綜合環境好的城市。
據統計,中國企業500強平均總部所在地選擇的前十名分別為北京、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上海、天津、遼寧、河北和河南。北京以首都的獨特優勢一直獨占鰲頭,天津以直轄市的特殊地位和濱海新區等的快速發展成為吸引大企業前往的前七名。從排名中發現不僅東部,中部和西部也都有擅長培養大企業的省份,而且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越來越吸引中國500強企業。此外,上海市擁有347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量居內地之首。
因此,總部經濟是一種能夠實現企業、總部所在區域、生產加工基地所在區域“三方”利益都得到增進的經濟形態。
滿足需求
一種需求是在城市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大背景下,滿足解決欠發達地區企業發展人才瓶頸的需求;另一種需求是滿足中心城市在規模不斷擴張過程中,製造業向外遷移而出現“空心化”條件下城市產業接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上述兩種需求在總部經濟理論框架下得到了很好的滿足:一方面,欠發達地區的企業將總部遷移到中心城市,可以利用中心城市的科技、人才、信息、市場等優勢尋求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中心城市通過留下總部、吸引總部聚集帶動服務業發展實現城市結構升級、產業轉換和功能提升。
五個特點
一是知識性。
企業總部集中了企業價值鏈中知識含量最高的區段,研發、行銷、資本運作、戰略管理等,屬於高度密集的知識性勞動。
二是集約性。
企業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則布局產業空間結構,最大限度取得中心城市服務業發達、智力資源密集的優勢,最大限度利用了生產基地土地、勞動力、能源等要素優勢,形成產業配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
三是層次性。 總部經濟模式在不同城市、不同區域,其產業、功能、規模都各不相同,具有全球總部、地區總部、國內總部以及行政總部、行銷總部、研發總部等多種層次,從而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的資源優勢,形成不同城市、不同區域之間的合理分工與合作。
四是延展性。
總部經濟形成了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之間的經濟鏈條,不但能夠實現二產向三產的延展,而且能夠實現知識性服務業向一般性服務業的延展。
五是輻射性和共贏性。
在總部經濟這種模式下,可以通過總部——加工基地鏈條實現中心城市的信息、技術、人才等區域資源向欠發達的區域輻射,增強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帶動能力。同時,總部經濟模式改變了區域之間對同一產業在企業、項目上“非此即彼”的簡單爭奪,實現不同資源優勢的區域之間通過功能鏈不同區段的再分工進行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五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區域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和科研教育資源。比如,在過去4年裡,香港特區政府用在教育方面的開支比1997年時增加46%,良好的人力資本是香港成為外國公司亞太地區總部和地區辦事處首選的至關重要的原因。發展總部經濟需要國際化人才和開放式的知識創新氛圍。豐富的人力資本和教育資源,可以滿足公司總部知識密集型價值創造活動的特定需要。紐約、香港、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等這些城市良好的區位優勢、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有利於吸引大批集團公司總部所需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入駐,這是其發展總部經濟具有的優厚條件。
第二個條件是區域要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交通運輸網路設施。比如紐約、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公司總部在這些城市聚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些城市天然的區位條件。這些城市天然的港口,為總部物流提供了便利。另外,便利的交通運輸,完善的交通網路體系,也是決定總部區位選擇的重要因素。便利的交通網路,有利於公司總部與公司內其他分部、子公司、加工基地之間的各種聯繫,這能夠使公司主要決策者與相關人員之間有良好接觸,掌握公司運營脈搏,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第三條件是區域必須具有便捷的信息獲取以及良好地同異地溝通的信息通道,同時在基礎性資源條件方面能夠同附近周邊地區形成較大的差異。?便捷的信息、網路可以大大節約公司總部與製造加工基地分離導致的空間成本,進而有力地吸引銀行、集團公司總部的落戶。如三個全球性城市,即紐約、香港、新加坡集中了數量極多的大跨國公司的總部,這與其便利的信息獲取和溝通渠道是密不可分的。與此同時,在基礎性資源方面,比如土地、普遍勞動工人等,該區域與其周邊地區應形成較大的落差。這樣可以增加企業利用區域之間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進行獲利,從而促使總部經濟在該區域的形成。
第四個條件發展總部經濟,除了城市建設等硬體要達到較高標準,更重要的是在城市管理、文化氛圍等軟體方面具備良好的素質。發展總部經濟要具備適應現代化城市管理的制度。城市決策層要努力營造一流的投資發展環境,使城市的綜合營運成本最佳,並不斷提高政府的服務效率,法律法規要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增加政府的透明度,為投資商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同時,城市的社會服務體系、市場秩序、通關秩序、誠信體系、社會治安狀況、城市文明程度等等也要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發展總部經濟要使城市成為世界各國優秀文化的熔爐。寬容的多元文化、多元夢想的城市性格正是一個城市發展總部經濟的必備條件。寬容多元的人文環境可以降低企業空間成本,而語言和文化習慣的相同或相近,有助於信息的溝通、情感的交流。
第五個條件:事實上,國際化程度高、對公司總部吸引力強的城市,服務業在其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比如香港,它的服務業比重已達到了82%。高度發達的服務業、連貫性的鼓勵競爭制度、完整的服務業發展戰略,是提高城市經濟效益與經濟實力的必然選擇,也是發展總部經濟的重要條件之一。
中心城市收益
中心城市總部經濟的形成是市場機製作用的結果,發展總部經濟符合中心城市資源稟賦特點,是中心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具體來說,總部經濟能夠為中心城市帶來五種效應:
一是“稅收貢獻效應”,總部對於中心城市的稅收貢獻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企業的稅收貢獻,企業無論採取那種組織方式,總部如果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都要向總部所在地方上繳一定的稅收;另一方面是企業總部員工的個人稅收貢獻,在總部工作的高級白領,其豐厚的個人收入,必然要通過個人所得稅形式為總部所在區域經濟做出貢獻。
二是“產業乘數效應”。企業總部在中心城市聚集必然帶動相關服務業,特別是知識型服務業的發展,形成為企業總部服務的知識型服務業產業鏈,包括由通信、網路、傳媒、諮詢等組成的信息服務業,由銀行、證券、信託、保險、基金、租賃等組成的金融服務業,由會計、審計、評估、法律服務等中介服務業,由教育培訓、會議展覽、國際商務、現代物流業等組成的新型服務業等等。實證研究表明,跨國公司總部向一個區域遷移,會帶動幾個、甚至是十幾個與其有緊密業務關聯的知識型服務公司隨之遷移。與此同時,總部經濟所帶動的商務寫字樓、房地產等城市投資對中心城市的增長貢獻也是很大的。通過總部經濟這種“乘數效應”可以擴大一個區域的經濟總量,提升第三產業結構水平和區域經濟競爭力。
三是“消費帶動效應”。總部對於所在區域的消費帶動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總部的商務活動、研發活動所帶來的各種配套消費;第二方面是總部高級白領的個人生活消費,包括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購物等等,這種消費對於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勞動就業效應”。總部經濟發展會充分利用所在區域的智力人才資源,帶來大量高智力就業崗位。同時,通過產業乘數效應,帶動第三產業,包括知識型服務和一般型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五是“社會資本效應”。一個區域聚集了大批的企業總部,說明這個區域的商務環境、綜合環境比較優越,無形之中提升了這個地區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國際地位,促使這個區域的地產升值。同時,總部經濟加速知識型人才的培養與聚集,多元文化的融合與互動,加快這個城市的國際化步伐。
基於上述分析,總部經濟是我國中心城市產業升級、品位提升的動力引擎,也是政府推進中心城市產業升級的戰略選擇。
對欠發達地區的意義
總部經濟理論對欠發達地區的意義
根據總部經濟理論,欠發達地區如能躋身總部經濟價值鏈的製造基地環節,對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將產生重要而積極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企業的產品製造功能可直接帶來欠發達地區產業經濟總量的迅速增加,同時,製造基地的形成還能為欠發達地區帶來產業聚集效應和產業乘數效應,從而繼續放大區域產業總量。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製造基地的落戶,可使所在地的各種經濟資源得以迅速激活,加快區域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步伐。
二是對就業的影響。
一般而言,製造基地所需的普通勞動力要實現本土化,即充分利用當地的人力資源,這將進一步擴大區域的就業總量。製造基地通過學習培訓、技術推廣等方式,培育熟練的生產技術人才和企業管理人才;製造基地生產技術的溢出效應及競爭機制,還將推動生產基地人才素質的提升和外地人才向該區域湧入,促使欠發達地區就業結構趨向高級化。
三是對稅收的影響。
製造基地的企業大部分屬於加工製造業,特別是跨國公司或大型企業集團設立的加工製造企業,具有投資規模大、生產資料流動量大、市場交易量大等共性,這類企業創造的利潤和稅收數額不菲。此外,製造基地一經落戶,固定資產的天然弱流動性決定了此類稅源大戶的穩定性和長期性。
四是對消費的帶動。
製造基地可從4個方面來影響區域消費總量:企業職工的個人生活消費總量,企業集體新增的消費總量,製造基地形成或入駐而新增的社會公共消費總量,製造基地的關聯產業及其就業人數的增加帶來的區域消費量的提升。
欠發達地區如果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結構升級的機遇,承接其製造基地轉移,形成比較優勢的產業集群,增強加工配套能力,是區域經濟從欠發達走向發達成熟的重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