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名稱由來,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地質,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森林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政治,現任領導,對外交流,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社會保障,人民生活,交通運輸,數據,公路,鐵路,民航,捷運,歷史文化,民族風情,飲食文化,民間音樂,語言方言,民族文字,風景名勝,概述,自然風光,人文景觀,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清代將較早內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稱為“
內札薩克蒙古”,將後來陸續歸附的喀爾喀、厄魯特等部稱為“
外札薩克蒙古”,不設札薩克的
察哈爾、
唐努烏梁海等部稱為內屬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後來演變出“內蒙古”一詞。在
蒙古語中,內蒙古的名稱原來和漢語一致(鮑培轉寫:
dotuγadumongγol;西里爾寫法:дотоодмонгол)。1947年內蒙古自治政府將蒙古語名稱更改為(鮑培轉寫:
öbörmongγol;西里爾寫法:өвөрмонгол)。其中(鮑培轉寫:
öbör;西里爾寫法:өвөр)蒙古文意思是“山的陽面”即“陰山的南面”。漢語一般仍稱為“內蒙古”,也有少數人稱這一地區為來源於漠南蒙古的一詞,直譯“南蒙古”。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img/7/ba6/wMzQTNwATMkNGZ4YGZzkTOlRTM3ETYlFDZzkzY5AzN2U2MmdzNxgz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內蒙古自治區 漢蒙雙文
建制沿革
《
史記》記載
夏桀的兒子
淳維是匈奴先祖,並籠統的介紹了淳維北遁後匈奴千餘年的歷史。
“東胡”一名最早見於成書年代可能是先秦的《
逸周書》,《逸周書·王會篇》提到“東胡黃羆山戎戎菽”,考證認為,早在
商初東胡就活動在商王朝的北方。在
老哈河與
西拉木倫河流域發掘的東胡人墓葬被認為是對上述說法的旁證。
燕將秦開擊敗東胡之後,構築“
燕北長城”,在今內蒙古
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部,治所在
寧城。東胡之後往北遷移。
秦國的北部領土已經拓展到內蒙古地區,成為西部霸主。
匈奴
冒頓單于在奪取單于之位後,公元前206年滅了
東胡,並對漢朝產生威脅。匈奴帝國疆域十分廣闊,疆域最東達到遼河流域,最西到達蔥嶺(現
帕米爾高原),南達
秦長城,北抵
貝加爾湖一帶。內蒙古地成為了匈奴與中原王朝爭奪的焦點。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img/8/4d2/wM1ETY5YGOkZGMxUzY0gTM1UjYmVWYwI2MzMGMwYjY2QjM2Y2M2Em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河套地區
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餘部聚居
烏桓山和
鮮卑山,形成後來的
烏桓族與
鮮卑族。從此東胡的名字從歷史上消失。烏桓山和鮮卑山都在內蒙古境內。東漢末年,烏桓部落被
曹操攻克,烏桓山便不見於史籍。
匈奴勢力期間兩次分裂成
北匈奴和
南匈奴,其中北匈奴逐漸北遷、西遷。南匈奴逐漸內徙,後在五胡亂華期間被消滅。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
拓跋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
東魏、
西魏,
東魏、
西魏隨後也分別被
北齊、
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
隋開皇元年(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
南朝梁承聖元年(552年)為
突厥汗國所滅。
隋開皇十九年(599年),
東突厥突利可汗在突厥內戰中戰敗隻身南下歸附隋朝,隋文帝冊封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在隋朝的大力扶持下,突厥啟民政權在內蒙古建立。這個政權直轄於隋朝中央政府。隋朝與啟民政權保持著密切的
宗藩關係和使臣往來。
隋煬帝曾先後兩次親自出塞北巡,開中原王朝皇帝親臨塞北藩屬政權巡視的先例。隋大業七年(611年),
西突厥處羅可汗亦降隋。隋朝短暫的控制了大約今內外蒙古全境。
唐太宗時,突厥
頡利可汗南下侵唐,迫使唐結
渭水之盟。突厥頡利可汗的牙帳在定襄(今內蒙古
清水河縣林格爾北
土城子古城),貞觀四年(630年)正月,唐將
李靖率三千精騎夜襲陰山趁黑夜攻下頡利可汗的牙帳所在地,迫使頡利可汗逃遁鐵山(今內蒙古
白雲鄂博),貞觀四年(630年)三月頡利被俘,東突厥亡。唐軍把頡利帶到長安,頡利可汗後投降唐朝,老死長安。唐朝在突利可汗故地設定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頡利可汗故地置
定襄都督府、
雲中都督府。貞觀二十年(646年),唐朝聯合
回紇等
鐵勒部落,擊滅
薛延陀。由
燕然都護府管理鐵勒故地,治所在陰山之麓(今內蒙古杭錦後旗),轄境東到
大興安嶺、西到
阿爾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貝加爾湖的整個蒙古高原。永徽元年(650年),唐朝軍隊俘車鼻可汗,突厥故土盡為唐有。唐高宗設
瀚海都護府(後改名為
安北都護府、
單于都護府),治所在雲中故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領狼山、雲中、桑乾三都督、蘇農等二十四州。唐代天寶元年(742年)將雲州改為雲中(今山西大同市),轄境約是內蒙古
土默特右旗以東,
大青山以南,
卓資縣以西,
黃河南岸及長城以北。乾元元年(758年)雲中再改為
雲州。唐
安史之亂後,內蒙古地西部為
回鶻國控制,以
明教為國教。東部為興起的
契丹人的勢力範圍。五代初年,
契丹入侵,神冊元年(916年),契丹占領雲中故城,單于都護府廢除。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img/7/ea9/gMzEmYiNzMwIWO0MDNzUjMxADOhdTZyUWO1AjNhJzNkljZ5QmZwAT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東突厥
五代十國初柔然人的一支後裔契丹人
耶律阿保機於907年創立了契丹部族政權,神冊元年(916年)建立
契丹國,會同十年(947年)更國號為遼國,期間在今內蒙古赤峰市
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個都城
上京。遼代“豐州”為今呼和浩特市附近。
遼被金滅了之後,蒙兀
室韋人的一個小小分支的後裔蒙古人進入這一地區,今內蒙古的大部地區還是屬於
金國的範圍。在雲中一帶生活的是突厥支的
汪古。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img/8/6e7/gYzE2NmFDMmVWZ0kDN1UGOyITNhNGOlhTM1YWYhZGZmZTMkljYxY2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中書省
漠北地區是初期
蒙古帝國的核心地,帝國初期首都就在漠北的
哈拉和林。景定元年(1260年),
蒙哥汗死後,留守首都的
阿里不哥被蒙古本土的貴族推舉為大汗,據有漠北。而忽必烈聞訊後,也在開平自立為大汗,據有漠南。雙方遂展開激烈內戰,歷時四年之久。1264年阿里不哥力竭投降,忽必烈把他幽禁,不久逝世,或謂遭忽必烈毒殺。漠北、漠南盡為忽必烈所有。
明朝成立後元朝殘餘勢力退回漠北,戈壁沙漠北部是蒙古人
北元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北元覆亡之後而分裂出來的
韃靼和
瓦剌和
兀良哈的活動範圍,漠南則是明軍對抗北元的前線反攻基地。明朝在漠南地區先後設定了
衛所40多處分別為九大塞王轄區,永樂元年後諸衛非徒既廢。
土木堡之變英宗復辟後
河套無人駐守,韃靼在天順年間(1457年—1464年)開始有規模地進入河套,15世紀末,東部蒙古首領
達延汗統一漠南蒙古實現“中興”。隆慶六年(1572年),蒙古首領達延汗的孫子
阿勒坦汗率
土默特部駐牧呼和浩特,並在今
玉泉區境內建“庫庫和屯”城,從此土默特部從草原遊牧過渡到定居生活。阿勒坦汗在此前和明朝訂立藩屬關係,阿勒坦汗被奉為“順義王”。明政府於萬曆年間賜漢名“歸化”,意思是令少數民族歸順、化一,服從明朝廷的統治。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img/7/7c1/QNyIzM2EDMkZjNyUDZmJmYwYWN0Q2NlNWYkFTN0MGZkVmNkFWNkFW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明朝九邊
明朝在
遼東西部、漠南南部、
甘肅北部和
哈密一帶先後設定了蒙古衛所20多處,各衛所長官由蒙古封建領主擔任。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img/a/e05/AMyUjZ4AjMwI2NhBTN5MTMkRWN2EDM4QTMwkTY5kDOiRjM5UGMzUW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清代前期、中期的內蒙古東北部部分
漠南蒙古16個部49個封建主在崇德元年(1636年)前後歸屬於清朝。此後,
漠北蒙古和
青海的
厄魯特蒙古各部封建主先後向清朝遣使納貢。同時,沙俄的侵略魔爪伸進了中國
新疆厄魯特蒙古地區,並收買和策動厄魯特
準噶爾部貴族
噶爾丹等對
青海蒙古、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發動侵襲,清朝經過多次用兵,終於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平定了準噶爾少數貴族的叛亂,重新統一了蒙古族地區。為了加強對蒙古族的統治,在重新調整蒙古原來的大小封建領地“兀魯斯”、“鄂托克”的基礎上,清政府參照滿族的
八旗制,在蒙古族地區建立了
盟旗制度。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四年在今呼和浩特東部新建軍事駐防城,命名為“
綏遠城”,後將“歸化”、“綏遠”兩城合併為
歸綏縣。清朝時漠南蒙古沒有統一的行政區劃,內札薩克49旗分屬於6個盟,同時呼倫貝爾地區隸屬
黑龍江。
鴉片戰爭後,沙皇俄羅斯不僅通過一系列
不平等條約侵占了中國大片領土,還攫取了各種特權,傾銷商品、輸出資本、修築鐵路、掠奪資源,控制蒙古地區的經濟命脈,掠奪和搜刮財富。鹹豐九年(1859年)6月,英、法侵略軍進犯
大沽口,駐守在那裡的2000多名蒙古族騎兵在
僧格林沁的指揮下,不顧清朝政府的賣國投降命令,奮起自衛還擊。經過一晝夜激戰,擊沉敵艦4艘,斃傷敵軍400多人,打得侵略軍狼狽逃竄。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蒙古族人民掀起了反對清朝政府和蒙古族封建統治階級的鬥爭。鹹豐八年(1858年),內蒙古
伊克昭盟烏審旗爆發了由貧困牧民
丕勒傑等領導的“獨貴龍”運動(或作“多歸輪”,蒙古語“環形”、“圈子”之意。參加“獨貴龍”的人,開會時按環形席地而坐,發表檔案簽名時也依次將名字排成一個圓圈,因以得名),反抗貴族官吏的苛捐雜稅和兵差徭役。此後,在內蒙古西部地區,蒙古族人民都以“獨貴龍”的形式與統治階級不斷地展開鬥爭。內蒙古東部則有蒙古族白凌阿領導的義州、朝陽起義,漢、蒙古等族人民團結戰鬥,打擊了統治者。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img/0/cea/wYzYWZyETOzczN5EGZ4U2N4ITY4MWNwMTMwkjYygTY4cTMlFzYmV2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皇太極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img/e/576/gM5Q2NxMDZiVjM5kTZmJTZ4UzYzADO4ImZxAjZlVGN5QTNjhjZ4Uj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僧格林沁
辛亥革命時期,沙俄趁機勾結和支持少數封建上層和喇嘛活佛——
哲布尊丹巴等在蒙古地區策動所謂“獨立”、“自治”,煽動民族敗類發動叛亂,妄圖藉機吞併蒙古地區。清亡之後
喀爾喀蒙古走向獨立,而內蒙古則在
中華民國的統治下,分屬於若干省。民國二年(1913年),國民政府改今呼和浩特為歸綏縣,1928年,
綏遠建省,以歸綏縣城區設立歸綏市,作為省會。內蒙古地仍然沒有統一的行政區劃,分屬於綏遠省、
熱河省、
察哈爾省、
寧夏省、
黑龍江省等。
辛亥革命後,日本帝國主義加快侵略步伐。
抗日戰爭期間,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曾被日本軍占領,德王為首的群體與日本帝國合作,成立“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機構,管理內蒙古部分地區。20世紀30年代初,內蒙古大部分地區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他們網羅蒙、漢奸頭目,如
德穆楚克棟魯普(即德王)、
李守信、
王英等,拼湊偽軍,建立
傀儡政權,對淪陷區蒙、漢各族人民進行殘暴統治。日本人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本戰敗後,復稱歸綏市。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4月23日,在
王爺廟(今
烏蘭浩特市)舉行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來自內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漢、滿、回、壯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會議。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包含了察哈爾省、
興安省以及寧夏省、熱河省、黑龍江省和綏遠省的部分地區,選舉
烏蘭夫為自治政府主席。會議決定每年的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紀念日。1949年1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
周恩來批准,自治政府遷址
張家口。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img/5/76a/wNmFGMxUTZ5kDOidDZjJWZxQGO0YGMygjYycTO4EjYhRjM5AjNxED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後領導人檢閱人民自衛軍
1952年11月張家口劃歸
河北省。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遷到歸綏市,並改稱呼和浩特市,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同年寧夏省撤銷,併入甘肅省。
1955年,撤銷熱河省。赤峰、
烏丹、寧城3縣及
敖漢旗、
喀喇沁旗、
翁牛特旗(原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改設)3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img/6/fee/IWYyQjMxgzM3cTOhRGO0YzM1IzNxIjZyEDM5ImM4EGO3ETZxMmZmNmNyMDO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伊林
1969年7月5日,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鄂倫春自治旗除外)變更為黑龍江呼倫貝爾盟,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鄂倫春自治旗參與組建大興安嶺地區,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和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巴彥淖爾盟的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巴彥諾爾、烏力吉、塔木素、阿拉滕敖包、筍布爾等公社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巴彥淖爾盟阿拉善右旗其餘部分和額濟納旗劃歸甘肅省。
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共轄12個地級行政區,包括9個地級市、3個盟,分別是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海市、赤峰市、通遼市、鄂爾多斯市、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有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17個縣、49個旗、3個自治旗(合計103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敕勒川大街1號。
註:行政區劃面積由縣級行政區域陸地面積加和得出,縣級行政區域陸地面積由各地提供,僅供參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千米;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占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南、西依次與
黑龍江、
吉林、
遼寧、
河北、
山西、
陝西、
寧夏和
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
東北、
華北、
西北),靠近
京津;北部同
蒙古和
俄羅斯接壤,擁有
二連浩特市和
滿洲里市兩個重要的口岸,國境線長4200千米。
地形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
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
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內部結構上又有明顯差異,其中高原約占總面積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平原與灘川地占8.5%,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占0.8%。
地質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1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台區。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岩帶,即新
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蒙古存在著兩個中國Ⅱ級成礦帶,就在這兩大工級構造單元接觸部軸和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上。前者為華北地台北緣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帶,後者為大興安嶺Ⅱ級銅多金屬成礦帶。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土壤種類較多,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其共同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化強烈,有機質積累較多。
內蒙古自治區土壤在分布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最東為
黑土壤地帶,向西依次為
暗棕壤地帶、
黑鈣土地帶、
栗鈣土地帶、
棕壤土地帶、
黑壚土地帶、
灰鈣土地帶、
風沙土地帶和
灰棕漠土地帶。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良好,易於耕作,適宜發展農業;黑鈣土自然肥力次之,適宜發展農林牧業。
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
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
內蒙古自治區日照充足,光能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
錫林郭勒、
烏蘭察布高原達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
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
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平均氣溫為6.3℃,較常年偏高0.8℃,為1961年以來第2高(圖1)。各地氣溫在-3.2(圖里河)~11.5℃(烏斯太)之間,呼倫貝爾市中部偏西、鄂爾多斯市大部、巴彥淖爾市西部、阿拉善盟大部較常年偏高1~2.1℃(烏斯太)。
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
石嘴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主要有
呼倫湖、
貝爾湖、
達里諾爾湖、
烏梁素海、
岱海、
居延海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全區地表水資源為406.60億立方米,與地表水不重複的地下水資源為139.35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545.95億立方米,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2%。另外黃河分水58.6億立方米,黑河分水8億立方米。全區多年平均水資源可用量253.4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用水量140.14億立方米,地下水可用水量113.93億立方米,其他水源可用水量7.68億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2200立方米,耕地每公頃平均占有水量0.76萬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為4.6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占全區的27%,耕地面積占全區的20%,人口占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占全區的67%,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全區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 3個流域總面積占全區的26%,耕地占全區的30%,人口占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占全區24%,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
植物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維管束植物(種子植物、蕨類植物)總計2619種(不包括種下單位和栽培植物),其中種子植物2551種,蕨類植物68種。這些植物分屬於144科737屬。其中,種子植物127科707屬。屬國家Ⅰ級保護植物有2種,其中林草部門主管1種,農業部門主管1種;國家Ⅱ級保護40種,其中林草部門主管21種,農業部門主管19種。
森林資源
內蒙古是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是中國森林資源相對豐富的省區之一。從東到西分布有大興安嶺原始林區和11片次生林區(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寶格達山、迪彥廟、罕山、克什克騰、茅荊壩、大青山、蠻漢山、烏拉山、賀蘭山、額濟納次生林區),以及長期建設形成的人工林區。據2020年全區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更新結果顯示,全區森林面積4.08億畝,居全國第一位,森林覆蓋率23.0%;人工林面積9900萬畝,居全國第三位;森林蓄積16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五位。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原始林區和大興安嶺南部山地等11片次生林區,人工林遍布全區各地。全區喬灌樹種豐富,有楊樹、柳樹、榆樹、
樟子松、
油松、
落葉松、
白樺、櫟類等喬木和錦雞兒、白刺、山杏、
檸條、沙柳、梭梭、楊柴、
沙棘等灌木。
動物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陸生野生脊椎動物613種,分屬於29目,93科,291屬。屬國家Ⅰ級保護動物的有52種,其中林草部門主管50種,漁業部門主管2種;國家Ⅱ級保護117種,其中林草部門主管106種,漁業部門主管11種。
礦產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中西部地區富集銅、鉛鋅、鐵,稀土等礦產;中南部地區富集金礦;東部地區富集銀、鉛鋅、銅、錫、稀有、稀散金屬元素礦產;能源礦產資源遍布12個盟市,但主要集中在鄂爾多斯盆地、二連盆地(群)、海拉爾盆地群。包頭白雲鄂博礦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山。全區具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125種(含亞種),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產有119種。全區共有103種礦產的保有資源量居全國前十位,其中有48種礦產的保有資源量居全國前三位,特別是煤炭、鉛、鋅、銀、稀土等21種礦產的保有資源量居全國第一位。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img/0/2e1/0ATMjNDNzUzYyMDM3UTZmFmMiJTMxgT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內蒙古煤炭資源躍居中國第一
人口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11月1日零時內蒙古自治區的常住人口為24049155人。全區常住人口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4706321人相比,減少657166人,減少2.66%,年平均增長率為-0.27%。其中漢族人口為18935537人,占78.74%;蒙古族人口為4247815人,占17.66%;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865803人,占3.60%。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715150人,減少3.64%;蒙古族人口增加21722人,增長0.51%,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增加36262人,增長4.37%。
2023年末,內蒙古自治區常住人口2396.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67.1萬人,鄉村人口728.9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9.58%,比上年末提高0.98個百分點。男性人口1227.1萬人,女性人口1168.9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2.0萬人,出生率為5.00‰;死亡人口20.2萬人,死亡率為8.42‰。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img/f/f89/U2NzQWNmRmM5ITYzYWM3UWOiVjZ0QmY5YGO0IWZkNjZxUjZhFmZkZmNxMWO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內蒙古自治區常住人口(2017年~2022年)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
政治
現任領導
對外交流
經濟
綜述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24627億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37億元,比上年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11704億元,增長8.1%;第三產業增加值10186億元,增長7.0%。三次產業比例為11.1:47.5:41.4。第一、二、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7%、45.7%和45.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2677元,比上年增長7.4%。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30元,比上年增長6.1%。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76元,比上年增長5.1%。從主要收入構成看,工資性收入29756元,增長5.9%;經營淨收入9276元,增長4.1%;財產淨收入2637元,增長1.2%;轉移淨收入7006元,增長4.8%。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21元,增長8.0%。從主要收入構成看,工資性收入4086元,增長7.7%;經營淨收入11607元,增長8.3%;財產淨收入580元,增長15.8%;轉移淨收入4948元,增長6.9%。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7025元,兩年平均增長9.2%。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2249元,兩年平均增長8.9%。農村牧區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8650元,兩年平均增長9.0%。全體居民恩格爾係數為27.6%。其中,城鎮為27.0%,農村牧區為29.1%。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img/a/899/EzNkdTOwUmYmFjMmZDNkFzY5EWMhRjMxMjZjBTZwIzNyIDO5ITNwkzNmhD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內蒙古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2017年~2022年)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6%。分城鄉看,城市、農村均上漲0.6%。全區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下降7.9%,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比上年下降7.0%。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9.4%。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19.8%。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分區域看,東部地區投資比上年增長14.7%,中部地區投資增長25.4%,西部地區投資增長18.6%。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第一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8.6%,第二產業投資增長33.1%,第三產業投資增長4.4%。基礎設施投資比上年增長12.0%。製造業投資比上年增長46.4%。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4.2%。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083.4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稅收收入2331.0億元,增長9.2%,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5.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817.5億元,增長15.8%。
2023年12月11日,根據《國家統計局關於2023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播種面積6984.7千公頃,總產量3957.8萬噸,單位面積產量5666.4公斤/公頃。
第一產業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80.9萬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98.5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5%。糧食產量3957.8萬噸,比上年增長1.5%。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285.4萬噸,比上年增長2.7%。其中,豬肉產量75.7萬噸,比上年增長2.7%;牛肉產量77.8萬噸,增長8.3%;羊肉產量108.8萬噸,下降1.3%;禽肉產量23.0萬噸,增長4.4%。禽蛋產量67.2萬噸,增長7.4%。牛奶產量792.6萬噸,增長8.0%。年末生豬存欄629.9萬頭,比上年末增長5.5%;牛存欄947.7萬頭,增長15.5%;羊存欄6180.6萬隻,增長0.9%;家禽存欄5929.1萬隻,增長7.9%。
第二產業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4%。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8.0%,股份制企業增長7.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17.7%。分門類看,採礦業增長2.1%,製造業增長11.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6.3%。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規模以上工業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比上年增長1.4%,食品製造業增長18.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增長15.3%,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2.5%,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20.2%,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1.9%,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13.1%,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89.2%,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3.5%,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5.5%。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原煤產量123366.3萬噸,比上年增長1.7%;發電量7629.9億千瓦時,增長15.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中,焦炭產量5069.3萬噸,增長8.0%;單晶矽產量58.9萬噸,增長42.3%;鋼材產量3385.8萬噸,增長11.1%;原鋁產量633.8萬噸,增長3.7%;乳製品產量473.0萬噸,增長13.2%。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8466.0億元,比上年下降0.7%。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費用為6.9元,比上年增加0.3元;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79.5元,增加2.9元。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6%,比上年末增長0.7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8.8%。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建築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1%。年末全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1335家,比上年末增加96家。有工作量的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667.9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4%;房屋竣工面積1271.6萬平方米,增長16.0%;房屋建築竣工率為19.1%。
第三產業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647.6億元,比上年增長4.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512.5億元,增長10.0%;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368.2億元,增長20.8%;金融業增加值1081.0億元,增長9.0%。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7.7%。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img/5/b83/QZ0YmYlNGNxEWZ5MWNiZWN0IWNzAjNkJDNzgjMhJDNkRmM1ITO1Ej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服務業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74.3億元,比上年增長8.1%。按經營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739.6億元,增長8.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34.7億元,增長9.2%。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額4707.9億元,增長6.8%;餐飲收入666.4億元,增長18.4%。分區域看,東部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4.6%,中部地區增長10.4%,西部地區增長5.5%。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7.4%,飲料類增長3.8%,菸酒類增長21.3%,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6.5%,化妝品類增長5.4%,金銀珠寶類增長28.5%,日用品類增長34.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5.2%,中西藥品類增長16.0%,通訊器材類增長13.1%,汽車類增長17.2%。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完成郵政行業寄遞業務總量7.1億件,比上年增長15.8%。郵政業完成郵政函件業務494.8萬件,包裹業務26.8萬件,快遞業務量36570.5萬件,快遞業務收入63.4億元。全年完成電信業務總量315.1億元,比上年增長17.8%。年末全區行動電話用戶總數3026.2萬戶。其中,5G行動電話用戶1361.9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126.0部/百人。固定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948.5萬戶,比上年末增加80.4萬戶;移動網際網路用戶2650.4萬戶,增加73.4萬戶。全年移動網際網路接入流量502406.4萬GB,比上年增長14.2%。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房地產開發投資963.4億元,比上年下降1.5%。其中,住宅投資753.0億元,下降2.3%;辦公樓投資10.7億元,增長45.2%;商業營業用房投資74.9億元,下降6.4%。商品房銷售面積1511.9萬平方米,增長9.5%。商品房銷售額993.1億元,增長14.4%。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外貿進出口總額1965.3億元,比上年增長30.4%。其中,出口785.7億元,增長28.1%;進口1179.6億元,增長32.0%。從主要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額1222.0億元,增長25.9%,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62.2%;邊境小額貿易進出口額355.0億元;加工貿易進出口額111.8億元。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額1522.1億元,比上年增長40.9%。
2023年末,內蒙古自治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36317.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2.4%。其中,住戶存款餘額22904.1億元,增長13.4%;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7522.3億元,增長11.4%;機關團體存款餘額4431.5億元,增長10.2%。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30064.0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5%。其中,住戶貸款餘額9383.2億元,增長11.8%;企(事)業單位貸款餘額20646.8億元,增長11.2%。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項目中,科技重大專項新立項26項,自然科學基金共安排855項,重點研發和成果轉化計畫共安排582項。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總規模5.2億元。科技企業孵化器53家,眾創空間177家。全年專利授權量22249件,比上年下降9.7%。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5.2件。全年全區登記技術契約2219項。其中,區內技術契約登記1817項,增長39.3%。全年全區技術契約成交金額61.7億元。其中,區內技術契約成交金額56.3億元,增長19.3%。
教育事業
2023年末,內蒙古自治區共有研究生培養單位12個,招生(含非全日制)1.4萬人,在學研究生(含非全日制)4.0萬人,比上年增長6.6%。普通高校54所,招生16.4萬人,在校生54.0萬人,畢業生15.1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70所,招生6.5萬人,在校生18.7萬人,畢業生5.8萬人。普通高中318所,招生14.6萬人,在校生42.8萬人,畢業生14.3萬人。國中715所,招生21.5萬人,在校生66.3萬人,畢業生22.1萬人。國小1635所,招生24.0萬人,在校生140.8萬人,畢業生21.5萬人。幼稚園在園幼兒55.4萬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8.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3.5%。
文化事業
2023年末,內蒙古自治區共有藝術表演團體92個。其中,烏蘭牧騎75個。共有文化館118座,公共圖書館117座,博物館165座。年末全區廣播節目人口綜合覆蓋率為99.8%,電視節目人口綜合覆蓋率為99.8%。自治區和盟市兩級出版各類報紙19494萬份,各類期刊944萬冊,圖書5775萬冊。
醫療衛生
2023年末,內蒙古自治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5685個。其中,醫院851個,鄉鎮衛生院1240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21個,婦幼衛生機構118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9個。年末全區醫療衛生機構共有病床173136張,比上年末增長3.2%。其中,醫院共有病床139410張,鄉鎮衛生院共有病床21846張,婦幼衛生機構共有病床4881張。全區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3.4萬人,增長8.1%。其中,執業醫師、助理醫師9.3萬人,註冊護士10.1萬人。農村牧區共有村衛生室1.3萬個,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2萬人。
體育事業
2018年11月,列入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img/e/02e/wY0QTZxAjN4MWMzIGNkZGOjZGZxUTMklDNiFGZhdjNzgTM2gTOxkj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中國乙級聯賽球隊-包頭南郊聯社
2022年,內蒙古自治區體育健兒在國內外重大競賽中獲獎牌96枚。其中,國外獲獎牌14枚,國內獲獎牌82枚。
社會保障
2023年末,內蒙古自治區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932.2萬人,比上年增長4.1%。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815.5萬人,增長2.1%。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158.7萬人,下降0.5%。其中,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606.6萬人,增長3.4%。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552.1萬人,下降2.0%。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29.3萬人,增長6.8%;累計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7.3萬人。
人民生活
2023年6月1日起,內蒙古自治區婚姻登記實行“跨省通辦”,不用返回原籍,可以就地辦理。
交通運輸
數據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貨物運輸總量23.4億噸,比上年增長12.8%。貨物運輸周轉量5535.9億噸公里,增長6.7%。旅客運輸總量8904.2萬人,比上年增長117.0%。旅客運輸周轉量216.5億人公里,增長143.3%。
2023年末,內蒙古自治區民用汽車保有量757.2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7.9萬輛),比上年末增長6.3%。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695.9萬輛,增長6.0%。民用轎車保有量418.8萬輛,增長4.9%。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402.3萬輛,增長4.4%。
公路
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之初,公路方面僅有近千千米的古老驛道供駱駝隊、勒勒車跋涉。64年之後,一個全線貫通東西南北、聯通俄羅斯和蒙古國的公路網路初步形成。2015年,內蒙古公路總里程達到17萬千米。
鐵路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鐵路線路由鐵道部下屬的三個鐵路局管轄。斜體為規劃或在建中鐵路。
1.呼和浩特鐵路局
管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海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阿拉善盟、錫林郭勒盟、赤峰市北部。
2.哈爾濱鐵路局
管轄:呼倫貝爾市全境。
單位:哈爾濱鐵路局海拉爾鐵路辦事處。
已開行“廣滿俄”等多條鐵路聯運班列,其中“蘇滿歐”是速度最快、運價最低的歐亞貨運大通道。
3.瀋陽鐵路局
管轄:興安盟全境、通遼市全境、赤峰市南部。
支線:
通讓線(通遼東—讓湖路)、
葉赤線(葉柏壽—赤峰)、赤錦線(赤峰—錦州)、赤大白線(赤峰—大板—白音華)、珠珠線(珠斯花—賀斯格烏拉)、
霍白線(霍林郭勒—白音華)。
單位:瀋陽鐵路局通遼鐵路辦事處。
民航
捷運
呼和浩特捷運(Hohhot Metro)是服務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其第一條線路於2019年12月29日開通試運營,使呼和浩特成為中國內地第四十座開通軌道交通的城市。
歷史文化
民族風情
草原盛會一
那達幕:即遊藝、聯歡的意思,多在草原8月份舉行,源於七百年前。那達幕之日商販雲集,說書獻藝應有盡有,主要傳統運動項目有賽馬、摔跤、射箭。
蒙古包: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遊牧生活的產物。一般高七八尺,寬丈余,先用木桿、牛皮訂成網狀方架數片,然後連成圓倉式,再用圓木組成傘形圓頂,頂中央有一個圓形天窗,晴啟陰合,用以流通空氣,吸收陽光,是草原牧區傳統居住用具,也是外地遊人感興趣的下榻場所。
祭敖包:蒙古族傳統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
敖包”最早是在茫茫無邊草原上建立起來的能識別方向、道路、邊界的標誌,後成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舉行。祭祀時敖包上插樹條,上面掛有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聖的淨地。
飲食文化
蒙古族人的傳統飲食比較粗獷,以羊肉、奶、野菜及麵食為主要原料。烹調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以烤最為著名。崇尚豐滿實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傳統食品分為
白食和
紅食兩種。白食蒙古語叫查乾伊德,是牛、馬、羊、駱駝的奶製品。紅食蒙古語叫烏蘭伊德,即牛、羊等牲畜的肉製品。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按照蒙古族的習慣,白色表示純潔、吉祥、崇高,因此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禮遇。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考究,酒是最能表達朋友之忠誠的珍貴食品。主人將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哈達上,唱起祝酒歌,表達自己的真誠與感情,此時客人應隨即接過酒,能飲則飲,不能飲則品嘗少許,然後將酒歸還主人,不可推讓,謝絕主人的敬酒。
民間音樂
蒙古族四胡音樂
蒙古族地區流行的
四胡,形制和漢族地區的四胡相同,常使用紅木、紫檀木製作,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為面,弦軸和軸孔無錐度,利用弦的張力緊壓軸孔以固定,有的還在琴桿、琴筒上鑲嵌螺鈿花紋為飾,細竹系以馬尾為琴弓,弓桿中部包以長10厘米銅皮或鑲鋼片、象牙,根部裝骨或木製旋鈕,張絲弦或鋼絲弦。有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三種。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馬頭琴是中國蒙古族民間拉弦樂器。蒙古語稱“綽爾”。琴身木製,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回宛轉,音量較弱。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弦琴,並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以得名。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img/c/a74/AOwEGMxUTZ5kDOidDZjlTZlljNlBjNhJjYycTO4EjYhRjM5AjNxED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天鵝湖公園
蒙古族長調民歌
長調是蒙古語“烏日汀哆”的意譯。“烏日汀”為“長久”、“永恆”之意,“哆”為“歌”之意。在相關著作和論文中,也將其直譯為“長歌”、“長調歌”或“草原牧歌”等。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
二人台牌子曲
二人台牌子曲早期出現於清鹹豐年間,是由內地民歌,戲曲曲牌,佛教,道教、祭祀音樂的演奏形式衍變而來,同時融入蒙古民歌的樂器演奏風格。二人台牌子曲是二人台戲曲形式的組成部分,同時又獨立於二人台唱腔之外的器樂曲。二人台牌子曲是二人台音樂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除用於配合演員演出動作、烘托舞台演出氣氛外,還可以作為民間器樂單獨演奏。二人台牌子曲是蒙漢勞動人民共創的民間音樂形式,100多年來為歌唱勞動人民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它的音樂創作是蒙漢勞動人民熱愛生活的體現。
潮爾道-蒙古族合聲演唱
潮爾道是很多典籍里的稱呼,如果用蒙語來說,更準確的發音是“潮爾啉哆”。道既啉哆是蒙語“歌唱”的意思,潮爾道就是“和聲演唱”的意思。潮爾道所謂的和聲演唱是兩個聲部和在一起的演唱,其中高音部就是長調,而低音部部分就是潮爾道。
語言方言
蒙古族主要使用
蒙古語(
內蒙古方言),包括:1、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爾、巴林、鄂爾多斯、科爾沁、喀喇沁土默特等土語。2、巴爾虎-布里亞特方言,包括呼倫貝爾陳巴爾虎、新巴爾虎、布里亞特等土語。3、
衛拉特方言,包括阿拉善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
土爾扈特、
額魯特、察哈爾土語。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img/e/92d/QY4YzM3ADNkJmM3kDOxYTYmBDN3UzMygjN2ITNkZmNiJGZ5MjYjBDO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蒙古藝術-呼麥
漢族和其他民族主要使用漢語,各地不一致,東部地區(東四盟和錫林郭勒盟東部)使用
東北官話居多;中西部(巴彥淖爾至錫林郭勒盟西部)使用
晉語較多;阿拉善盟等受甘肅、寧夏影響較大,以
蘭銀官話為主。
民族文字
內蒙古自治區使用傳統蒙古文字,主要通用
回鶻式蒙古文;與蒙古國主要使用
西里爾蒙古文音同字異。蒙古文字從蒙古人開始紀錄自己的語言以來,就有很大的變化。在過去蒙古語還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記錄蒙古語就要採用其他友好鄰族的語言文字。傳統蒙文是在回鶻文字母基礎上形成的。早期的蒙古文字母讀音、拼寫規則、行款都跟回鶻文相似,稱作回鶻式蒙古文。
風景名勝
概述
自然風光
自然景觀 | 景觀介紹 | 參考圖片 |
---|
| 中國保存最完好的草原,總面積一億四千九百萬畝,有“牧草王國”之稱。6月-9月是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最佳旅遊季,尤其7、8月間大草原牧草茂盛,適合在大草原腹地騎馬、垂釣,或在西部的 呼倫湖上泛舟。 | |
| 地處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境內,以沙漠景觀和響沙奇觀為主要特色,此外,還有沙湖、沙地綠洲、蒙古族風情等景觀。響沙灣是一個彎形沙坡,背依蒼茫大漠,面臨大川,高度近百米,沙坡斜度為45度,寬度400多米。 | |
| 位於寧城縣黑里河國家自然保護區,有“塞外西雙版納”之稱。 | |
| 中國第四大沙漠,蒙古語為天,意為茫茫流沙如渺無邊際的天空。沙漠內部,沙丘、湖盆、鹽沼、草灘、山地及平原交錯分布。騰格里沙漠中還分布著數百個存留數千萬年的原生態湖泊,包括 月亮湖和 天鵝湖(居延海)。 | |
| 早在清代就因被列為呼倫貝爾八景之一,因沙埠古松而著名。是中國以樟子松為主體的國家級森林公園。 | |
| |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img/0/a3e/QOwEGN5ATMkhTNykTZ0kTNwMTZwIGN3IGN1kDNzEjYjFjYkhjZkZW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二連浩特市門 |
| “塞外西湖”,位於呼和浩特西70千米的土默特左旗。水面面積32平方千米,水深2米左右,湖底雜草叢生,水質肥沃,盛產草、鰱、鯉、鯽、團頭魴、武昌魚等魚類及河蝦蟹。 | |
| | |
| | |
| |
人文景觀
人文景觀 | 景觀介紹 | 參考圖 |
---|
| 是蒙古帝國創始人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中國AAAA級旅遊景點,草原歷史文化聖地。由三座相連的蒙古包為主體,陳列了成吉思汗一生相關的物件。 | |
| 位於寧城縣,是在 遼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興築規模宏大的陪都中京大定府城。 | |
| | |
| 位於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是內蒙古境內最大的石窟寺建築群,也是中國西夏至蒙元時期較大的石窟寺。 | |
| 位於正藍旗五一牧場境內,初建於 元憲宗六年(1256年),名開平府,後改為上都。城市布局具有中原傳統風格,有宮城、皇城和外城三重,規劃整齊對稱,形成一條中軸線。 | |
| 因在 額爾古納市黑山頭而得名,分內城和外城,城牆均為土築。臨近為黑山頭口岸。 | |
| 位於錫林浩特市,始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三十三年賜漢名祟善寺。乾隆以後至民國間陸續擴建,成為 錫林郭勒草原上規模最大的 喇嘛廟。 | |
| 又名“青冢”,位於呼和浩特市,始建於西漢時期,為明妃 王昭君的墓地。 | |
| 呼和浩特市東郊33千米處,保合少多大窯村南,發現於1973年。經鑑定年代為距今70萬年至1萬年前,出土了大量的各種石器。 | |
| 位於新巴爾虎左旗境內,為二戰期間日蘇 諾門罕戰役遺蹟,現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 該市最早和最大的清真寺,始建於 清代康熙年間,雍正、乾隆年間又曾多次重修、擴建,形成日規模。寺內建有聖殿、講堂和穆斯林浴室等重要建築。 | |
| |
著名人物
榮譽稱號
2020年12月25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授予“無償獻血先進省(市)獎”。
2022年,內蒙古被列入全國森林資源價值核算試點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