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條件,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鐵路,公路,公共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旅遊觀光,風景名勝,美食名吃,歷史文化,名字來歷,扎賚諾爾文化,文物遺蹟,三元圓融,
建制沿革
商代,扎賚諾爾地區屬
肅慎和
東胡的活動範圍,與商王朝有朝貢關係。
周代至秦代,屬東胡地。
西漢,為
匈奴左賢王庭轄地。兩漢更迭時期,
鮮卑拓跋部南遷至達賚湖一帶,扎賚諾爾地區為其領地,至東漢末年。
唐代,屬西室韋地,受轄於室韋都督府。
遼代,為
契丹、
烏古居地,受轄於上京道烏古敵烈統軍司。
金代,為塔塔兒居地,受轄於東北路招討司。
明代,為蒙古脫古斯帖木兒駐牧地,受轄於奴兒乾指揮使司
斡難河衛海剌兒千戶所。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受轄於呼倫貝爾總管。
雍正五年(1727年)呼倫貝爾總管在阿巴蓋圖設
卡倫駐守。
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新巴爾虎右翼四旗的鑲紅旗統領。
乾隆八年(1743年),受轄於呼倫貝爾副都統銜總管。
光緒六年(1880年),受轄於呼倫貝爾副都統。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譯寫
東清鐵路火車站的站名時,將“達賚諾爾”音轉為“扎賚諾爾”,後又以訛傳訛將煤礦名、地區名叫成“扎賚諾爾”。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裁撤呼倫貝爾副都統,改設呼倫貝爾兵備道,扎賚諾爾地區歸其管轄。
宣統元年(1909年)10月,設立
臚濱府,扎賚諾爾被劃為區,歸
臚濱府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2月,陳巴爾虎總管車和扎率蒙俄聯軍攻陷臚濱府,歸附“呼倫貝爾自治政府”,扎賚諾爾屬之。
民國九年(1920年)8月,呼倫貝爾自治政府宣布取消“自治”,設
臚濱縣,扎賚諾爾受其管轄。
民國十九年(1930年)9月,扎賚諾爾設鎮。
民國二十一年(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6月,“
滿洲國”裁撤臚濱縣,扎賚諾爾鎮受轄於
興安北省駐滿洲里辦事處。
民國二十五年(偽滿康德二年,1936年)1月,扎賚諾爾屬新巴爾虎右翼旗。
民國二十八年(偽滿康德五年,1939年),設扎賚諾爾街,屬新巴爾虎右翼旗。
民國三十年(偽滿康德八年,1941年),扎賚諾爾街從新巴爾虎右翼旗劃出,直屬
興安北省。
民國三十四年(偽滿康德十二年,1945年)1月,扎賚諾爾街改設為扎賚諾爾市,直屬興安北省;8月9日,蘇軍進駐紮賚諾爾,日偽扎賚諾爾市政權垮台;8月19日,蘇軍組織選舉大會,成立扎賚諾爾市政府;10月1日,呼倫貝爾自治政府成立,扎賚諾爾市屬之。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中共西滿軍區護路軍第三團接管扎賚諾爾市政府,建立人民政權。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1日,呼倫貝爾地方政府取消自治,建立
呼倫貝爾盟,隸屬內蒙古自治區,扎賚諾爾市隨之屬內蒙古自治區;5月,扎賚諾爾市改稱扎賚諾爾區,隸屬呼倫貝爾盟。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扎賚諾爾區改稱扎賚諾爾街,仍屬呼倫貝爾盟;4月,扎賚諾爾街併入
滿洲里市,稱扎賚諾爾區。
1954年4月,扎賚諾爾區政府改稱扎賚諾爾區人民政府,扎賚諾爾區隸屬滿洲里市。
1955年5月,扎賚諾爾區人民政府改稱扎賚諾爾區人民委員會。
1957年2月,扎賚諾爾區改為
扎賚諾爾礦區,升格為縣級建制。
1958年6月,撤銷扎賚諾爾縣級建制,同時撤銷扎賚諾爾礦區人民委員會;10月9日成立滿洲里市人民委員會扎賚諾爾辦事處和滿洲里市紅旗人民公社。
1960年6月,扎賚諾爾礦區人民公社成立,保留辦事處,隸屬滿洲里市人民委員會。
1961年12月,內蒙古黨委批准成立扎賚諾爾礦區人民委員會,隸屬滿洲里市人民委員會。
1962年5月,滿洲里市人民委員會批准成立扎賚諾爾礦區人民代表大會和扎賚諾爾礦區人民委員會,礦區人民委員會同時也是礦區城市人民公社,一個機構兩塊牌子;7月,扎賚諾爾礦區城市人民公社撤銷。
1968年2月,成立扎賚諾爾礦區革命委員會,取代扎賚諾爾礦區人民委員會。
1969年8月,扎賚諾爾礦區隨滿洲里市劃入
黑龍江省。
1979年7月,扎賚諾爾礦區隨滿洲里市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80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批准扎賚諾爾礦區恢復旗縣級建制。
2004年2月,扎賚諾爾礦區改為扎賚諾爾區,由滿洲里市代管。
201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將扎賚諾爾礦區以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區備案,為縣級行政區劃建制,以扎賚諾爾礦區的管轄區域為扎賚諾爾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第三街道新政街1號,由
滿洲里市代管。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清宣統元年(1909年)10月,扎賚諾爾區轄大河沿兒、禿尾巴山、扎賚諾爾車站地區、勾東、“八乍市”、西山、波老尼果夫二礦地區(靈泉)、阿巴該圖、阿巴該圖卡倫,面積約800平方公里(不包括扎賚諾爾鐵路、扎賚諾爾煤礦轄地)。
民國十九年(1930年)9月,扎賚諾爾鎮轄阿巴該圖、西山、“八乍市”、扎賚諾爾小站、小屯、南菜園子、波老尼果夫第二礦場地區。
民國三十一年(1932年),達蘭鄂羅木河以東礦區、車站劃入新巴爾虎左翼旗,達蘭鄂羅木河以西、“八乍市”、西山、 靈泉等區域劃入新巴爾虎右翼旗。扎賚諾爾鎮轄溝東、“八乍市”、西山、波老尼果夫二礦(靈泉)區域,面積約600平方公里。
民國二十八年(偽滿康德五年,1939年),扎賚諾爾街轄二卡、西山、“八乍市”、小屯、南菜園子、 波老尼果夫第二礦地區。
民國三十年(偽滿康德八年,1941年),1932年劃入新巴爾虎左翼旗、新巴爾虎右翼旗的地界重新並回扎賚諾爾街。扎賚諾爾街轄車站街區、“八乍市”街區,總面積1000平方公里。
民國三十四年(偽滿康德十二年,1945年),扎賚諾爾市轄車站街區(包括東西小屯、扎賚諾爾小站區域)、“八乍市”街區事務所(包括西山、“八乍市”、溝東、南菜園子、靈泉區域)。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扎賚諾爾市轄5個區:中央區(“八乍市”)、南園區(南菜園、靈泉)、社宅區(溝東白房子)、西山區(西山、鐵路北)和車站區(扎賚諾爾車站、東西小屯)。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扎賚諾爾市由原5個區合併為3個區。中央區轄原中央區、南園區;解放區轄原社宅區、西山區;勝利區轄扎賚諾爾車站、小屯。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扎賚諾爾區轄勝利街。
1957年2月,扎賚諾爾礦區轄中央街管理區、勝利管理區和靈泉管理區。
1958年6月,撤銷中央街管理區。
1960年6月,扎賚諾爾礦區城市人民公社轄光榮管理區、勝利管理區、靈泉管理區。
1962年7月,撤銷扎賚諾爾礦區城市人民公社,新成立的扎賚諾爾礦區人民委員會轄光榮管理區、勝利管理區、靈泉管理區、中央街管理區、滿洲里市紅旗人民公社。
1976年,扎齎諾爾礦區與鄰旗重新劃界,扎賚諾爾轄區為東臨新巴爾虎左旗,西接新巴爾虎右旗,南瀕呼倫湖,北與俄羅斯水路相接,面積為532平方公里。滿洲里市紅旗人民公社轄扎賚諾爾車站、靈泉農業生產隊、道北農業生產隊。
1980年7月,扎賚諾爾礦區轄6個街道:東風路街道、紅衛路街道、道北街道、車站街道、西山街道和靈泉街道。
1981年3月,撤銷東風街道、紅衛街道、西山街道、道北街道,成立第一街道、第二街道。扎賚諾爾礦區轄4個街道:第一街道、第二街道、車站街道、靈泉街道。
1985年,成立第三街道;撤銷滿洲里市紅旗人民公社及其行政區域管理權,重歸扎賚諾爾礦區,公社成為純農業生產單位。
1992年,與所鄰旗再次劃界,將原屬扎賚諾爾礦區的二卡、扎賚諾爾車站劃出歸入滿洲里市郊區(後改為
東湖區)。
2000年2月,成立第四街道、第五街道。
2004年6月,扎賚諾爾區接管新開河鎮移交的“七百畝”地區(31.5平方公里)。
區劃詳情
截至2014年,扎賚諾爾區共轄6個鄉級行政區,包括5個街道、1個鎮,分別是第一街道、第二街道、第三街道、第四街道、靈泉鎮扎賚諾爾區人民政府駐第三街道新政街1號
街道 鎮 | 所轄社區 |
---|
| 新開街社區、友誼社區、連營社區 |
| 東風社區、光榮社區、新華社區、勝利社區、道北社區 |
| 強盛社區、同心社區、西鐵社區、溫馨社區 |
| 榕欣社區、清泉社區、新村社區、新興社區 |
| 靈北社區、建設社區、西山社區 |
靈泉鎮 | 光明社區、航運社區、建華社區、邊疆社區、建材社區、興盛社區、興泉社區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扎賚諾爾區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貝爾市西北部,東臨滿洲里市和新巴爾虎左旗,南瀕呼倫湖,西部、南部與新巴爾虎右旗接壤,北靠滿洲里市。轄區版圖呈不規則長條狀,地跨北緯49°19′12″~49°46′05″,東經117°12′46″~117°53′30″,東西最大距離49.77㎞,南北最大距離49.83㎞,總面積312平方公里。
註:民政部網站全國行政區劃信息查詢平台上的扎賚諾爾區面積為279㎞2,《扎賚諾爾區志》、《內蒙古年鑑2014》上為279.5㎞2,滿洲里政府官網上扎賚諾爾區面積為270.2㎞2,《內蒙古統計年鑑2014》中的扎賚諾爾區行政區域面積為312㎞2。 地質條件
距今約3.6億年前的古生代下石炭紀,扎賚諾爾地區為海洋。中上石炭紀成為陸地。在2.25億年前的中生代為沉降盆地,地表為熱帶森林。燕山運動中地表植物被埋入地下,形成巨厚的煤層以及化石。第三紀末期形成西山斷裂。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扎賚諾爾地區繼續隆起並不斷夷平,長期受侵蝕、剝蝕作用,形成準平原地貌。250萬年前因地塊下陷形成呼倫湖。至全新世,現代地貌基本形成。
界 | 系 | 統 | 群 | 組 | 厚度 (米) | 地層特點 | 分布區域 |
---|
| | | — | — | <20 | 由沖積、沉積、風積物的砂、砂石、粘土組成 | 境內大部分地區 |
| | 上統 | 扎賚諾爾群 | | 400—475 | | 東部 西部 |
| 750 | 由礫岩、砂岩、粉砂岩、 泥岩和煤組成,中上部夾有凝灰砂岩、 凝灰岩 | 東部 西部 |
| | | — | | >400 | | 西部 |
扎賚諾爾地區地質構造處於第三沉降帶海拉爾多字型構造地區,由額爾古納隆起帶和呼倫貝爾沉積帶組成。北部略微凸起,東有嵯崗大斷層,西有扎賚諾爾大斷層。扎賚諾爾斷裂由於沉降帶由一系列呈北東向的扭性斷裂組成,區域內
褶曲不發育,構造比較簡單。沿扎賚諾爾斷裂有大量
燕山期的酸性中性
火山岩噴發。淺層
侵入岩由於自然力的作用廣泛出露。
地形地貌
扎賚諾爾區為典型的新生代準平原地貌,海拔高度在545—600米之間。轄區內和緩起伏的低山丘陵之間為發育開闊的盆地,地形剖面呈正弦曲線,西部為低山丘陵,東部低洼平緩,二卡至炅泉一線以東有河谷漫灘、湖濱平原、沖積平原、沙地、沙崗和高平原。
扎賚諾爾西北部的達賚諾爾低山呈東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600—800米,相對高度100—400米。山體由中生代的中酸性火山岩組成。丘陵區在轄區西部,海拔高度624—700米,地面坡度一般為2‰—3‰;丘陵頂部經長期風化、剝蝕成渾圓狀;基岩埋藏較淺,有的直接裸露為侏羅紀凝灰岩,風化較嚴重已成碎石狀。
扎賚諾爾境內的湖濱平原和沖積平原與沼澤濕地、沙地、沙崗等地貌類型互相交錯(呼倫溝與達蘭鄂羅木河通湖口之間分布有若干沙丘,扎賚諾爾東南面有高出湖濱平原21米的孤立的平頂沙崗沙子山)。濱洲鐵路兩側大河沿一線有海拉爾河沖積形成的平原。靈泉一帶可見到一些坡積物,顆粒較粗有稜角。海拉爾河、達蘭鄂羅木河、額爾古納河、新開河交匯處為河灘
階地;達蘭鄂羅木河附近由於在20世紀修築鐵路和煤礦截斷河道,使路北形成了河灘沼澤斷續階地,水深0.3—1米;河灘階地北段河流堆積作用旺盛,斷續階地較平坦。
氣候
扎賚諾爾屬北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氣候寒冷,四季分明,無霜期短,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夏季短暫、溫暖,春季乾旱多風,秋季降溫急劇,霜凍早,冬季漫長、嚴寒。1996年後氣候條件發生較大變化。
扎賚諾爾年平均氣溫1.0℃。最低氣溫≤-30℃年均30天,1月平均氣溫-23.8℃,極端最低氣溫-42.7℃(1960年1月16日);夏季平均氣溫19.8℃,極端最高氣溫40.5℃(2004年7月21日)。年平均氣壓934.6
毫巴。1996年前年平均降水量350.1毫米,1996年後為303.2毫米。降水集中於七八月份,年際分布不均。年降水量最大為448.01毫米(1958年),最小為141.6毫米(2004年)。1996年前,年平均日照時數2868.6小時,1996年後為4453.7—4463.9小時。1971—2000年,年平均蒸發量為1518.3毫米。全年主導風向為西南風,平均風速4.1米/秒,8級以上大風天數年均40.1天。
水文
地表水
呼倫湖(又稱呼倫池、
達賚湖)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水面分別劃屬扎賚諾爾區、新巴爾虎右旗和新巴爾虎左旗。當水位在545.33米時,湖泊面積為233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7米,最深約8米,蓄水量138.5億立方米。屬微鹹水湖。受氣候變化影響,2000年後湖泊面積急劇縮小,2008年面積約1900平方公里。補給來自湖面降水、地下水和周邊地區的地表徑流補給外,湖水主要補給來自
克魯倫河和
烏爾遜河。
二子湖位於達蘭鄂羅木河北端,是在河流改造後河水溢出沖積而成,面積23.5平方公里,有島嶼15個。湖水含鹽量500—600毫克/升。
扎賚諾爾區全境屬額爾古納河流域,境內河道均為坡面徑流形成,主要河道為三級支流。
達賚湖漁場溝全長71.7公里,流域面積374.4平方公里,流經扎區境內長度1.98公里。
扎賚敖爾金河長度44.9公里,流域面積286.3平方公里,均在扎區境內。
泉水溝全長35公里,流域面積296平方公里,流經扎區境內4.6公里。
達蘭鄂羅木河(又稱烏勒格寧河、烏日根河、木得那亞河、混河、渾濁河、圈河)位於轄區東南部,南起呼倫湖東北角,18世紀中葉以前為呼倫湖唯一出水口,河道淺平,蛇曲發達,兩岸為沼澤地,蜿蜒向北注入
額爾古納河。18世紀中葉至1958年,呼倫湖水位下降,河水倒灌入湖。1958年後湖水上漲,扎賚諾爾礦在河上築壩堵截。1965年在達蘭鄂羅木河東側開挖
新開河,使達蘭鄂羅木河中部河床改道,導湖水入海拉爾河。達蘭鄂羅木河成為調節呼倫湖水位的吞吐性河流,其中段舊河道被廢棄後呈斷續之狀,變為封閉泡澤。
地下水
扎賚諾爾區境內
潛水分布廣泛,埋藏淺,水量豐富,水質良好,利用價值較高。基岩裂隙潛水主要分布在呼倫湖以西、西北方向以及西山丘陵地帶,含水岩層為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裂隙發育,地下水多蘊藏在北西向張裂隙和風化帶裂隙內,含水裂隙厚度0.1—50米不等,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多為0—5米,井、泉湧水量一般為50—100立方米/日,為礦化度小於1克/升的淡水。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孔隙潛水集中分布於海拉爾盆底及各大河谷內,其中達蘭鄂羅木河兩岸含水層厚17—57米,湧水量1.7—4.2升/秒;呼倫湖東岸潛水分布較寬,含水層厚10—15米,湧水量50—500立方米/日。
境內地下的
承壓水主要為扎賚諾爾斷陷盆地承壓水,分布在轄區西南部以及向北、北東延伸至海拉爾河區域,埋藏深度2—12米,含水層厚50—80米。
靈泉位於城區西南4.5公里處的扎賚諾爾地質斷裂帶上,有泉眼十幾個,湧水量40—70立方米/時,水質含量64.2境曼/升,為較珍貴的氡泉,含有20多種微量元素,長期飲用、洗浴有治療和保健作用。
土壤
扎賚諾爾區境內的土壤分為5個
土類、13個
土亞類、4個
土綱,養分普遍較高,有機質、全氮含量豐富。
土類 | 分布區域 | 剖面組成 | 所含亞類 | 備註 |
---|
鈣層土綱栗鈣土類 | 二卡至靈泉一線以西的低山丘陵區 | 腐殖質層、 鈣積層、母質層 | 暗栗鈣土、栗鈣土、 草甸栗鈣土、鹽化栗鈣土、鹼化栗鈣土 | 是境內的地帶性土壤 |
---|
腐殖質土綱草甸土類 | 草甸土分布於二卡至靈泉小河口一線以東地區,石灰性草甸土和鹽化草甸土分布於扎賚諾爾車站附近,沼澤化草甸土集中分布於禿尾巴山以北地區,溝谷中零星分布鹼化草甸土 | 腐殖質層深厚 腐殖質含量高 | 草甸土 石灰性草甸土 鹽化草甸土 鹼化草甸土 沼澤化草甸土 | 為隱域性土壤 |
---|
水層土綱沼澤土類 | 三叉河一帶 | 草根盤結層、 粗腐殖質層、潛育層 | 草甸沼澤土 | 地勢低洼積水,成土時間短,肥力低下 |
---|
初育土綱風沙土類 | 轄區東南部 | 腐殖質層、 過渡層、沙質母質層 | 固定風沙土 | 地勢平緩,發育時間較長,植被覆蓋度大於30% |
---|
初育土綱粗骨土類 | 山嶺的山頂和山坡上 | 腐殖質層、 碎石為主的母質層 | 鈣質粗骨土 | 風蝕水蝕作用強,固土層極薄,難以利用 |
---|
植被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扎賚諾爾境內河流湖泊分布廣泛,水資源豐富。地表水方面,海拉爾河年均徑流量30.4億立方米,呼倫湖蓄水量138.5億立方米,新開河引水年徑流量約110萬立方米。地下水分為4個供水區:山間窪地(谷地)孔隙潛水供水區、山前坳地和丘陵底部裂隙潛水供水區、低山丘陵結構裂隙承壓水供水區、低洼河灘地孔隙水供水區。
區域 | 面積(平方公里) | 補給模數 (立方米/年·平方公里) | 年補給量(立方米) |
---|
地表水開發利用區 | 191.00 | 3.51 | 670.40 |
---|
低山丘陵水土保持區 | 217.30 | 0.82 | 178.22 |
---|
土地資源
土地利用狀況
截至2005年,扎賚諾爾區土地面積24459公頃。其中農用地19996.24公頃,占總面積的81.75%;建設用地3560.83公頃,占總面積的14.56%;未利用地901.93公頃,占總面積的3.69%。境內排土場塌陷區面積較大,對土地資源造成破壞,但可復土造田。
土地利用類型 | 面積(公頃) | 占總面積比例 |
---|
一般農田保護區 | 346.06 | 1.41% |
園地 | 70 | 0.29% |
林地 | 57.36 | 0.23% |
一般牧業用地 | 19120.25 | 78.17% |
水面用地 | 402.57 | 1.64% |
城鎮用地 | 1872.93 | 7.66% |
村鎮用地 | 90.26 | 9.37% |
獨立工礦用地 | 947.69 | 3.87% |
交通用地 | 483.72 | 1.98% |
水利設施用地 | 162.80 | 0.67% |
草場資源
截至2005年,扎賚諾爾區草原面積9600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7466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鮮草1035公斤。
低山丘陵草甸草原草場面積905公頃,分布於轄區西部草牧場,是扎賚諾爾區的主要牧場,草場表面坡度較陡,基岩裸露,土壤乾燥,礫石較多,草群高約25—35厘米,優勢植物為
線葉菊、
羊茅、
冰草、鹼草、
柴胡等,平均每公頃產鮮草4845.75公斤,草場理論
載畜量11712羊單位,優良牧草比例30%,為三等四級草場。低緩丘陵乾平原草場1075公頃,主要分布於二卡—加納山—大木山—農牧場一線緩坡段,靈泉至小河口以及新開河東南一帶,草群蓋度45%—70%,丘崗高處草群稀疏,低洼處茂盛,草群平均高15厘米,以
羊草、
冷蒿、
克氏針茅、
糙隱子草為主,優良牧草比例達85%以上,為境內優良草牧場,可作為打草場或夏秋營地。沼澤草甸草原草場面積1075公頃,主要分布於東部而二卡至扎賚諾爾車站之間的河灘低地,草群蓋度為85%以上,平均每公頃產鮮草4912.5公斤,適宜發展人工、半人工草地;草群結構隨積水深度而變化,由北向南呈階梯狀,北部以
蘆葦、
小葉樟、
三楞草、
水蔥等高大植物為主,南部為
野大麥、鹼草、
鹼茅等草甸植物。
礦產資源
截至2000年,扎賚諾爾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
褐煤、
沸石、
芒硝、
麥飯石、
石灰石、
珍珠岩、
瑪瑙等10餘種。扎賚諾爾煤田南北長45公里,東西寬23公里,總面積1035平方公里;含有4個煤層群,
煤系總厚82米;共有14個煤層,其中主要煤層8層,
煤層厚1.9—25.9米;煤炭
地質儲量101億噸,累計探明儲量88.4億噸,表外儲量4.1億噸,
保有儲量8.6億噸,已動用儲量1.5億噸。煤炭品種為褐煤,煤質屬中低
灰分,平均灰分13%,每公斤低值
發熱量3000—3800
大卡。煤田發育穩定,結構簡單,斷層少,落差小,煤炭含硫量低,適宜大規模機械化開採。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
人口民族
人口
年份 | 總戶數 | 總人口 |
---|
1950年 | 1880 | 7523 |
---|
1960年 | 6503 | 51878 |
---|
1970年 | 10295 | 51783 |
---|
1980年 | 14904 | 72722 |
---|
1990年 | 31031 | 102895 |
---|
2000年 | 35262 | 101063 |
---|
2012年 | 39803 | 91199 |
---|
截至2013年,扎賚諾爾區總戶數42047戶,總人口90614人,其中男性人口45624人,女性人口44990人;在崗職工人數16432人。全年出生人口433人,死亡人口538人。
民族
蒙古族是扎賚諾爾地區的世居民族。清中葉有漢族商人在境內定居。1902年扎賚諾爾煤礦建成後,內地大量漢族農民因招工遷入。
十月革命期間,大批
俄國人流入扎賚諾爾地區。1931年後日本占領東北,
日本人和
朝鮮人陸續遷入。二戰結束後,外國僑民紛紛內遷或回國。到1951年,扎賚諾爾區有漢族9319人,回族71人,蒙古族26人,朝鮮族6人;蘇聯僑民1143人,希臘籍14人,波蘭籍4人,日本籍2人,無國籍16人。20世紀50年代,數百名蘇聯人在中國政府協助下陸續遷入內地或回國。部分俄羅斯女性與漢族男性通婚,其後代為境內俄羅斯族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
經濟
綜述
1902年扎賚諾爾建礦後,扎賚諾爾發展成為一座煤炭工業工業城市,煤炭工業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有明顯優勢。在20世紀80年代前,扎賚諾爾因緊靠蘇聯,強調“政治邊防”和“軍事邊防”,同時受計畫經濟束縛,且對煤炭資源和國家扶持過於依賴,經濟發展受到較大制約。90年代起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依託地緣優勢發展對外貿易,調整單一產業結構,經濟得到較快發展。
2014年,扎賚諾爾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0.7億元,比2013年增長8.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3.7億元,比2013年增長11%;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6.6億元,比2013年增長10.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66億元,比2013年增長19.5%;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5.21億元,比2013年增長14.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300元,比2013年增長7.5%。
第一產業
綜述
由於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制約,扎賚諾爾不適宜農業產業化,漁業占第一產業的比重達70%以上。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6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預計完成3.0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29400元。
漁業
1912年,呼倫貝爾自治政府同俄商簽訂捕撈契約,大批俄國人入境在呼倫湖區從事捕撈,1917年前後出現第一次捕撈高峰。1920年始有中國人捕撈。1928年為第二次大規模捕撈時期,有漁戶30多戶(其中俄國漁戶18戶),經營者多為俄國工商業資本家和中國商號掌柜,捕撈人員2000餘人。1913—1932年漁獲量90098噸。1932年起由偽滿統一經營漁業。1940年1月成立的興安水產株式會社壟斷了呼倫湖漁業,年捕撈量在5000噸以上。1945年8月後,蘇僑甘寧拍得日本資產,雇中國人捕撈。1946—1947年成立多家漁業合作社,漁業生產在滿洲里市政府和漁業工會有組織的情況下進行。
1948年內蒙古漁業公司成立,呼倫湖收歸國家所有,漁業統一經營管理。1952年漁業公司更名為扎賚諾爾水產總廠,1955年又更名為達賚湖漁場。1958—1966年是20世紀呼倫湖水位最高時期,也是第三次大規模捕撈時期,增設了沿湖分場,從季節性捕撈轉為常年性生產,擴大了沿湖泡沼捕撈範圍,捕撈量大幅增加。1967—1979年漁業生產徘徊不前。1980年起水產行業進行體制改革,水產品市場放開,漁業快速穩步發展。1985年後年產量控制在1萬噸以下。1994年,達賚湖漁場改組為達賚湖漁業有限公司,1997年又改制為呼倫湖漁業集團有限公司。2003—2004年,呼倫湖集團剝離輔業,改制成立呼倫湖漁業有限公司。1998年後,受氣候乾旱影響,湖水位下降,生態環境變化較大,水產品產量銳減,漁業生產起伏較大。
呼倫湖漁業生產主要在冬夏兩季進行,以冬季冰下捕撈生產為主。捕撈生產方式分為明水期捕魚和冰下捕魚兩種形式。冬季以冰下大拉網捕魚、捕蝦為主;明水期以網箔生產為主,兼有機船或掛網捕魚、機船拉蝦、岸邊拉(推)蝦或蝦箔等。捕撈水產品主要有
鯉魚、
鯽魚、
鯰魚、
白魚、
小白魚、
狗魚、
蝦等。人工養殖的水產品有
大銀魚、凹白鮭、
高白鮭、
烏鱧、
河蟹、
鮎魚、
細鱗斜頜鯝、
河蚌等。
牧業
扎賚諾爾是傳統牧區。20世紀上半葉,狩獵是除煤炭生產外的主要經濟活動,主要獵取旱獺、沙狐、黃羊、麝鼠、大雁、野鴨;養殖的牲畜以
蒙古牛、
蒙古馬和
蒙古羊為主,沒有棚圈,主要靠放牧。1948年後
三河馬成為主要的馬匹品種。50年代引進
細毛羊、哈白豬、
長白豬、來亢雞等畜禽,並開始對牛、羊、馬進行雜交改良,推廣牲畜棚圈飼養。70年代引進奶牛和水貂。1980年起實行“壓馬、縮羊、發展牛”政策,馬大幅減少。80年代出現養雞專業戶和大企業辦養雞場。1988年頒布《
野生動物保護法》,獵殺野生動物被禁止。90年代中期後,多數單位和個人不再養馬。1995年開始養狐。2003年建特種動物養殖基地,養殖獺兔、貂、狐狸、貉等。2013年,扎賚諾爾區牲畜存欄5.2萬頭(只),其中大牲畜存欄0.1萬頭,羊存欄1.6萬隻,豬出欄3.5萬頭;豬牛羊肉總產量2132噸,其中豬肉1830噸,牛肉60噸,羊肉242噸;羊毛產量45噸。
農業
扎賚諾爾區的農業屬城郊型農業,以生產蔬菜瓜果為主,品種主要有
馬鈴薯、
西紅柿、
黃瓜、
白菜、
甘藍、
辣椒、
茄子、
西瓜、
香瓜等,亦種植
小麥、
豌豆、
甜菜、
玉米等作物。1904年靈泉附近始有移民墾荒種菜。1960年實施“大開荒”,耕地面積達到2364.5公頃,1967年減少到1260.1公頃。70年代中期開始推廣溫室大棚和農業機械。1976年“
農業學大寨”,扎賚諾爾各大廠礦紛紛開墾耕地、建立農場,1979年耕地面積達到最高值2945.2公頃。此後耕地大幅減少。2000年起發展
設施農業和
出口創匯農業。2013年,扎賚諾爾區耕地面積117公頃。
採集業
扎賚諾爾草原地廣人稀,野生植物資源豐富。20世紀初俄國人開始用打草機械打草,後逐漸形成規模,1949年打草655萬公斤。此外境內居民多自發採集野菜、中草藥、水生植物和食用菌等。20世紀80年代以前,年採集野菜約3500—4000公斤,山果約600—700公斤,中草藥約400公斤,蘆葦約2萬噸,食用菌約7500公斤。1980年起採藥量驟增,年採集量超過5000公斤,1985年頒布《
草原法》後採集量銳減。進入90年代以來,由於生態環境變化等原因,打草和採集野菜、食用菌、蘆葦、草藥的活動規模越來越小,產量逐年減少。
第二產業
綜述
扎賚諾爾區的第二產業由
採掘業、
加工製造業、電力生產供應業和建築業構成,其中採掘業占據主導地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工業產值結構中,重工業始終占70%以上,
全民所有制工業始終占據80%以上,中央、自治區、盟、市屬工業企業產值在90年代中期以前始終占97%以上。1958—1961年為地方工業發展的第一次高潮,80年代後地方工業發展進入第二個高潮,地方工業占比由1995年的1.48%上升到2005年的22.82%。
2013年,扎賚諾爾區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22.3253億元,比2012年增長14.9%,其中工業增加值19.4655億元,比2012年增長15.2%;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家,實現產值32.4億元,利潤總額-4.6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53.0%下降到2013年的40.4%。
採礦業
1902年《中俄黑龍江煤礦條約》簽訂,俄國取得在黑龍江境內、東清鐵路沿線採礦的特權。同年9月建立波洛尼科夫礦,由東清鐵路理事會管轄。1910—1924年為俄國資本家包辦經營煤礦,1924年由中蘇合辦。1903—1924年共產煤458.9萬噸。1934年5月,煤礦歸“滿洲炭礦株式會社”統轄。日占期間,煤礦當局建斜井10個、豎井3個、露天礦1處。到1943年共建有煤井18個,露天礦3處。
1946年中共西滿分局護路軍接管煤礦,恢復生產。1952—1956年扎礦先後劃歸哈爾濱鐵路管理局、東北煤管局、
煤炭工業部哈爾濱管理局。1958年10月,扎賚諾爾煤礦改為扎賚諾爾礦務局,下設靈泉煤礦、西山煤礦和基建工程處;同年12月礦務局劃歸內蒙古燃料工業廳領導。1965年,礦務局改回煤礦建制。1970年煤礦劃歸黑龍江省煤管局。1972年恢復扎賚諾爾礦務局建制。1979年礦務局劃歸內蒙古煤炭工業廳,1983年又劃歸東北內蒙古煤炭工業聯合公司領導。1985年,煤炭工業部批准扎賚諾爾礦務局為地(師)級單位。1994年東北內蒙古煤炭工業聯合公司解體,扎賚諾爾礦務局由煤炭工業部和內蒙古煤炭廳管理。1999年,扎賚諾爾礦務局更名為
扎賚諾爾煤業公司,成為呼倫貝爾煤業集團公司的成員單位。2000年扎煤公司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2002年,扎煤公司隨呼煤集團公司劃歸呼倫貝爾市管理。2007年,央企
華能集團重組扎煤公司,成為華能呼倫貝爾公司的下屬企業。2013年,扎煤公司煤炭產量1567萬噸,主營業務收入26.8億元,利潤-5.3億元。
此外,扎賚諾爾區於1949年開辦了小煤礦,1969年組建五七煤礦(扎賚諾爾礦區煤礦)。七八十年代,為安置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及各單位職工謀取福利,開辦了多個小煤窯。後礦務局及礦區允許私人開採礦務局煤礦的尾礦和殘柱,80年代中期有小煤礦30多家。1988年組建礦區第二煤礦,整頓小煤礦開採秩序。1996年成立礦區第六煤礦。2000年,境內小煤礦全部關閉。
除煤炭開採外,還於1977年在礦區西山後建立扎賚諾爾採石場。1980年採石場有職工40人,生產毛石2000立方米。1985年後產值不斷下降,企業虧損,1993年停產。
電力工業
1903年俄國人安裝了220伏直流發電機組,供煤礦生產用電。20年代建立了2所直流發電所。1934年日本人設立一個發電工段。1938年建成第一座低溫低壓火力發電廠,到1945年有3機3爐,裝機容量4240千瓦。
1952年,扎賚諾爾電廠全部設備恢復正常運行。1962年電廠劃歸呼倫貝爾電業局。1962—1982年礦務局調入4台列車發電站以緩解電力供應緊張局面。扎賚諾爾電廠經多次擴建,到1966年有6台爐、5台汽輪發電機,總裝機容量9840千瓦。70年代周邊地區用電量猛增,遂於1974—1985年新建4機4爐裝機容量6.2萬千瓦的靈泉發電廠。1975年,列車電站與電廠併網發電。1980年成立扎賚諾爾供電局,扎賚諾爾電廠改稱扎賚諾爾發電廠,由發電、供電合一轉變為發、供分設。1982年,扎賚諾爾發電廠因設備老舊而停止運營。1983年靈泉發電廠併入嶺西電網,成為嶺西電網的主力廠和調峰調頻廠。2004年新建滿洲里深能源達賚湖2×200兆瓦熱電廠。2009年開工建設深能源20萬千瓦風電項目。2011年建設華潤10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2014年,扎賚諾爾區發電量為16.9億千瓦時。2015年,深能源20萬千伏光伏發電項目開工建設。
工業園區
扎賚諾爾工業園區位於扎區南部,為自治區級工業園區,設立於2003年。2004年規劃面積10.98平方公里。2005年更名為重化工業基地,後又改為工業園區。園區成立以來,陸續招引了熱電、風電、光電、煤化工、冶金、建材、進出口加工等類型的企業。截至2013年,園區有企業33家。2014年工業園區規劃用地面積為51平方公里,規劃能源、化工、冶煉、新型建材等綜合利用、裝備製造、服務6個產業板塊,以化工和冶煉為主導產業,形成“一園區兩基地”的跨區域空間發展格局。
第三產業
綜述
扎賚諾爾區第三產業由流通企業和服務性企業構成,其中流通企業占主導地位。2013年,扎區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31.0183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35.50%上升到56.12%。
商業貿易
清雍正年間,境內始有旅蒙商和
坐商。20世紀初隨著東清鐵路開通和扎賚諾爾建礦,中俄商戶逐漸增加。1914年一戰爆發,俄國商人為供應本國軍需物資,紛紛湧入滿洲里和扎賚諾爾經商,個體商業和餐飲業急劇擴張,到1920年“八乍市”(俄語“市場”之意)成為扎賚諾爾商業中心。1929年中東路事件後商業蕭條。日占期間一切物資由日本人專賣,商業蕭條。1946年後個體私營商業有所發展。1948年扎賚諾爾成立大眾合作社(次年改組為供銷合作社)和職工消費合作社。1956年商業“公私合營”,成立扎賚諾爾公私合營總店。後陸續成立百貨、蔬菜食品雜貨、糖業菸酒、飲食服務等國營商業公司。1964年後個體經濟全部被取締。1978年後個體工商業戶和集市逐漸恢復發展。1985年礦區建成第一個綜合農貿市場。1989年建成靈泉市場。90年代建成人民市場和露天菜果批發市場。1992年後隨著滿洲里沿邊城市的開發開放,個體私營商業逐步取代了國有商業。2000年百貨公司破產重組,2003年被浙商併購。2005年,礦區市場經營服務中心轄6個市場,商戶600餘戶,交易額7000餘萬元。2014年,扎賚諾爾區實現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億元,比2013年增長13%;有外貿企業30家,進出口額完成15.3億元,增長14.3%。
旅遊業
2002年,扎賚諾爾礦區外經貿旅遊局成立。2005年規劃建設
扎賚諾爾國家礦山公園。2013年,扎區規劃建設“一帶四園”(從扎賚諾爾蘑菇山舊石器遺址至達賚湖的文化產業帶及扎賚諾爾文化園、民族歷史文化園、礦山工業文化園、湖泊濕地文化園),初步形成了集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吃、住、行配套的完整產業鏈條,猛獁旅遊區獲批成為國家4A級旅遊區。2014年,扎區全年旅遊人數突破220萬人次。2015年,扎賚諾爾溫泉休閒旅遊度假區(國家級釣魚運動主題旅遊度假區)投入運營。
交通運輸
鐵路
濱洲鐵路(哈爾濱—滿洲里)曾被稱為東省鐵路、東清鐵路、中東鐵路、中長鐵路,1903年正式運營,為俄制
寬軌,1936年改為
準軌,1945年蘇軍接管後改回寬軌,1946年中國政府將其改為準軌。
1901年
扎賚諾爾站(位於今東湖區新開河鎮境內)建成,1903年運營,中心位置在濱洲線905.7公里處,為三等站,由
哈爾濱鐵路局管轄。東壕站原稱2號小站,位於扎賚諾爾站以西11公里處,2005年建設複線時被撤。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扎賚諾爾地區經濟社會中心不斷西移,鐵路部門亦隨之向西設立了新的乘降所和車站。1958年啟用距扎賚諾爾站2公里的908
乘降所,1966年又啟用了在908乘降所向滿洲里方向1公里處的前哨乘降所,908乘降所即停用。1998年,
扎賚諾爾西站運營,前哨乘降所即停用;扎西站為四級客運站,隸屬扎賚諾爾站。
公路
道路 301國道(滿洲里—
綏芬河)修築於1973年,走向基本平行於濱洲鐵路,扎賚諾爾至滿洲里段長28公里。1991年新建扎賚諾爾至滿洲里國門段新線,2002年建為高等級(一級)公路。此外,境內還有滿達路、靈河路、滿航線、前哨—二卡路等公路。
運輸
扎賚諾爾建礦初期,境內運輸多依靠畜力完成,畜力車有俄式斗子車和四輪車2種式樣。三四十年代後,畜力車逐漸種類增多。1948年馬車工會成立。50至70年代相繼成立有運輸公司、運輸管理站、運輸合作社。1982年畜力車被取締,機動車占領市場。1992年運輸業市場化。
公共運輸
1962年,首開滿洲里市區至扎區的公共汽車。1980年,滿洲里公交開行滿洲里市區至扎區的公交線路。1985年開通扎賚諾爾環城公共汽車。80年代後期出現在扎賚諾爾城區內專線運營的個體小型客車。90年代公交線路增至4條。2005年有滿洲里—扎區線、西山礦線、小站線、西大營線、總醫院—電廠線4條線路。截至2014年,區內有公交線路7條,公車178台,計程車301台。2015年,途經扎賚諾爾區的公交線路有滿洲里公交1路、20路、21路、22路、23路、24路、25路、26路。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1905年,俄國僑民開辦一所國小。1913年,扎賚諾爾煤礦成立一所鄉村國小。1923年,臚濱縣扎賚諾爾國小成立。1939年建起日本國小校。1946年後分為政府(礦區)辦學和企業(煤礦、漁場)辦學兩種形式,學校數量逐漸增多。1948年,煤礦辦起子弟國小。1949年,達賚湖漁場成立達賚湖國小。50年代開展大規模掃盲活動。1956年始辦幼稚園。1958年,煤礦和漁場共建一所民辦中學。1959年礦區建立扎賚諾爾中學(滿洲里二中)。1960年,礦務局成立扎賚諾爾煤礦技工學校。1962年後,漁場先後設立7所國小。1974年,礦務局成立師範學校,1982年撤銷。到80年代中期,境內有礦區屬國小6所,煤礦辦國小12所、中學7所。1985年建立礦務局職工中等專業學校。1987年成立扎賚諾爾職業高中。90年代,漁場中國小全部停辦。1996年,幼稚園總數由1986年的10所增至46所。2004年—2006年,扎煤公司學校剝離出來,11所國小劃歸扎區,6所中學劃歸滿洲里市。
截至2013年,扎賚諾爾區有幼稚園29所,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小7所,在校學生2615人,專任教師449人;普通中學5所,專任教師489人,國中在校生2775人,高中在校生1103人。
國小 | 光榮街國小、解放街國小、海聯國小、民族國小、榕欣國小、明德國小、西鐵國小、旺泉國小 |
---|
國中 | |
---|
高中 | |
---|
文化事業
1923年,俄國人建起煤礦職工俱樂部,內設圖書館,主要供俄國人娛樂用,中國人在此自發舉辦娛樂活動,以戲曲演出為主。三四十年代,民間藝人及戲曲愛好者自發組成文藝團體表演傳統曲藝節目。1946年起一直到80年代,企業和地方先後組織成立了多個文藝團體,建立文化館、圖書館、電影院、職工俱樂部、工人文化宮等文化活動場所。1953年成立煤礦廣播站,1956年成立區廣播室。1980年礦區建起電視差轉台。1983年《扎賚諾爾礦報》創刊。1984年成立礦務局廣播電視台。1992年有線廣播停播,有線電視開始籌建。1994年新建文物館。2004年建成總長44米的扎賚諾爾文化牆。2005年,扎區每百戶擁有電視機102台,有線電視覆蓋面100%。2012年,
扎賚諾爾博物館開館。
醫療衛生
扎賚諾爾地區是
鼠疫的自然
疫源地,清末以來即有人因捕
旱獺染病。1902年,扎賚諾爾煤礦職工醫院成立。1910年鼠疫大規模流行,染疫者數千人,致東北、關內6萬餘人死亡。1938—1945年日本人建有一座醫院。1943年發生大規模流行性傷寒病,死亡1000餘人。1946年建扎賚諾爾煤礦診所。1953年建立扎賚諾爾礦區衛生所。1956年設立扎賚諾爾中醫聯合診所。1959年成立礦區防疫站後,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1960年成立達賚湖漁場職工醫院和社宅衛生所。1962年建婦幼保健站。1966年,中醫聯合診所改為中醫院。1975年,原礦區衛生所發展成為滿洲里市第二醫院。1976年,社宅衛生所改建為西山礦職工醫院。1985年,礦務局成立衛生防疫站。1986年,礦務局職工總醫院投入使用。1994年,西山礦職工醫院改為礦務局急救中心。1997年,中醫院改稱中蒙醫院。2005年,呼倫湖漁業公司職工醫院(原漁場職工醫院)撤銷。
截至2013年,扎賚諾爾區有醫療衛生機構44家,床位336張,衛生技術人員687人;其中醫院3家,床位336張,衛生技術人員378人。
旅遊觀光
風景名勝
| | 呼倫湖景區位於扎區南部,“呼倫”是蒙古語“哈溜”音轉而來,意為“水獺”,因歷史上湖中盛產水獺而得名,俗稱“達賚”,意為“海”,即海一樣的湖。呼倫湖以其獨特的氣象、生態、地質條件,形成了水上日出、湖天蜃樓、石樁戀馬、玉灘淘浪、虎嘯呼倫、象山望月、蘆盪棲鳥、鷗島聽琴八大特色景觀。景區內有碼頭、水上樂園、兒童遊樂園等設施和日光浴、快艇、划船、釣魚等服務項目。 |
| | 扎賚諾爾城區周邊有近150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與新巴爾虎左右兩旗相連。遊客可以觀看套馬、賽馬、射箭、摔跤等表演,品嘗奶茶、手扒肉等,接受蒙古族姑娘敬獻的哈達、奶酒,也可以穿上蒙古袍騎馬,觀賞那達慕、祭敖包等民俗活動。 |
| | 靈泉位於扎賚諾爾區西南,蒙古語稱“阿爾山布拉格”,意為“聖水泉”,是有10餘個泉眼的自噴泉,泉水甘洌,四季長流。泉水含適量的放射性元素 氡以及鉀、鈉、鈣、鎘、硒、鉬等20多種元素。該泉水飲用或洗浴對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具有保健功效,對婦科病、皮膚病等有一定療效。 |
| | 猛獁公園位於扎賚諾爾新區,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公園以扎賚諾爾文化為主題,建有87頭猛獁象雕塑,再現猛獁生活、遷徙的景象。公園內有飛馬廣場、扎賚諾爾博物館、金龍湖、生態園、兒童科技館、蒸汽機車文化園、觀光塔等景點和摩天輪、卡丁賽車場、越野拉力賽車場、無極碰碰車、旋轉木馬等綜合遊樂設施。 |
| | 扎賚諾爾礦山公園占地面積6.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礦山公園露天礦景區和礦山博物館兩部分。露天礦景區以礦業遺蹟景觀為主體,包含褶皺帶、煤層剖面、斷層遺蹟等景觀,礦山博物館展示扎賚諾爾煤業開發與煤業遺蹟,收藏展品近百件,以礦山開採中挖掘出的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披毛犀和猛獁象骨骼化石等為主。 |
美食名吃
呼倫湖水產資源豐富,30多種魚蝦可烹調出120多道菜餚,包含煎、炸、溜、熬、燉、煮、烤、生拌、活吃等多種烹飪或食用方法,俗稱“
全魚宴”。上乘菜餚有梅花鯉魚、
松鼠鯉魚、鯉魚三獻、二龍戲珠等,做工精細,造型美觀,美味可口。普通菜餚有湖水家常熬鯽魚湯、湖水氽珍珠狗魚丸、湖水鮎魚燉茄子、湖水清燉鯉魚、生拌鯉魚絲等,其中湖水清燉鯉魚是全魚宴的壓軸菜。
扎賚諾爾周邊地區的新巴爾虎蒙古人招待客人就餐的最高檔次是
全羊宴,主要有烤全羊、烤羊腿、手扒肉、血腸、叉乾腸、水冒肚、心肝肚肺雜碎湯等。烈性白酒是全羊宴飲酒首選,奶製品和奶茶是其前後的茶點。
歷史文化
名字來歷
扎賚諾爾原音為"達賚諾爾"。蒙古語意為"海一樣的湖泊"原指達賚湖及其周圍的地。清朝末年俄國人承修東清鐵路在定站名時,將"達賚諾爾"誤讀為"扎賚諾爾"。隨後以訛傳訛又將煤礦名、地區名均叫成了扎賚諾爾。聞名於世的達賚湖(呼倫湖)就在滿洲里市扎賚諾爾礦區。
扎賚諾爾文化
1927年起,中外考古學家在扎賚諾爾煤礦陸續發現了若干史前人類文化遺物。1933年在煤礦南坑(南煤溝)採集到第一個人類頭骨化石,日本地質學家遠藤隆次將其命名為“扎賚諾爾原人”。1948年,
裴文中在《中國史前時期之研究》中提出“
扎賚諾爾文化”學說,指出“扎賚諾爾文化約相當於歐洲的阿奇利文化,中國北方文明的起源與扎賚諾爾文化有關”。後於80年代經林一璞的研究而得以證明並獲得廣泛認同。到1996年共發掘出22個人頭骨和部分石器、骨器和陶片,也採集到許多文化遺物和大量動植物化石等。經
14C測定,“
扎賚諾爾人”生存的年代處於
更新世末期到
全新世早期,時間跨度約為115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是
舊石器時代向
新石器時代的過渡的晚期
智人,具有眶骨粗壯、顴骨突出、門齒呈鏟形、內側呈弧形等特點,是生活在寒冷地區的北亞蒙古利亞人種(與
北京猿人、
山頂洞人同屬
蒙古人種),能製造、使用細石器並縫製皮衣禦寒,過著漁獵生活,可集體獵殺猛獁象、披毛犀、野牛等大型野畜。扎賚諾爾人活動範圍包括整個北亞草原,有些人東遷至朝鮮、日本,也可能通過
白令海峽的陸橋進入
美洲,創造了印第安文化。
文物遺蹟
古墓葬 | 扎賚諾爾石板墓群、拓跋鮮卑古墓群 |
---|
古遺址 | 扎賚諾爾遺址、蘑菇山舊石器時代遺址、靈泉小孤山舊石器時代遺址、沙子山新石器時代遺址、遼代古城遺址、小河口遺址 |
---|
近現代史跡 | 扎賚諾爾煤礦機械修配廠舊址、九號井舊址、俄式建築群、五警士墓、禿尾巴山陣地遺址、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站舊址、小孤山日軍工事遺址、蘑菇山日軍軍事攻防遺址、日式建築群、西大營兵營舊址 |
---|
化石 | 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猛獁化石、披毛犀化石、靈泉小孤山植物化石等 |
---|
拓跋鮮卑古墓群
古墓群位於扎區北部達蘭鄂羅木河故道東岸的坡道上,1959年發現,有300餘座古墓,為東漢時期的拓跋鮮卑墓葬。到1984年共出土文物450餘件,包括陶器、鐵器、銅器、鹿紋金飾牌等,對研究鮮卑起源具有重要價值。2003年在原墓群旁又發現大量墓葬。2006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代古城遺址
遼代古城遺址有2座。在其中一座位於距鮮卑古墓群500米的達蘭鄂羅木河東岸,1960年發現,古城中部有一高約1.5米的平台,現僅存東牆,城內遺蹟遺物很多。2003年烏爾遜河入湖口處發現一座遼代古城遺址,僅餘部分殘牆,地表散落有陶片、石器、瓷片、錢幣、飾物等,附近有墓葬,初步考證為皮被河古城。
蘑菇山舊石器遺址
遺址位於城區西北2公里處,屬舊石器時代遺址,是石大窯文化向北方傳播和發展的結果,出土有石錘、石片、刮削器等石器,可推斷出此地在兩三萬年前有獸類和魚類生存,是原始人類獲取生活資料的重要場所。
猛獁象化石
1980年,扎賚諾爾露天礦先後發現2具猛獁象骨骼化石。猛獁象為松花江猛獁象,獸齡約45歲,生存年代為距今33760±1700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兩具猛獁象骨骼化石經修復後合併裝架成一具完整的骨架,骨架高4.7米,長9米,門齒長3.1米,是中國已知猛獁象化石標本中最大的一具,展出在
內蒙古博物館。1984年又在露天礦發現一具猛獁象骨骼化石。
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
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的遺存地位於扎賚諾爾礦務局露天礦區。從1933年發掘出第一個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後,迄今已出土16個。扎賚諾爾人具有蒙古人種的原始特徵,頭型屬“
寶塔頭”,是幼年開始用帶子勒緊頭骨使其不發育的結果。經測定,扎賚諾爾人青年女性
腦容量為1195毫升,中年男性為1450毫升。
三元圓融
進入20世紀後,大批的俄國人、中國內地漢人遷入扎賚諾爾地區,蒙、漢、俄民族間由最初的相互
婚媾擴展為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融合,在語言、習俗、文化藝術以至衣食住等各個領域逐漸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三元圓融”文化現象。最為直觀的首先表現在建築藝術上。20世紀初扎賚諾爾即出現俄式建築,上百年來俄羅斯建築藝術逐漸積澱在中國的建築藝術之中。改革開放後新建的樓房亦突出俄、蒙元素,尤以二子湖度假村別墅為“三元圓融”的典範,
木刻楞的建築風格和點綴其間的
蒙古包體現著中西文化的結合融匯。從語言上講,扎賚諾爾區蒙漢語兼通、蒙俄語兼通、漢俄語兼通者大有人在,人們交談中時有蒙古語、漢語、俄語交叉使用的習慣。飲食習慣例如早飯喝奶茶、吃列巴和鹹菜,奶茶是蒙古族的飲品,列巴(麵包)是俄羅斯人的主食,鹹菜是漢民族的小菜。居住環境方面,在扎賚諾爾的西山,民宅有土坯、草皮建築的土房,室內除有木質天棚、地板外,還有壁爐、火爐,後面的烤爐系俄國人的設施,而燒牛糞又是蒙古族的“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