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倫(中國清代的哨所)

卡倫(中國清代的哨所)

卡倫是清朝特有的一種防禦、管理設施,它在清代的社會治安、生產、資源管理,以及邊防建設、疆域形成等方面均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倫
  • 亦作:喀倫、卡路、喀龍
  • 作用:以任務、作用、地點和條件而不同
  • 始於:公元一七二七年
  • 類型:常設卡倫、移設卡倫、添撤卡倫
簡介,卡倫的設定,

簡介

亦作喀倫、卡路、喀龍,為“台”或 “站”的滿語音譯。卡倫由於任務、作用、設定地點和條件不同,有多種形式。如戰時“營前卡倫”,負責警衛和探察敵情;皇帝專用獵場的“圍場卡倫”,專門負責圍場警衛;在禁區、山場、礦山設定的卡倫,負責查禁私人採伐捕獵;設定于山川要隘處的卡倫,負責維持秩序,保證交通安全,稽查逃人,解送馬匹,護送貢物,傳遞文書等;在一些遊牧部落設定的卡倫,則各有地段,防止牧民越境放牧,避免發生糾紛;在邊境地區設定的卡倫,則是為了保衛邊疆,巡查國境。卡倫駐地和駐守的時間也不相同。有些卡倫常年設定,駐地不變;有些卡倫雖然常年設定,但駐地隨季節變更。如西北地區管理牧區的卡倫,隨著牧民的遷徙而按季節變更駐地。還有一些卡倫雖然駐地固定不變,但設定的時間則按季節確定。如東北地區查禁私入禁區采參、捕獵的卡倫,西北地區某些渡口卡倫等,有的季節設立在固定地點,而在另外季節則撤回。這些不同的卡倫其稱謂也有不同,在東北有常設和堵設之分,在西北則有常設、移設和添設之別。
各種卡倫根據各自的任務,有的在固定地點守望,有的在一定範圍內巡邏。有些相近的卡倫則組成網路,在適中地點設立標誌,各卡倫官兵按規定路線巡查,到設有標誌的地點會哨,交換籌牌。這種路線叫“開齊”。邊境卡倫或設在邊境附近,或離邊境較遠。官兵或沿邊境附近巡邏,或沿著距邊境一定距離的固定線路巡查到邊境。因此,邊境卡倫的位置及其巡邏線不同於邊界線。
清朝在北部邊界設定的巡邏鄂博與卡倫構成邊防體系清朝在北部邊界設定的巡邏鄂博與卡倫構成邊防體系

卡倫的設定

清初,清政府就在我國東北、蒙古地區設立卡倫。卡倫形成完整的巡守制度,始於公元一七二七年。清政府在平定我國準噶爾部叛亂過程中,開始在我國西北地區設定卡倫,一七三一年前,清政府就設立了西北兩路卡倫。一七五四年在科布多增設卡倫。一七五五年以後,清政府開始在北疆伊犁塔爾巴哈台等地區大量設定卡倫,接著在南疆陸續設定了一系列卡倫。
清代新疆卡倫的變化,大體分四個階段。一七五五年及其以後不久,是新疆南北兩路卡倫有計畫地建立到形成體系階段。一八二八年清政府平定張格爾叛亂後,調整了部分地區的卡倫。一八六四年,沙皇俄國政府威逼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侵占了新疆數十座卡倫。一八七七年,清政府粉碎阿古柏入侵後,在帕米爾地區設定了蘇滿、六爾阿烏、圖斯庫爾、黑孜吉牙克、巴什滾伯孜、阿克蘇睦爾瓦、塔克敦巴什,雅爾特洪拜、阿克塔什、伊斯里克等十座著名卡倫,加強了對帕米爾地區的戍邊巡守。
清政府在新疆共設立二百五十多座卡倫分南北兩路。北路卡倫分布在齋桑湖北、額爾齊斯河西岸的輝邁拉虎卡倫(今蘇聯巴特)以南,天山以北,巴里坤以西,伊犁所屬特穆爾圖淖爾(今蘇聯伊塞克湖)以東等地區。南路卡倫分布在天山南脈以南,和闐河兩岸,哈密以西的喀什噶爾烏什、英吉沙爾、葉兒羌、和闐、阿克蘇、喀喇沙爾、吐魯番等地區。可見卡倫貫穿新疆東西,遍及天山南北,作為治安工具設立於各行政區域的山川隘口、重要通道上。這些卡倫與邊界無涉。清代新疆卡倫可分為三種類型。
清政府卡倫遺址清政府卡倫遺址
常設卡倫。長年不移,固定駐守在一地者,謂常設卡倫。例如伊犁將軍所在地的伊犁重鎮需要長年派兵駐守警衛,所以在伊犁四周重要通道隘口,設立了博羅呼濟爾、崆郭羅鄂倫、塔勒奇、乾珠罕、沁達蘭、春濟、安達拉等二十七座常設卡倫
移設卡倫。住卡官兵,有時在此處,有時向彼處,或春秋,或春冬,或冬夏,兩季遞移,或春夏秋三季遞移,謂之移設卡倫。即一支官兵,在一定的季節在甲地執行任務,而在另一季節則移往乙地執行任務。其遞移的地點,歷年都是固定的。這種卡倫多數是管理遊牧,隨遊牧民族於不同季節逐水草遷徒。例如,我國一部分哈薩克民族夏季遊牧在齋桑湖西部、布昆河哈爾巴哈河流域(,塔爾巴哈台所屬北路夏季卡倫,就設定在齋桑湖西北,從輝邁拉虎卡倫,經布昆卡倫、哈爾巴哈卡倫至哈巴爾阿蘇一線。冬季,這部分哈薩克轉移到齋桑湖東部、東南部遊牧塔爾巴哈台所屬北路冬季卡倫就移設於齋桑湖東南,即從喀喇額爾齊斯河南岸的瑪呢圖噶圖勒乾(今蘇聯阿克求別)卡倫至布爾噶蘇(布爾噶蘇台山口)卡倫一線
添撤卡倫。在固定的地點,按季節設撤的卡倫,稱為添撤卡倫。這種卡倫,除在伊犁河、察林河沿岸擔負季節性的偵察瞭望任務外,還警衛采玉、礦山、屯田等季節性的生產場所。例如伊犁西南達爾達木圖、厄莫根多羅圖屯田處,“回人耕作時派伯克二,兵四十,前往駐防,收穫後離田五十里內,築小土城,令其移駐防兵裁撤。
常設、移設、添設三種卡倫,只是值勤任務不同,設定時間在一年內長短不等(或長年駐守,或按季節移設,或按季節添撤)。各種卡倫年年都在固定的地點、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卡房駐守,都有清朝官兵,包括滿族兵、索倫兵、錫伯兵、察哈爾兵、厄魯特兵等十名至三十二名守衛,守卡官兵三至五年更換一次卡倫則領以前鋒校、驍騎校,而以侍衛統之卡倫侍衛,由清中央政府選派。各卡倫由伊犁將軍委派各地區參贊大臣(或領隊、或辦事大臣)管轄。各地區卡倫的設撤,是按清朝中央政府命令執行的。例如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過程中,乾隆皇帝命令:“凡賊可逃之路自必安設卡座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後,喀喇沙爾卡倫的防範作用失去了,清政府命令“哈喇沙爾諸卡俱撤卡倫設定地點的更換,以及巡查路線的改變,都得報請清朝中央政府批准塔爾巴哈台北路冬、夏卡倫,從十八世紀五十年代設立,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後期被沙皇俄國侵占,一百多年來年年冬夏遞移,往返設定,林立於齋桑湖周圍。這說明,新疆的移設卡倫、添撤卡倫都是穩定的,年年駐守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