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者
白令海峽的名字來自丹麥探險家的
維他斯·白令。他於1728年在俄國軍隊任職時候穿過白令海峽,是第一個穿過北極圈和南極圈的人。
維他斯·白令(VitusJonassenBering,1681年8月出生於丹麥
霍爾森斯,1741年12月19日逝世於白令島)是一位俄羅斯海軍中的探險家。
白令受
彼得一世的邀請參加當時新建立的俄羅斯海軍成為其中的一個艦長,在對
瑞典的戰爭中他成績優秀,此後他又參加對土耳其的戰爭。他與一個俄羅斯人結婚,1715年他最後一次回到丹麥。
1725年他奉彼得的命令開始對
西伯利亞的北岸進行考察。
1728年他到達亞洲的最東端。
1730年他回到
聖彼得堡,當時他患重病,在他遠征探險的這段時間裡,他的五個孩子死亡 。
1741年他從這裡向美洲進發。一場風暴將他指揮的兩條船分開了,白令本人看到了
阿拉斯加的南岸。在回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的路上,他還發現了屬於
阿留申群島的一些島嶼,但這時他已重病在身,無法指揮他的船了。他們漂泊到
科曼多爾群島的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島上,在那裡白令和他船上的其他28名水手病死。今天這個島被命名為
白令島。他船上剩下的77名水手中的46人後來回到了他們出發的港口。
1991年8月,一支俄羅斯-丹麥的考古隊發現了白令和其他五位水手的墓。他們的遺體被運回
莫斯科。通過考古學的方法白令的原像可以重現。白令的牙齒完好無損,說明他不是得
壞血病死亡的。
水文特徵
在
冰河時期,白令海的水面降低,白令海峽成為一個白令海
陸橋。考古學家們認為,美洲
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一些亞洲來的獵人,跟著獸群到了
北美洲之後定居。
白令海的部分海水流經本海峽入北極海,但大部分回流
太平洋。冬季常有
暴風雪,海面為1.2米~1.5米(4英尺~5英尺)厚的冰原所覆蓋。仲夏仍有浮冰留存。在冰河時期(Ice Age),本區海平面下降數百尺,使海峽成為亞洲與北美洲之間的陸橋,於是發生大規模的植物、動物以及人類的遷徙(約35000年~20000年前)。
白令海峽是溝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唯一航道,也是北美洲和亞洲大陸間的最短海上通道。位於亞洲東北端
楚科奇半島和北美洲西北端
阿拉斯加之間。北連
楚科奇海,南接白令海,白令海峽長約60千米,寬35千米~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峽的狹窄和水淺削弱了北冰洋和太平洋間深層水的交換。在距今1萬年前的
第四紀冰期時,海水低于海面約100米~200米,海峽歷史上是亞洲和北美洲間的“陸橋”,兩洲的生物通過陸橋相互遷徙。海峽水道中心線既是俄羅斯和美國的交界線,又是亞洲和北美洲的洲界線,還是
國際日期變更線。
研究人員通過計算發現,位於俄羅斯和美國阿拉斯加之間寬達80公里的白令海峽能夠對整個北半球的氣候產生強烈影響。
據美國《
科學》雜誌線上新聞報導,這一發現回答了在過去10年間困擾科學家的一個問題,同時證明了某些因素表面上的輕微變化如何能夠影響全球氣候。科學家研究了白令海峽對於冰川循環的潛在影響。通過分析海洋沉澱物的數據,他們發現陸橋的出現與冰川循環的次數有關。研究人員推斷,在冰川時期開始時,大塊的冰川在北美、
格陵蘭、歐洲和亞洲北部形成和擴大。這些冰川隔絕了大量的水,使得海平面驟降並且使白令海峽間的陸橋暴露出來。這樣導致太平洋中的水不能流入北冰洋。這種流入量的損失,意味著海水變鹹、變暖。溫暖的水融化了冰川的邊緣。這些水又帶著淡水回流到北冰洋和大西洋,使海平面再次升高,讓北方的氣候變溫和。研究人員日前在《自然-地球科學》網路版上報告了這一發現。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報導,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發現,全球氣候自上個
冰河期結束以來變化不大,氣溫也相對穩定,同距今10萬年前的情況類似,地球溫度劇烈波動的情況只出現在冰河期開始以後。科學家們認為,
冰河期開始後,巨大的冰原逐漸擴張,蔓延到了北美、格陵蘭、歐洲和亞洲北部地區,由於冰原消耗了大量地球上的水,全球海平面迅速下降,其高度較之前水平低了大約50米,白令海峽這片連線俄羅斯東部與美國阿拉斯加的海域底部便浮出了水面,整個海峽閉合,導致海水無法從太平洋進入
北冰洋。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利用
巨型計算機針對白令海峽封閉和開放兩種情況進行氣候模擬實驗,並在實驗中逐漸增加北緯20度到北緯50度之間北大西洋的
淡水量,因為科學家們相信,在冰河期溫度升高的日子裡,北半球冰原融化後的大量淡水進入了該片海域。實驗結果顯示,大量位於海水表面附近的淡水層會大大削弱海洋輸送洋流的能力,改變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熱量與鹽分的傳送,進而使包括
格陵蘭島在內的大西洋北部溫度降低,若洋流完全被阻斷的話,
格陵蘭島的溫度可下降12攝氏度。
科學家們指出,兩種不同的情況下地球洋流得以完全恢復的時間是不一樣的,當白令海峽閉合時要花費1400年,而海峽開放時只需不足400年的時間,也就是說,類似這種海峽開放的狀態,地球洋流相對平穩,全球氣候不太可能發生劇烈變化。而在可預見的未來,由於海平面仍在不斷上升,白令海峽將保持開放狀態,由地球洋流引發的全球氣溫突變現象也不太可能出現。
地理
白令海峽是連線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水上通道,也是兩大洲(亞洲和北美洲)、兩個國家(俄羅斯和美國)、兩個半島(
阿拉斯加半島和楚克奇半島)的分界線。
國際日期變更線也從白令海峽的中央通過。白令海峽地處太平洋與北冰洋之間。亞洲大陸東北端的選日涅夫角和北美洲大陸西北端的威爾斯角,把大洋“擠”成了這條窄縫,兩地之間最小距離僅35公里,乘坐雪橇不到4小時就可以到達對岸。兩“角”夾峙的白令海峽中,有兩個分別屬於俄、美的小島,日界線便從兩島之間通過,因此,在兩個相距僅有4公里的地方,卻隔著一天的日期。白令海峽水深僅42米。據考證,1萬年前這裡曾是連線亞、美大陸的一座“陸橋”。人類和許多動植物,早先曾通過這裡移居到美洲,而美洲的動物也從這裡到亞洲“串門”。
白令海峽正中間有
代奧米德群島(Diomede Islands)。威爾斯角所在的
阿拉斯加半島,是白令於1741年發現的,以後俄國皮毛商人還在這裡建立了村落。但是,這片當年十分寒冷的冰天雪地,被
沙皇於1867年以720萬美元的代價賣給了美國。
阿拉斯加州,已經成了“能源的源泉”而身價倍增。
美國和前蘇聯政府商定,在白令海峽共建一座跨國公園,計畫共占地296萬畝,美國一方的在阿拉斯加州的西沃德半島上,前蘇聯一方的在西伯利亞靠近白令海峽的
楚科奇半島的頂端。這兩個地方都是人煙稀少、但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的地方,是地球上難得的“沒有污染的地區”。這座世界上占地面積最大的公園建成後,兩國人民可以自由往來其間,同時也將吸引各國的科學家和遊人前來考察和觀光。
位於亞洲東北端楚科奇半島和北美洲西北端阿拉斯加之間的白令海峽有四重身份:一是溝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唯一航道;二是北美洲和亞洲大陸間的最短海上通道及洲界線;三是俄美兩國的分界線;四是
國際日期變更線的通過處。因為一項“超級工程”,這塊地理要衝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俄羅斯總統
普京與美國前總統
布希會晤時提出一項計畫:修建一條海底隧道,將兩國連線起來。這條長103公里的海底隧道將從俄羅斯
遠東地區的楚科奇出發,穿越白令海峽,連線美國的阿拉斯加,途經2個小島,包括一條高速鐵路、一條高速公路、多條
輸油管道,預計耗資約660億美元。一旦竣工,這項名為“世界連線”的工程將成為世界上最長的
海底隧道,是英法之間的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水下部分的3倍。這條史上最長的海底隧道預計需10年-15年完成。隧道完工後,意味著將來完全有可能坐火車從北京直達紐約。
這一海底隧道是總價值650億美元龐大項目的一部分,俄羅斯經濟特區局副局長馬克托尼.貝斯托夫表示,這是一個經濟項目,而非政治項目。 俄計畫通過該項目從西伯利亞向美國出口石油、天然氣和電力。俄羅斯經濟部工業研究局負責人維克多·拉茲貝金18日表示,俄正與美國、加拿大協調該項目事宜,預計需要10年-15年完成。俄國有企業與私人公司將合作興建並擁有這條名為“TKM-世界連線”的線路,俄羅斯和美國最終可能各占25%股權,其他股東包括私人投資者和國際金融機構。拉茲貝金說,由於預料“世界連線”的年貨運量高達一億噸,因此對鐵路路段的投資估計20年就可以回本。
根據計畫,整條運輸路線長達3700英里,其中水下隧道長64英里,超過英法海底隧道的兩倍。整條隧道將通過白令海峽中的兩個小島分成三段來建設。拉茲貝金透露,俄將向美國和加拿大正式提交整個計畫。白令海峽隧道將花費100億美元-120億美元。拉茲貝金說,日本、中國和韓國均對這項目表示興趣,日本公司提出以六千萬美元一公里的價格興建這條隧道。一名俄羅斯政府訊息人士質疑這個項目能否在跨政府的層面得到全面支持。他說:“我記得蘇聯時代曾經有一個改變河流的流量的計畫,但計畫從未被落實。”老實說,任何人看一看地圖就會發覺要落實這個項目難度太大。 美國
阿拉斯加前州長沃爾特·
希克爾是該計畫的支持者,他將於下周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有關會議。
白令海峽所在的白令海是太平洋最北部的海域。西面是俄羅斯的
西伯利亞,東部為美國的阿拉斯加,南面是阿留申群島,北面通過白令海峽與
北冰洋相連。白令海的形狀接近一個三角形,東西寬、南北長,面積約為230萬平方千米。白令海的水深約為1640米。白令海的底部平坦寬闊,坡度很小,東北部有世界上最大的大陸架,水深不過150米。西南部為深水海盆,一般水深3600米。白令海峽海底的的峽谷長400千米,寬32千米,有50多條小分支峽谷組成。科學家認為它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峽谷。
從西太平洋地緣政治來看,存在對立的兩大力量:中國力量和美日力量。對於後者而言,北起白令海峽,
北方四島,
日本海,中經
釣魚島和
台灣島,至
南中國海和
馬六甲海峽,既是美國利益的包線,也是日本的利益生命線。因此,誰能守住白令海峽,誰就占有先機。
海域
白令海是
太平洋沿岸最北的
邊緣海,介於51°22'E、66°31'N之間,海區呈三角形。北以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通,南隔阿留申群島與太平洋相聯。位於太平洋最北端的水域。它將亞洲大陸(西伯利亞東北部)與北美洲大陸(阿拉斯加)分隔開。面積230.4萬平方公里(89萬平方里),並經白令海峽連線北冰洋。美俄國界即在白令海和白令海峽上。
白令海大致呈三角形,頂端向北,底部為由阿拉斯加半島與阿留申群島連線的1600公里(1100哩)的長弧所形成。這些島嶼屬美國阿拉斯加州的一部分。東西最寬為2400公里(1490哩),南北為1600公里(990哩)。東部和北部屬副極地氣候,冬季氣溫-35℃~-45℃(-31℉~-49℉)。風強,時有暴風雪。海水幾乎全部來自太平洋。水中生物豐富,有
鮭、
鯡、
鱈、
鰈、
大比目魚等,極具經濟價值。島嶼也是海狗、海獺的滋生地。北部海區海象、海豹、海獅分布在北部區域。
白令海面積230×106㎞
2,海水體積370×104㎞m
3,平均水深1636米,最大水深4773米。海域北部為寬闊的大陸架,約占總面積44%;中西部深水盆地約占總面積43%;其餘是大陸坡。白令海區是世界大氣系統中最大梯度區之一。白令海的海水可較自由地與太平洋溫水進行交換,北部與北冰洋冷水相聯,故海面水溫北低南高。西部受北亞漫長而酷寒的冬季影響,海水降溫深度可達150米—250米。東部受北太平洋暖水影響,冬不甚寒,夏較溫暖。水溫的南北差異,加上氣流活動影響,促使白令海表層水的物理變化劇烈。白令海域蘊藏著豐富的水產和礦產資源。據統計,魚類約有300種以上。捕撈對象主要有
鮭魚、
比目魚、綠鱈、
海膽等,其中以鮭魚和
蛤科類產量最高。
代奧米德群島,又名“格沃茲傑夫群島”。在白令海峽中部。由大、小代奧米德島和費魯埃岩礁組成。西部的大代奧米德島又名拉特馬諾夫島,面積約10㎞
2,最高點海拔513米。屬俄羅斯,為俄羅斯的最東端(西經169°02')。無定居居民,建有氣象站。
小代奧米德島又名克魯律什捷爾納島,在
大代奧米德島以東7.5公里處。面積5.5㎞
2,有居民,同費魯埃岩礁一起屬美國。為亞洲同北美洲的分界線,也是俄、美兩國分界線。國際日期變更線通過大、小代奧米德島間。1728年丹麥探險家白令率領的探險隊到此。
延伸閱讀
大橋構想
88公里長的白令海峽大橋需要220個橋墩,它們呈
圓錐形,外形和作用均類似於破冰船的船道,而每個橋墩重達5萬噸。
座花費數十年時間、預計耗資高達1050億美元才能建成的大橋,必須帶來經濟上的利益。大橋的最底層將被封閉並安裝上管道,把西伯利亞的石油和天然氣輸送到北美洲。
白令海峽大橋不僅將成為世界上最長的大橋,而且還得對付其它橋樑根本無法對抗的惡劣天氣:龐大的冰山、洶湧的海水以及
華氏﹣40℉的嚴寒。
構想中的大橋分為三層:頂層用於車輛交通,中層用於高速火車,底層用於石油和天然氣管道。下面的兩層採用封閉式,可全年通行。而頂層在一年中只對汽車和卡車開放4個月。
大橋共有220個橋墩,每一個橋墩都連著一個跨度。龐大的單根索纜包裹在混凝土中以對抗惡劣的天氣,把橋面支撐在連線白令海與北冰洋的海峽上方60.96米高空。
橫跨白令海峽的大橋本身並無多大價值,必須配上數千英里長的新型公路和鐵路才能讓大橋真正連通兩端。這條“北極圈長廊”綿延4000英里,從
西伯利亞中部一直到加拿大南部,將歐亞大陸與西半球連在了一起。
北極航道
北極航道包括西北航道和東北航道。
西北航道東起美國和加拿大東海岸,向西穿過加拿大北極群島,經
波弗特海、白令海峽抵達美加太平洋港口;東北航道西起西歐和北歐港口,穿過西伯利亞沿岸海域,繞過白令海峽到達中國或日本港口。
從16世紀起,歐洲國家一直夢想能打通經北冰洋到達東方的便捷通道,但由於冰蓋的阻擋,北極航道當時不具備商業航運價值;如今冰蓋的融化將使這一夢想成為現實。一旦北極航道開通並投入商業運行,必將形成新的世界經濟走廊。
這是因為北極航道是聯繫亞、歐、美三大洲的最短航線。據國際航運界計算,船舶從北緯30度以北的任何港口出發,使用北極航道要比繞行南部的
蘇伊士運河和
巴拿馬運河節省至少40%的航程,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而世界已開發國家大多處於北緯30度以北地區,這個地帶生產了當今世界80%的工業產品,占據70%的國際貿易。
北極航道一旦開通,必將大大縮短歐洲、北美和東北亞之間的海上航線,改變世界貿易格局,促成俄羅斯、北美、西歐為主體的超強的環北極經濟圈,進而影響整個世界的經濟和
地緣政治格局。
北極航道的巨大價值已為國際社會認知,各國紛紛投入巨大精力進行研究,迄今為止已開展了8次大規模的研究活動,形成一種國際現象。歐洲國家的航運公司早已在摩拳擦掌,德國白鯨航運公司已宣布在今年夏天進行試航,北極的商業航運時代正呼之欲出。
登場遊戲
在遊戲《
使命召喚4:現代戰爭》中,作為開局時訓練後的突擊點,原因是因為臥底尼古萊報告船上有重要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