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高白鮭體長且高,體長40-55厘米,平均體重達到2.5-3千克,一般不超過4-5千克,壽命12-13年,小個體壽命5-6年,不同種群的生長率大大不同。體側稍扁平,魚體無斑;兩頜等長或下頜稍突出,頭小,吻尖,口端位、斜裂,口裂後緣達眼前緣下方,眼側上位,鰓蓋膜有鰓弧7-9個;背部銀灰色,頭後背部弧形黑色隆起,頭部有小黑斑,頭頂和頭側面有較大黑斑,背鰭和鰓蓋有小的黑斑;背鰭3-4個,鰭條9-10個,具脂鰭,與臀鰭後部相對,臀鰭2-3個,鰭條12-16個,基較長,尾鰭深叉形,兩葉等長或下葉略長於上葉,胸鰭1個,鰭條13-16個,腹鰭一個,鰭條11-12個;腹部圓,銀白色,體被小圓鱗,側線鱗數76-98個,鰓耙數49-68個。
生長環境
高白鮭雖屬冷水性魚類,但對棲息的環境條件可塑性較強,可正常生活在水溫1-28℃的範圍內,其最適溫度為15-25℃,比一般冷水性魚類適應溫度範圍高。在最適溫度範圍內,隨溫度增高生長速度明顯儘快,所以從高緯度地區向低緯度地區移植表現明顯的生長優勢。pH值適應範圍為6-9,在一般偏酸和偏鹼性水域均可生長。該魚較其他冷水魚類耐低氧,能忍耐2毫克/升以下的低溶氧環境。分布與西伯利亞一些河流中(如迪克卡河、科雷馬河)的高白鮭可分為三種生態類型,即河流型(洄游性)、湖泊型和河湖型(半洄游性)三種。河流型種類,它們在洄游到河流中產卵繁殖,幼魚又洄游到湖泊索餌肥育,進行不同長度的洄游;湖泊型種類,它們適應湖泊靜水生活,能完成索餌、生長、繁殖等生命活動的全部生物學過程;而河湖型種類,它們介於河流型和湖泊型種類之間。根據前蘇聯資料,湖泊型種類又可分為生長快、生長中等和生長慢三個種類,其中生長快和生長慢的種類經常生活於同一湖泊水域中,這是當水域中餌料資源不足時,維持其種群高數量的一種適應性。目前,各國都選擇湖泊型種類作為湖泊,水庫和池塘增養殖的對象。
高白鮭屬濾食性魚類,主要攝食浮游生物,也攝取部分底棲生物。剛孵出的仔魚主要攝食輪蟲和無節幼體,仔魚期之後攝食的種類為技角類、饒足類、水生昆蟲和一些底棲生物,對餌料的要求不很嚴格。解剖自然水域中孵出後第9天的仔魚腸道食物團中有輪蟲、原生動物和象鼻蚤等;第13天仔魚除上述種類外還有許多藻類;0.02克仔魚腸道食物團中象鼻蚤1-93個,無節幼體1-38個,中型劍水蚤3-23個;0.5克幼魚,腸道食物團中有技角類2-173個,搖蚊幼蟲4-51個;9-13.7克幼魚,技角類是主要食物。當年魚8月份的食性呈多樣化,技角類和搖蚊幼蟲是其食物組成中的基本成分。成魚食性據資料介紹仍與當年魚相似。攝食水溫為1-25℃,冬季仍能正常攝食,攝食旺季在6-8月(水溫20℃以上),幼魚和非產卵個體攝食旺盛期可延至10月(水溫10-20℃),秋季溫度下降,其攝食強度也隨之下降。親魚在產卵前幾乎停食50天左右。新疆塞里木湖1999年10-11月捕撈高白鮭的食性分析,主要以技角類的西芷擬蚤。端足類的鉤蝦和極少數饒足類的右突新鏢水蚤,其出現率分別是93.7%,22.2%,12.7%和其他11.1%。一年中該魚都保持旺盛的攝食強度,但冬季,胃飽滿指數下降。
3-6歲時首次產卵,雄魚比雌魚早成熟一年。雌魚在產卵前很快成熟,大多數雌魚每年都要產卵。產卵期受當地氣候影響為秋季至初冬,產於湖泊淺灘的硬砂岩、細沙、粗砂或河流中的石底。在北方的湖泊中,產卵在冰下進行。產卵場受到凍的厚度和水位變化的影響,深度通常為1-3米。產卵期持續12-16日,在2-3℃的條件下進行。它們以浮遊動物(主要為甲殼類)、底棲生物(尤其是昆蟲幼蟲、貝類以及海藻)以及水面上的昆蟲為食。
高白鮭是由二倍體經雙二倍體演化而成的四倍體魚類,遺傳多樣性不高。
分布範圍
原產於北緯50°以北的俄羅斯境內梅津河至科雷馬河一帶的湖泊,尤其多見於俄羅斯西伯利亞鄂畢河流域,分布於保加利亞、丹麥、芬蘭、德國、立陶宛、波蘭、俄羅斯、
瑞典、中國、中國新疆賽里木湖、北美等地。
養殖方法
該品種肉質白,脂肪含量高,出肉率高(>60%),食性以浮遊動物為主,適宜於大型冷水性水域養殖。適溫範圍0~25℃,最適水溫12~15℃,適宜鹽度0.2‰~6‰。該品種適宜在東北地區、雲貴川地區、青藏高原以及長江以北的深水湖泊和高峽水庫推廣養殖。
在中國,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賽里木湖早年無任何魚類生存,經過多年研發,從1998年至2003年連續6年從俄羅斯引進高白鮭和凹目白鮭發眼卵2940萬粒,通過孵化向賽里木湖投放高白鮭、凹目白鮭魚苗1400萬尾。至2002年底,賽里木湖中高白鮭雄性平均體重1.9公斤,雌性平均體重2.2公斤,最大個體3.6公斤。2002年進入商品魚捕撈期,捕撈商品魚30餘噸,2003年計畫捕撈商品魚100噸。
2000年至2002年,新疆水產工作者在賽里木湖現場進行了親魚捕撈、采卵、授精後運至溫泉冷水魚繁育基地進行人工孵化,經4個月左右的孵化,在國內首次獲得高白魚成活稚魚1100餘萬尾。高白鮭首次在中國繁育成功,標誌著冷水魚系列開發進入到一個新階段。首批魚苗已被推廣到北京、四川、黑龍江、內蒙古、青海等省、區;2003年又向黑龍江、內蒙古發運魚苗80萬尾。初步形成了以高白鮭、凹目白鮭、虹鱒、金鱒為主體的漁業結構。以移植、增值、繁殖、捕撈為主的生產模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穩步提高。2008年特克斯河系及恰布齊海水庫均已引入高白鮭魚苗,2009年底成魚單尾體重在1000g。
營養價值
高白鮭適應性強,特別適合一些低水溫的環境,它肉味鮮美,無肌間刺,生長迅速。高白鮭在賽里木湖中以攝食天然餌料--鉤蝦和西藏擬鰠為主。由於高白鮭完全攝食天然餌料,且湖水未受任何污染(入湖水主要是冰雪融水和山區降水、泉水),被譽為魚類中的有機食品當之無愧,名符其實,市場前景廣闊。
高白鮭肌肉中營養全面,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必需胺基酸含量遠高於大多數常見養殖魚類,而肌肉蛋白質含量平均為18.83%,僅比烏鱧低,脂肪含量平均為13.75%,脂肪酸中不飽和脂肪酸比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而且其中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胺基酸含量平均為17.48%,而且胺基酸種類齊全,鮮味胺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含量較高,因此肉質鮮美。而高白鮭的卵所含蛋白質更為豐富,其中維生素E含量很高,可防止其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受到氧化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