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白鮭

高白鮭

高白鮭(學名:Coregonus peled)是鮭科、白鮭屬的一種鮭魚。較大個體重可達3000克,一般個體重在600-1500克。體長稍側扁,頭小,吻尖,口端位,上下頜等長或下頜稍突出。口裂斜,口裂後緣達眼前緣下方。眼中等大,側上位。鰓蓋膜有7-9個鰓弧。體被圓鱗,鱗小,頰部與胸腹鰭腋基無鱗,腹部圓,側線完全。背鰭與腹鰭起點相對或腹鰭稍後。有脂鰭。脂鰭與臀鰭後部相對。臀鰭基較長。尾鰭深叉形,下葉等於或略長於上葉。體色,背部青灰色,腹部銀白色,頭部及鰓蓋有小斑點。腹腔膜銀白色,鰾1室,幽門盲囊67-131個,脊椎骨數為56-59枚,以58枚為多,其中胸腹椎39-43枚,尾椎為15-19枚。腸長為體長的40-59%。

高白鮭雖屬冷水性魚類,但對棲息的環境條件可塑性較強,可正常生活在水溫1-28℃的範圍內,其最適溫度為15-25℃,比一般冷水性魚類適應溫度範圍高。屬濾食性魚類,主要攝食浮遊動物,也攝取部分底棲生物。原分布於北緯50°以北的俄羅斯及北美洲地區的江河、湖泊及水庫中。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自然繁殖,人工繁殖,養殖技術,苗種培育,成魚養殖,保護現狀,主要價值,

動物學史

  • 養殖史
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將高白鮭作為湖泊、水庫和池塘的增養殖品種,從1964-1971年期間,共向236個湖泊和17個水庫移植了8.52億尾仔魚、1000萬粒卵和960萬尾魚種,使該魚的分布區擴大到烏克蘭、拉脫維亞、卡果利、列寧格勒等加盟共和國和地區。產量1964年為600噸,1980年為3000噸,1984年為1萬噸。1985年前其有高白鮭繁殖場70個,約占其各種魚類繁殖場的50%。20世紀70年代,該魚被引入日本、德國、波蘭、捷克、芬蘭等國,並成為這些國家的增養殖對象。中國引進該魚是1985年3月,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從日本長野縣水產試驗站引進高白鮭和楚德白鮭發眼卵各20萬粒,放養於該所渤海冷水性魚類試驗場進行孵化和試養,共孵出高白鮭魚苗16.4萬尾,楚德白鮭17.3萬尾。以後又先後從前蘇聯引進高白鮭等發眼卵,進行孵化和試養,並投放到黑龍江省木蘭縣太陽升水庫、尚志縣黑龍宮水庫等進行增殖試驗,但末獲成功,原因尚不清楚。1998年4月,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開發塞里木湖,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引進白鮭類發眼卵200萬粒(其中高白鮭100萬粒、凹目白鮭100萬粒),放該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孵化,於同年5月27日至6月3日,分7批共向塞里木湖投放10毫米長的高白鮭魚苗50.5萬尾,15毫米長的凹目白鮭47.5萬尾。

形態特徵

高白鮭較大個體重可達3000克,一般個體重在600-1500克。體長稍側扁,頭小,吻尖,口端位,上下頜等長或下頜稍突出。口裂斜,口裂後緣達眼前緣下方。眼中等大,側上位。鰓蓋膜有7-9個鰓弧,與頰部連線。體被圓鱗,鱗小,頰部與胸腹鰭腋基無鱗,腹部圓,側線完全。背鰭與腹鰭起點相對或腹鰭稍後。有脂鰭。脂鰭與臀鰭後部相對。臀鰭基較長。尾鰭深叉形,下葉等於或略長於上葉。背鰭條9-10;臀鰭條13-16,胸鰭條13-16,腹鰭條11-12。第一鰓弓內鰓耙退化無痕跡,外鰓耙51-59,梳狀。側線鱗82-89。體色,背部青灰色,腹部銀白色,頭部及鰓蓋有小斑點。腹腔膜銀白色,鰾1室,幽門盲囊67-131個,脊椎骨數為56-59枚,以58枚為多,其中胸腹椎39-43枚,尾椎為15-19枚。腸長為體長的40-59%。

棲息環境

高白鮭雖屬冷水性魚類,但對棲息的環境條件可塑性較強,可正常生活在水溫1-28℃的範圍內,其最適溫度為15-25℃,比一般冷水性魚類適應溫度範圍高。

生活習性

高白鮭在最適溫度範圍內,隨溫度增高生長速度明顯加快。所以,從高緯度地區向低緯度地區移植,表現明顯的生長優勢。pH值適應範圍為6-9,在一般偏酸和偏鹼性水域均可生長。該魚較其他冷水性魚類耐低氧,能忍耐2毫克/升以下的低溶氧環境。分布於俄羅斯西伯利亞一些河流中(如迪克卡河、科雷馬河)的高白鮭可分為3種生態類型,即河流型(洄游性)、湖泊型和河湖型(半洄游性)。河流型種類在洄游到河流中產卵繁殖,幼魚又洄游到湖泊索餌肥育,進行不同長度的洄游;湖泊型種類適應湖泊靜水生活,能完成索餌、生長、繁殖等生命活動的全部生物學過程;而河湖型種類介於河流型和湖泊型種類之間。根據前蘇聯資料,湖泊型種類又可分為生長快、生長中等和生長慢3個種類,其中生長快和生長慢的種類經常生活於同一湖泊水域中,這是當水域中餌料資源不足寸,維持其種群高數量的一種適應性。各國都選擇湖泊型種類作為湖泊、水庫和池塘增養殖的對象。
高白鮭屬濾食性魚類,主要攝食浮遊動物,也攝取部分底棲生物。剛孵出的仔魚主要攝食輪蟲和無節幼體,仔魚期之後攝食的種類為枝角類橈足類水生昆蟲和一些底棲生物,對餌料的要求不很嚴格,解剖自然水域中孵出後第九天的仔魚腸道食物團中有輪蟲、原生動物和象鼻蚤等;第十三天仔魚除上述種類外還有許多藻類;0.02克仔魚腸道食物團中有象鼻蚤1-93個,無節幼體1-38個,中型劍水蚤3-23個;0.5克幼魚,腸道食物團中有枝角類2-173個,搖蚊幼蟲4-51個;9-13.7克幼魚,枝角類是主要食物。當年魚8月份的食性呈多樣化,枝角類和搖蚊幼蟲是其食物組成中的基本成分。成魚食性據資料介紹仍與當年魚相似。攝食水溫為1-25℃,冬季仍能正常攝食,攝食旺季在6-8月份(水溫20℃以上)。幼魚和非產卵個體攝食旺盛期可延至10月份(水溫10-20℃),秋季溫度下降,其攝食強度也隨之下降。親魚在產卵前幾乎停食50天左右。中國新疆塞里木湖1999年10-11月份捕撈高白鮭的食性分析,主要以枝角類的西芷擬蚤、端足類的鉤蝦和極少數橈足類的右突新鏢水蚤為主,其出現率分別是93.7%、22.2%、12.7%、其他11.1%。一年中該魚都保持旺盛的攝食強度,但冬季胃飽滿指數下降。

分布範圍

原分布於北緯50°以北的俄羅斯及北美洲地區的江河、湖泊及水庫中。烏克蘭、拉脫維亞、中國、日本、德國、波蘭、捷克、芬蘭等國有引種。
高白鮭原產地分布圖高白鮭原產地分布圖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高白鮭是白鮭屬魚類中性成熟較早的種類。性成熟取決於它的生長情況。據資料介紹,在前蘇聯布拉特水庫,2齡性成熟,體長29厘米,體重350克;在耶拉夫寧斯湖1齡時達到性成熟;在烏謝河、鄂畢河上游和勒拿河下游的湖泊中,3齡性成熟;而在伯朝拉河地區的哈拉別伊斯克則4齡性成熟,雄魚通常比雌魚早成熟1年。中國新疆1998年5月27日投放塞里木湖體長10毫米高白鮭魚苗,到1999年11月觀察,雌魚有18.1%的性腺達到Ⅳ期;雄魚96.1%達到性成熟;即在塞里木湖高白鮭雄魚2齡性成熟,雌魚3齡性成熟。
高白鮭魚卵徑較小,為1.3-1.7毫米,懷卵量較大,最高達到24.82萬粒,最少為3000粒,相對懷卵量平均為63粒/克體重。在新疆塞里木湖,1999年10-11月份,解剖3尾體重650克、體長29厘米的雌魚,絕對懷卵量為36.5-45.9萬粒,相對懷卵量為62.6-84粒/克體重。高白鮭一期卵巢的成熟係數均超過8,最高達19.6;雄魚都在1以上,最高為1.87。湖泊型高白鮭產卵期開始於11月下旬,產卵盛期在12月份,結束於翌年的1月初。產卵群體的性比接近於1:1。中國新疆塞里木湖高白鮭雌、雄性比有明顯季節變化,10月份漁獲物中性比為1:0.53,11月份為1:4.82,平均1:2.21。自然產卵水溫為1-3。選擇在底質為沙礫底地段產卵。

人工繁殖

高白鮭的人工繁殖,前蘇聯、美國和日本都採用與虹鱒相似方法,不需催精,而是直接從成熟的親魚釆卵和人工授精。但高白鮭從湖泊或池塘捕撈的親魚,多數不能自動流卵,達到采卵程度的僅占20%左右。因此,大部分親魚都要經短期暫養達到能采卵的性成熟。前蘇聯採用箱池暫養,實際與網箱暫養相似,後者較簡單、方便。如水質條件較好(最好有微流水),規格為35-40立方米箱池可暫養700-900克親魚800尾。經過箱池暫養,可使親魚集中產卵和授精。人工授精採用於法或濕法兩種方法。於法人工授精是直接將卵和精液擠入盆中,用羽毛攪拌,使卵充分受精;濕法人工授精是在盆中加入適量生理鹽水,然後擠入卵/精液,攪拌受精。受精前卵直徑約1.2-1.7毫米,為正球形或略長的卵形,卵外膜透明,表面全為卵黃囊占滿。
魚卵極性構造非常明顯:一端集中了大部分細胞質和多量脂肪,另一端集中了卵黃。卵有橙黃色和灰白色,前者為優質卵,後者為劣質卵。為使卵脫粘和提高孵化率,前蘇聯用pH值為5.5-6的酸性水沖洗受精卵,使膠性物質加速分解;然後用濃度為100ppm單寧(10升水加1克單寧)浸泡、洗滌15-20分鐘。用卑寧液洗滌受精卵可在膨脹過程完成以後,即在受精後2小時進行。
中國新疆則在人工孵化之前進行洗卵、膨脹和脫粘。用10毫克/升草鞣酸溶液洗卵,清除發育不好、過熟和未受精卵,脫去卵周粘液,減少卵的相互粘著。也可用25%滑石粉懸浮液脫粘。受精卵脫粘後放入孵化器孵化,孵化器容積4-5升,每個孵化器放膨脹的受精卵60-80萬粒,水流量保持在2-6升/分鐘,水溫調節在1-4℃。孵化積溫為300-400℃·日。孵化期間,水溫要保持在2-3℃,水溶氧量8毫克/升,最低不低於5毫克/升(此為卵存活的下限),同時每天要揀出死卵和經常用1.5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孵化卵。一般仔魚於4月份出膜,剛出膜仔魚的體長8-10毫米,主要靠卵黃囊營養,5天后卵黃囊吸收完,仔魚進入主動攝食階段,可入池培育魚種,或投放湖泊、水庫。

養殖技術

苗種培育

培育苗種的魚池十分多樣,有使用鯽魚型水域、庫灣、湖灣、面積25公頃以內的池塘以及網箱等。池塘深度3米,夏季氧的咆和度為70-80%,冬季為40-50%,pH值當年魚為6-8。培育高白鮭苗種最重要的是開口餌料,它最初的開口餌料只有豐年蟲無節幼體,而不食橈足類,只有當其體長達到18毫米,經過體形的變異以後才開始攝食橈足類等。因此,在培育苗種的池塘中應適當施肥,培育浮遊動物,魚苗下塘時要求水體中浮遊動物量為魚苗數量的10倍。變態後幼魚對餌料的需要量並不嚴格,在沒有活豐年蟲無節幼體時,可投餵冰凍豐年蟲無節幼體或從其他水體捕撈的浮遊動物。
魚苗對動物餌料的需求量為,第一周每尾最少需40個豐年蟲無節幼體,第二周每尾最少需150個;在魚苗規格達到30毫米時,每尾晝夜需求的餌料為1000個浮遊動物;200尾長度10-30毫米高白鮭需要的食物量至少要5千克乾重的浮遊動物。投餵豐年蟲時,每次間隔時間不應超過2小時(水溫8℃),延長間隔時間魚苗的死亡率增加。1尾魚苗從開始攝食到個體變態的整個複雜過程需要800個豐年蟲無節幼體。投餵豐年蟲能夠減少魚病,並能降低魚苗的死亡率。魚苗不喜光,經常躲在光線暗的地方,因此,在培育苗種時應防陽光,直射的光對苗種的成活率有影響。魚苗也可投餵糊狀或顆粒人工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一般在30%。
還可以用網箱培育高白鮭苗種,與中國培育花、白鰱魚種相似,網箱規格為2米×2米×2米,網箱沒置在6-8米深的水層,應遠離草叢地區。網眼大小根據魚苗大小而定。網箱中安放燈泡,以引誘浮遊動物供培育的苗種食用,這樣可以不餵人工餌料。培育高白鮭苗種的放養密度,湖泊為700尾/667平方米,水泥池為1000-1500尾/乎方米,網箱為10000尾/立方米。前蘇聯,池塘放養密度為1300-1700尾/667平方米,育成20-25克魚種,成活率40-50%,魚種產量13-17千克/667平方米。

成魚養殖

  • 池塘養殖
前蘇聯一個魚場使用59公頃池塘養殖高白鮭商品魚,產量為8.4千克/667平方米,占池塘總產的21%(池塘總產40千克/667平方米),平均體重400克。
  • 湖泊養殖
在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和西北部地區湖泊,在烏拉爾、西伯利亞、北哈薩克斯坦的鯽魚型、斜齒鯿-鱸魚型湖泊,以及魚類區系貧乏型湖泊等三種類型湖泊,當年養殖2齡魚和3齡高白鮭商品魚等幾種養殖方式。在白俄羅斯湖泊中養殖高白鮭,產量在1-5千克/667平方米,回捕率30-40%,個體重400克左右;在鯽魚型湖泊中養殖當年高白鮭,產量在2-5千克/667平方米,回捕率20%,個體重70-120克;鯽魚型湖泊中養殖2齡魚,產量在2-5千克/667乎方米左右,回捕率50%,個體重150-300克;在魚類區系貧乏型湖泊養殖2齡魚,產量在1千克/667平方米左右,回捕率30%,個體重200-300克;在斜齒鯿-鱸魚型湖泊養殖3齡魚,產量在1千克/667平方米左右,回捕串30%,個體重250-450克。新疆塞里木湖從1998年5月放養到1999年11月捕撈,雌魚平均體重590克,雄魚506克。
  • 病害及防治
高白鮭對赤斑病具有免疫力。他們發現高白鮭的魚病與海鷗和軟體動物有關。最主要的魚病有白內障病,這是由復口吸蟲(Diplostomum spathaceum)病原寄生引起的。魚苗和鹹魚都得此病,魚苗的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是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滅軟體動物,趕走海鷗。重要者有葉狀魚虱(Argulus foliaceus)寄生蟲病。此寄生蟲大量感染時,危害嚴重。防治方法是於塘,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Ergasilus sieboldi寄生蟲病。該寄生蟲主要發生在斜齒鯿-鱸和鱸-斜齒鯿型湖中。另一種是鯉錨頭蚤(Lernaea-cyprinacea)寄生蟲病。該寄生蟲主要發生在鯿魚湖中。這兩種寄生蟲,目前還無防治辦法。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8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伯爾尼公約》附錄三。

主要價值

高白鮭屬中小型經濟魚類,肉質白,脂肪含量高,出售率高(大於60%)。高白鮭中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必需胺基酸的含量占非必需胺基酸含量的67%,谷氨酸的含量最高,是一種營養價值豐富的魚類。高白鮭的魚片可以加工成魚排,高白鮭魚排的含肉率為57.76%,中椎骨,邊肋骨、腹背尾鰭的蛋白質含量分別為16.22%,14.36%,17.51%,並且灰分含量遠高於附著肉,分別為附著肉的23.68倍、42.15倍和44.15倍;中椎骨的脂肪含量最高;魚骨中的鈣磷含量比較豐富,鈣磷比約為2:1,有利於人體對鈣的吸收;另外,魚排中含有17種胺基酸,其中8種為人體必需胺基酸,占胺基酸總量的41%;其必需胺基酸的構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標準模式,含有6種呈味胺基酸,在所有胺基酸中占43%左右,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也是所有胺基酸中含量最高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