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屬硬骨魚綱、鮭形目、鮭科、太平洋鮭屬。學名Oncorhynchus mykiss(Walbaum)。有陸封型、湖沼型、降海型三類。養殖的主要為陸封型。
形態特徵
虹鱒體重可達約2.8公斤(6磅),硬頭鱒(
大型湖泊中的類型)可從約4.5公斤到超過此重量的一倍以上。另一虹鱒類型
愛達荷州坎盧普斯虹鱒(Kamloops),可重13.6公斤以上。
體長形,吻圓,鱗小而圓。背部和頭頂部蒼青色、藍綠色、黃綠色或棕色。側面銀白色、白色、淺黃綠色或灰色。腹部銀白色、白色或灰黃色。體側沿側線中部有一條寬而鮮艷的紫紅色彩虹帶,延伸至尾鰭基部。體側一半或全部布有黑色小斑點。稚魚期體側出現5~13個黑色的幼鮭斑。體長15厘米時消失,由紫紅色彩虹帶代替。
背鰭條Ⅳ—9~12。臀鰭條Ⅱ—8~12。胸鰭條Ⅰ,11~13。鰓耙20。側線鱗118~130。幽門盲囊59~64。脊椎骨61。
體長為體高的3.3~3.5倍,為頭長的3.9~4.6倍,為尾柄長的7.7~9.2倍,為尾柄高的9~9.4倍。頭長為吻長的3.7~4.4倍,為眼徑的5.8~6.6倍,為眼間距的2.6~2.8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1.2倍。
體長,稍側扁。吻圓鈍。口大,向上微斜。頜齒髮達。眼中大。體被國鱗。胃曲管狀。
背鰭起點前於腹鰭,其後方具脂鰭。胸鰭小,不達腹鰭。尾鰭叉形。
體背部蒼綠或黃綠色,腹鰭灰白色,兩側銀色白。頭、背、體側及各鰭散布數量不等的小黑斑點。
性成熟的個體沿側線有一條寬的虹彩帶紋,生殖期尤為艷麗。成熟雄魚的下頜增大。向上彎曲成鉤狀。
生長環境
原產
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北美洲北美洲的山澗、河流中。喜棲息於清澈、水溫較低、溶氧較多、流量充沛的水域,虹鱒生活極限溫度0~30℃,適宜生活溫度為12~18℃,最適生長溫度16~18℃,低於7℃或高於20℃時,食慾減退,生長減慢,超過24℃攝食停止,以後逐漸衰弱而死亡。它對水中溶氧要求高。溶氧低於3毫克/升為致死點,低於4.3毫克/升時出現“浮頭”開始死亡。溶氧低於5毫克/升時,呼吸頻率加快。要使虹鱒處於良好的生長狀態,溶氧最好在6毫克/升以上,9毫克/升以上快速成長。最適水質為:生化需氧量小於是10毫克/升 。氨氮值低於0.5毫克/升,pH值6.5~8。虹鱒有陸封型(終生在湖泊、
河川中生活)和降海型(指入海生長的硬頭鱒)兩種。兩者的雜交子代可以入海。
虹鱒屬於肉食性。幼體階段以浮遊動物。
底棲動物、水生昆蟲為主;成魚以魚類、甲殼類、貝類及陸生和水生昆蟲為食,也食水生植物葉子和種子。
分布範圍
生物學特性
在河川中棲息的虹鱒,通常生活於水質清澈,具有砂礫底的上、中游水域中。虹鱒適宜生活溫度為12~18℃,最適生長溫度16~18℃。稚魚適宜生長溫度10℃。低於7℃或高於20℃,食慾減退、生長緩慢。超過24℃停止攝食,機體衰弱以至死亡。虹鱒喜逆流,亦喜氧。水中溶氧低於3毫克/升時會出現大批死亡;低於5毫克/升時,呼吸頻率加快,感覺不適;6毫克/升以上,生長良好。虹鱒生存於pH值5.5~9.2的水中,最適pH值範圍為6.5~6.8。隨個體的成長對鹽度的適應能力逐漸增強,上浮稚魚適宜鹽度為5‰~8‰,1齡魚20‰~25‰,成魚35‰。當體重達35克以上時,只要經半鹹水過渡,即能適應于海水生活。
食性
以陸生和水生昆蟲、甲殼類、貝類、小魚、魚卵為食,也食水生植物的葉和種子。產卵期照常捕食。在飼養條件下,能攝食配合飼料。其生長與水溫、給餌量等關係很大。在年平均水溫14℃的條件下,通常滿1年體重為100~200克,滿2年400~1000克,滿3年1000~2000克。在9℃條件下,滿1年為40~50克,滿2年200~300克,滿3年800~1000克。壽命一般8~11齡。最大個體可達25千克。
繁殖方式
繁殖期
雌魚3齡開始性成熟,雄魚為2齡。虹鱒魚
雌雄異體,體外受精。虹鱒生長迅速、適應性強。產卵場在有
石礫的河川或支流中,雌魚掘產卵坑,雄魚保護,卵沉性。每個產卵坑通常有受精卵800~1000粒,個體懷卵量10000~13000粒,分多次產出,已知同一個體有繁殖五次的例子。其雌雄魚的鑑別,外觀主要依據魚的頭部,頭大吻端尖者為雄魚,吻鈍而圓者為雌魚。
三倍體
三倍體虹鱒魚是四倍體虹鱒魚和普通二倍體虹鱒魚雜交產生的全雌性虹鱒魚。具有生長周期短,成本低,肉質好的特點。
虹鱒魚養殖採用的是一種高密度
流水養魚方式,科技含量高,虹鱒魚養殖技術水平上看,需要三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個商品魚生產周期,生產周期較長,投入較高,要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就必須改良品種,提高虹鱒魚生長速度,縮短生產周期,盡而降低成本。
根據國內外養殖虹鱒魚最新動態,如果採用全雌三倍體技術則可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採用該項技術,具有以下突出優點:其一,採用全雌
三倍體虹鱒魚進行養殖,可提高虹鱒魚
成活率10%,可提高生長速度10—20%。其二,採用該技術可避開因性腺發育而對飼料的過多消耗,降低養殖成本5%以上,可提高經濟效益15%~20%。
養殖技術
種苗管理
水質的要求
1.溫度:這是重要條件,四季水溫最好在12~18℃,夏季最高水溫不能超過24℃。
2.溶氧:水中溶氧應在7mg/L以上,最低時一般不能低於5 mg/L。
3.水流流量:要求有較大的流量,流量大,養殖規模大,產量也高。一般每秒1升水的流量,具有100-200公斤的生產能力。
4.要求水質清潔,無污染,不含泥沙。
養殖池條件
1.魚池形狀:各地養殖虹鱒的魚池形狀各異,但以長方形為多。 一般長寬比例為8:1--10:1,可根據地形確定適當比例。從進水口到出水口保持一定的坡降(1/50--1/100),便於水體交換和排污。池與池之間可利用地形分級跌水排列布局。
2.魚池面積與深度:大致可參考如下尺寸:
魚池類別 | 面積(平方米) | 深度(米) |
乳化池、仔魚池 | 2-6 | 0.3-0.5 |
魚苗池 | 16-30 | 0.3-0.6 |
魚種池 | 50-300 | 0.6-0.8 |
成魚池 | 100-700 | 0.8-1.0 |
親魚池 | 200-1000 | 0.8-1.2 |
3.魚池建設:魚池結構為磚混結構,內壁用水泥抹光滑。進出水口設在魚池上中部,以便於保持水位。同時,進出水口都要設柵欄,以防逃魚。
苗種及投放
1.苗種的放養密度:各養殖階段參考密度
2.苗種要求: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無傷、無病。
3.魚苗、魚種在投放時要消毒處理。
餌料的要求
1.
虹鱒魚對蛋白質的需求量為40%~45%,要求餌料營養全面,粗蛋白含量幼魚在45%左右,成魚不低於40%,餌料中要有較高的脂肪含量,還應注意添加礦物質和維生素。
2.餌料可就地取材,利用小魚、小蝦、動物內臟、豬血、蠶蛹、蚯蚓等動物性原料與豆餅、麥粉、玉米、糠麩、蔬菜等在不同階段按不同比例混合加工成顆粒餌料進行投餵。如苗種階段動物餌料可占60%左右,成魚50%左右,親魚40%左右。
3.餌料一定要新鮮。嚴禁使用霉變的餌料。
日常管理
1.投餵:成魚每日投餵2次,上午9時和下午15時,苗種每天可增餵1~2次。日投餌量以魚體重計,幼魚約占3%~4%,成魚1%~2%。
2.篩魚:虹鱒經一段時間飼養,個體大小會出現差異,要定期篩選,保持每個魚池中的魚大小基本一致。
3.加強魚病防治工作,發現病魚要立即採取治療措施,死魚要及時剔出。
4.當出現缺氧時要採取增氧措施,以免魚類窒息死亡。
養殖方法
虹鱒(Oncorhynchus mikiss)是一種冷水性魚類,是最廣泛的世界性養殖魚類之一。由於虹鱒最適合進行人工集約化養殖,具有高產、高效、市場廣闊等特點,所以虹鱒魚養殖發展迅速,養殖面積範圍及產量在逐年增長。
飼養成魚是我們的生產目的,一般飼養成魚是用滿1齡的魚做為魚種開始飼養,也有的是從當年魚開始一直養到食用魚出池,各地可根據條件來決定。
1.放養密度,要想獲得高產,必須放足量的魚種,通常在一年的生長期中,年生產量約為放養量的3.5~5倍,在允許的條件下,放養量和生產量成正比,所以,要實現預定年產量,放養量必須達到生產目標的20~30%。
2.飼料、飼養成魚的飼料主要有,進口魚粉、國產魚粉、肉骨粉、肉粉、血粉、酵母粉、啤酒酵母、
豆餅、大豆、豆粕、麥麩皮、玉米面、麵粉下腳、另外添加維生素和礦物質、魚油、豆油等。飼料中
粗蛋白含量43%左右,
粗脂肪13%左右,
粗灰分6~12%,粗纖維2~5%,無氮浸出物20~25%,碳水化合物20~30%,磷0.8%以上,鈣0.2~0.25%,鎂0.1%,氯化鈉1~2%,飼料中的
代謝能應大於300千卡/100克。
飼料原料一定要保證質量,發霉、變質的飼料堅決不用。
3.管理
(1)水的管理與控制,養鱒用水要求清潔無污染,注水率在10~15之間,養成魚最佳生長溫度是12~18℃,常年水溫最好不低於10℃,最高不超過22℃,水中
溶解氧要在9㎎/L以上為好,池水最低溶氧不應低於5 mg/L。
(2)增氧,在有限水量下要獲得儘可能大的產量,就需進行增氧,增氧措施有二種,一種是注入水的自然落差,跌水增氧。另一種方法是用增氧機來增氧,使用的
增氧機有漿葉式、YL葉輪式、渦輪式、噴水式、水車式等。
(3)篩選,同一池魚,在成長中出現明顯差異,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如能通過及時篩選將夠商品規格的魚及時出售或單獨放養,這樣有利於小規格魚的生長。篩選成魚可用與魚池等寬的橫攔篩選器篩選。
(4)投料,採用手撒的方法,大規模生產廠家,用自動投餌器。投餌次數一般為每天兩次。投餌要定量,防止魚吃得過飽,一般達到八成飽即可,觀察魚搶食減弱,部分魚離群遊走時,即可停止投餌,投餌數量參照表1,投餌要均勻,儘量使魚都能吃到足夠的飼料,要注意減少飼料的浪費。
(5)魚病防治,魚病應以預防為主,如果在魚感染疾病前採取了有效的預防措施,即可杜絕或減少魚病發生,降低損失,當發現了魚病後,就難免造成一定的損失,所以對魚病應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治療魚病的方法採用內服藥:即將藥物拌入飼料中,製成藥料投餵和外用
消毒藥:即止水、半流水、或洗浴消毒等方法。
較普遍使用的藥物有:
呋喃唑酮、
氯黴素、磺胺類藥物拌藥餌或藥浴。拌藥餌,用按呋喃劑每公斤飼料中加0.1g,氯黴素按公斤魚體重加25~50mg。藥浴消毒,孔雀石綠2ppm,止水消毒40分鐘,
硫酸銅1/2000濃度洗浴30秒。福馬林1/4000洗溶60分鐘,敵百蟲50ppm40分鐘。在製作藥餌和進行消毒時,要特別仔細,藥量不夠不起作用,用藥過量易會造成死魚危險,所以在稱量時一定要準確,並嚴格按說明添加,在用消毒劑時,水的體積一定要量準確,時間掌握好,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研究報告
PNAS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分析魚類細胞磁性特徵(虹鱒魚)
作者:Michael Winklhofer 來源:PNAS 發布時間:2012-7-26 13:36:02
虹鱒魚的磁場細胞中,磁性微粒緊鄰細胞膜,而非細胞核。圖片來源:H. Cadiou
在大海里暢遊三年時間,離家300公里之遙,虹鱒魚依然能徑直地回到它最初的孵化地。通常,虹鱒魚跟隨著溪流游弋,並且鮮少出現方向錯誤。
之前的研究顯示,很多種類的魚和候鳥能夠察覺磁場強度的不同。科學家認為這種能力的關鍵在於磁鐵礦(為所有礦產中磁性最強的),他們發現磁鐵嵌在一些鳥和魚的組織中。但是科學家一直未能分離出單個含有磁性物質的細胞。
由於這些磁場細胞數量極少,並且彼此距離較遠——如果它們聚集在一起,可能會彼此影響磁性,因此很難分離。研究人員表示,假如有一個組織中含有這種磁場細胞,那磁場細胞所占的比例很可能不到萬分之一。
為將磁場細胞分離出來,Winklhofer和同事們在顯微鏡下放置了懸浮的虹鱒魚細胞,顯微鏡上也裝置了磁鐵。研究人員認為,這樣一來,所有含有磁性的細胞將會慢慢圍繞磁鐵旋轉。用這種方法,研究人員從虹鱒魚的鼻部分離出了磁場細胞。在每個虹鱒魚的嗅覺組織中,他們發現有1到4個細胞圍繞旋轉磁場轉動。並且,在每個細胞中,磁性微粒緊挨著細胞膜。
該研究成果線上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報告稱,每個細胞的磁力比研究人員預想的大上百倍。這暗示,魚類不僅有能力覺察基本方向,而且其對磁場強度的感知能力能給它們提供更為精確的經緯度信息。(
中國科學報 唐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