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植物(醫藥學術語)

藥用植物(醫藥學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藥用植物,是指醫學上用於防病、治病的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供藥用或作為製藥工業的原料。廣義而言,可包括用作營養劑、某些嗜好品、調味品、色素添加劑,及農藥和獸醫用藥的植物資源。藥用植物種類繁多,其藥用部分各不相同,全部入藥的,如:益母草、夏枯草等;部分入藥的,如:人參、曼陀羅、原珍向天果、射干、桔梗、滿山紅等;需提煉後入藥的,如:金雞納霜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藥用植物
  • 作用:防病、治病
  • 例如:益母草、夏枯草
  • 史載:《詩經》和《山海經
歷史沿革,《藥用植物》郵票,藥物種類,種類數量,藥物分類,繁殖方式,栽培特點,化學成分,使用價值,盆景,藥用,發展趨勢,現存資源,

歷史沿革

中國是藥用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對藥用植物的發現、使用和栽培,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有關史料中曾有“伏羲嘗百藥”、“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記載。雖都屬於傳說,但說明藥用植物的發現和利用,是古代人類通過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逐漸積累經驗和知識的結果。到春秋戰國時,已有關於藥用植物的文字記載。《詩經》和《山海經》中記錄了50餘種藥用植物。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整理出來的《五十二病方》,是中國現存秦漢時代最古的醫方,其中記載的植物類藥有115種。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後,外國的藥用植物如紅花安石榴胡桃大蒜等也相繼傳到中國。歷代學者專門記載藥物的書籍稱為“本草”。約成書於秦漢之際的中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藥物365種,其中植物類藥就有252種。此後,著名的本草書籍有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唐代蘇敬等的《新修本草》、宋代唐慎微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以及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其中《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收集宋代以前的各家本草加以整理總結,收載植物類藥達1100餘種,有不少現已佚失的本草資料賴此得以保存。到明代,《本草綱目》收載的植物類藥已達1200多種。
人參人參
隨著醫藥學和農業的發展,藥用植物逐漸成為栽培植物。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中,已記述了地黃、紅花、吳茱萸等20餘種藥用植物的栽培方法。隋代太醫署下設“主藥”、“藥園師”等職務,專職掌管藥用植物的栽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當時已有《種植藥法》、《種神芝》等藥用植物栽培專書。到明代,《本草綱目》中載有栽培方法的藥用植物已發展到 180餘種。1949年後,對藥用植物資源進行了有計畫的調查研究、開發利用和引種栽培。在成分的測定、分離和提取以及藥理實驗方面也進行了大量工作。在此基礎上整理編寫出版了《中國藥用植物志》、《中藥志》、《藥材學》、《中藥大辭典》、《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等多種藥物專著,收載的藥用植物達5000多種,已栽培的有200多種。
鈴薰草鈴薰草
公元前1600年埃及的《紙本草》及其後印度的《壽命吠陀經》中,均有植物藥的記載。公元1815年後,德國學者出版了以植物藥為主的著作《生藥學》。日本本草學家岩崎常正的《本草圖譜》(1828),蒐集藥用植物2000多種。20世紀50~80年代,美國、聯邦德國、蘇聯、法國、日本等在藥用植物的資源調查、引種栽培、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分析、組織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

《藥用植物》郵票

1978年9月15日我國發行《藥用植物》郵票一套五枚,分別是:(1)人參 ,(2) 8分 曼佗羅 ,(3) 8分 射干 ,(4) 8分 桔梗 ,(5)55分 滿山紅。
《藥用植物》郵票《藥用植物》郵票

藥物種類

種類數量

世界已知植物約有 27 萬種。我國地域遼闊,從 寒溫帶直到熱帶,地形複雜,氣候多樣,是世界上植物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全國已知植物約有 25 700 種 ,其中很多植物具有藥用價值。20世紀80 年代 ,我國曾經進行過全面系統的資源調查 , 發現我國的藥用植物資源種類包括 383 科 ,2 309 屬 ,11 146 種 ,其中藻 、菌 、地衣類低等植物有 459 種 ,苔蘚、蕨類、種子植物類高等植物有 10 687 種。在這 些藥用植物中 ,臨床常用的植物藥材有 700 多種 ,其中 300 多種以人工栽培為主 ,傳統中藥材的 80 %為 野生資源。有些藥用植物為我國所特有 ,如人參、杜仲、銀杏等 。
滿山紅滿山紅

藥物分類

在中國古代,《神農本草經》把藥物按效用分為上、中、下三品。《神農本草經集注》中除沿用三品分類外,又創造了按藥物屬性分為草木部、果部、菜部、米谷部的方法。《本草綱目》中採用了自然屬性分類法,將所收藥物分為16綱60類,並以生理生態條件為依據,將草類藥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石草、苔類等。這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分類系統
曼陀羅花曼陀羅花
醫學上一般按藥物性能和藥理作用分類,中醫學常按藥物性能分為解表藥、清熱藥、祛風濕藥、理氣藥、補虛藥等類別;現代醫學常按藥理作用分為鎮靜藥、鎮痛藥、強心藥、抗癌藥等。藥用植物學按植物系統分類,則可反映藥用植物的親緣關係,以利形態解剖和成分等方面的研究。中藥鑑定學藥用植物栽培學常按藥用部分分類,分為根、根莖、皮、葉、花、果實、種子、全草等類,便於藥材特徵的鑑別和掌握其栽培特點。
1、開展藥用植物良種選育研究,為種子生產提供良種
藥用植物良種選育工作滯後是整個種子產業的核心問題。沒有良種,種子的標準化問題就無從談起。應鼓勵農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以及種子生產企業開展藥用植物良種選育工作,從種質資源的蒐集評價入手,採用混合選擇、集團選擇、個體選擇以及系統選育等常規育種方法,結合雜種優勢利用、不育系利用、輻射育種、航天誘變、倍性育種、分子育種等技術手段,迅速選育出一批相對純合的骨幹品種,為藥用植物種子產業升級提供品種依託。
2、開展種子加工、包裝和貯藏技術研究,實現標準化品牌化種子生產經營
加工技術的研發將顯著提高種子加工質量,為實現種子產品的標準化、規範化和品牌化奠定基礎,進而打造出一批以藥用植物種子品牌化經營為主業的龍頭企業,推進藥用植物種子產業化進程。
3、加強藥用植物種子生理生態研究工作,為種子質量標準制定提供技術支撐
開展藥用植物種子休眠、劣變、萌發等的生理生態研究,參照農作物種子標準,制定藥用植物種子生產技術規程、種子質量分級標準、種子檢驗規程等,通過種子標準化保證種子質量,提高優良品種質量。目前國家已啟動“中藥材種子種苗種植(養殖)標準平台” 研究項目,由全國多家單位參與實施100 種中藥材種子種苗標準化工程,藥用植物種子質量標準的技術支撐體系將逐步建立。
4、加強中藥材GAP 認證,建立專業化藥用植物種子生產基地
結合中藥材GAP 認證,嚴格考察種子生產基地。要按照集中連片、嚴格隔離的原則,建立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使種子生產專業化。避免頻繁更換繁育基地,而導致種子生產數量不穩、質量不佳的後果。要有計畫地對基地農戶進行種子法規和繁育知識的培訓,提高基地農戶的繁種水平。同時加強監督和檢驗工作,保證種子生產規範化和標準化。
5、明確管理主體,健全法規,完善藥用植物種子管理機構
政府主管部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管理主體,把藥用植物種子管理納入到國家種子管理體系中,完善各地種子管理部門職能。在《種子法》和各種中藥法規的基礎上,一方面,建立藥用植物新品種審定或認定機制,為藥用植物新品種選育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來約束藥用植物種子經營行為,為藥用植物種子管理嚴格執法提供依據。

繁殖方式

藥用植物的繁殖方式多樣,除種子繁殖外,還用分根、扦插、壓條、嫁接等方法進行營養繁殖,或用孢子繁殖。
太歲又稱肉靈芝,是粘菌複合體,屬菌科生物,自然界發現極少,“肉靈芝”既然是一種粘菌,它就是一個活體,靠水生活,所以放在水中不會腐爛,也不會變質。同時,這種粘菌活性很強,主要靠孢子、菌絲繁殖,其再生能力也很強,可以隨意切割,都能再生。李兆蘭教授告訴記者,這種粘菌一旦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環境,就會進入休眠期,即使不給它水分,也不會輕易死亡,一旦處在適合它生活的環境,它就會醒來,繼續生長。當然,這種粘菌體並不是說就不會死,比如水煮、火燒等,超過了這種粘菌的生命極限,它還是會死亡的。太歲生活於土壤中,生命力極強,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細菌複合體。也就是說處於生命演化的一個岔道口上,左拐就會發展到植物界,右拐就會向動物界發展,原地不動就變成了像蘑菇靈芝一樣的真菌類。屬於“特大型罕見粘菌複合體”,既有原生生物的特點,也有真菌的特點,是活的生物體,世界罕見。太歲這種“粘菌複合體”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體標本
太歲太歲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類,稱其為“本經上品”,並將芫分為五類,其中對“肉芫”是這樣描述的:“肉芫狀如肉,附於大石,頭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黃者如紫金。”同時,《本草綱目》“芫”類條目中還列舉了幾部以“芫”為主的藥方,說明“芫”類對一些疑難病症有特殊療效,其共同特點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古籍《山海經》稱“太歲”為“視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盡,尋復更生”。由於上述生物的發現不多,因此現代科學對上述所謂“肉靈芝”之類的生物尚在初級研究階段。

栽培特點

藥用植物的栽培對環境條件要求嚴格。氣候和土壤是影響藥用植物生長發育的主要環境條件。各種藥用植物對光照、溫度、水分、空氣、等氣候因子及土壤條件的要求不同。如薄荷喜陽光充足,蓓蕾開花期天氣晴朗,可提高含油量;檳榔、古柯、胡椒在高溫多濕的地區才能開花結實;澤瀉、菖莆要求低洼濕地才能生長;麻黃、甘草、蘆薈的抗旱力強,多分布於乾燥地區;麥冬和寧夏枸杞喜鹼性土壤,厚朴和梔子喜酸性土壤;以根及地下莖入藥的種類,宜在肥沃疏鬆的砂壤土或壤土中種植等。因此,不少藥用植物只能分布在一定的地區,如人參產于吉林,三七產於廣西、雲南等,這些產區的產品質量好、產量高,用於臨床療效也好。在擴大生產進行引種馴化時,新引種地的環境條件與原產地差異不大易於獲得成功;如差異大則須通過逐步馴化的方法。在中國各省區間引種及野生變家種成功的有地黃、紅花、薏苡、天麻、桔梗、丹參等百餘種;從國外引種成功的有顛茄、洋地黃、番紅花、檳榔、金雞納樹等數十種。
七葉樹七葉樹
藥用植物的栽培特點主要表現在:①栽培季節性強。大多數種類的栽種期只有半個月至一個月左右,川芎、黃連等栽種期只有幾天到半個月。②田間管理要求精細。如人參、三七、黃連需搭蔭棚調節陽光,忍冬、五味子等需整枝修剪。③須適時採收。如黃連需生長5~6年後採收、草麻黃生長8~9月後採收的有效成分含量高,紅花開花時花冠由黃色變紅色時採收的質量最佳。此外,藥用真菌類植物如銀耳、茯苓、靈芝等,還要求特殊的培養方法和操作技術。
一年生苗木最好在春季進行移栽,以後每隔1年栽1次。移栽時樹穴要深,施足基肥。小苗期為防日灼需適當遮陽。生長過程中,不需要修剪整形。天氣乾旱時,應注意多澆水。成年樹每年冬季落葉後應開溝施肥,以利翌年多發枝葉,多開花。幼苗喜濕潤,喜肥。小苗移植的株行距可視苗木在圃地留床的時間而定,留床時間長的株行距可以大一些,一般為1.5m×1.5m。小苗移植和大苗移栽前都應施足基肥,七葉樹一般在土壤融化解凍後苗木抽芽前或者秋季落葉後至土壤封凍前移植最佳。大苗移植前需疏枝,疏去樹冠過密枝、疊合枝、交織枝、病枯枝、短截折損枝,疏枝量約三分之一,必要時為減少蒸發量,需摘除部分葉片。

化學成分

植物的化學成分較複雜,有些成分是植物所共有的,如纖維素、蛋白質、油脂、澱粉、糖類、色素等;有些成分僅是某些植物所特有的,如生物鹼類、甙類、揮髮油、有機酸、鞣質等。
各類化學成分均具有一定的特性,一般可由藥材的外觀、色、嗅、味等作為初步檢查判斷的手段之一。如藥材樣品折斷後,斷面不油點或擠壓後有油跡者,多含油脂或揮髮油;有粉層的多含澱粉、糖類;嗅之有特殊氣味者,大多含有揮髮油、香豆精、內酯;有甜奈者多含糖類;味若者大多含生物鹼、甙類、苦味質;味酸者含有有機酸;味澀者多含有鞣質等等。 藥用植物多樣性
藥用植物所含有效化學成分十分複雜,主要有:
生物鹼。是一類複雜的含氮有機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和醫療效果。如麻黃中含有治療哮喘的麻黃鹼、莨菪中含有解痙鎮痛作用的莨菪鹼等。
②苷類又稱配糖體。由糖和非糖物質結合而成。苷的共性在糖的部分,不同類型的苷元有不同的生理活性,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洋地黃葉中含有強心作用的強心苷,人參中含有補氣、生津、安神作用的人參皂苷等。
射干射干
③揮髮油。又稱精油,是具有香氣和揮發性的油狀液體,由多種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具有生理活性,在醫療上有多方面的作用,如止咳、平喘、發汗、解表、祛痰、驅風、鎮痛、抗菌等。藥用植物中揮髮油含量較為豐富的有側柏、厚朴、辛夷、樟樹、肉桂吳茱萸、白芷、川芎、當歸、薄荷等。
單寧(鞣質)。多元酚類的混合物。存在於多種植物中,特別是在楊柳科、殼斗科、蓼科、薔薇科、豆科、桃金孃科和茜草科植物中含量較多。藥用植物鹽膚木上所生的蟲癭藥材稱五倍子,含有五倍子鞣質,具收斂、止瀉、止汗作用。
⑤其他成分。如糖類、胺基酸、蛋白質、酶、有機酸、油脂、蠟、樹脂、色素、無機物等,各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其中很多是臨床上的重要藥物。

使用價值

以靈芝為例,其使用價值包括觀賞價值及藥用價值。

盆景

新試種的段木靈芝長勢喜人,走進大棚,大片成形的靈芝撲面而來,靈芝表面還泛著淡淡的光澤。據負責人羅培娟介紹,2012年她種了7畝大棚靈芝,其中就種了近3畝的段木靈芝用來栽培製作盆景。
“如意的原型就是靈芝,靈芝還會散發孢子粉,放在室內也有保健的作用。”羅培娟告訴記者,靈芝盆景上市後吸引了不少收藏愛好者前來觀看、購買。2012年,靈芝盆景每盆的市場價位在500-1000元之間,造型特異的可達上萬元。

藥用

性甘,平,無毒。有效成分:靈芝多糖,胺基酸等,補腎益肝,補脾潤肺。現代藥理學表明:具有抗菌,抗結核,抗疲勞,抗衰老,降血糖和降血壓,最近的研究表明,它還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PQQ(吡咯喹啉醌),一種氧化還原酶輔基,降低血清膽紅素,谷丙轉氨酶水平,保持肝功能正常進行,有效防治肝損傷,雙向調節因自由基過多而造成的機體損害和引發各種疾病,能促進神經因子合成,治療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升高白細胞和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

發展趨勢

藥用植物在醫藥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將進一步受到重視。植物化學分類方法的進一步套用有利於尋找和擴大藥用植物的新資源。在現有人工選種和雜交育種的基礎上,單倍體、多倍體、細胞雜交、輻射等育種方法將在培育新品種方面起更大作用。組織培養為藥用植物的工業化生產提供了新的途徑,並可作為新的生物活性物質的來源。
此外,藥理篩選與植物化學相結合的方法的套用,將為研究不同藥用植物類群在成分和療效方面的差異,以及擴大範圍尋找有效藥物、探求藥用植物內在質量和進行藥用植物綜合研究等開闢新的領域。

現存資源

2013年1月30日,雲南省中醫藥界學會舉行的“國家科技進步獎”慶功會上獲悉,由雲南省藥物研究所主持的“低緯高原地區天然藥物資源野外調查與研究開發”項目組通過長期調查研究,發現新藥用植物資源451種。
“低緯高原地區天然藥物資源野外調查與研究開發”項目組經過近40年時間,行程80餘萬公里的調查研究,採集標本11082種80378份,準確鑑定354科1534屬,4012種天然藥物,翻譯民族語言文字藥名5567個,收集附方5816首,確證藥物基原1679種,並發現新藥用植物資源451種,新分布藥用植物93種,創製出9個新藥。雲南省藥物研究所所長朱兆雲稱,包括發現新藥用植物資源在內的“低緯高原地區天然藥物資源野外調查與研究開發”項目為雲南中醫藥資源的保護開發,創新研究創造了重要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