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簡介,收錄情況,獲獎情況,讀者對象,報導內容,主要欄目,投稿須知,簡介,起源與發展,發展簡史,傳統醫學,古希臘醫學,醫學發展史,研究對象,診斷方法,醫學實驗,精神病學,行為醫學,涉及因素,相關內容,臨床醫學,群體醫學,基礎醫學,模式,分支學科,綜合趨勢,
期刊簡介
收錄情況
現代醫學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即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多年來,該刊一直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天元數據網》全文收錄,同時被《中國藥學文摘》、《中國醫學文摘》各分冊收錄。
獲獎情況
1999年榮獲第三屆江蘇省優秀期刊獎,2000年在首屆《CAJ-CD規範》執行評優活動中獲“執行優秀獎”。
讀者對象
《現代醫學》是一本綜合性醫學刊物,以中高級衛生工作者為主要讀者對象。
報導內容
主要報導醫療衛生工作者在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影像醫學等方面的先進經驗、科研成果以及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基礎醫學研究。
主要欄目
設有專家論壇、論著、經驗交流、臨床病例討論、綜述、個案報導、誤診誤治、中醫中藥等欄目。
投稿須知
1.1 來稿請使用線上投稿系統,不接收紙質稿件。
1.2 來稿必須提供第一作者所在單位介紹信(可以使用彩色掃描件,也可以單獨郵寄),以證明來稿內容真實、可公開發表,作者署名真實、無爭議,無專利爭議,無泄密,無一稿兩投或多投;同時請支付稿件審理費50元(約稿除外)。文章第一作者非通信作者的,必須提供通信作者姓名和聯繫方式(E-mail),並經通信作者認可。
1.3 來稿如系基金資助課題所產生的論文,請在文稿首頁左下角註明課題名稱及編號,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No:30930051)”,這樣,作者將享受我編輯部制定的“減、免版面費,優先安排發表,稿酬從優”等優惠政策。
1.4 文稿內容應包括題名(一般不超過20個字,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具體到科室)、所在城市、郵政編碼、中文摘要、3~6個關鍵字、正文(應論點明確、資料準確可靠、文字精煉)及參考文獻。超過3 000字的論著請提供與中文對應的英文題名、作者姓名、作者單位、所在城市、郵政編碼、摘要及關鍵字。如系臨床研究論文請提供“知情同意書”證明。務請在文稿首頁右上角註明第一作者詳細有效的聯繫方式(包括辦公電話、手機號碼、電子信箱等),在首頁地腳註明第一作者的出生年份、性別、民族、籍貫(省、市或縣)、職稱、學位(何專業)、研究方向和E-mail,並註明通信作者的姓名及E-mail等。
簡介
起源與發展
現代醫學,基本上是在近一二百年形成的,如果溯源求本,應該說它脫胎於古代醫術。醫術重在實踐,它的分科反映技藝的分工,不同專業人員承襲不同的專業技藝。今日的內外科之分就是本著這種精神,熟悉使用藥物的和精通手術操作的人分別處理不同的醫學問題。在醫學科學化的過程中,學科傾向於按研究對象來劃分,內科下再分為心血管、呼吸和胃腸等科。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科相互交叉滲透,又呈現重新組合的趨勢,出現如性醫學和腫瘤醫學這樣跨學科的研究領域。
發展簡史
人類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社會實踐,在文明古國中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人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的系統總結便形成醫學。醫學的發展分為古代醫學而延續至今的特稱為
傳統醫學,大眾所說的
西醫其實指的是近現代醫學,因而西醫不同於西方古代醫學或歐洲傳統醫學,它是以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體系,一般稱之為生物-醫學模式,20世紀歐美又發展了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或稱之
綜合醫學模式,後基因組時代的
系統生物學興起,又誕生了
系統生物醫學或稱之
系統醫學在全球迅速發展了起來,將成為繼傳統醫學之後的現代醫學。
傳統醫學
在古代醫學中,古中國醫學、古埃及醫學和古印度醫學都曾輝煌一時,但綿延至今而且影響仍在擴大的卻只有中國傳統醫學。中國傳統醫學建立在中國各民族醫療實踐的廣闊基礎上,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還和希臘-阿拉伯醫學以及印度醫學有過交流。
古希臘醫學
古代醫學中另一個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部分是古希臘醫學。在一定意義上講,羅馬醫學和中世紀阿拉伯醫學都是它的延續,而現代醫學則是對它揚棄的結果。
古希臘以
希波克拉底為代表的學派拋棄神學解釋,而力求在自然界和人體中尋求疾病的原因;這個學派重視臨床觀察,推崇預防,強調採取有助於機體自然愈復的措施。這些思想是現代臨床醫學的重要歷史根源,
希波克拉底誓詞中闡述的一些倫理學原則也仍為今日醫生所信奉。
另一方面,
亞歷山大學派的人體研究,則代表了早期的科學探索。但西方進入中世紀之後,迷信和封建窒息了包括醫學在內的學術的發展,新的探索往往被視為離經叛道,而傳統的東西,即便一再被實踐證明為謬誤,卻仍被奉為神聖,不容置疑,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
文藝復興時代。
14世紀首先出現在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不僅僅表示
古希臘文化的復興,實際上反映了更深刻的社會變革。工商貿易的發展動搖了封建和
神權的統治;人們擺脫神學的束縛後,思想得到解放;知識逐漸普及到廣大的世俗人群,過去受鄙視的工藝技術得到新興知識階層的關注。這一切為現代科學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在醫學領域中,先是科學觀察和實驗使人們開始對人體的結構和功能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繼而臨床觀察結合病人
屍體解剖所見,又把對疾病的理解置於人體
病理的基礎上,從此醫學進入科學化的時代。
醫學發展史
醫學包括許多科學門類,它們的共同之處都是為人類醫療保健服務。醫學的範圍還在不斷擴大,一切有助於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知識和技術,都會成為醫學的內容。然而作為醫學的核心,還是分別以個體和群體為對象的臨床醫學和群體醫學。
醫學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是基礎醫學,它包括研究人體的結構、功能、遺傳和發育的一些學科,以及研究病原體、免疫及病理過程、
藥物作用等內容的一些學科。基礎醫學也是一般生命科學的組成部分,正是基礎醫學近年取得的飛躍發展,帶動了整個醫學的闊步前進。
從根本上講,廣大人群的健康幸福是一切社會實踐的終極目的,而人群的健康同時又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必要保證。所以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醫學,而一個國家的醫學發展水平也被視為衡量這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
研究對象
醫學是古老的學術領域,但它的科學化卻起步得很晚。時至今日,同數理化等精確科學比較起來,臨床醫學還常常被視為是實用技藝而非嚴密科學,或至多是“軟科學”。
診斷方法
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正常和異常的分界是模糊的,特別是主觀感覺。比如說,疲勞感的正常上限在什麼地方,到什麼程度才可以肯定為病態,就很難回答。於是現代醫學力求尋找客觀的指標,現在的種種化驗和特殊檢查都屬這方面的努力。
一種病和另一種病之間的界線常常也很模糊。同一種症狀可能源於多種疾病,而患同一疾病的人的症狀卻可能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在古代,許多種感染性疾病就因為區分不開,而被籠統稱為“熱病”。
微生物學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檢驗方法,但這些方法也頗有問題。有些方法比較靈敏但特異性卻不高,也就是說一部分沒有患這種病的人也當成患這種病了;有的方法的特異性雖高卻不靈敏,以致一部分有病的人未被發現(假陰性)。靈敏性和特異性很難兩全。
自然現象的變異度隨物質結構的複雜程度而增加。一般說,化學現象比
物理現象的變異度大,而
生命現象的變異度則更大。醫學的對象是人,是人的異常現象,包括體質和心理兩方面,變異度自然就更大了。
影響疾病的表現和演變的因素很多,同一類致病因素間也有質的區分,每個人接受的致病因素的量不同,每個人的反應性也不同,疾病的表現當然也就不同了。而到了治療階段,致病因素和具體病人對藥物的反應又有不同,治療的結局自然存在差異。
在古代,沒有現在這樣的特異診斷方法,可能需要長期追隨觀察一個病人直到終局,才能得出一個比較肯定的結論。那時,理解一種疾病要對大量病人進行觀察;要從同種病人中找出共性,還要對比他種疾病以明確本病的個性。到了現代,診斷的方法增多了,方法的特異性也比較高,特別是因為有統計方法幫助我們設計和分析實驗,我們可以很快得出明確的結論。
醫學實驗
同物理、化學實驗不同,醫學實驗由於大量無關因子無法一一控制,及倫理學上的因素,目前的研究主要依靠對照組的設定來顯示實驗因子的效應。現在已為此研究出多種有效的設計方案和分析方法。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醫學正在由“軟”的技藝發展為“硬”的科學。
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對人是不能隨意進行實驗的,這是醫學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在迷信靈魂存在的時代,屍體解剖也是禁止的。後來屍解解禁了,但要研究活體的功能還是受到限制的,於是醫學家轉而研究動物,特別是與人較為接近的哺乳動物。
動物同人之間雖然存在種屬差異,但基本的生命過程相同,因此動物實驗提供了大量的生理學知識。早期的動物實驗沒有止痛、抗感染和維持生命的種種措施,取得的資料常只是垂死
狀態的反映。隨著技術的進步,對動物已能在接近生理狀態的情況下進行實驗了。因為人類的許多疾病在動物身上不存在,這時可以用人工方法在動物身上可以製造出類似病態(病理模型),用這種病理模型做實驗,其結果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適用於人體,還要另行驗證。
事實上,醫學的進展畢竟離不開人身實驗,自古至今一切療法都是人身實驗的產物。古代創製新藥的
醫家確信某種藥物對病體有益無害或益遠大於害,就在病人身上試用,被認為有效就留傳下來。後人接著使用,其實也帶有實驗性質,因為個別人可能出現異乎尋常的反應,所謂根據具體反應來調整劑量的作法就是實驗的過程。這裡的關鍵在於確保無害或益遠大於害。
現代醫學把這種實驗過程納入科學規範。仍以藥物實驗為例,就是把動物實驗和臨床的人身實驗結合起來現代新藥不外來自兩個途徑:天然產物的篩選和已知藥物的化學改造。
當發現有治療功效苗頭的藥物後,首先是用狗鼠之類哺乳動物進行實驗,明確其藥效範圍和毒性情況。測出能引起不良反應的最低劑量,取其百分之一或稍大些的劑量作為在人體測試的首次劑量。一般在作過急性和亞急性實驗之後就可以在少數正常人身上進行實驗,確定藥效與劑量的關係,研究藥物在人體內吸收、利用和代謝的情況。然後再到病人中做實驗,人數可由幾十直到過百。
精神病學
病人有活的思想和
情緒;病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許多種疾病就是不良行為習慣或惡劣社會條件造成的後果;醫生診治病人的過程也是一個心理交流和社會交往的過程,這一切構成醫學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說,疾病不僅有
生物基礎,另外還有心理、行為和社會等方面的原因。
疾病常給病人造成一些心理反應,如抑鬱、焦慮和煩躁,這會影響病人對症狀的描述和對治療的反應。體質的原因還可以造成精神上的症狀,反過來說,心理的原因也可以致病。精神障礙的發作就常因某種精神刺激而引起。
精神病學在醫學中一直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大部分精神障礙中找不出特異性原因和明確的病理改變,而症狀本身又模糊多變,再加上精神症狀與正常心理之間是漸變過渡,以致連發病的時間都難以確定。20世紀上半葉流行的解釋,如弗洛伊德學說,其中頗多思辨臆測的成分,因而許多學者視
精神病學為不成熟的科學。
到了20世紀下半葉,這種情況起了變化。一方面是發現了一些有效的
精神作用藥物,能夠控制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主要精神病的症狀。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藥物的作用與腦內固有的神經遞質有關,這反過來說明這些病有其生物學基礎,可能是神經遞質的代射發生障礙。
另一方面,有些學者用心理量表等方法對精神病的表現作定量分析,在診斷分類上強調對精神現象的客觀描述,而排除主觀的“理論”解釋。其成果是制定出《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這樣比較客觀的診斷
分類系統,有利於臨床和科研工作的開展。
內科疾病也有心理因素。臨床觀察表明,精神刺激可以加重或誘發高血壓、
消化性潰瘍、
哮喘、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疾病。實驗證明,情緒可通過植物神經影響內臟活動。因此有人提出心身性疾病的概念。目前對於心理因素能否獨立地引起這些內臟疾病還有爭議,但心理因素的部分作用則是可以肯定的。
行為醫學
在現代社會中,生活和工作的節奏不斷加速,各種矛盾和壓力給現代人帶來越來越沉重的精神負荷。研究表明,很多疾病同適應不良性的行為有關,由此引發出一門眼界更寬廣的新學科——
行為醫學。它力求從矯正行為入手來解決醫學問題。
醫學統計顯示,隨著社會的富裕、公共衛生的改善以及疫苗和抗感染藥物的不斷湧現,感染性疾病的比重大幅度地下降,而冠心病、癌症、中風和創傷等成為致死的主要原因。這些疾病和個人的生活方式有密切關係。例如高膽固醇飲食同
動脈粥樣硬化、吸菸同肺癌、飲酒同交通事故和暴力損傷之間都顯示有高度相關。矯正這些行為就成為行為醫學要著手解決的一個主題。
20世紀中葉以來,生物醫學的光輝成就吸引了社會的注意力。在
醫學教育中,生物醫學占用了主要的學時,造成新一代醫生對心理、行為和社會等方面的相對忽視和無知。臨床訓練過分專業技藝化,病人在醫生的眼目中變得有若待修理的機器。在醫院裡,病人像在工廠傳送帶上的工件一樣,在各科室間輪轉。
大夫在診斷上一味依賴化驗和特殊檢查,在治療上只在個人專業範圍內考慮,治病不治人。這種偏向引起了醫學界的警覺,首先由精神科醫生在1977年提出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得到醫學界的普遍贊同。
現在許多醫學院校增添了心理學、行為科學和社會學方面的課程,加強了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訓練。40年代出現的臨床社會工作和50~60年代出現的會診聯絡精神病學,一直致力在社會和心理方面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目前也受到更大的重視。
涉及因素
由上述可以看出,醫學涉及多層次和多因素,而且其中許多因素是難以客觀定量測查的(如心理因素),另一些因素(社會因素)則要求大範圍長時間的調查,這就造成研究上的困難。此外還有一個情況更是臨床研究所特有的,就是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係(
醫患關係)。他們之間是人與人的關係,這種關係會影響醫生對病人的理解,也會影響治療和諮詢的效果。
一般說,醫生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深厚的同情心,醫生自己可能也得過類似的疾病,他能“投入”到對象中去,能設身處地去理解病人的感受。他能取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感到溫暖和安慰而願意同他合作。但在作臨床判斷和決策時,他又要能“跳出”,能客觀而冷靜地思考和分析。在進行臨床研究時也需要這種“投入”和“跳出”的本領。
伴隨醫學研究而來的這許多複雜問題現在已得到初步的解決,在解決的過程中,醫學借鑑了心理學和社會學方法,這也說明多學科綜合研究的重要性。
相關內容
臨床醫學
臨床醫學主要以求診病人為對象,探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問題。雖然有時也承擔常人體檢工作,但並非主要任務。臨床醫學是傳統醫學的主體,也是現代醫學科學的核心。
古代以藥物為治療手段的部分,演化為今日的大內科。古代以手法操作為治療手段的部分,即今日大外科的前身,情況則比較複雜。這一部分大多以專項技藝的形式單獨出現,有的出現極早,如產婆助產;而有些技藝通常並無專業人員,如由理髮師兼拔牙、搓澡師兼按摩、木匠兼骨折和脫臼的復位等。但某些技術要求較高而且風險較大的技藝,如處理創傷、撥障(白內障)和取石(膀胱結石),則有賴於專業人員。這些技藝到了18~19世紀才逐漸演化為類似今日大外科的各分支。這時,各個學科才初具規模並各自形成一套系統的方法。
內科是大內科中最大的科。內科現在常按疾病侵犯的器官系統或病原體的類型分為心血管、呼吸、腎、胃腸、肝膽、血液、腫瘤、營養、代謝、內分泌、感染性疾病、寄生蟲病、免疫、風濕(結締組織)病等科。
兒科的許多疾病和內科是相同的,但在兒科,營養問題、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等較為突出。另一方面,新生兒的問題又同產婦密切相關。所以新出現的圍產醫學就是兒科和婦產科兩者之間的
邊緣學科,它的研究對象還包括未娩的胎兒。
皮膚科處理的疾病包括具有明顯皮膚表現的系統病,因而與內科和兒科都有重疊。梅毒可有複雜多變的皮膚表現,傳統上把性病(花柳病)和皮膚病合在一起,稱皮膚花柳科。
臨床神經學到19世紀末才有較大發展,才逐漸有醫院成立專科。精神病科的情況最為特殊。在古代,精神病人曾被視為鬼怪附體而受虐待或被驅逐,後又被視為社會不安定分子而被拘禁,直到19世紀才逐漸被當作病人對待,所以精神科形成也較晚。神經科和精神科一度合在一起,後精神科獨立出來並有很大的發展。此外還有
急症醫學,它是高技術的產物,專門負責處理危重病情,如
心肺功能衰竭等。
在大外科中,專門化的技藝常成為分科的基礎。一般外科經歷了由處理體表和四肢而逐漸深入到體腔的發展過程。腹部手術目前仍歸屬於普通外科,但顱腔和胸腔手術則分屬神經外科和胸部外科。其他歷史悠久的技藝分別演化為產科、口腔科、矯形科、泌尿科、眼科等。婦科是隨著外科技術的進步才獨立成科的。耳鼻喉科出現較晚,整形外科和血管外科出現則更晚。
在臨床醫學中,
護理學有著重要的位置,對病人身心的細緻護理是促進康復的必要保證,其中有技術也有科學。此外還有許多輔助診斷和治療的學科,如
醫學影像學、實驗室醫學、放射治療學、核醫學等部門。物理治療科也在擴大,並傾向融合於範圍更廣的
康復醫學。
從20世紀初特別是中葉以來,學科又有新的分化和組合,這些新學科常和原有學科並存。如醫學按對象的年齡和性別進一步分化和組合。在年齡方面,除了
兒科學外又出現了老年醫學、青春期醫學和畢生醫學。按年齡區分的學科分別側重於生命不同階段的特點,畢生醫學則著眼於從生到死連續發育的整個過程。在性別方面,出現了男科學,它包容原泌尿科中與
男性生殖系統有關的部分,而同廣義的婦科學(包括產科學)相對應。
此外還有不少學科的內容發生了質的變化。例如在過去一提到風濕一語,便會聯想到關節病,但現在的
風濕病學已擴大到一般的結締組織病了。而且由於許多結締組織病的發病涉及免疫機制,風濕病的研究以及診斷和治療都不可避免地要套用免疫學的方法,這樣就使風濕病學包含有大量免疫學的內容。
群體醫學
群體醫學以一定的社群為對象,研究人群的健康情況和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著重探討致病原因及相應的預防措施。這門學科脫胎於過去的公共衛生學。公共衛生學產生的背景是:都市化造成嚴重的衛生問題,醫學家進行調查並提出建議,最後市政部門著手改善衛生條件,包括興建衛生工程等。因而群體醫學有著濃厚的社會實踐性,同
衛生行政部門關係密切。
相對而言,臨床醫學曾被稱為治療醫學,而群體醫學則被稱為
預防醫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人們早就認識到預防的重要性。例如中國傳統醫學就是一直在強調“
治未病”。不僅如此,中醫的“既病防變”的提法早已預示了現代的預防概念。
現代的預防工作包括三個層次:初級預防指預防疾病的發生,也就是中醫的“未病先防”;二級預防著重於對疾病的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其目的是預防病程綿延,預防病情惡化,預防傳染病的波及他人以及預防併發症和後遺症,這相當於中醫的“既病防變”;
三級預防則著眼於康復,力求減輕疾病的不良後果,預防後遺症的發展。這後兩級預防實際上包含了治療的內容。由此看來,治療和預防兩者是互相交錯的,彼此存在著漸變過渡的關係,臨床醫學和群體醫學也只是各有側重而已。
流行學調查是群體醫學的主要
研究方法,探索致病因素從而制定預防措施是流行學的一個主要目的,這部分工作特稱為分析流行學。對於社會群體,在多數情況下是無法進行實驗的,只能依靠對照觀察。作為例外的是預防實驗和治療實驗,這兩類大規模的實驗現在做得比以前多了。
早期的群體醫學側重於感染性疾病,隨後才把視野擴大到其他疾病。目前連創傷、毒癮,甚至污染事件都在調查之列。在已有的成功事例中,吸菸同肺癌的關係是靠對照觀察查明的;而水源加氟能有效防齲則是用實驗法確定的。有很多資料說明,群體健康水平的提高主要應歸功於預防。目前的預防工作範圍很廣,包括
環境醫學和行為醫學的內容,由衛生工程、防污染工作直到健康教育。
此外,還有一些學科包含臨床醫學和群體醫學兩方面的內容。這是些研究特殊環境和特殊職業背景的醫學問題的學科,如工業醫學、軍事醫學、
航海醫學、航空醫學、
航天醫學等。
基礎醫學
在基礎醫學中,基於生物學的部分是核心,這包括以正常人體為對象的生物學科,其中傳統的學科有生物化學、細胞學、組織學、解剖學、生理學、免疫學、遺傳學和胚胎學等。20世紀50年代起,學科有新的分化和組合。新出現的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等的內容都比傳統學科廣得多,例如分子生物學就包括分子遺傳學和
分子免疫學的內容。
以異常人體為對象的生物學科主要有
病理形態學和病理生理學,目前常把一切疾病過程的研究都歸入病理生理學的範圍內。研究藥物作用機理的藥理學主要是探討藥物對人體的作用機理,它也是基礎醫學的傳統內容。
以群體為對象的生物學科主要是
醫學生態學,它把人、病原體,以及其他環境因子,統一放在環境大系統中加以考察。另一方面,以病原體、
媒介生物為對象的生物學科也是基礎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
病毒學、細菌學、真菌學、寄生蟲學和醫學節肢動物學等。
這裡舉出的是基礎醫學的主要學科,但基礎醫學的範圍並不是固定的,隨著醫學的需要和條件的成熟還會出現新的分支學科。
回顧現代醫學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以基礎醫學為主導的多學科綜合研究是現代醫學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個重要關鍵,這個經驗已受到現代化國家的重視。另一方面,在現代醫療實踐上也可以看出一個整體化發展的趨向。以現代化醫院為例,許多科系都設定了基礎研究室經驗證明,科研工作的開展提高了醫療服務的質量。醫院還承擔了越來越多的社會保健工作,正在逐漸變成一個群體醫學的工作基地,一個社區保健網的重要環節。
模式
醫學模式是對人類
健康與疾病的特點和本質的哲學概括,是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時期和醫學科學發展階段,認識和解決醫學遇見看問題的思考。古代主要是神明模式和
自然哲學模式。而現代醫學起源於
生物醫學模式,從純生物學角度研究宿主、環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動態平衡。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疾病譜的變化,人們逐漸認識到原有醫學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為現代醫學開拓了廣闊的空間,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拓展了醫學的境界。強調關心病人,關注社會,注重技術與服務的共同提高,這一點與傳統醫學在精神上有所接續,提示了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
醫學的進展越來越快,在職醫生也要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因而醫院不僅要承擔醫學院校學生的臨床培訓任務,還要組織醫生的繼續教育。於是現代化醫院就成了集治療、預防、科研和教學四項任務於一體的綜合性醫務單位。這種有分有合、分而再合的變化正反映了醫學發展的辯證法。
分支學科
醫藥學概述、醫學倫理學、社會醫學、流行學、急症醫學、法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超生醫學、航海醫學、航空航天醫學、
潛水醫學、精神病學
綜合趨勢
1979年
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破天荒地授予既不是醫學家,又不是生物學家的兩位科學家。一位是美國的物理學家科馬克(Cormack), 另一位是英國的電氣工程師杭斯菲爾德(Hounsfield)。他們發明了用電子計算機把X線穿透人體而造成的重疊在一起的影像展開技術,無創傷地取得了人體橫斷面的圖像。雖然這次授獎的發布時間破例地比往年延長1小時,但畢竟工程技術對醫學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 第一次得到諾貝爾獎金委員會這樣權威機構的公開承認。
現代醫學正不斷地吸收數、理、化、天、地、生的科技成就,作為發展自己的原動力。現代學科的交叉滲透,已經歷了三代:
第一代,邊緣學科:兩相鄰學科的交叉滲透,例如,物理與化學,綜合為物理化學;生物學與化學綜合為“生物化學”。
第二代,綜合學科:利用多學科的方法研究某一學科。例如:環境醫學、藥物流行病學、分子免疫學、分子藥理學等等。
第三代,橫斷學科: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滲透成的綜合學科,例如:醫學信息學。
在醫療衛生服務中,必須強調綜合性。例如惡性腫瘤的治療,需要多學科、多治療手段的配合,這一概念始於40~50年代,60年代以後臨床實踐經驗的積累使綜合治療的想法漸趨成熟。
追溯歷史,1894年美國 Halsted報導乳腺癌根治手術,主張局部大面積整塊切除 (en bloc)及區域淋巴結切除術,使當時術後復發率大幅度下降, 治癒率提高,後人確立了這一腫瘤根治性的手術方案,稱之為 Halsted原則。就在同一時期,放射線被發現。1895年 Roentgen 發現了X線,1898年 Curie 夫婦發現了鐳,1920年200KV 深部 X線治療機問世。放射線很快被套用於腫瘤患者的治療,在20世紀上半葉形成了外科加放療治療惡性腫瘤的局面。
50年代 60Co 治療機問世,60年代化學治療套用於腫瘤治療取得成功經驗,80年代在分子生物學基礎上闡明腫瘤的病因,明確腫瘤為免疫缺陷疾病,遂即出現生物反應調節劑治療(過繼性免疫療法)。同時,中醫中藥、激素、心理治療等的套用,提高了治癒率,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例如,橫紋肌肉瘤或成骨肉瘤,手術切除的生存率為 20%左右,到80年代綜合治療,生存率已達到70%。
綜合治療的阻力來自醫師們對綜合化趨勢缺乏認識,各科醫師有其科室局限性,總覺得本科治療手段是首選的,比其他手段要好。這是職業主觀或職業偏見。綜合治療的貫徹需要有關科室的了解和合作。正如1969年7月20 日美國阿波羅登月成功後,記者採訪宇宙局局長,他說:“這項偉大的成就,我的成功經驗歸結到一句話,就是不讓同一專業的人在同一桌上吃飯”。可見學科綜合化的重要性。
現代科學技術,正以不同學科的橫向綜合與交叉方式前進。各門學科相互聯繫,又相互滲透。一門學科新的生長點是在與相關學科的相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是以相關學科的發展為前提的,醫學的現代化也不能例外。
醫學所研究的人體生命活動及其疾病過程不僅存在生物運動、化學運動、還包括熱運動、聲運動、光運動、電運動、磁運動、力學運動等等,不僅需要各門基礎科學,而且也需要各種工程技術科學及套用科學對它進行廣泛的統一研究。儘管醫學和工程科學早期曾有過相關,但理工科和醫學的真正結合,始於20世紀60年代初,結果導致一門新邊緣科學-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 美國政府對此學科十分重視,NIH每年有35億美元以上的經費投資有關生物醫學工程的科學研究。其中90%用於院外主要是大學使用。英、日、德、法在這方面花的力量也相當大。其結果不僅使醫學現代化的面目為之一新,而且也為工程技術的發展提供豐富的營養,並且直接導致了一門新興的產業-健康工業的長足發展。
80年代末隨著基因組測序數據迅猛增加而逐漸興起的一門新的學科領域-生物信息學。其核心是基因組信息學。它包含著基因組信息的獲取、處理、存儲、分配和解釋。揭示人類及重要動植物種類的基因的信息,繼而開展生物大分子結構模擬和藥物設計,是當今國際上正在迅速發展的自然科學領域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不僅對認識生物體和生物信息的起源、遺傳、發育與進化的本質有重要意義,而且將為人類疾病的診治開闢全新的途徑,還可為動植物的物種改良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因此,在一定意義上,生物信息學橫跨了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及至開發研究諸科學層面。它是基於生物學與數學、物理學、化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發展而成的一個嶄新學科。
目前,發展迅猛的生物信息學正面臨這樣的態勢:整個人類基因組測序可能提前5年完成,因而對“解讀”的要求越來越迫切; 基因組相關資料庫及電子網路技術高度發達,使得世界各國科學家都能及時得到待分析的資料與數據,也就是就,理論研究的基本條件對所有國家的學者是相近的;占基因組95%左右的廢棄DNA信息的運作規律尚未有突破性認識,等待著科學家去研究;蛋白質工程和藥物開發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