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所說的“西醫”,通常是指“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起源於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它是在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的學者否定並摒棄了古希臘醫學之後,以解剖生理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為基礎學科所發展出來的一門全新的醫學體系,而且這一門全新的醫學體系就是現今中國人常說的“西醫”。近代和現代西醫學在近代時期的中國被稱為新醫,與舊醫(中醫)相對立。
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以解剖生理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為基礎學科;中醫學則以藏象生理學、經絡腧穴學作為基礎學科。
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中的診斷技術更多的是藉助先進的醫療儀器設備和實驗室做出對疾病準確的診斷。醫生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通過視診、觸診、叩診、聽診、嗅診等方法或藉助聽診器、叩診錘、血壓計、體溫表等簡單的工具對病人進行全面、系統的檢查來診斷患者的疾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醫
- 外文名:Western medicine
- 含義: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
- 傳入中國:明末清初
起源,發展概述,傳入中國,初期傳入,廣州情況,上海情況,香港情況,其他地區,現代西醫的基礎學科,診斷與治療,西醫的診斷,西醫的治療,脈診和舌診,西醫的脈診,西醫的舌診,西醫綜合,
起源
在人類歷史的早期,醫學是以哲學形式出現的。人類在對自身身體理解的基礎上,提出了各種各樣的醫學理論。古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起源於古希臘,它的奠基人是希波克拉底,古希臘醫學的“四體液學說”認為人體是由血液、粘液、黃膽液、黑膽液組成的,而且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繫的,身體中充滿了各種液體,這些液體的平衡是機體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它們的平衡與否反映在氣色、氣質和性情上;同時,古希臘醫學還強調心與身、人體與自然的相互聯繫,並非常重視保持健康,認為健康主要取決於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緒狀態、環境、飲食、鍛鍊、心態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響;古希臘醫學體系要求醫生應當特別重視研究每個病人個體健康的特殊性和獨特性,所以它關注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強調的是病人和醫生之間的主動合作。 到十七世紀時,“四體液學說”遭到了猛烈抨擊,因為它被認為是沒有任何物質基礎的空洞理論。從此以後,西方國家的學者就否定並摒棄了古希臘醫學,秉持正確的研究思想,採用正確的研究方法,在近代時期發展出了一門以解剖生理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為基礎學科的全新醫學體系,這門全新的醫學體系就是“近代和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也就是在當今全世界各國各民族正在發展的“西醫學”(中醫學則以藏象生理學、經絡腧穴學作為基礎學科)。
科學的進步使近代西方人認識到,大自然有著自己的運動規律,不能按人們的意願或者猜想來解釋,而是只能用機械理論並以幾何和數學語言來表述清楚。這種機械論的觀點大大推動了醫學的發展,人們開始認為機體的不適並不隨個體的不同而不同,實際上任何疾病都是由於機體內受到某種傷害而引起的,藥物和外科手術可以治癒或者緩解疾病。20世紀後期,“社會-心理-生物”綜合醫學模式的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興起,隨著系統生物學與系統生物技術的發展,21世紀伊始開始走向後基因組時代的系統醫學與個性化醫療衛生時代。
發展概述
關於現今中國人所說的西醫學,它的完整名稱是“近代和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它起源於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它是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的學者在否定並摒棄了古希臘醫學之後,所發展出來的一門以解剖生理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為基礎學科的全新的醫學體系;由於它起源於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因此我們習慣的稱為西醫。現代西醫在近代時期的中國被稱為新醫,與舊醫(中醫)相對立。
現代西醫學以解剖生理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為基礎學科;中醫學則以藏象生理學、經絡腧穴學作為基礎學科。
文藝復興以後,西方醫學開始了由經驗醫學向實驗醫學的轉變。1543年,維薩里發表《人體構造論》,建立了人體解剖學。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復活,又標誌著醫學新征途的開始。
17世紀實驗、量度的套用,使生命科學開始步入科學軌道,其標誌是哈維發現血液循環。隨著實驗的興起,出現了許多科學儀器,顯微鏡就是其中之一,顯微鏡把人們帶到一個新的認識水平。18世紀莫乾尼把對疾病的認識由症狀推到了器官,建立了病理解剖學,為研究疾病的生物學原因開闢了道路,此外,牛痘接種的發明,公共衛生和社會醫學的一些問題引起人們的重視。
到了19世紀中葉,德國病理學家微爾嘯(Virchow)倡導細胞病理學,將疾病的原因解釋為細胞形式和構造的改變。細胞病理學確認了疾病的微細物質基礎,充實和發展了形態病理學,開闢了病理學的新階段。19世紀下半葉巴斯德證明發酵及傳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國人科赫(Koch R.)發現霍亂弧菌、結核桿菌及炭疽桿菌等,並改進了培養細菌的方法和細菌染色方法,大多數主要致病菌在此時期內先後發現。巴斯德還用減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進行疫苗的研究,從而創立經典免疫學,以後,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國人梅契尼科夫(Mechnikovl I.)系統闡述了吞筮現象及某些傳染病的免疫現象。
在臨床醫學上,19世紀診斷學有了很大的進步,叩診法在臨床上推廣套用;雷奈克(Laennec R.)發明聽診器;許多臨床診斷輔助手段,如血壓測量、體溫測量、體腔鏡檢查都是在19世紀開始套用的。19世紀中葉以後,解剖學的發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無菌法的套用,對外科學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此外科學開始迅速發展。19世紀末期,體腔外科普遍發達,這樣許多臨床專業(如婦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進行內科處置外,外科方法也獲得重要地位。藥物學方面,19世紀初期,一些植物藥的有效成分先後被提取出來。到19世紀末合成阿斯匹林,其後各種藥物的合成精製不斷得到發展。
19世紀,預防醫學和保障健康的醫學對策已逐漸成為立法和行政的問題。勞動衛生學、營養和食品衛生學、學校衛生學相繼產生。19世紀末葉和20世紀初,衛生學中又劃分出社會衛生學,它的目的是研究人民的健康情況,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原因以及與它們鬥爭的方法。此外,英國南丁格爾(Nightingale F.)1860年創立護士學校,傳播其護理學思想,提高護理地位,使護理學成為一門科學。
傳入中國
初期傳入
明末清初,來華的傳教士把基督教帶到中國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近代科學和醫藥學。由於當時主要傳人的只是淺顯的解剖生理知識,而且西醫在臨床治療技術上並不優於中醫,故影響不大。西醫開始對中國醫學發生影響是在19世紀初,牛痘接種法以及西醫外科和眼科治療技術的傳入,隨著西醫傳入的擴大,近代西醫學的成就相繼引入中國,從而為西醫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原有的歷史進程和社會性質。鴉片戰爭後,教會醫院由沿海進入整個內地,幾十年間教會醫院在各地比比皆是,成為和教堂一樣引人注目的教會標誌。
廣州情況
廣州是近代中國最早與西方世界接觸的前沿,也是西方醫學最早輸入和最先繁榮的城市。早在1835年廣州就有了傳教士建立的第一所眼科醫院,1838年“中國醫學傳教協會”在廣州組成。鴉片戰爭後,1842年11月伯駕從美國回到廣州於舊址重開醫院,在1845年以前,教會醫院的外科切割手術都是在無麻醉下進行。1846年伯駕引入乙醚麻醉法在他的醫院第一次試用,使醫院在實施外科手術上有重大進步。同年10月,伯駕又從波士頓買到傑克遜(Jackson CT.)醫師研製的麻醉儀和一批乙醚,隨同附來的一封信介紹有使用這種儀器和藥物的方法。這種儀器的安全性顯然更好。時隔兩年伯駕很快又引進氯仿麻藥,1849年11月24日,他首次對一例膀胱結石病人用氯仿麻醉,結果十分成功。麻醉藥引入教會醫院,使教會醫生外科手術的選擇範圍大大擴展。以伯駕為代表的教會醫生在引進麻醉劑方面是迅速的。1846年美國醫生摩頓(Morton WTG.)首先使用乙醚拔牙。在英國1846年12月,倫敦外科醫生也開始套用乙醚於外科手術,1847年11月15日辛普森醫生在愛丁堡皇家醫院首先用氯仿於外科手術。這兩種麻醉藥為西醫外科發生根本性變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於教會醫生和他們本國教會組織保持著密切聯繫,使他們能即時地輸入一些新技術,為教會醫院在中國的發展保持技術優勢。1842年後廣州教會醫院的治療範圍逐漸擴大,眼病雖然是醫院的治療重點,但是疾病的種類已涉及到內外科、骨科、皮科和牙科方面,手術包括腫瘤、膀胱結石、乳腺疾病、壞死性骨骼切除等。
廣州眼科醫局是當時規模最大、影響也最大的教會醫院,除此之外還有幾個小診所。例如,1848年美國公理會鮑爾(Ball D.)醫生在城內公理會教堂里開有一個診所,1851年美國長老會醫生哈珀(Happer AP.)在廣州開辦惠濟診所。
五個口岸的教會醫院的根本宗旨當然是為了傳教,但同時它還發揮著另外一個作用,即給口岸上的外國商人、僑民和駐軍服務。譬如寧波舟山教會診所為駐紮舟山的英軍提供大量藥品。上海倫敦會醫院開創之初的主要經費都是向上海的英國僑民募捐的。
上海情況
英國傳教士洛克哈特開創了在上海建立教會醫院的歷史。他看到了上海作為華東沿海一個商業中心的重要性,於是停止舟山診所工作轉到上海。洛克哈特在1845年的醫院報告中說,他的醫院一年時間治療的病人達一萬餘人次,不僅有上海的居民,還有蘇州、松江等附近城鎮的患者。鑒於這種有利的形勢,1846年起他又計畫建立更大的醫院和購買更多的設備。1849年上海醫院開始用氯仿進行外科手術。
香港情況
1842年後香港變成英國殖民地香港有大量英國駐軍和外國商人,當內地發生戰爭時大部分傳教士和僑民便選擇香港作暫棲地,這個狹小的港島成為出入中國的重要門戶。港島因此變得擁擠,加之氣候炎熱和潮濕,經常流行瘧疾、痢疾和黃疸病。病人不僅有原島上的中國居民,還有英軍士兵。英軍艦船上的軍醫院無法適應病人大量增加的治療需要,軍醫院從船上搬到島上。1843年軍醫院全部遷入港島上一幢新建的樓房裡,同年,香港成立公共衛生和清潔委員會,1844年3月,香港頒布“維持香港殖民地秩序和清潔”的公告,1845年香港成立“中國內外科學會”,由英國海軍醫生塔克(Tocker A.)任會長,合信(Hobsen B.)任秘書,成員共7人。學會下面設一所圖書館,他們和內地教會醫生有密切的關係,定期召開醫學討論會,與內地醫生共同研究中國常見的流行病和中國植物藥物等問題。由塔克代表該醫學會提議在香港建立一所教會醫院和醫學校,教會醫院計畫很快得到實現,但關於香港醫學校的計畫後來因為經費來源出現了困難和香港內外科醫學會的悄灰解體沒有得到實施。
在學會直接組織下,1843年6月,香港第一個教會醫院落成。醫院的主要工作除門診部外還有可以容納40多人的病房。實際醫療工作是合信和另一個醫生承擔,同時經常有一些在港的外國醫生幫助,1848年初,倫敦會派赫希伯格來香港負責醫院工作,並於1848年3月20日在中國九龍增加一個診所。赫希伯格在香港工作到1853年後轉到廈門。合信培養的兩名中國青年參與眼科病的治療和手術工作。合信對醫學教育抱有濃厚的興趣,1844年他向香港內外科學會建議儘快發展香港醫學教育。他認為,可以首先組成一個6到10人的醫學班,前期講授物理、化學、生物學等課程,然後在醫院實習臨床科目和解剖示範。醫學會雖然批准了他的計畫,但在三年後,1847年當合信再次從英國回到香港時,他帶來的在國內籌集的經費遠遠不夠用於建立一個學校,加之香港醫學會的解散,合信構想建立香港醫學校的願望最終沒有實現。(後來香港出現的醫學校與合信無關)但是,1850年,合信卻在廣州發表出版中文書籍《全體新論》,合信希望這本醫學著作成為向中國人講授西方醫學有益的教材。《全體新論》有過幾次再版重印,一度成為為數不多的幾本中文標準醫學著作。
其他地區
寧波、廈門、福州三個同時新辟的口岸,傳教士當然不會放棄。這三個口岸醫藥傳教的情形與上海、廣州沒有根本區別,不過規模較小。1843年11月浸禮會的麥高恩(Macgowan DJ.)就在寧波城內商業區利用一個中國商人提供的房屋辦起診所,主要收治眼病患者。次年,美國長老會的麥卡特夫婦(McCartee DB.)到寧波傳教,在住宅里看病,他們在這裡收養中國女孩金韻梅並給予教育,然後送到美國紐約學習醫學,學成回國後一直為教會作醫療工作,是中國第一個在國外留學醫科的女醫生。1841年廈門被英軍占領。1842年6月,英國傳教士卡明(Cumming WH.)醫生在靠近廈門的鼓浪嶼開辦診所,1843年11月,美國長老會赫伯恩(Hepburn JC.)也來到鼓浪嶼在卡明的診所工作。但是,根據教會的指示,他們很快從鼓浪嶼轉到廈門市區內。1848年倫敦會醫生希斯洛普(Hyslop J.)到廈門開始醫藥傳教工作。1850年美國長老會揚(Young JH.)醫生到廈門開辦診所。1853年赫希伯爾格(Hirschberg HJ.)從香港來到廈門接替揚,直到1858年。福州教會更晚,1848年秋季,美以美會懷特(White MC.)首先到福州開診所,1851年威爾納(Wiley)來繼續這裡的工作直到1854年回國。1850年英國聖公會的韋爾頓到福州,在一個佛教廟宇辦診所到1856年。
現代西醫的基礎學科
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中的基礎學科分為:人體解剖學、人體生理學、人體細胞學、人體組織學、神經生理學、人體血液學、人體胚胎學、病理解剖學、病理生理學、醫學遺傳學、人體免疫學、醫學生物化學、醫學生物物理學、醫學生物力學、醫學細胞生物學、醫學分子生物學、醫學細菌學、醫學病毒學、醫學寄生蟲學、醫學心理學等等。
診斷與治療
西醫的診斷
1、 問診 用交談的方式,通過病人或知情人的敘述,了解病人的情況,作出初步診斷。
2、 體格檢查 醫生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通過視診、觸診、叩診、聽診、嗅診等方法或藉助聽診器、叩診錘、血壓計、體溫表等簡單的工具對病人進行全面、系統的檢查來診斷患者的疾病。3、 實驗室檢查 對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細胞取樣和組織標本等進行檢查來診斷患者的疾病。
5、醫學影像學的檢查 利用X線對各組織器官的穿透能力,使人體內部結構在螢光屏上或X片上顯出陰影進行觀察,從而了解疾病等情況的診斷方法。有些病變的部位和性質如顯示不清,套用計算機體層攝影技術(CT)和磁共振(MRI)檢查,就能作出更精確的診斷。
總之,西醫的診斷更多的是藉助先進的醫療儀器設備和實驗室做出對疾病準確的診斷。
西醫的治療
西醫對疾病的治療主要有西藥治療、手術治療,雷射治療和化療等。
脈診和舌診
西醫的脈診
西醫的脈診屬於西醫觸診範圍。西醫觸診脈搏時通常選擇兩側橈動脈,有時也檢查顳動脈、頸動脈、肱動脈股動脈或足背動脈。常見的異常脈搏有:
水沖脈:又稱陷落脈,檢查時緊握病人的手腕掌面並將其手臂逐漸伸直抬高過頭,感到脈搏驟起驟落,急促而有力,猶如潮水漲落,此是脈壓差增大所致。常見於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動脈導管未閉、嚴重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交替脈:指脈搏節律正常而現強弱交替變化的現象。是心肌損害的表現,由於左心室收縮力強弱交替所致,為左心衰竭、心肌嚴重損害的重要體徵之一,見於高血壓心臟病、急性心肌梗死和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等。
無脈:即脈搏消失,見於嚴重休克及多發性大動脈炎等。
脈短絀:指脈率少於心律者為脈短絀,常見於心臟期前收縮、心房顫動。
西醫的舌診
西醫的舌診屬於西醫視診範圍。西醫舌診主要通過觀察病人舌的表現來診斷一些疾病。
正常人的舌質呈粉紅色,大小厚薄適中,舌體柔軟,活動自如,舌面濕潤並覆蓋著一層薄白苔。若病人伸出舌頭時,不自主地偏斜,常見於舌下神經麻痹;若舌體震顫,常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若舌面乾燥嚴重者見於嚴重脫水。舌體增大,見於舌炎、血管神經性水腫;若長期增大,應考慮黏液性水腫、先天愚型和舌腫瘤。舌質淡紅;應考慮貧血或營養不良。舌質深紅;應考慮急性感染性疾病。舌質紫紅,應考慮心、肺功能不全。
常見舌體異常有:
草莓舌:舌乳頭腫脹,舌尖出現一些紅點紅點,向舌兩邊擴散,鮮紅如同草莓,主要見於猩紅熱、鏈球菌感染、葡萄球菌敗血症,長期發熱引起。也由維生素或鋅的缺乏易所致。
牛肉舌:表現為舌頭腫脹、疼痛、舌面絳紅如生牛肉,對熱、鹹、酸的食物特別敏感,經常出現舌部潰瘍、牙周炎、唇炎,這是煙酸缺乏的典型症狀,也見於惡性貧血患者。
地圖舌:又稱為遊走性舌炎、剝脫性舌炎,為絲狀乳頭剝脫形成的不規則的紅色光滑稍凹陷區,周邊為增厚的白色或黃色邊緣,形似地圖,少數患者有輕度燒灼及癢感。常見消化不良、腸道寄生蟲、維生素B族缺乏、貧血、胃腸功能紊亂;也與精神情緒不穩定,過度勞累、病灶感染有關。
黑毛舌:又稱黑舌,指舌質發黑,而且上面覆有黑色或黑褐色的毛。是由絲狀乳頭纏繞了黴菌絲,上皮細胞角化伸長所致。見於久病體弱或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的病人。也常見於吸菸、酗酒、不注意口腔衛生者。
裂紋舌:又名溝紋舌,舌面出現縱向裂紋,.常見於維生素B族缺乏的病人,也與消化系統不良有關。
舌苔也有一定診斷意義:
厚白苔:常見於感冒、急性炎症或感染性疾病的初期。
舌苔黃色:常見於嚴重感染(如流腦、乙腦、傷寒、白喉、肺炎、腹膜炎等)、高熱、脫水、黃疸、大量吸菸等。
舌苔發黑:常見於高熱、嚴重脫水的病人。
西醫綜合
西醫綜合是研究生入學考試(西醫)的一門必考科目,難度係數是所有考研科目中最大的,在2007年以前,滿分是150分,而全國的平均分是71.3分,2007年以後,滿分改為300分,2007年的全國西醫綜合平均分是123.6分,難度係數是所有學科門類的研究生考試中最大的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