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小杓鷸屬小型涉禽,它的嘴長而向下彎曲,呈肉紅色,前頭、頭頂和後頭黑褐色;眼上粗著的眉紋和中央冠紋淡黃色。頭側和頸黃灰色,散布暗褐色條紋。一條黑紋穿過眼到眼後。上體黑褐色,羽緣有沙黃色缺刻。下背、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色,有灰白色橫斑。飛羽、初級覆羽、小覆羽黑褐色;尾羽灰褐色,有黑褐色橫斑。頦和喉白色或沾土黃色。胸部充滿沙黃色,多褐色斑紋;腹部及尾下覆羽奶白色,或略沾黃色;脅具黑褐色橫斑。翼下覆羽、腋羽黃色,密布黑褐色細斑紋。雌雄羽色相同,雌性體型大些。亞成鳥通體更多土黃色雜斑;胸前的褐色條紋和脅的暗斑不顯著或者消失。
大小量度:體重108-250g;體長290-320mm;嘴峰41-51mm;翅171-196mm;尾62-79mm;跗蹠45-55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小杓鷸在繁殖期多棲息於亞高山森林及矮樹叢地帶,並喜歡在附近的湖邊、河岸、沼澤及草地上活動、覓食,也出現在開闊的火燒跡地和砍伐後的落葉松林地上。遷徙期間多在湖濱、河邊沙灘、海岸沼澤以及附近的農田、耕地和草原上活動。冬季則主要棲息在沿海附近的沼澤、濕地、草原、湖泊、河流與農田地帶。
生活習性
平常大多單獨或呈小群活動,但遷徙和越冬時也同其他鷸類集成較大的群體。在海邊每當潮水退後,它們就到被潮水淹沒過的灘涂上覓食,涉水於淺灘淤泥中,啄食昆蟲、昆蟲幼蟲、小魚、小蝦、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有時也吃藻類、草籽和植物種子。
叫聲:飛行或成群進食時發出嘰喳的“te-te-te”聲,告警時發出嘶啞的“chay-chay-chay”聲。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汶萊、中國、科科斯(基林)群島、關島、印度尼西亞、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蒙古、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泰國、東帝汶。
旅鳥:聖誕島、芬蘭、德國、香港、哈薩克斯坦、紐西蘭、挪威、塞席爾、新加坡、斯里蘭卡、英國、美國。
產地不確定:加拿大。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北部的內蒙古、黑龍江以及南部的福建、台灣、廣東等省區。小杓鷸繁殖於俄羅斯的東西伯利亞和蒙古,越冬在印度尼西亞至澳大利亞一帶。在中國為旅鳥,只是春季於4-5月,秋季於9-10月在遷徙時途經中國境內,多見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河北、山東往南直到廣東、福建、香港和台灣。不過也有繁殖於寧夏和內蒙古的報告。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6-7月,在西伯利亞的亞高山森林、灌叢地帶集群營巢。大多選擇林緣或火燒過後的開闊林地中,置巢於地上凹陷處或樹旁,也置於水邊或沼澤地邊的乾蘆葦地上的凹坑內。巢內墊有枯草,每窩產卵3-4枚,卵的顏色為綠色或橄欖皮黃色,其上被有褐色或石板灰色的斑點。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