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有儲量

保有儲量

保有儲量是地質採礦學名詞,指探明儲量減去動用儲量所剩餘的儲量,即探明的礦產儲量,到統計上報之日為止,扣除出礦量和損失礦量,礦床還擁有的實際儲量。它是礦產儲量平衡表中重要的一項儲量,可作為礦山企業擴大生產能力、編制採掘設計的依據,亦可作為上級機關編制建設規劃、總體設計的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有儲量
  • 外文名:reserves
  • 學科:地質採礦學
  • 領域:採礦評估
  • 詞性:地質採礦學名詞
  • 作用:探明礦產儲量
簡介,國有礦山企業經濟效益及其資源配置分析,運用礦山人均保有儲量分析企業發展的實例,資源型礦山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指標,總結,

簡介

保有儲量指一定時間內礦山所擁有的資源實際儲量。是評價礦產資源經濟價值的重要指標。
計算時要考慮經地質勘探和其他調查後,礦山(礦床礦區)的累計探明儲量因受新探明儲量和已采量等影響而出現的增減等因素。其計算公式為:報告期保有儲量=期初累計保有儲量±本期因地質勘探、重新計算所造成的儲量增減數-已采量-地下損失量-其他損耗量。式中地下損失量系指採礦時無法采出或雖可采出但很不安全、不經濟,只能遺棄的儲量。如礦柱損失、頂底板損失,以及經批准因構造斷裂、地下水淹沒或現有採礦技術所限無法開採所占有的儲量。
保有儲量的計算、確定,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礦山)資源現狀的科學評價具有重要意義。最新的保有儲量數據,常作為制定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國土開發與整治規劃、區域規劃、廠(礦)址選擇、工廠(礦山〕的新建與擴建以及環境保護的重要依據。
我國是開發中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必然要建立在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基礎之上;我國又是最大的開發中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還必然要建立在利用本國自然資源特別是戰略性礦產資源“, 立足國內為主”的基本前提之下。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第三步發展戰略的逐步實施,國家對於礦產資源的需求必將進一步加大。然而,我們面對的國內礦業現實卻是:1/ 3 以上的礦山資源不足、面臨危機;將近1/ 3 的金屬礦山資源嚴重短缺、瀕臨關閉。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礦產資源的可耗竭性、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我國礦產資源豐度對礦產資源總供給的“先天制約”;二是人口總量不斷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對於礦產資源總需求的“巨大壓力”;三是轉軌時期地礦行業改革滯後與地勘工作總體萎縮所導致的礦產資源接替的“後天失調”。察其後果,不僅涉及國家資源安全和經濟發展後勁,影響深遠;而且導致資源短缺、礦山危機、失業率增長和部分地區的社會不穩,後果嚴重。因此,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特別是危機礦山問題,應該而且已經引起有關部門和高層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特別關注;應該而且已經成為當前地礦行業與相關部門調查和研究的一個新的熱點。
我國的GDP 業已排名世界第6 位, 但是人均GDP 仍相當的低; 我國的礦產資源總量排名全球第3 位, 但人均礦產資源擁有量卻僅為世界第53位。我國人口眾多並處於經濟轉軌時期的基本國情, 決定了我國的礦山企業總體上仍然屬於勞動密集型的資源性企業, 大都具有兩個基本特點: —是礦山從業人員與礦山企業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而又相當全面的依存關係, 其中又以國有大中型礦山企業為甚; 二是礦山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礦山從業人員的數量與素質和礦山企業所擁有的礦產資源的總量與質量。我國礦業發展中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不僅我國的人均礦產資源擁有量正在銳減, 而且多數礦山企業的人均保有儲量也在銳減; 更為嚴重的是這個總體趨勢還在加劇。毫無疑問, 這是我們開發礦產資源、管理礦山企業和制訂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時必須面對的現實; 同樣毫無疑問的是, 我們不能簡單照搬國外(主要是發達的西方國家) 的以市場需求為惟一導向、以追求最大利潤為根本目標、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掠奪式礦業開發道路。我們只能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礦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既要充分、合理、有效地開發礦產資源以滿足社會與市場的基本需求, 又要盡力採取比較充分、相對合理、行之有效的就業措施以保障企業與社會的基本穩定, 還要儘可能地考慮礦區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盡力實現礦業的清潔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為此,首次提出了“礦山人均保有儲量”的新概念--礦山企業全部從業人員平均占有的儲量數值(可細分為礦山人均儲量、礦山人均保有儲量、合理礦山人均保有儲量和礦山人均資源量等系列指標) ;試圖通過礦產資源開發狀況的數據分析和典型金屬礦山的企業經營狀態研究,從礦產資源耗竭程度的側面反映我國礦產資源的配置狀況和增減變化;並且通過研究礦產資源的耗減速度及其對於經濟效益的影響,進一步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礦山企業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全面協調的礦業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途徑。

國有礦山企業經濟效益及其資源配置分析

國有礦山企業是礦產資源開發的主體,並以大中型礦山為主,在國家的礦產資源保障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改革開放以來規模以上的非國有礦山企業發展很快,不僅為數眾多,而且經濟地位和安置效益均不容忽視。
對比分析2001 年中國國有與非國有規模以上礦山企業的總產值和產值利潤率,無論是黑色金屬採選業、有色金屬採選業還是非金屬採選業,總體上國有企業均明顯地低於非國有企業;儘管非國有規模以上礦山企業的銷售成本相對較高,但其經濟規模的總量已經超過了國有規模以上礦山企業、經濟效益也好於國有規模以上礦山企業,分別占到了工業總產值的60. 5 %和利潤總額的85. 3 %。
這兩類礦山企業面臨的市場、資源、環境及其他主要條件大體相同,而得到的經營效果和經濟效益卻大不相同。其差別、癥結之所在,主要就在於國有礦山企業的從業人員總數要比非國有的礦山企業大得多,礦山從業人員與礦山企業之間的依存關係更緊密,其中又以國有大中型礦山企業為甚,其他體制性“包袱”也更加沉重而不堪負擔。從資源的角度來看,主要表現為二者的礦山人均儲量差別懸殊。
面對困境和危機如何對症下藥? 不少礦山企業紛紛開出了“減員增效”的良方,作為走出困境的重要舉措。但是,在礦山企業現有的礦產資源擁有量和生產效率的條件下,減員減到什麼程度合適? 從業人數的規模控制在多大的範圍之內為宜? 怎樣才能有效地保障實施礦山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又有效地保障實現礦山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穩定?很顯然,這裡還涉及到一系列來自實踐、迫在眉睫而又關係重大的政策與理論問題,亟待深入研究和儘快解決。
為了深入探討礦山資源的危機問題,在危機礦山的調查研究和典型解剖過程中逐步認識到“, 礦山人均保有儲量”這一新概念不僅可以作為判斷和評估礦山危機類型與危機程度問題的一項新指標,而且經過翔實的實際調查資料分析,探討我國礦山開發的發展過程,提出科學合理的礦山人均保有儲量標準,還有助於回答上面的一系列問題,從而為礦山企業的微觀管理和我國礦業的巨觀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運用礦山人均保有儲量分析企業發展的實例

兩類不同發展模式的礦山企業,它們的經驗教訓是發人深省的:某大型國有黃金礦山企業,儲量並不很少,經營狀態也是不錯的,但是在生產規模並無明顯擴大的條件下,1994 年內企業職工卻猛增500 人,其後果是不難預料的,當年就使企業陷入困境。與此相反,同地區的另一個大型黃金礦山企業,在連年開不出工資的困難情況下,新領導班子大膽改革,一次就從企業裁減冗員近千人,再輔以其他措施,不出半年,礦山生產恢復正常並且一舉扭虧為盈。
當然,這兩個礦山企業經營狀況的變化,肯定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分析,“礦山人均儲量”的變化確實是在明顯地影響和制約著礦山企業的發展。以一個礦山企業所擁有的全部礦產資源為例:按設計100 人從業,可以開採50 年;那么300 人從業,則只能運行不到17 年;如果安排500 人從業的話,那么這個礦山從投產時就要面臨資源危機的巨大壓力。據此不難理解,對於資源型礦山企業而言,在其他因素相近的情況下,“礦山人均儲量”往往就是決定其經營狀況和發展態勢的關鍵性甚至決定性因素了。
為解剖“礦山人均保有儲量”對礦山企業發展態勢的制約情況,對同一地區同一礦種的若干大型礦山資料分析如下:
三山島金礦和大尹格莊金礦,無論是礦床類型、資源條件,還是生產環境都很相似。然而,除了企業管理水平之外,在資源配置上卻有明顯的差別:前者礦山人均保有儲量僅19. 895 kg ,而後者礦山人均保有儲量高達91. 024~93. 739 kg ;前者雖然在儲量規模上還屬於大型之列,但是用“礦山保有服務年限”來衡量,卻已進入資源潛在危機礦山的行列;同時,二者的生產利潤也相差了9~20 倍之多。
玲瓏金礦是著名的大型金礦,1997 年的礦山人均保有儲量僅有2. 096 kg ,礦山保有服務年限業已低於5 年,屬於資源緊缺危機礦山;但是,經過“減員增效”和“探礦增儲”工作,2001 年的礦山人均保有儲量反而增長到了3. 358 kg 的新高度。經過4 年的開採,礦山人均保有儲量淨增1. 262 kg、礦山保有服務年限不僅仍然維持原有水平,還略有增加。
膠東地區典型金礦的礦山人均保有儲量與其他指標的對比研究表明:礦山企業的人均保有儲量、保有儲量、保有儲采比和保有服務年限這4 項關鍵性經濟指標相互之間呈明顯的正向相關。其變化基本同步,共同反映了礦山的資源耗竭程度和剩餘服務年限;而從礦山的從業人數指標則與上述4項指標均呈明顯的負向相關,相互之間成為此消彼長的反向變化關係,可以明顯反映出礦山的資源配置狀況、開發現狀和發展後勁。

資源型礦山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指標

當前,國有礦山企業的單純性行政管理正在逐漸地向政府巨觀調控下的市場配置轉化——這是保障我國礦業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和大背景。在這種形勢下,分析我國進入WTO 之後礦業所面臨的國外大型跨國礦業公司激烈競爭的挑戰和“外資、外設與外腦”空前規模地湧入的機遇,我國更加需要大力加強政府有關部門對於礦山企業、礦業發展和礦產資源可供性的巨觀調控能力(包括調控的幅度、力度和速度) ,為此建議有關部門不妨考慮增設“礦山人均保有儲量”之類新的統計指標。礦山設計和建設階段有比較科學的人員配置。
但是,礦山不同開發階段的生產規模、保有儲量存在很大的區別。當前,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生產技術水平也發生了重大的進步,有效的、動態的、經濟的和符合區域經濟社會需求的資源- 人員科學配置的研究和量化,不僅是礦山企業的需要,也是國家對於資源型礦山企業巨觀指導與調控的要求。
以往在評估礦山企業的資源消耗程度時,主要是以生產能力、儲采比、儲產比和礦山服務年限等作為考核指標。據此,確實可以劃分礦山企業的資源危機程度,將不同的礦山劃分為資源枯竭礦山、資源危機礦山、資源潛在危機礦山和資源合理配置礦山等類型。如果增加“礦山人均保有儲量”這一新的指標,那么在確定礦山資源危機程度和礦山資源危機類型的時候,就可以得出更加全面、更為充實和更有意義的結論,而這樣的結論很可能會比前者更加符合我國礦山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基本國情,更加合理地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更加符合“三個代表”的指導思想。此外,還可以把“礦山人均保有儲量”作為礦山企業運營狀況和發展態勢的一項預警指標,從而為礦山企業的微觀管理實施必要的監督並且及時提供適當的指導。
1  保持合理的礦山服務年限和礦山生產能力
礦山企業生產能力的過快擴張,在國外的礦業發展中是比較常見的。鑒於我國礦業及其與從業者格外密切的依存關係,這種過快的擴張不僅不利於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而且還有可能造成從業人數短期內急劇變化所引發的社會失穩和供需失調。因此,礦山企業應該儘可能地按照經過科學論證與審查批准的合理的礦山服務年限、生產規模和礦山人均儲量來進行礦產資源的開發。
2  根據礦山企業的資源、環境條件和開發水平,適當地調控礦山人均保有儲量的變動範圍
資源條件差的礦山企業,在盡力維持和延長簡單再生產的前提下,不應該盲目降低礦山人均資源水平,而應該根據礦產品的市場走勢和礦區的資源潛力適當地調低生產能力,走及時開闢轉產新門路、及時開發服務新領域、及時開展新地段(礦區外圍和深部) 資源勘查等“探礦增儲”和“減員增效”的路子,努力實現礦山閉坑的“軟著陸”。資源條件好的礦山企業,在正常生產的前提下,不應該無根據地提高礦山人均資源水平,而應該根據礦產品的市場價格適當地調整生產能力。走積極開發新資源、開拓新領域、開展清潔生產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  根據礦山企業的具體情況,設立合理的礦山人均儲量預警標準
鑒於礦山人均儲量的預警功能,設立合理的礦山人均儲量預警範圍,不僅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其實,這也是包括礦山企業及其管理部門在內的整個礦業系統共同的需要與共同的任務。
但是,千萬不能“一刀切”。對於具體的礦山企業而言,由於相互之間的礦種、規模、所有制形式、資源條件、生產方式和管理水平等具體情況的千差萬別,“一刀切”肯定是行不通的。正確的思路和做法只能是從實際出發、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實踐試點,才有可能制定出若干用於“礦山人均儲量預警”的標準。即便如此,在實際套用過程之中,仍需強調“因時、因地、因企業而制宜”的重要性,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總結

現有的生產礦山處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技術水平相對建礦時期也有了重大的提高,有效的、動態的、經濟的和符合區域經濟社會需求的資源、人員科學配置的研究和量化,不僅是礦山企業的需求,也是國家對於資源型礦山企業巨觀指導與調控的任務。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如何根據礦山的發展階段確定符合實際的從業人數,是新時期資源型礦山企業的科學定量化管理的重要問題。
(1)首次提出的“礦山人均保有儲量”新概念(礦山企業全部從業人員平均占有的儲量數值) 及其衍生的礦山人均保有儲量、礦山人均資源量和合理礦山人均儲量等系列指標,較好地反映了礦山企業人均的礦產資源占有量對於礦山企業發展狀況的關鍵性制約作用。礦山人均保有儲量是一個與礦山開採階段相對應的、動態的概念,與礦山建設、投產時期提交的勘查儲量和設計資源量的人均值是不同的。
(2) 礦山人均保有儲量與礦山保有儲量、礦山保有儲采比、礦山保有服務年限等指標呈明顯的正向相關,相互之間保持同步增減的變化趨勢,能夠較好地反映礦山企業的資源狀況和發展態勢;而礦山企業的從業人員總量則與上述參量成明顯的負向相關,呈現此消彼長的變化特徵,直接影響著礦山企業的資源配置、服務年限和經濟效益。
(3) 鑒於我國礦山企業的從業人數和礦產資源占有總量與礦山企業發展態勢之間相互依存與相互制約的基本國情,也鑒於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礦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的迫切需要,礦山人均儲量這一重要指標不僅可以成為反映礦山企業資源狀況和發展態勢的微觀指標,而且還可以成為研究礦產資源合理開發、礦山企業有效管理和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巨觀指標。
對於事物從定性的認識發展到定量的認識,是一種進步,從靜態的定量發展到動態的定量,是一種科學的深化,在動態定量基礎上發展到預測預報,才是一種科學的發展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