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爾道

潮爾道

“潮爾道”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所創造出來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和聲演唱形式。“潮爾”是和聲之意,“道”為歌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爾道
  • 批准時間:2008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非遺編號:61-Ⅱ-30
  • 申報地區: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
音樂起源,音樂分析,發展,傳承與保護,音樂意義,

音樂起源

關於潮爾道的起源,學界迄今尚無一致意見。多數人的觀點,認為潮爾道至少在蒙元時期即已產生和流行。中外學者研究成果顯示,潮爾(呼麥)歌唱形式,至少在蒙古民族形成以前,就已產生於北方草原民族。
等蒙古族統一北方草原,蒙古族自然而然成為北方草原文化集大成者。
至蒙元時期,構成潮爾道的兩個主要因素——潮爾和長調歌,已發育完成,並將兩者結合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和聲演唱形式。
民間傳說,由於其發源於阿爾泰山的額格爾河,流經環狀的“森吉圖哈達”時,會發出一種聲音,於是蒙古人模仿其發出的各種聲音,創造了“浩麥”即“潮爾”。
極具蒙古民族特色的和聲歌唱方式潮爾道用蒙語來說,更準確的發音是“潮爾啉哆”,“潮爾”是和聲之意,“道”為歌唱,整體是“和聲演唱”的意思,和聲演唱就是兩個聲部和在一起的演唱,其中高音部是奔舟長調,而低音部部分就是我們說的潮爾道了,如今,在錫林郭勒,作她精您棕為草原文化的精髓,蒙古民族古老的藝術“潮爾”享有很高的聲譽。
“潮爾”的意思在蒙古民間有多種說法,但是都與自然界有聯繫,有的說它的原意是“回聲”、“迴蕩”、“呼應”、“回響”,有的說它模仿樹叢中劈開時發出的響聲,也有指其是大風吹過高山或峻峭的岩峰時發出的巍峨雄壯的回聲模仿。潮爾是一種拉弦樂器,在外部形式和演奏法上,潮爾和馬頭琴不同,潮爾經常作為蒙古史族詩、烏力格爾、好來寶演唱時候的伴奏樂器。

音樂分析

演唱方法
“潮爾道”具有相對固定的程式和音樂結構。其結構可分為固定襯詞引句、主體段落與副歌三個部分。
“潮爾道”採用五聲調式,但各部分之間在調式與調性上多有變化。由兩人或多人進行演唱,其高聲部是著名的長調歌,而低聲部則是一種被稱為“潮爾”的中低音伴唱形式(一聲兩曲的和聲方式——呼麥)。
潮爾音·道”的旋律多變,音域寬廣,跨躍幅度大,最大可達17度,演唱要求也很高,因此,能夠演唱“潮爾音·道”的人為數不多。
這種演唱形式,傳承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的北部一帶。潮爾道”中的“潮爾”(Cogur),系蒙古語譯音,又譯作“糠槓主潮兒”、“抄兒”等。其詞根含有“回聲”、“和聲”、“迴響”之意,在實際音樂生活中常指某種特定的樂器或歌唱形式。
特點
一、潮爾道演唱風格莊嚴、隆重,內容多以讚頌為主,抒發著蒙古族人民最為深刻的情感。
二、多聲部的和聲演唱形式特色濃郁,是蒙古族人民最為尊崇的藝術形式。
三、對於演唱場合、條件以及程式規定嚴格,具有較為鮮明的象徵意義。
“潮爾音·道”的歌詞內容莊重肅穆,含意古樸、哲理深刻。
其演唱曲目也有嚴格的習俗規定,只有在國事祭奠、敖包祭祀、王公貴族升遷等莊嚴的場合和隆重盛大的民眾集會中才可以演唱,演唱“潮爾音·道”的歌手請疊兵和“潮爾沁”享有崇高的禮遇,他們必須穿戴整潔、莊重,蒙古族男子所需佩戴的隨身之物,如蒙古刀、火鐮等要一應俱全,氣宇昂然地跪立於聚會的主席之前或帳蓬、蒙古包正中,莊嚴地演唱“潮爾音·道”。
“潮爾音·道”的演唱曲目,有嚴格的前後順序,例如,在國事禮儀中須先唱《先世的福蔭》,而後是《如旭日般升騰》、阿巴嘎四季歌《汗德樂黑》,最後以《聖主成吉思汗》結束。
潮爾道只在特定的、莊嚴隆重的集體場合夜請尋重下演唱。一般由一人領唱長調聲部,另有一人(或數人)伴唱“潮爾”聲部,其他歌手和民眾齊唱副歌部分“圖日勒格”。“圖日勒格”一詞是蒙古語turelgr的漢語音譯。
其詞根tur意為“產生、生現”或“攙插”,引申發展成音樂名詞後變為“伴唱、唱和”之意。
演唱時,領唱歌手和伴唱歌手單膝下跪,頭微低,眼觀鼻尖,不能張大嘴,衣著整齊,態度端正。過去均為男性演唱,女性不得參與。現 在,作為一種民間的藝術形式,在平常演唱時,已有女性參加,特別是在“圖日勒格”部分,女性可參與齊唱。
“潮爾”分類
一是“阿巴嘎潮爾”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潮爾音·道”;
潮爾道
潮爾道
二是“哈拉哈潮爾”亦可稱為“浩麥”;
三是“衛拉特潮爾”亦可稱為“冒頓潮爾”;
四是“科爾沁潮爾”亦可稱為“黑拉嘎順潮爾”。
現存曲目
現存的潮爾道曲目共有10首。歌詞莊重嚴肅,其內容大多是緬懷祖先的功德,或是歌頌大自然的壯麗景色,或是讚譽賓客的品格,或是表達對洪尋立友人的情誼,或是對人生的良好祝願等,從不涉及日常生活俗事,屬於雅樂的範疇,可分為讚頌歌、祝願歌與訓諭歌三類。
讚頌歌
三首,一是讚頌成吉思汗的《聖主成吉思汗》;二是讚頌父母、親族的《金色的訶子》。放灶舉
祝願歌
兩首,一是《晴朗》;二是《孔雀》。
訓諭歌
六首。訓諭是包括潮爾道在內的蒙古族宴歌的主要題材之一,曲目有《前世積德》、《旭日升騰》、《星星和月亮》、《大地》、《曠野》和《強壯的栗色馬》。
從整體上看,這些歌曲均屬宴歌範疇,語言精美、思想深刻、蘊含豐富,有很強的儀式象徵意義和較高的藝術性。蒙古族文化是以非物質形態作為主要傳承方式,加之對文化傳承情況的文字記載少而又少,所以,無法具體敘述潮爾道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狀況。
至少至清代,潮爾道在錫林郭勒草原已發展到很為成熟的階段,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民間藝人,並以口耳相傳、師徒相承的方式,繼承和發展著這一古老而極富民族特色的藝術。
代表作
《聖主成吉思汗》
潮爾道
潮爾道
是十首潮爾道中的一首,是在重大的宴會上演唱的曲目。歌中唱道:
聖主成吉思汗開創了,
全蒙古的法度規章。
讓我們高舉水晶杯,
共同歡樂齊聲歌唱!
啊彥珠咳哎吶外嘟,哳!。
英主成吉思汗倡導了,
潮爾道
潮爾道
全蒙古的禮儀風俗。
讓我們高舉玉石杯,
放聲歌唱一起歡舞。
啊彥珠咳哎吶外嘟,哳!。

發展

一些學者認為元朝宮廷中已演出過潮爾道,元朝滅亡後,蒙古皇室北上遷至 今錫林郭勒境內,潮爾道被帶到了錫林郭勒草原。新中國成立前,潮爾道盛行於錫林郭勒的阿巴嘎、阿巴哈納爾等旗王府中,曾經擔任王府首席歌手的著名長調大師哈扎布及其師傅特木丁都曾唱過潮爾道。
蒙古族文學史》則認為潮爾道來源於民間的“浩林·潮爾”。大約在明代中後期,“浩林·潮爾”被鄂托克、愛瑪克等大小社會集團莊重的慶典禮儀上採用,後來經專業或半專業化的禮賓歌手加工改造,發展成為潮爾道,並進入宮廷。認為現在所蒐集到的潮爾道歌曲基本上是明、清之際的作品。
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1947年5月1日)之前,潮爾道主要是在王府或者是在那達慕敖包祭祀等重大場合上由專門的潮爾道歌手演唱。此後,原居於社會頂端的王公貴族和寺院高層喇嘛退出歷史舞台,牧主富戶和普通牧民以嶄新的方式形成新的社會關係。
新的社會制度以及政治經濟體制的建立,使得民間音樂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生活結構發生改變。隨著王公貴族階層的消失,過去王府和貴族府邸特定音樂生活的形式也隨之消亡,從而導致大量王府藝人流落民間,使得潮爾道以"半活態"的形式封存於此。
例如蘇尼特王府歌手洛卜桑太伊、策旺,阿巴嘎旗王府歌手斯日古楞,阿巴哈納爾旗王府歌手特木丁、哈扎布等,解放後他們離開王府回到了民間,而他們掌握的王府儀式歌曲,由於失去原來的演唱語境而只能存封在他們的頭腦里。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才錄製了由哈扎布(主唱)、薩仁格日勒(伴唱)演唱的10首"潮爾道"。
近 年來,隨著中國政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的深入實施,特別是長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第三批名錄之後,當地政府和民眾對傳承、保護"潮爾道"音樂顯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一方面,不少著名的"潮爾道"歌手踴躍參加各種音樂會演出和全國性的比賽,因屢獲大獎而在全國名聲名大振,從而進一步激發了當地民眾對"潮爾道"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的自豪感,並紛紛學唱,使這個藝術品種得以迅速傳播。
目前,在阿巴嘎旗、錫林浩特廣大的牧區不僅有很多人學唱"潮爾道",而且已在那達慕、敖包祭祀、過年、過壽、生小孩、遷居新家、婚禮、宴會等民俗儀式場合進行演唱;與此同時,"潮爾道"在各個旅遊點也成為經常化表演的節目。
另一方面,政府對"潮爾道"的傳承人採取了積極的保護措施,既享受各種榮譽和物質待遇,又切實承擔培養接班人的義務,以使"潮爾道"得以更好地原本傳承;學術界也對它的歷史、曲目、傳承人及音樂本體等方面展開了研究,並已獲得許多學術成果。

傳承與保護

潮爾道是屬於極度瀕危的民族傳統文化。在幾十年以 前,在其主要流行區,每一個蘇木(鄉),都有幾十名能夠演唱潮爾道的歌手。2007年的調查結果顯示,能夠演唱潮爾道的民間歌手,在其流行區域,也就僅存十幾名,有的蘇木連一名歌手也找不到了。年輕人對潮爾道的傳承熱情不高,而熱衷於流行歌曲。現有的傳人都已40歲以上,後繼乏人,狀況令人憂慮。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潮爾道同時包含兩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潮爾道
潮爾道
已經採取的保護措施
針對這些情況,已經採取的保護措施有:
1、蒐集整理相關曲目,有的被錄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
2、對傳承人的狀況作了田野調查,掌握其基本情況;
3、錄製歌曲曲目,進行較為規範化的保存和整理。有關部門也已經進行專項田野調查和曲目蒐集整理,恢復和完善傳承鏈,對傳承人進行有效保護;利用各種形式和手段進行宣傳,開展學術研究,對潮爾道做深入研究,並將研究成果結集出版。指定專門的保護機構和人員,制定完善的保護方案和計畫,嚴格按照保護方案和計畫實施保護工作。

音樂意義

“潮爾道”的內容,主要是以讚頌為主,歌頌自然宇宙、民族英雄。反映了蒙古族對世界萬物的基本認知以及非凡的文化創造力,表現了蒙古民族基本情感和精神追求。根據蒙古民族的習俗,“潮爾道”是不能隨便演唱的,只有在嚴肅、莊嚴、隆重的場合方能演唱,也不能與酒歌、愛情歌曲等混雜演唱。在人類歌唱藝術史上,也占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是人類藝術史上較早出現的和聲演唱形式,為人類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潮爾道”作為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對於民族學、社會學、民族歷史學、音樂學等等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對發展民族藝術,繁榮當前的藝術創作和演出,也提供了豐厚的文化資源。
潮爾道
潮爾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潮爾道——蒙古族和聲演唱”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潮爾道因其特殊的演唱方式即有民族了蒙古族長調,又有蒙古族呼麥所以潮爾道也包含了兩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傳統音樂 )。
政府命名
2008年錫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被自治區文化廳命名為“潮爾道之鄉”
“潮爾音·道”的演唱曲目,有嚴格的前後順序,例如,在國事禮儀中須先唱《先世的福蔭》,而後是《如旭日般升騰》、阿巴嘎四季歌《汗德樂黑》,最後以《聖主成吉思汗》結束。
潮爾道只在特定的、莊嚴隆重的集體場合下演唱。一般由一人領唱長調聲部,另有一人(或數人)伴唱“潮爾”聲部,其他歌手和民眾齊唱副歌部分“圖日勒格”。“圖日勒格”一詞是蒙古語turelgr的漢語音譯。
其詞根tur意為“產生、生現”或“攙插”,引申發展成音樂名詞後變為“伴唱、唱和”之意。
演唱時,領唱歌手和伴唱歌手單膝下跪,頭微低,眼觀鼻尖,不能張大嘴,衣著整齊,態度端正。過去均為男性演唱,女性不得參與。現 在,作為一種民間的藝術形式,在平常演唱時,已有女性參加,特別是在“圖日勒格”部分,女性可參與齊唱。
“潮爾”分類
一是“阿巴嘎潮爾”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潮爾音·道”;
潮爾道
潮爾道
二是“哈拉哈潮爾”亦可稱為“浩麥”;
三是“衛拉特潮爾”亦可稱為“冒頓潮爾”;
四是“科爾沁潮爾”亦可稱為“黑拉嘎順潮爾”。
現存曲目
現存的潮爾道曲目共有10首。歌詞莊重嚴肅,其內容大多是緬懷祖先的功德,或是歌頌大自然的壯麗景色,或是讚譽賓客的品格,或是表達對友人的情誼,或是對人生的良好祝願等,從不涉及日常生活俗事,屬於雅樂的範疇,可分為讚頌歌、祝願歌與訓諭歌三類。
讚頌歌
三首,一是讚頌成吉思汗的《聖主成吉思汗》;二是讚頌父母、親族的《金色的訶子》。
祝願歌
兩首,一是《晴朗》;二是《孔雀》。
訓諭歌
六首。訓諭是包括潮爾道在內的蒙古族宴歌的主要題材之一,曲目有《前世積德》、《旭日升騰》、《星星和月亮》、《大地》、《曠野》和《強壯的栗色馬》。
從整體上看,這些歌曲均屬宴歌範疇,語言精美、思想深刻、蘊含豐富,有很強的儀式象徵意義和較高的藝術性。蒙古族文化是以非物質形態作為主要傳承方式,加之對文化傳承情況的文字記載少而又少,所以,無法具體敘述潮爾道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狀況。
至少至清代,潮爾道在錫林郭勒草原已發展到很為成熟的階段,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民間藝人,並以口耳相傳、師徒相承的方式,繼承和發展著這一古老而極富民族特色的藝術。
代表作
《聖主成吉思汗》
潮爾道
潮爾道
是十首潮爾道中的一首,是在重大的宴會上演唱的曲目。歌中唱道:
聖主成吉思汗開創了,
全蒙古的法度規章。
讓我們高舉水晶杯,
共同歡樂齊聲歌唱!
啊彥珠咳哎吶外嘟,哳!。
英主成吉思汗倡導了,
潮爾道
潮爾道
全蒙古的禮儀風俗。
讓我們高舉玉石杯,
放聲歌唱一起歡舞。
啊彥珠咳哎吶外嘟,哳!。

發展

一些學者認為元朝宮廷中已演出過潮爾道,元朝滅亡後,蒙古皇室北上遷至 今錫林郭勒境內,潮爾道被帶到了錫林郭勒草原。新中國成立前,潮爾道盛行於錫林郭勒的阿巴嘎、阿巴哈納爾等旗王府中,曾經擔任王府首席歌手的著名長調大師哈扎布及其師傅特木丁都曾唱過潮爾道。
蒙古族文學史》則認為潮爾道來源於民間的“浩林·潮爾”。大約在明代中後期,“浩林·潮爾”被鄂托克、愛瑪克等大小社會集團莊重的慶典禮儀上採用,後來經專業或半專業化的禮賓歌手加工改造,發展成為潮爾道,並進入宮廷。認為現在所蒐集到的潮爾道歌曲基本上是明、清之際的作品。
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1947年5月1日)之前,潮爾道主要是在王府或者是在那達慕敖包祭祀等重大場合上由專門的潮爾道歌手演唱。此後,原居於社會頂端的王公貴族和寺院高層喇嘛退出歷史舞台,牧主富戶和普通牧民以嶄新的方式形成新的社會關係。
新的社會制度以及政治經濟體制的建立,使得民間音樂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生活結構發生改變。隨著王公貴族階層的消失,過去王府和貴族府邸特定音樂生活的形式也隨之消亡,從而導致大量王府藝人流落民間,使得潮爾道以"半活態"的形式封存於此。
例如蘇尼特王府歌手洛卜桑太伊、策旺,阿巴嘎旗王府歌手斯日古楞,阿巴哈納爾旗王府歌手特木丁、哈扎布等,解放後他們離開王府回到了民間,而他們掌握的王府儀式歌曲,由於失去原來的演唱語境而只能存封在他們的頭腦里。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才錄製了由哈扎布(主唱)、薩仁格日勒(伴唱)演唱的10首"潮爾道"。
近 年來,隨著中國政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的深入實施,特別是長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第三批名錄之後,當地政府和民眾對傳承、保護"潮爾道"音樂顯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一方面,不少著名的"潮爾道"歌手踴躍參加各種音樂會演出和全國性的比賽,因屢獲大獎而在全國名聲名大振,從而進一步激發了當地民眾對"潮爾道"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的自豪感,並紛紛學唱,使這個藝術品種得以迅速傳播。
目前,在阿巴嘎旗、錫林浩特廣大的牧區不僅有很多人學唱"潮爾道",而且已在那達慕、敖包祭祀、過年、過壽、生小孩、遷居新家、婚禮、宴會等民俗儀式場合進行演唱;與此同時,"潮爾道"在各個旅遊點也成為經常化表演的節目。
另一方面,政府對"潮爾道"的傳承人採取了積極的保護措施,既享受各種榮譽和物質待遇,又切實承擔培養接班人的義務,以使"潮爾道"得以更好地原本傳承;學術界也對它的歷史、曲目、傳承人及音樂本體等方面展開了研究,並已獲得許多學術成果。

傳承與保護

潮爾道是屬於極度瀕危的民族傳統文化。在幾十年以 前,在其主要流行區,每一個蘇木(鄉),都有幾十名能夠演唱潮爾道的歌手。2007年的調查結果顯示,能夠演唱潮爾道的民間歌手,在其流行區域,也就僅存十幾名,有的蘇木連一名歌手也找不到了。年輕人對潮爾道的傳承熱情不高,而熱衷於流行歌曲。現有的傳人都已40歲以上,後繼乏人,狀況令人憂慮。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潮爾道同時包含兩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潮爾道
潮爾道
已經採取的保護措施
針對這些情況,已經採取的保護措施有:
1、蒐集整理相關曲目,有的被錄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
2、對傳承人的狀況作了田野調查,掌握其基本情況;
3、錄製歌曲曲目,進行較為規範化的保存和整理。有關部門也已經進行專項田野調查和曲目蒐集整理,恢復和完善傳承鏈,對傳承人進行有效保護;利用各種形式和手段進行宣傳,開展學術研究,對潮爾道做深入研究,並將研究成果結集出版。指定專門的保護機構和人員,制定完善的保護方案和計畫,嚴格按照保護方案和計畫實施保護工作。

音樂意義

“潮爾道”的內容,主要是以讚頌為主,歌頌自然宇宙、民族英雄。反映了蒙古族對世界萬物的基本認知以及非凡的文化創造力,表現了蒙古民族基本情感和精神追求。根據蒙古民族的習俗,“潮爾道”是不能隨便演唱的,只有在嚴肅、莊嚴、隆重的場合方能演唱,也不能與酒歌、愛情歌曲等混雜演唱。在人類歌唱藝術史上,也占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是人類藝術史上較早出現的和聲演唱形式,為人類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潮爾道”作為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對於民族學、社會學、民族歷史學、音樂學等等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對發展民族藝術,繁榮當前的藝術創作和演出,也提供了豐厚的文化資源。
潮爾道
潮爾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潮爾道——蒙古族和聲演唱”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潮爾道因其特殊的演唱方式即有民族了蒙古族長調,又有蒙古族呼麥所以潮爾道也包含了兩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傳統音樂 )。
政府命名
2008年錫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被自治區文化廳命名為“潮爾道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