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爾道-阿巴嘎潮爾

潮爾道-阿巴嘎潮爾是我國少數民族多聲部的民歌,於2008年申請國家傳統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爾道-阿巴嘎潮爾
  • 所屬地區:內蒙古 · 阿巴嘎
  • 遺產編號:Ⅱ-30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級別:國家
基本信息,簡介,風格,內容,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多聲部民歌(潮爾道-阿巴嘎潮爾)
申報日期:2008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
級別:國家

簡介

多聲部民歌(潮爾道·阿巴嘎潮爾)。阿巴嘎潮爾即通常所說的潮爾音·道,它完全是用嗓音發出的聲音,如同哈拉哈潮爾、呼麥一樣用嗓音發出不同的音和音色。 潮爾道(čogur daguu)之“潮爾”,意為“回聲”、“和聲”、“迴響”,是蒙古族一種古老的多聲部合唱形式,僅存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過去,潮爾道是在宮廷王府或隆重的慶典儀式、大型那達幕會上由專門的“王爺的歌手”演唱。表演方式是由一名歌手唱長調形態的旋律聲部,其餘人演唱持續的固定低音,後面有附加的“副歌”部分,叫“圖日勒格”,由參加宴會的所有人及歌手一起演唱。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潮爾道在元朝宮廷中演出。後來,元朝滅亡,蒙古皇室北上至今錫林郭勒境內,潮爾道被帶到了錫林郭勒草原。解放前,潮爾道盛行於錫林郭勒阿巴嘎、阿巴哈納爾等旗王府中,曾經擔任王府首席歌手的著名長調大師哈扎布及其師父特木丁都曾演唱過潮爾道。潮爾道傳統曲目共有10首,分別是《聖主成吉思汗》、《金色的訶子》(《珍貴的訶子》)、《孔雀》、《曠野》、《太陽般升騰》、《前世積德》、《晴朗》、《大地》、《強壯的栗色馬》、《月亮和星星》等。根據題材內容,可分為讚頌歌和哲理歌兩大類。潮爾道音樂旋律一律為長調形態,結構程式為〔引子+潮爾道(正歌)+圖日勒格〕。
演唱演唱

風格

潮爾道的演唱,由長調領唱、潮爾伴唱、器樂伴奏組成。其風格高貴典雅、博大恢宏、莊嚴肅穆,演唱技藝高超絕倫,是蒙古族古典音樂之精品,是人類多聲音樂及歌唱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展現了蒙元以來蒙古宮廷禮儀音樂的面貌,顯示了草原貴族獨特的音樂審美和藝術追求。

內容

《聖主成吉思汗》是十首潮爾道中的一首,是在重大的宴會上演唱的曲目。歌中唱道:
聖主成吉思汗開創了,
全蒙古的法度規章。
讓我們高舉水晶杯,
共同歡樂齊聲歌唱!
啊彥珠咳哎吶外嘟,哳!。
英主成吉思汗倡導了,
全蒙古的禮儀風俗。
讓我們高舉玉石杯,
放聲歌唱一起歡舞。
啊彥珠咳哎吶外嘟,哳!。
蒙古族音樂可以分為民間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祭祀音樂三大類。民間音樂包括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器樂等;宮廷音樂主要是蒙元時期以及“北元”時期的蒙古族宮廷音樂和清朝時期的滿族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包括薩滿音樂、佛教音樂。其中,民歌,根據聲部的多寡可分為單聲部民歌和多聲部民歌兩種。單聲部民歌,可根據其音樂節奏特點,分為長調和短調。
多聲部民歌有多人演唱的潮爾道和一人演唱的呼麥兩種。根據民歌所表現的內容和唱詞特點,分為一般抒情民歌和敘事民歌兩種。敘事民歌是介乎於民歌和說唱音樂之間的一種體裁,有古代敘事歌和近現代敘事民歌兩種。根據民歌演唱的文化內容和民俗功能,又可分為一般民歌、勞動歌、禮讚歌、訓諭歌、宴歌、婚禮歌、遊戲歌、兒歌等。蒙古族歌舞藝術,一般包括民俗歌舞和宗教歌舞兩種。如,新疆蒙古人的“薩布爾丁”、鄂爾多斯的“盅碗舞”、昭烏達的“呼圖格沁”、科爾沁的“安代”、呼倫貝爾布里亞特的“納日給勒格”等。蒙古族有著極其豐富的敘事音樂遺產。除了上述敘事民歌以外,還包括英雄史詩、說書和即興說唱等形式。有陶力、陶吉、蟒古思因·烏力格爾、胡仁·烏力格爾、好來寶等。蒙古族器樂藝術,有打擊樂器、弓弦樂器、彈撥樂器和吹奏樂器四種。打擊樂器有薩滿鼓、鈸等薩滿樂器及各種佛教鼓、鈸類樂器。這些樂器具有重要的宗教法器的象徵意義。弓弦樂器,可分為抄兒類弓弦樂器和胡爾類弓弦樂器兩種。抄兒類弓弦樂器有蒙古族的抄兒、葉克勒、錫納乾·胡爾、阿日森·胡爾、黑勒嘎森·胡爾等。抄兒類樂器,音色淳厚、泛音豐富,過去多用於英雄史詩、民歌等演唱形式的伴奏,也用於樂隊合奏。胡爾類樂器,只有大、小兩種。蒙古族彈撥樂器有火不思、托甫秀爾、雅托噶、揚琴、三弦等;吹奏樂器有冒頓朝爾、臨布(笛子)、口簧等。蒙古族宗教音樂主要有薩滿音樂和佛教音樂兩種。其中,佛教音樂豐富而繁雜,大致可以分為誦經音樂、歌舞音樂和器樂等三個類型。除了宗教音樂以外,蒙古族還有特定的祭祀音樂。目前尚存的主要有蒙古族的“成吉思汗祭祀樂”和“合撒兒祭祀樂”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