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喀爾喀蒙古東接
呼倫貝爾,西至科布多,南臨大漠,北與布里亞特蒙古接壤。清入關以前,喀爾喀蒙古的三大
封建主——土謝圖汗、
札薩克圖汗、
車臣汗和清政府建立了聯繫。
清朝入關以前,喀爾喀蒙古的三大封建主──土謝圖汗、
札薩克圖汗、
車臣汗和清朝政府建立了聯繫。
天聰九年(1635)致書與後金通好﹔
崇德三年(1638),喀爾喀三部“遣使來朝”,以後,每年各貢“白駝一,白馬八,謂之
九白之貢”。
順治十二年(1655),
清朝賜盟
宗人府,並在喀爾喀設八
札薩克,分
左右翼,從而使喀爾喀蒙古與清朝中央政府的政治聯繫更加密切,土謝圖汗袞布子察琿多爾濟、車臣汗碩壘子巴布,
札薩克圖汗諾爾布及賽音諾顏部長丹津喇嘛“各表遣子弟來朝”。此後,喀爾喀三部之間發生紛爭,
準噶爾部首領
噶爾丹乘機插手,於
康熙二十七年(1688)向喀爾喀大舉進攻。土謝圖汗等猝不及防,拒戰失利。沙俄趁喀爾喀戰敗,向其上層人物威逼利誘,要他們投降俄國以尋求保護。經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倡議,喀爾喀蒙古舉旗投清。三十年,
康熙帝與內外蒙古各部首領於
多倫諾爾會盟(見
多倫會盟),宣布保留喀爾喀三部首領的
汗號,廢其封建王公的濟農、諾顏舊號﹔按滿洲貴族的封號,各賜以
親王、
郡王、
貝勒、貝子、
鎮國公、
輔國公的
爵位。其行政體制也和內蒙古一樣,實行札薩克制,加強和鞏固了清廷對喀爾喀各部的管轄。
雍正十年(1732),喀爾喀親王額駙
策棱擊敗準噶爾部有功,清廷從土謝圖汗部分出二十一旗隸屬於額駙策棱的
賽音諾顏部,由是賽音諾顏部始為大札薩克,與三汗部並列。
歷史
遠古時期
額爾古納河(唐代稱望建河)東岸地區,是蒙古部的歷史搖籃。大約在公元7世紀,蒙古部開始向
蒙古高原遷移,12世紀,它已經散布在今
鄂嫩河、
克魯倫河、
土拉河的上游和
肯特山以東一帶,並分衍出
乞顏、
札答蘭、泰赤烏等許多部落。蒙古部之外,在蒙古草原和
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兒、翁吉剌、篾兒乞、斡亦剌、
克烈、
乃蠻、
汪古諸部。它們大小不等,經濟文化發展也不平衡。遊牧在草原上的被稱作“有氈帳的百姓”,主要從事畜牧業;居住在森林地帶的被稱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從事漁獵。到了公元11世紀,他們結成了以塔塔兒為首的聯盟,強大一時。因此“塔塔兒”或“
韃靼”(音dádá)曾一度成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稱。後來西方社會通常就將蒙古泛稱為韃靼。宋、遼、金時代,
漠北的蒙古部統稱為黑韃靼,漠南的汪古部為白韃靼。有時韃靼也泛稱中國北方各民族。13世紀初,以
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並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一詞由原來一個部落的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
元明時期
1206年鐵木真在
斡難河(今鄂嫩河)畔召開了
忽里勒台(大聚會),被各部貴族推戴為全蒙古的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統一的蒙古貴族政權,這個封建汗國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即位後,他展開了大規模的對外軍事征伐活動。1211年和1215年大舉向金進攻,占領中都(今北京);1219年發動第一次西征,版圖擴展到中亞地區和南俄。1227年征服
西夏時病逝。隨後的
窩闊台汗和
蒙哥汗繼續進行征伐活動,先後滅西夏、金和其他政權,還征服了中亞和歐洲部分地區,建立了
四大汗國。1260年,
忽必烈作了大汗,把統治中心由漠北的
和林遷至
燕京(後稱大都,今北京市)。1271年改蒙古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了全國。元代,蒙古地區被分封為許多封建領地,分屬於
嶺北、
遼陽、甘肅三行省和
中書省。
元亡後,明朝在遼東西部、漠南南部、甘肅北部和
哈密一帶先後設定了蒙古衛所20多處,各
衛所長官都由蒙古封建領主擔任。15世紀初,漠西蒙古
瓦剌部(即元代的斡亦剌部)和東部蒙古本部(明朝人稱為韃靼)先後向明朝稱臣納貢,與明朝建立了臣屬關係。1409年,明朝封瓦剌部三個封建主
馬哈木為順寧王、
太平為賢義王、
把禿孛羅為安樂王。1413年又封東部蒙古本部封建主
阿魯台為和寧王。後來
達延汗曾一度統一東部蒙古本部各部勢力,並調整了其封建秩序,在整頓大小領地的基礎上,重新劃分了六個萬戶,分左、右兩翼各三萬戶。
16世紀中葉以後,原駐牧於
哈拉哈河兩岸及
克魯倫河附近的東部蒙古本部中的喀爾喀部逐漸向漠北遷移,形成為
札薩克圖汗、土謝圖汗、
車臣汗等三大部(清雍正三年,又從土謝圖汗部分出賽音諾顏汗部,統稱喀爾喀四部),是為漠北蒙古。
清朝時期
公元1636年,
漠南蒙古16個部49個封建主歸屬於清朝。此後,漠北蒙古和青海的
厄魯特蒙古各部封建主先後向清朝遣使納貢。清朝初年,漠北蒙古喀爾喀已經形成三部,即扎薩克圖汗、土謝圖汗和車臣汗。崇德三年(1638),三大汗分別派使來瀋陽,向
皇太極呈表稱臣,獻上“
九白之貢”,即每年進貢白馬八匹,白駱駝一頭。蓋清(
後金)崇白,貢此表示吉祥。皇太極大喜,他曾打算參照漠南蒙古設四十九旗例,在漠北亦設若干旗,不料突然病死,而未推行。
公元1644年,清朝統一全國,1655年(順治十二年),清政府賜盟
宗人府,並在喀爾喀設8個
札薩克,分
左右翼,從而使喀爾喀蒙古與清中央政府的政治聯繫更加密切。此後,喀爾喀三部之間發生紛爭,扎薩克圖汗被殺害,所隸部眾多歸附土謝圖汗,新汗要求索回,沒有成效,雙方形成僵局。康熙二十三年(1684),他只得上書康熙帝請求解決。康熙二十五年(1686),他派出
理藩院尚書阿喇尼和大喇嘛等到土謝圖汗部庫倫伯勒齊爾會盟。會盟乃是蒙古各旗定期集會、協商解決重大事件的一種制度。阿喇尼在會盟時,向與會蒙古貴族王公傳達皇帝的話:不要再以兄弟之親互相吞併了。要盡解前怨,命土謝圖汗將所附人民各歸扎薩克,“令其和協,照舊安居”。至此,喀爾喀三部重歸於好。
漠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
噶爾丹乘機插手,於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向喀爾喀大舉進攻。喀爾喀戰敗後,經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倡議,舉旗投清。康熙三十年(1691)五月,清康熙帝為加強
長城以北的邊防和對喀爾喀蒙古的管理,在
多倫諾爾(今多倫)與內外蒙占各部貴族進行的會盟,當時
烏蘭布通之戰剛結束,康熙帝親自主持內外蒙古克圖王公大會,包括土謝圖汗、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等都到會。康熙帝檢閱了八旗兵,會上通過幾項決定:
1、規定喀爾喀蒙古須遵行清朝的法令;
4、正式承認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格根為
外蒙古大喇嘛,確立其宗教地位。
此次會盟,改善了喀爾喀蒙古各部與清之間的關係,也使清王朝對漠北地區的管轄得到加強。
1859年6月,英﹑法侵略軍進犯
大沽口,駐守在那裡的2000多名蒙古族騎兵在
僧格林沁的指揮下,不顧清朝政府的命令,奮起自衛還擊。經過一晝夜激戰,擊沉敵艦4艘,斃傷敵軍400多人,打得侵略軍狼狽逃竄,實於八里橋慘敗,英法聯軍據稱只損失十餘人。17世紀初,沙俄利用多種方式侵略蒙古地區。
鴉片戰爭後,沙俄不僅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侵占了我國大片領土,還攫取了各種特權,傾銷商品、輸出資本、修築鐵路、掠奪資源,控制蒙古地區的經濟命脈。
1911年(
宣統三年),以第八世
哲布尊丹巴為首的蒙古王公和上層喇嘛,在俄羅斯帝國策動下宣布“獨立”,私自與俄羅斯帝國簽訂非法的《
俄蒙協約》(即《庫倫條約》)。
獨立與建國之後
1914年沙俄陷身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無暇東顧,接著其國內又爆發了
十月革命,沙皇的專制統治被推翻。1919年夏,
外蒙古以
哲布尊丹巴為首的封建上層,與中國
北洋政府開始關於取消“自治”的談判。11月,外蒙古“自治”政府撤銷並呈請恢復舊制,中國政府同意這一請求,宣布中俄之間關於外蒙古自治的檔案無效,冊封哲布尊丹巴為博格多汗,並派西北守邊使
徐樹錚率軍進入外蒙古,恢復了領土主權。未幾,徐軍主力從外蒙古調回關內參加軍閥混戰,只在庫倫及其以北蒙俄邊境上的
買賣城(今
阿勒坦布拉格)留駐少量兵力。
1919年初,外蒙古的歷史發生了重大轉折。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蒙古人民革命領袖
蘇赫巴特爾和
喬巴山,在
庫倫先後成立了兩個革命小組。不久這兩個革命小組合併為一個統一的革命組織,即
蒙古人民革命黨,領導蒙古人民起來鬧革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1920年夏,在中國由英美操縱的直系軍閥,打敗了執政的親日本的安福系軍閥,這就使日本帝國主義失去了在蒙古進行陰謀擴張的安福系走狗。因此,日本決定利用被
蘇俄紅軍擊潰後逃竄到中國東北的白匪軍殘餘部隊,在蒙古為自己攫取地盤。
同年10月,日本的走狗、
白匪頭子溫甘倫男爵(
羅曼·費多羅維奇·溫甘倫·馮·施特恩貝格),帶著他的800名將士組成的騎兵師進入蒙古境內,利用蒙古人民對徐樹錚軍事獨裁統治的不滿情緒,騙取了蒙古封建王公和一部分不明真相的人民民眾的支持。1921年2月3日,溫甘倫的匪軍擊潰了中國駐軍,占領了庫倫。2月15日,溫甘倫扶植第八世哲布尊丹巴重新登上了“蒙古皇帝”的寶座,成立了所謂的“自治政府”,政府的成員由溫甘倫指派。溫甘倫的罪惡目的是利用這個
傀儡政府,把外蒙古變成未來的反蘇戰爭基地。因而,反蘇備戰和供養其軍隊的沉重苛捐雜稅,以及名目繁多的各種勞役,全部壓在蒙古勞動人民頭上。蒙古人民越來越看清了溫甘倫匪幫及其扶植的傀儡政府的反動本質,甚至一部分封建主也對溫甘倫表示不滿。蒙古人民開展武裝鬥爭的條件成熟了。
1921年3月1日,蒙古人民革命黨在俄共的幫助下,在俄羅斯境內的
恰克圖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了“進行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解放民族,把政權移交給人民大眾,進而改造社會生活”的第一個奮鬥綱領。3月13日,在蘇俄境內的特羅伊茨克薩夫斯克市舉行了蒙古邊境
蘇木(亦稱旗)勞動人民代表、義勇軍代表和黨組織代表參加的會議,選舉產生了臨時人民政府。臨時政府於4月10日向蘇維埃俄國政府請求軍事援助,共同反對溫甘倫白匪。
蘇俄軍隊三個團於6月28日進入蒙古。此前,於同年3月上旬,蘇俄少量部隊曾進入蒙古邊境與蒙古義勇軍首先攻打了駐紮在買賣城的中國北洋軍閥的部隊(加上2月初由庫倫潰逃至此的中國軍隊共萬餘人)。這些中國駐軍在
色楞格省北部,沿鄂爾渾河谷進行了抵抗,但因前有紅軍後有白匪,孤立無援而失敗,最終潰散或被俘。7月10日,在庫倫以哲布尊丹巴為皇帝的蒙古君主立憲政府正式成立並宣布獨立。轉天即7月11日,後來被定為蒙古國慶日,而解放買賣城的日子——3月18日,後來則定為
蒙古人民軍的建軍日。
對於蒙古的獨立,當時的中國政府未予承認。1924年,中國政府與蘇俄政府簽訂《
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仍規定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享有領土主權。但由於中國國內爆發了
北伐戰爭,北洋軍閥忙於打仗,解決懸案的談判不了了之。
1924年5月,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病死。一個月後蒙古取消君主立憲政體,建立共和制,成立
蒙古人民共和國。從1924年起,外蒙古政府宣布對外閉關,斷絕了同中國的一切來往,加上千里大漠的阻隔,它境內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除了蘇聯政府,鮮為外界所了解,西方稱之為世界上一個神秘的國度。但是,蒙古人民革命黨和蒙古人民,對於中國共產黨所進行的革命鬥爭,抱有深切的同情,並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例如,1935年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到達陝北以後,特別是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為了溝通與蘇聯的聯繫,在蒙古政府的支持下,通過其領土建立了國際交通線,輸送往來人員和檔案。當時有一些中共領導幹部,就是通過這條交通線,來往於中蘇之間。不過這條交通線是相當危險的,因為它要跨越沙漠戈壁和無水草原。
蒙古的國際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確立的。1945年2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達成了關於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
雅爾達協定》,美、英為了促使蘇聯早日出兵迫使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一致同意蘇聯提出的在協定第一條寫上“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美國答應為實現此項條款,說服中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的獨立。國民黨政府為了使蘇聯做出不得援助中共的承諾,不得不接受事實。1945年10月,國民黨政府派內政部次長
雷法章到外蒙古“觀察”全蒙古人民公決獨立的投票。投票從10月10日開始,至10月20日結束,參加投票的公民494074人,贊成獨立的489291人,其餘為棄權票。也就是說明99%的選民贊成獨立。最後,中國國民黨政府在1946年1月5日發布正式公告,宣布外蒙古獨立。
1949年中國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繼蘇聯承認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率先與新中國建交之後,蒙古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6日同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1950年初,中國和蘇聯在談判簽訂《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時,蘇方希望在條約中強調“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地位”問題。據說當時在
莫斯科訪問的
毛澤東主席對中方主持談判的周恩來總理說,外蒙古的獨立已成事實,既然蘇聯人堅持,那就由他們吧,但不要在友好條約中體現出來。
中蒙兩國建交以後,友好關係與日俱增。1960年5月27日,中國國務院總理
周恩來和副總理兼外長
陳毅訪問蒙古,於31日簽訂《中蒙友好互助條約》、《中蒙經濟技術援助協定》,並發表兩國政府聯合聲明。以後,兩國有關部門交換地圖,談判劃定蒙古獨立以來一直未定的中蒙邊界。1962年12月,蒙古部長會議主席
澤登巴爾和部長會議副主席
扎格瓦拉爾來華訪問,於26日簽訂了兩國邊界條約。之後,中蒙之間進一步發展了友好往來,中國政府儘自己所能給予蒙古各方面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