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清代,近現代,社會結構,生活方式,文化,宗教信仰,語言文字,
歷史
傳統上喀爾喀人曾是遊牧民族。在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統治下組成一個軍事帝國。明末為達延汗六萬戶之一。其後幾個世紀,他們在不斷擴張的俄羅斯帝國和滿族人所建帝國之間受壓迫。內喀爾喀(喀爾喀東部諸集團)臣服於滿族,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居住於現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內。
清代
外喀爾喀(喀爾喀西部)東接呼倫貝爾,西至阿爾泰山,南臨大漠,北與俄羅斯接壤。清入關以前,喀爾喀蒙古的三大封建主——土謝圖汗、札薩克圖汗、車臣汗和清政府建立了聯繫。1655年(順治十二年),清政府賜盟宗人府,並在外喀爾喀設8個札薩克,分左右翼,從而使外喀爾喀與清中央政府的政治聯繫更加密切。此後,外喀爾喀三部之間發生紛爭,漠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乘機插手,於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向喀爾喀大舉進攻。喀爾喀戰敗後,經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倡議,舉旗投清。1691年,康熙帝與內外蒙古各部首領於多倫諾爾會盟,宣布保留喀爾喀三部首領的汗號,實行札薩克制。
近現代
1911年其封建主在沙俄策動下宣布“自治”。1915年中俄蒙3方締約,外蒙古地方政府承認主權屬於中國。1919年放棄“自治”。1920年代開始,喀爾喀西部集團越來越處於蘇聯的影響之下。1921年發生人民革命,同年 7月11日成立君主立憲政府。1924年11月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人民共和國。1946年1月,當時的中國政府承認其獨立。
社會結構
喀爾喀人古代社會結構以親屬集團為主,組成氏族和部落,為父系制。領袖以能力為決定條件。成婚後的男性通常住於鄰近父親和其他男性親戚處。分為貴族和平民兩個階層。在滿族統治下,親屬集團的重要性開始衰落,而採用中國的民政制度。過去大約40%的人口居住在鄉下,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居民占總人口的80%,其中生活在烏蘭巴托的居民占全國居民總數的1/4。農業人口主要由飼養牲畜的遊牧民組成。
生活方式
大多數喀爾喀人傳統上一向在流動牧場宿營,一年從甲牧場到乙牧場遷移四、五次。各共產黨政府試圖對遊牧民實行集體化,增加牲畜生產,但遭到很大阻力。1990年代,半數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都會區,尤其是烏蘭巴托(Ulaanbaatar)。
傳統住所是豎立在可拆卸格子結構上的圓形帳篷,即蒙古包(ger,土耳其語作yurt或yurta),易於拆卸和運送。到20世紀末,蒙古包還是烏蘭巴托普遍的居住形式,該地人口增長超過了公寓的興建。食物幾乎完全是肉、乳和其他動物產品。最受歡迎的飲料是馬奶(airag,俄語作kumys)。
現在的喀爾喀蒙古人主要從事畜牧業,飼養綿羊、山羊和牛、馬。有的地區開始從事農業,種植小麥和土豆;手工業、採礦業和畜產品加工工業亦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