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新城區)

新城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新城區)

新城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東北部。始建於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是由清代建造的“綏遠城”俗稱“新城”而得名。全區總面積7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55平方公里,農區和山區645平方公里。北面和東面以大青山為分水嶺,與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烏蘭察布市交界,南面與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接壤,西面與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毗鄰。2013年全區總人口58萬餘人,有漢、蒙、滿、回等30個少數民族,是滿族聚居區。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城區
  • 外文名稱:Xin Cheng Disrict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內蒙古呼和浩特
  • 下轄地區:8個街道、1個鎮
  • 政府駐地:成吉思汗大街街道 
  • 電話區號:0471
  • 郵政區碼:010050
  • 地理位置:呼和浩特市東北部
  • 面積:700平方公里
  • 人口:58.5755萬人(2013年)
  • 方言:晉語 蒙語
  •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大窯文化遺址、古長城遺址、塔布羅陀漢墓
  • 機場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
  • 火車站呼和浩特站
  • 車牌代碼:蒙A
  • 行政代碼:150102 
  • GDP:842億元(2017年)
  • 人均GDP:14.39萬元人民幣(2017年)
地理環境,位置,地形,土壤,氣候,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自然資源,水源,礦產,動物,植物,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教育,文化,衛生,名勝古蹟,歷史名人,文化風俗,城市榮譽,

地理環境

位置

新城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東北部,北面和東面以大青山為界與武川縣和烏蘭察布市的卓資縣隔山相望,南與賽罕區接壤,西與回民區毗鄰。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11°35′——112°5′,北緯40°48′——41°7′。新城區總面積7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55平方公里,農區和山區645平方公里。

地形

新城區東西長40.5公里,南北寬37.4公里。轄區地形主要由山地、山前沖積扇地和平原三部分構成,山區約占新城區面積的60%。大青山在區境內東西長約40.5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最高海拔為2149.5米;城區系大青山南麓山洪沖積扇平原,平均海拔為1050米。

土壤

土壤類型比較豐富,山區形成灰色森林土、灰褐土;丘陵多為栗褐土、灰色草甸土、草甸沼澤土、粗骨土;平原是洪淤栗褐土、砂石土等。灰色森林土、灰褐土腐植質層較厚,有機質含量較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氣候

新城地區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其特點是:春季風多雨少,升溫快;夏季濕熱多雨,降水量集中;秋季短促涼爽,晝夜溫差大;冬季較長,乾冷少雪。年平均氣溫6.7℃,山區比平原低2—3℃;冷熱變化劇烈,夏季平均氣溫21.3℃,極端最高氣溫38.5℃;冬季平均氣溫-7.4℃,極端最低氣溫-30.5℃。年平均降水量為397.9毫米,最大日降水量為130.6毫米,山區降水量多於平原,年降水量的60—70%在夏季,多集中在7、8月份。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時數為2862.8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65%,多集中在3—5月。霜凍在春秋兩季出現,春季終霜遲,秋季初霜早。平原無霜期在121—150天,山區在90—100天。春冬季多西北風,夏秋季多東南風。
呼和浩特新城區呼和浩特新城區

歷史沿革

舜時,今新城區與呼和浩特其他地區稱“并州繳外”、後又稱“冀州繳外”地,當時為葷粥族所在地。
夏、商、周時期,主要是“葷鬻(yù)”、“鬼方”、“獫狁”等北方少數民族在此狩獵遊牧。
春秋戰國之際,葷鬻、鬼方、獫狁各族的名稱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史書中出現的“戎”和“狄”。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革新政治、軍事,學習北方遊牧民族之所長,胡服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等民族,“置雲中、雁門、代郡”,這裡成為雲中郡的一部分。
呼和浩特新城區政府大樓呼和浩特新城區政府大樓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新城地區仍為秦雲中郡屬地。西漢時期,現新城區屬雲中郡北輿縣轄地,部分農區屬雲中郡武泉縣(今塔利村東北)轄地。公元340年,鮮卑族拓跋氏建立代國政權,設“盛樂都城”(今和林格爾縣土城村北),現新城地區屬盛樂城管轄。公元386年,拓跋珪改代稱魏,史稱北魏。公元389年,北魏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將歸順於北魏的敕勒族安置在這裡,呼和浩特地區始有“敕勒川”之稱。
公元六世紀中後期,隋朝將呼和浩特地區劃歸榆林郡管轄。唐朝初年,在呼和浩特地區設雲中都督府和定襄都督府,此時的新城地區為定襄都督府轄地。以後,唐王朝又在呼和浩特地區設立雲中都護府、單于大都護府來管轄雲中、定襄。
五代十國時期,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後,占有該地區,時屬西京道豐州管轄,並在豐州城(今白塔村北)設立西南路招討司。
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金襲遼制,呼和浩特地區仍稱豐州,新城地區屬豐州富民縣範圍內。
元代忽必烈統一中國後,新城地區仍為豐州的一部分,屬中書省大同路管轄。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蒙古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落進駐豐州地區,自此豐州地區又稱“土默川”。隆慶六年(1572年),阿勒坦汗修建“庫庫和屯”城(今呼和浩特舊城)。萬曆三年(1575年)竣工後,明廷賜名“歸化”。新城地區為歸化城之轄區。
1644年,清朝建立。清朝為鞏固其在北方的統治,於雍正十三(1735年)年議定在歸化城東北建造新城(綏遠城)。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竣工。此“新城”即為今新城地區的主要部分。乾隆六年,設統治機構歸綏道,隸屬山西巡撫管轄,是山西諸道之一。
1912年(民國元年),“歸化”、“綏遠”兩城合併為“歸綏縣”。1914年(民國三年),綏遠與山西分治,設立“綏遠特別行政區”,改綏遠城將軍為行政長官。同年7月,改行政長官為都統。1929年(民國十八年),改綏遠特別行政區為綏遠省,改都統為主席,省府設在原綏遠城將軍衙署內,並改歸綏縣為歸綏市。市內下轄四個區,原綏遠城區、火車站歸第一區管轄。1937年10月,日寇侵占歸綏,改歸綏市為“厚和浩特市”。抗日戰爭勝利後,厚和市復稱歸綏市。全市設六個區,原綏遠城區為第五區、火車站為第六區。
1949年1月28日,中國共產黨重新組建了歸綏縣委和縣政府,當時的縣政府在陶卜齊、榆林一帶設一區;在保合少一帶設一區,今新城區農區多屬二區管轄;在太平莊一帶設三區,今新城區部分農村屬三區。
1950年1月20日,和平解放後的歸綏市人民政府成立,原舊住房機構基本沒變,城區仍設6個區,下設6個公區,都是市人民政府派出機關。1951年,歸綏市人民政府決定全市設4個區,7月3日,將原新城的五區和火車站的六區合併,改為歸綏市第一區,在火車站設有辦事處。區政府駐關帝廟街。
東河新區東河新區
1952年6月27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由張家口遷到歸綏市,8月1日,內蒙古軍區和綏遠軍區合併,編為“蒙綏軍區”。1953年11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與綏遠省政府合署辦公。11月8日,歸綏市第一區首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第一區正式改稱新城區。
1954年4月25日,將歸綏市改稱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為市轄區之一。新城區建制未變,區政府遷往建設西街。
1955年,新城區人民政府改稱新城區人民委員會。1966年8月20日,新城區更名為“東風區”。1973年,東風區機關遷往新城西街。1979年3月20日,恢復“新城區”稱謂。
1980年,召開新城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新城區人大常委會和新一屆人民政府。1984年,組建政協新城區委員會,同年7月,農村人民公社改稱為鄉人民之福,生產隊、生產大隊改稱為自然村或村民委員會。
1999年7月1日,呼和浩特市調整市轄區行政區劃,把原屬新城區的人民路、大學路辦事處及中山辦事處、東風辦事處、迎新辦事處部分管區劃歸賽罕區(原郊區),將原屬呼市郊區(賽罕區)的毫沁營、保合少、小井三個鄉全部及巧報鄉、羅家營鄉部分農村劃歸新城區管轄。至此,新城區共轄7個辦事處、3個鄉人民政府。
2001年4月機構改革,新城區對農區三鄉繼續了新的劃分,將毫沁營鄉改稱毫沁營鎮;撤銷小井鄉劃歸保合少鄉管轄。自此,新城區形成轄有城區七個街道辦事處,農區為一鄉一鎮的新行政組織格局。2002年新城區政府遷到呼倫北路,成吉思汗大街9號。2003年。新城區將1鄉1鎮7個街道辦事處的村委會調整為30個,社區居委會調整為60個。

行政區劃

2013年,新城區設1鎮、8個街道辦事處,24個村民委員會、48個社區居委會。
8街道辦、1鎮分別為:海拉爾東路街道、錫林路街道、中山東路街道、東街街道、西街街道、東風路街道、迎新路街道、成吉思汗大街街道、保合少鎮

自然資源

水源

境內的地表水資源較少,河流多屬季節性溝河,較大的溝河有6條,水源多為雨季溝谷的匯流水,部分來自山泉,只有汛期水量大而集中,平時只有少量的山泉水,有時斷流。境內的地下水資源較豐富,淺水一般埋深在40米以內,深層承壓水埋深在60—120米之間。

礦產

金礦,集中在境內的面鋪窯溝、奎素溝、小井溝、野馬圖村北的各條小溝內,還有哈拉沁、哈拉更溝黃金儲量也較富集。
鈹礦(綠柱石),大青山東段古路板溝卯獨沁一帶富含鈹礦,伴生有白雲母、褐簾石、鈮鉭鐵礦,該礦含偉晶岩脈寬3—4米。
鐵礦,主要分布於保合少鄉黃花窩鋪、古路板一帶。黃花窩鋪鐵礦床位於黃花窩鋪村附近,在呂梁晚期花崗岩中,含鐵石英透鏡體長250米、寬15米,礦石以磁鐵礦為主,質地堅硬,屬沉積變質型礦床。遠景儲量5.25萬噸。
銅礦,主要分布於哈拉沁溝、紅山口溝及面鋪窯溝的碌碡灣,品位較低,礦脈分散。
白鎢礦,分布於古路板溝的水磨、帳房,奎素溝的東溝、西溝以及面鋪窯村以北等地區。在大東溝口上卯獨沁,特別是奎素東溝與奎素西溝較為富集。
煤礦,大青山含煤地層較豐富,煤質屬瓦斯煤及結焦煤。煤層最厚處為1米,最薄處只有1厘米。
大理石礦,主要見於哈拉沁溝、紅山口溝、古路板溝和面鋪窯溝一帶。
花崗岩,是很好的建築材料,在面鋪窯溝、奎素溝、古路板溝均有分布。
大理岩,僅見於哈拉沁溝。礦床位於下元古界二道凹群的頂部。為白雲質細粒結晶大理岩,礦體厚度在15—116米之間,探明C+D級儲量為2195.5萬噸,屬中型礦床。該礦床為呼市水泥廠的原料基地。
粘土礦,分布在保合少鄉東南的惱包、莊子、水泉、大窯等地,該礦儲量較大,主要用於磚瓦製作。
建築用砂石礦,分布於大青山前坡沖積扇地,毫沁營鎮為多。礦床為第四紀沖洪、積砂礫層。主要用作混凝土原料,儲量較為豐富,是呼市地區建築用砂石的主產區。

動物

大青山自然條件具有多樣性,境內的鳥類和獸類動物資源較為豐富。
豢養動物,牛、馬、羊、騾、驢、豬、狗、兔、鴨、雞、駱駝、鹿等。
野生動物,根據生物工作者調查,境內有野生動物29種,鳥類140多種。
動物有:豹、雪豹、狼、狍子野兔狐狸獾子黃鼬(黃鼠狼)、松鼠花鼠社鼠盤羊青羊、大林姬鼠、巢鼠、艾虎、狗獾赤狐刺蝟、草原黃鼠(又稱野地黃鼠)、五趾跳鼠麝鼴中華鼢鼠、長爪沙鼠、子午沙鼠、黑紅倉鼠、大倉鼠、蜥蜴、蝙蝠等。
鳥類有:杜鵑、三道眉、草鵐、灰尾斑鳩、山噪鶥黃腰柳鶯極北柳鶯、斑啄木鳥、褐頭山雀、大山雀、鷦鷯、蘆鵐、褐嘴雀、寒鴉、歐夜鷹、貓頭鷹、雀鷹(鷂子)、喜鵲、麻雀、燕子、布穀鳥、石雞、環雉、山斑鳩、岩鴿、鴻雁、豆雁、斑嘴鴨、紅尾鴝、藍歌鴝、紅脅藍尾鴝紅點頦、黃喉鶲、赤頸鶇、白腹鶇、斑鶇、蟻鴷、斑翅山鶉、百靈鳥、灰喜鵲等。

植物

大青山陽坡樹木稀疏。陰坡植被茂盛,生長著以白樺為主的茂密的天然林。半陰坡布滿了以胡榛為主的灌木叢。境內有各類植物約1000餘種。
栽培植物:
(一)山前主要品種有:玉米、小麥、高粱、穀子、黍子、馬鈴薯、綠豆、蓮豆、菸葉、大蔥及各類蔬菜;近幾年塑膠大棚蔬菜,以及各種觀賞花卉逐年增多。
(二)山中主要品種有:小麥、莜麥、馬鈴薯、蕎麥、蠶豆、菜籽、胡麻、碗豆等。
(三)人工栽種植物有:榆樹、針葉松、沙棘、山杏、黃太平、123、蘋果、葡萄、油松、落葉松、側柏、楊樹、柳樹、檸條、沙打旺、沙柳、苜宿草等。
野生植物:
(一)按用途有藥用植物:甘草、黃芪、防風、黃岑、赤勺、蒼朮、遠志、麻黃、知母、枸杞、人參等40多種。油用植物:山杏、蒼耳、文冠果芝麻菜、野亞麻等。纖維植物:芨芨草蘆葦、香薄、龍鬚草、馬蓮等。果類植物:酸棗、酸刺、豆姑娘、酸梨、面果子、山葡萄、歐梨兒等。澱粉植物:稗草、沙蓬、狗尾草、野燕麥、草麥等。
(二)按地區分布:山地草甸主要生長冷蒿、萬年蒿、柴胡、金露梅等;山地森林半陰坡主要生長油松、白樺、山楊等混生林,繡線菊山刺玫、山楂等灌木,苔草、蒼朮委陵菜、百里香等草本植物;山地灌木叢主要生長虎榛子、黃刺玫、蒙古莢蓬、柏扁桃等;山地草原主要生長百里香、冷蒿為主的多年生雜草和小灌木,還有隱子草、牛枝草及其它半灌木和多年生草類;丘陵草原主要生長虎尾草、畫眉等低矮植物;平原地帶多生長米蒿、沙蒿等蒿類植物,蘆草、沙蓬等尖葉類植物和車前子等闊葉植物,燈碗花、刺黎等藤蔓類植物和菌類(菟絲子、麻莎菜)植物,以及苔蘚類植物、毛莨科植物,落葉松、檜柏、柳樹和各種果樹等植物。

人口民族

據新城公安分局人口年報統計,2011年末新城區總戶數為128464戶,比上年增加3812戶;戶籍總人口為367522人(下同),比上年增加628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17257人。總人口中:男性為183044人、女性為184478人,男女性別為100:100.8。
在戶籍總人口中:共有3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數74792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0.4%。
另據新城區計生局統計:2011年末,新城區常住人口為374308人、流入人口為178838人,2011年新城區總人口為553146人,比上年減少19450人。其中:常住人口減少43993人、流入人口增加24543人,人口密度為790人/平方公里。

經濟

綜述

2011年,新城區地區生產總值達454.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2%,總量較上年增加65.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60.7億元,增長10.3%,在第二產業中:全部工業增加值28.8億元,增長15.9%;第三產業增加值391.5億元,增長12.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1346元/人,人均較上年增加28492元,增長30.7%,按年末匯率折算達19261美元。
呼和浩特新城區呼和浩特新城區
產業結構略有調整。地區生產總值中一、二、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0.4:13.2:86.4調整為0.4:13.4:86.2;第一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0.5%;第二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14.4%;第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85.1%。從產業結構和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看,第三產業在新城區經濟發展中仍處於極為重要的位置,其總量占全市第三產業比重的86.2%,其產業貢獻率對經濟成長的拉動率為10.4%,是推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
2017年,新城區地區生產總值約842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完成157.6億元,比上一個五年的財政收入總和增長48.5億元;服務業增加值由445.4億元預計增長到756.8億元,總量穩居自治區第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3634元預計增長到48898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283元預計增長到18928元。

第一產業

2011年農作物播種面積6534公頃,比上年減少3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852公頃,比上年減少18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15178噸,減少28.3%。其中:小麥、玉米的產量為36噸和9563噸。油料產量84噸,減產5噸,蔬菜產量9561噸,增產1473噸。
2011年末新城區牲畜存欄數7.6萬頭(只)。其中:大畜存欄1.4萬頭(只),奶牛存欄頭數1.4萬頭;生豬存欄1.8萬頭;羊存欄4.4萬頭。全年肉類總產量1930噸;全年鮮奶產量57374噸;禽蛋產量1325噸。
2011年末新城區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147噸;農用塑膠薄膜使用量73噸,其中:地膜使用量52噸,地膜覆蓋面積1010公頃;農村用電量1401萬千瓦時,增長9.0%。
截止2011年末,擁有農牧業產業加工企業9個,年營業收入達10410萬元,實現利潤410萬元,上繳稅金325萬元。

第二產業

2011年,新城區231家工業企業完成現價總產值79.7億元,增長20.4%;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28.8億元,增長15.9%,對新城區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8.4%,拉動新城區經濟成長10.2個百分點。在全部工業增加值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4.7億元,增長16.3%。其中,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1.1億元,增長26.4%;輕工業實現增加值3.6億元,下降6.6%。
從經濟類型看,規模以上企業中: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12.6億元,增長23.4%;股份制企業實現增加值2.1億元,下降13.2%。
從行業看,電力、食品、服裝等支柱產業完成現價總產值45.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86.1%。
在統計的主要產品產量中,自來水達13987萬立方米,服裝達206萬件,商品混凝土達52.7萬立方米,速凍米麵食品達5448噸。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9億元,比上年增長9.2%;產品銷售率為98.1%,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1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68.8億元,比上年增長16.8%,總量較上年增加38.7億元,其絕對值占全市比重的30.2%。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200.8億元,增長16.7%;住宿餐飲業實現營業額44.1億元,增長16.9%。
截至2011年末,新城區擁有限額以上批發企業76家、零售企業61家,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97家。其中:住宿業35家。擁有星級酒店19家。其中:五星級3家、四星級4家。
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額中,金銀珠寶類比上年增長46.3%;汽車類增長17.5%;服裝鞋帽類增長28.1%;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25.5%;中西藥類增長19.8%;體育、娛樂類增長23.5%。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新城區共有普通中學22所,在校學生達33563人,比上年增加796人;教職工人數達2864人。其中:專任教師2115人;高中畢業生4392人,國中畢業生5984人。年末共有國小校43所,在校學生達40507人,比上年增加1618人;教職工人數達2140人。其中:專任教師182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畢業生數6462人。年末共有幼稚園28所,在園兒童7838人,專任教師689人。

文化

2011年建成了錫林北路文化中心、保合少鎮文化站,健全了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截至年末,新城區共有藝術院校1所,專業表演團體3個(以上為駐區單位,新城區沒有專業表演團體),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量達4.7萬冊,文化館1個,博物館3個,影劇院2個。

衛生

2011年末新城區共有醫院19所、衛生院2所。醫院擁有病床2183張。新城區共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3445人,其中執業醫師1055人,助理執業醫師1139人。

名勝古蹟

新城區主要的名勝古蹟有大窯文化遺址、古長城遺址、塔布羅陀漢墓及塔利古城、紅山口摩崖雕刻、公主府、將軍衙署新城鼓樓、阜安門遺址、阿王府、滿族民居、成吉思汗影視城等。
呼和浩特體育場呼和浩特體育場
新城區主要的教育基地有革命老區、內蒙古革命烈士陵園、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多松年故居、新城區國防教育中心、新城區素質教育基地等。

歷史名人

新城區地域歷史名人和革命先驅輩出,主要有阿勒坦汗雲丹嘉措、貽谷、吳長庚、榮祥、多松年、佛鼎、姚喆、高鳳英楊植霖、黃厚、李致方、關和璋、孟紹、汪宇平、孫英年蓋山林

文化風俗

新城區以蒙、滿、漢為主的各族人民在新城區創造出了多彩豐富的民族風情。
從歷史上講,新城區的蒙古族主要以土默特部為主,自十六世紀初定居土默川以來,形成了圖特的風俗習慣;同時,新城區又是滿族聚居區,自乾隆中葉起,準許八旗官兵攜帶家眷長期駐防,此後大量滿族居民便逐漸定居綏遠城,呼和浩特地區的滿族人民依然保留了許多獨特的民族風俗;古路板的二月二龍燈節更是延續了三百多個春秋。
保和少鄉古路板村是一個蒙漢聚居的村莊,每年農曆二月兒都要舉行一次頗具規模的民間龍燈節,龍燈節持續三天,主要有繞九曲、唱大戲、廟會交流三大活動。

城市榮譽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