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嘴鴨

斑嘴鴨

斑嘴鴨(學名:Anas poecilorhyncha)屬大型鴨類,體型大小和綠頭鴨相似,體長50-64厘米,體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黃色,腳橙黃色,臉至上頸側、眼先、眉紋、頦和喉均為淡黃白色,遠處看起來呈白色,與深的體色呈明顯反差。通常棲息於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動於江河、湖泊、水庫、海灣和沿海灘涂鹽場等水域。鴨腳趾間有,但很少潛水,游泳時尾露出水面,善於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喜歡乾淨,常在水中和陸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覺或休息時互相照看。以植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和甲殼動物。分布於西伯利亞東南部、蒙古東部、薩哈林島、中國、朝鮮、日本、中南半島、緬甸、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斯里蘭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斑嘴鴨
  • 拉丁學名:Anas poecilorhyncha
  • 別稱:谷鴨、黃嘴尖鴨、火燎鴨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雁形目
  • 鴨科
  • 鴨屬
  • :斑嘴鴨
  • 亞種:3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Forster, 1781
  • 英文名稱:Spot-billed Duck
  • 英文名稱:Indian Spot-billed Duck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遷徙,習性,食性,分布範圍,生長繁殖,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外形特徵

斑嘴鴨斑嘴鴨
斑嘴鴨雄鴨從額至枕棕褐色,從嘴基經眼至耳區有一棕褐色紋;眉紋淡黃白色;眼先、頰、頸側、頦、喉均呈淡黃白色,並綴有暗褐色斑點。上背灰褐沾棕,具棕白色羽緣,下背褐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尾羽羽緣較淺淡。初級飛羽棕褐色;次級飛羽藍綠色而具紫色光澤,近端處黑色,端部白色,在翅上形成明顯的藍綠色而閃紫色光澤的翼鏡和翼鏡後緣的黑邊和白邊,飛翔時極明顯;三級飛羽暗褐色,外翈具寬闊的白緣,形成明顯的白斑。翅上覆羽暗褐色,羽端近白色;大覆羽近端處白色,端部黑色,形成翼鏡前緣的白色。胸淡棕白色,雜有褐斑;腹褐色,羽緣灰褐色至黑褐色;尾下覆羽黑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雌鳥似雄鳥,但上體後部較淡,下體自胸以下均淡白色,雜以暗褐色斑;嘴端黃斑不明顯。虹膜黑褐色,外圍橙黃色;嘴藍黑色,具橙黃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跗蹠和趾橙黃色,爪黑色。幼鳥似雌鳥,但上嘴大都棕黃色,中部開始變為黑色,下嘴多為黃色,亦開始變黑,體羽棕色邊緣較寬,翼鏡前後緣的白紋亦較寬,尾羽中部和邊緣棕白色,尾下覆羽淡棕白色。
大小量度:體重♂920-1350g,♀890-1250g;體長♂525-621mm,♀498-638mm;嘴峰♂51-59mm,♀47-55mm;翅♂253-296mm,♀232-290mm;尾♂88-130mm,♀84-114mm:跗蹠♂40-49mm,♀40-46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在內陸各類大小湖泊、水庫、江河、水塘、河口、沙洲和沼澤地帶,遷徙期間和冬季也出現在沿海和農田地帶。

生活習性

遷徙

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開始從中國南方越冬地北遷,3月末到達華北東北部,3月末4月初到達東北東部和北部,部分留在當地繁殖,部分繼續北遷,遷徙高峰在4月初至4月中旬。秋季9月末10月初開始南遷,10月中下旬大批到達東北地區,11月初至11月末大批到達華北地區,部分留在東北和華北地區越冬,部分繼續南遷。亦有部分斑嘴鴨在中國長江中下游、東南沿海和台灣地區終年留居,不遷徙,為留鳥。雲南亞種亦不進行遷徙,為留鳥。春季遷徙期間常呈小群飛往繁殖地,而秋季集群較大,常集成數隻或上百隻的大群,分批陸續向南遷徙。
斑嘴鴨斑嘴鴨

習性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也和其他鴨類混群。善游泳,亦善於行走,但很少潛水。活動時常成對或分散成小群游泳於水面,休息時多集中在岸邊沙灘或水中小島上。有時將頭反於背上,將嘴插於翅下,漂浮於水面休息。清晨和黃昏則成群飛往附近農田、溝渠、水塘和沼澤地上尋食。鳴聲宏亮而清脆,很遠即可聽見。

食性

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常見的主要為水生植物的葉、嫩芽、莖、根和松藻、浮藻等水生藻類、草子和穀物種子。也吃昆蟲、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高棉、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斑嘴鴨分布圖斑嘴鴨分布圖
繁殖於中國東北、內蒙古、華北、西北甘肅、寧夏、青海,一直到四川;越冬在中國長江以南、西藏南部和台灣,部分終年留居長江中下游,華東和華南一帶,以及台灣和雲南。

生長繁殖

繁殖期5-7月。營巢於湖泊、河流等水域岸邊草叢中或蘆葦叢中,也營巢于海岸岩石間或水邊竹叢中,在山區森林河流岸邊岩壁隙縫中亦見有營巢的。巢主要由草莖和草葉構成,產卵開始後親鳥從自己身上拔下絨羽墊於巢的四周,結構甚為精緻。巢的大小為外徑250-300mm,內徑150-200mm,深7-9mm。每窩產卵8-14枚,通常9-10枚,卵呈乳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56.5(53-60)mm×40.5(38-43)mm,重48(42-54)g。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24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游泳和跟隨親鳥活動和取食。
斑嘴鴨斑嘴鴨

亞種分化

(3亞種)
斑嘴鴨斑嘴鴨
1.斑嘴鴨普通亞種(學名:Anas poecilorhyncha zonorhyncha),分布於原蘇聯東南部,薩哈林島、日本、中國南部。
2.斑嘴鴨雲南亞種(學名:Anas poecilorhyncha haringtoni ),分布於印度阿薩姆邦東部、緬甸、中國南部和寮國。
3.斑嘴鴨指名亞種(學名:Anas poecilorhyncha poecilorhyncha),分布於在整個印度次大陸到印度阿薩姆邦東西部。

種群現狀

斑嘴鴨是中國家鴨祖先之一,野生種群極為豐富,也是中國傳統狩獵鳥類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獵取量。由於過度獵取,加之生境條件惡化,致使種群數量日趨減少。據國際水禽研究局1990年和1992年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1990年在中國越冬的斑嘴鴨種群數量為23722隻,1992年為21038隻。種群仍在下降,應注意種群和生境的保護和管理。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斑嘴鴨圖片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