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綠頭鴨
雄鳥頭、頸綠色,具輝亮的金屬光澤。頸基有一白色領環。上背和兩肩褐色,密雜以灰白色波狀細斑,羽緣棕黃色;下背黑褐色,腰和尾上
覆羽絨黑色,微具綠色光澤。中央兩對尾羽黑色,向上捲曲成鉤狀,外側尾羽灰褐色,具白色羽緣,最外側尾羽大都灰白色。兩翅灰褐色,
翼鏡呈金屬紫藍色,其前後緣各有一條絨黑色窄紋和白色寬邊。頦近黑色,上胸濃栗色,具淺棕色羽緣;下胸和兩脅灰白色,雜以細密的暗褐色波狀紋。腹部淡色,亦密布暗褐色波狀細斑。尾下覆羽絨黑色。
雌鳥頭頂至枕部黑色,具棕黃色羽緣;頭側、後頸和頸側淺棕黃色,雜有黑褐色細紋;貫眼紋黑褐色;上體亦為黑褐色,具棕黃或棕白色羽緣,形成明顯的‘V’形斑;尾羽淡褐色,羽緣淡黃白色;兩翅似雄鳥,具紫藍色翼鏡;頦和前頸淺棕紅色,其餘下體淺棕色或棕白色,雜有暗褐色斑或縱紋。
虹膜棕褐色,雄鳥嘴黃綠色或橄欖綠色,嘴甲黑色,跗蹠紅色;雌鳥嘴黑褐色,嘴端暗棕黃色,跗蹠橙黃色。幼鳥似雌鳥,但喉較淡,下體白色,具黑褐色斑和縱紋。
大小量度:體重♂1000-1300克,♀910-1015克;體長♂540-615毫米,♀470-550毫米;嘴峰♂53-61毫米,♀49-59毫米;翅♂270-285毫米,♀250-286毫米;尾♂72-112毫米,♀69-125毫米;
跗蹠♂4O-55毫米,♀39-50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綠頭鴨主要棲息於水生植物豐富的湖泊、河流、池塘、沼澤等水域中;冬季和
遷徙期間也出現於開闊的湖泊、水庫、江河、沙洲和海岸附近沼澤和草地。
生活習性
遷徙
綠頭鴨除格陵蘭亞種、夏威夷亞種和佛羅里達亞種等部分亞種不遷徙屬
留鳥外,其他亞種,包括分布在中國的指名亞種均要遷徙,屬遷徙型鳥類。春季遷徙在3月初至3月末,秋季遷徙在9月末至10月末,部分遲至11月初。遷徙系分批逐步地進行,特別是秋季遷徙最明顯,常常前一批離開不久又飛來另一批,而且集群亦比春季大,有時在一個遷徙中間停息站上,集群達千隻以上。
習性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和越冬期間,常集成數十、數百甚至上千隻的大群。或是游泳於水面,或是棲息於水邊沙洲或岸上。性好動,活動時常發出‘ga-ga-ga-’的叫聲,響亮清脆,很遠即可聽見。
美國生物學家研究發現,綠頭鴨具有控制大腦部分保持睡眠、部分保持清醒狀態的習性。即綠頭鴨在睡眠中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是科學家所發現的動物可對睡眠狀態進行控制的首例證據。科學家們指出,綠頭鴨等鳥類所具備的半睡半醒習性,可幫助它們在危險的環境中逃脫其他動物的捕食。
食性
綠頭鴨系雜食性。主要以野生植物的葉、芽、莖、水藻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軟體動物、甲殼類、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秋季遷徙和越冬期間也常到收割後的農田覓食散落在地上的穀物。覓食多在清晨和黃昏,白天常在河湖岸邊沙灘或湖心沙洲和小島上休息或在開闊的水面上游泳。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里斯、百慕達、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哥斯大黎加 、克羅地亞、古巴、庫拉索島、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福克蘭群島、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希臘、格陵蘭島、關島、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香港、匈牙利、冰島、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韓國、朝鮮、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來西亞、馬爾他、茅利塔尼亞、墨西哥、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尼加拉瓜、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菲律賓、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卡達、羅馬尼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沙烏地阿拉伯、塞爾維亞 、聖馬丁島 、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喬治亞和南桑威奇群島、南蘇丹、西班牙(加那利群島) 、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國、英國、美國(夏威夷島) 、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葉門。
引進:澳大利亞、紐西蘭。
旅鳥:安提瓜和巴布達、汶萊、開曼群島、庫克群島、吉布地、多明尼加共和國、斐濟、甘比亞、直布羅陀、瓜德羅普島、牙買加、吉里巴斯、馬里、茅利塔尼亞、尼日、奈及利亞、巴拿馬、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塞內加爾、塞席爾、斯里蘭卡、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泰國、萬那杜、美屬維京群島、尚比亞。
產地不確定: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繁殖方式
綠頭鴨冬季在越冬地時即已配成對,1月末2月初即見有求偶行為,3月中、下旬大都已經結合成對,繁殖期4-6月。營巢於湖泊、河流、水庫、池塘等水域岸邊草叢中地上或倒木下的凹坑處,也在蒲草和蘆葦灘上、河岸岩石上、大樹的樹權間和農民的苞米樓上營巢,營巢環境極為多樣。巢用乾草莖、蒲草和苔蘚構成。巢的大小為外徑25-30厘米,內徑15-20厘米,深4-10厘米,高8-13厘米。每窩產卵7-11枚,卵白色或綠灰色,大小為56-60毫米 X40-43毫米,重48-59克。雌鴨孵卵,孵化期24-27天,6月中旬即有幼鳥出現。雛鳥早成性,雛鳥出殼後不久即能跟隨親鳥活動和覓食。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 Anas platyrhynchos conboschas | C. L. Brehm, 1831 |
---|
2 | | Anas platyrhynchos diazi | Ridgway, 1886 |
---|
3 | | Anas platyrhynchos platyrhynchos | Linnaeus, 1758 |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綠頭鴨是中國飼養家鴨的祖先。早在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戰國時期,中國就開始飼養和馴化綠頭鴨,成了現今大量飼養的家鴨品種。但野生綠頭鴨仍被視為野味中之上品,是中國主要狩獵鳥類之一,每年獵獲量均居野鴨中之首位。除了利用它的肉外,也利用其羽毛。由於歷年來無計畫的大肆獵取,加之圍湖造田,環境喪失,致使種群數量日趨減少。據國際水禽研究局1990年和1992年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1990年中國綠頭鴨越冬種群數量為55567隻,1992年為39048隻;日本1990年為438722隻,1992年為113635隻。均明顯下降,因此加強對種群的管理是很重要的。
保護等級
經濟價值
綠頭鴨是中國重要的經濟水禽,肉味鮮美,無腥味,營養豐富,脂肪少,蛋白質含量高,因而在國內外市場上非常暢銷。僅上海市場每年消費掉的綠頭鴨就達400多萬隻。
北京、
廣東、
福建、
浙江、江西、江蘇、安徽等許多省市的需求量極大。綠頭鴨的綜合利用價值高,其羽毛是重要的出口原料。
綠頭鴨有一種特殊的野味香,被視為野味上品。它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據《
本草綱目》記載,其肉甘涼、無毒、補中益氣、平胃消食,除十二種蟲。身上有諸小熱瘡,年久不愈者,但多食之,即愈,治熱毒風及惡瘡療,殺腹髒一切蟲,治水腫。血主治解挑生蠱毒,熱飯探吐。綠頭鴨的營養成分比家鴨高,如其水分含量比家鴨低得多,粗蛋白含量則高於家鴨。
人工養殖
綠頭鴨的適應性非常強,旱養或水養均可。在良好的飼養條件下,生長速度和肉料比都比較好。一般60日齡個體體重可達1.2-1.4千克,肉料比為1:2.5-3。國際市場去毛、去內臟的凍肉,其售價是一般肉鴨的3.5倍。飼養綠頭鴨是具有廣泛消費面,適合許多地方發展養殖業的好項目。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馴養培育成自己國家的家養綠頭鴨。中國有些地方也對綠頭鴨馴養進行了研究。1980年從美國引進了被稱為美國綠頭野鴨的品種,由於其生產水平明顯高於產地綠頭鴨,所以被廣泛養殖。
綠頭野鴨是會飛翔的水禽,雖然商品生產無水面也可養殖,但其品質肯定比有水養殖的差。為了使綠頭野鴨在人工集約化飼養條件下仍保持野生鳥類習性、防止退化,養殖場地最好選擇在有開闊的水域,水草茂盛的地方。無天然水源的地方可採用運動場和人工水池的辦法開闢水域,陸地上適當種植喬木或灌木,以利遮蔭。或結合養魚開展綠頭野鴨的飼養。飼養場地要遠離居民區,周圍環境安全,交通方便,防疫衛生條件好。所修建的鴨舍應背風向陽,土壤排水良好,以砂壤地為宜,使房舍及環境都能保持乾燥衛生,減少病原污染。
鴨舍可分為種鴨舍和育成鴨舍,如育雛量大則要求配置育雛室。鴨舍的地面和牆面要便於沖洗,最好是水泥地面,並設有小水池。地面要有一定的傾斜,並有順傾斜方向的小集水溝,便於水沖後乾燥。運動場要儘量大。70日齡前綠頭鴨不具備飛翔能力,而且商品鴨70日齡前都已上市,故可不修建天網。80日齡以後到整個產卵期綠頭鴨都有良好的飛翔能力,因此成體的鴨舍的各個面都必須用尼龍網封閉固定,防止飛逃。網高2米,用毛竹做架。水下放鋼管水泥錨墩,在錨鋼管上插上毛竹,隔4-5米放一個,再搭成架,鋪上尼龍網。水下沉網到底,以防綠頭鴨逃竄。綠頭鴨成體毛已長齊,抗低溫、雨淋能力很強,故對棚舍的要求不高。開產前應將產卵箱放入舍內。
綠頭鴨耐粗飼,可減少穀類飼料和動物性飼料,適當增加糠、麩類、水草和青綠飼料,以保持野生狀態時的習性。但不能缺少礦物質和維生素,這樣可使綠頭鴨長成大骨架。對培育作種用的綠頭鴨應限制其飼餵量,不能使其體重過大、過肥,以免體內脂肪迅速積累。對於肉用商品綠頭鴨在育成期應隔離飼養,增加蛋白質飼料,增加飼餵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