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南街28號,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呼和浩特市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清真寺。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占地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整體坐東朝西,為一處獨立的三進院落。寺門3間,正上方懸掛“清真大寺”橫匾。寺門內正對禮拜大殿的後牆。禮拜大殿正門迎東而立有拱門三座,門前有小型月台一座。禮拜大殿南北兩側是講堂。與禮拜大殿相對的東面有一過廳,過廳的內壁上彩繪麥加克爾白”天房圖,此處供穆斯林禮拜前小憩。禮拜大殿以東為二進院,北面是接待室。此院與大殿月台相連,逢節日、慶典等活動均在這裡舉行。接待室以東為三進院,北側為沐浴室和水房,正東有一排房舍作為辦公處。南側為庫房。三進院的西南角上矗立著望月樓。呼和浩特清真大寺是中國近代建築受西洋建築文化影響的實物見證和載體。

1996年5月28日,呼和浩特市清真大寺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呼和浩特清真大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南街28號
  • 所處時代:清至民國
  • 占地面積:約 4000 m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7-0922-3-220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文物遺存,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路線,

歷史沿革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始建。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由富裕回民康、陳、馬三戶帶頭捐資,進行擴建。
清同治八年(1869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重修南北講堂。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增建山門。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土默特左翼末代都統丹津的後人將“丹府宅院”東邊地基施捨與呼和浩特清真大寺,並增建照壁。
民國十二至十四年(1923—1925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由所屬回民共同捐資重修。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增建望月樓。
1949年後,呼和浩特清真大寺照壁被拆除。

建築格局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占地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整體坐東朝西,為一處獨立的三進院落。寺門3間,正上方懸掛“清真大寺”橫匾。寺門內正對禮拜大殿的後牆。禮拜大殿正門迎東而立有拱門三座,門前有小型月台一座。禮拜大殿南北兩側是講堂。與禮拜大殿相對的東面有一過廳,過廳的內壁上彩繪麥加克爾白”天房圖,此處供穆斯林禮拜前小憩。禮拜大殿以東為二進院,北面是接待室。此院與大殿月台相連,逢節日、慶典等活動均在這裡舉行。接待室以東為三進院,北側為沐浴室和水房,正東有一排房舍作為辦公處。南側為庫房。三進院的西南角上矗立著望月樓。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是在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基礎上發展創新的結果。總體體現了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的布局方式,但以中軸線貫穿主體建築而兩側建築並未嚴格工整對稱,以及進入山門大殿以倒座方式布置都體現出靈活而不拘泥的布局思想,是對傳統方式的突破。

主要建築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大門
大門
大門坐東向西,面闊3間,宮殿式歇山頂,前有廊檐,中間為朱紅色正門,正門上懸“清真大寺”橫匾及“國泰”“民安”四字。正門兩側開有便門,兩側是藍色的牆面。
禮拜大殿
禮拜大殿
禮拜大殿位於大門內,是全寺的主體建築,坐西向東,平面呈東西縱深方向的規整矩形,面闊5間,進深5間,總計25間,一次可供五百餘人做禮拜。正門迎東而立有拱門三座,周邊飾有伊斯蘭特色的花草等紋飾,正中拱門的上方浮刻以阿拉伯文字書寫的“安拉是天地間的光輝”字樣。正門前有小型月台一座,原寬10餘米,後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重修時因地勢緊張被拆除,代之以小月台。後牆為磚砌實牆,中上方鐫刻“認主獨一”四個大字,偏下方自右向左分別刻有“見性”“正心”“誠”“修身”“明心十個字。南北兩側立面完全對稱相同,分五間,中間開中式雕欞方窗帶磚疊澀窗套,兩側四間開拱形窗洞,窗洞上下加磚雕彩繪裝飾。屋頂以勾連搭相接的方式建造:第一進卷棚上起兩座六角攢尖式的亭子頂;第二進卷棚中間起一座八角攢尖式亭子頂;第三進卷棚,也是大殿中部核心空間位置上起一座高大的八角攢尖亭子頂;最後一進卷棚上起一座較小八角攢尖亭子頂。南北兩側有甬道通可往內院。
清真大寺
望月樓
望月樓位於三進院東南角,建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總高約36米,平面六角形,成六稜體塔樓。塔樓共分五層,下四層用磚砌,頂層木構亭式頂。塔樓的第三層正西面用漢文和阿拉伯文書有“望月樓”三個大字,正東面底層設入口。其餘四層六面牆體隔層隔間設定拱形窗,且隨棱面減小窗形亦縮小。整座塔樓設定兩圈望台,第一圈設於第三層是室外望台加扶手欄桿;第二圈設於第五層,頂部蓋一座六角攢尖頂式涼亭。塔樓內有78級螺旋木梯道可盤旋環繞而上。

文物遺存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現保存部分阿文經書(約三十餘冊)及歷年所立記載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大事紀的石碑七通。
七通石碑的高度在1.7—2.3米之間,多數碑的碑首都刻有阿文“都阿宜”,或以漢文書“兩世吉慶”“兩世榮耀”等,碑文周邊亦多飾以花草、格線等頗具民族特點的圖案。《重修南北講堂捐資碑》《重修山門捐資碑》《重修綏遠清真大寺碑》詳盡地記錄了清同治、光緒以及民國年間呼和浩特清真大寺的幾次修繕情況。碑亭中有兩塊碑均為同一碑上記錄了兩個內容。一是兩面文字同為民國元年書:一面記載有張氏女“慷慨捐祖遺純和成地址一段值銀貳仟貳佰余兩以為補助經費之用”;一面敘述了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劉輯五阿匐父子興教辦學的事跡。另一塊碑一面是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立的《費翁碑記》;一面是民國十五年(1926年)所刻的《寺工告竣捐資碑》。

文物價值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是中國近代建築受西洋建築文化影響的實物見證和載體。

文物保護

1996年5月28日,呼和浩特市清真大寺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呼和浩特清真大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南街28號。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交通路線

  • 公交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內乘坐4、5、6、21、24、73、捷運擺渡9路公車,在舊城北門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人民政府距離呼和浩特清真大寺約3.9千米,駕車約11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