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劼(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

楊劼(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劼,女,蒙古族,1965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內蒙古大學生物系生態學專業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兼任自治區科協副主席,兼職自治區婦聯副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劼
  • 民族:蒙古族
  • 出生日期:1965年2月
  • 畢業院校:內蒙古大學
人物履歷,任免信息,科研成就,教學工作,榮譽獎項,學術創新,

人物履歷

1983-1987年內蒙古大學生物系植物生態學專業學習
1987-1990年內蒙古大學生物系生態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1990-1995年內蒙古大學生物系教師(其間:1991.09-1995.06在內蒙古大學自然資源研究所生態學專業讀博士研究生,1995年6月獲得博士學位)
1995-1998年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與環境科學系主任(正處級)
1998-2001年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正處級)
2001-2002年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2002-2005年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兼),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2005-2010年內蒙古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內蒙古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兼)
2010-2014年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知識產權局)副廳(局)長、黨組成員,內蒙古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兼)(其間:2010.03-2010.12在國家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掛職副司長)
2014-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知識產權局)副廳(局)長、黨組成員,自治區黨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工作委員會委員(兼),中國科協常委
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高校工委委員,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黨組成員,自治區黨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工作委員會委員(兼)中國科協第七屆、第八屆常委、自治區政協第九屆、第十屆委員。

任免信息

2018年9月,擬任內蒙古財經大學黨委委員、書記。

科研成就

長期從事生態學的教學工作和草原生態學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國家生物學基地和生物技術兩個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曾主持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中日合作項目,1項教育部骨幹教師資助項目。目前主持“973”項目課題之一,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內蒙古自治區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中國首屆青年女科學家獎和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提名獎,被評為2004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人物及“全國先進女職工”。
科研工作集中在草地生態學領域,目前開展植物水分生態研究、“3S”技術在草地資源管理中的套用等方面。楊劼教授已主持完成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骨幹教師資助項目,2項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參加了國家“六五”至“九五”攻關課題6項。目前,她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課題之一,1項自治區重大項目,1項自治區學科帶頭人項目,2項內蒙古教育廳重大項目,1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參加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先後發表科研論文近40篇。
楊劼楊劼
在對於中國北方草原地區多種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動態的多層次研究過程中,提出了決定乾旱區、半乾旱區生態系統的水分邊際效能理論,其主要核心部分以及解決的實際問題有:
1.生態系統在結構、功能、動態方面的彈性限度及抗干擾能力取決於系統的水分邊際效能及水分流通率。
2.水分邊際效能理論反映和揭示了系統在不同環境條件,以及系統的不同發展階段所表現出的對於相同水分環境呈現出不同表現形式的機理。
3.水分邊際效能理論很好地解決了如何確定鄂爾多斯高原沙地不同生境中不同植被的合理覆蓋度問題。

教學工作

在教學工作方面,楊劼教授為本科生主講《普通生態學》、《自然資源生態學》。同時,她還講授《草地生態學》、《現代生態學》、《學科前沿講座》等研究生課程。楊劼教授已指導碩士研究生13名(其中已畢業8人),博士研究生10人(其中已畢業5人)。

榮譽獎項

楊劼教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1996年她榮獲內蒙古自治區首屆“青年科技獎”,同年又獲得自治區“優秀青年標兵”稱號,1999年獲內蒙古自治區“十大女傑”、“三八”紅旗手稱號,2000年又被全國總工會評為“全國先進女職工”。2002年成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04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中國首屆青年女科學家獎。當選2004年“海內外有影響力的中國婦女時代人物”和“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人物”。
楊劼楊劼

學術創新

在學術創新方面,楊劼教授非常注重對植物生態學傳統研究方法的變革。早在十幾年前,她就敏銳地覺察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會使生態學研究在手段上面臨更多的選擇,並與北京大學遙感所的專家共同探討將遙感技術用於生態學研究的理論依據,系統地掌握了“3S”技術在生態學研究中的套用方法,且在隨後的幾十年間在不同的植被類型及生態系統中驗證、使用、完善這些方法。目前,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方法已被廣泛用於植物生態學研究,在植被調查、環境監測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效,並在“遙感在草地資源遙感調查中的套用”等國家“六五”至“八五”科技攻關項目中有關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隨著人類發射的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探尋水的痕跡時,人們對於水與生命的關注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楊劼教授在生態學理論研究中著力最多的是與水有關的生態系統水分邊際效能分析。雖然生態學理論的核心是與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理論相關聯的適應性原理,但是長期以來定性的描述多,定量的理論少,這種情況已經嚴重製約了學科的發展。在對眾多生態因子的研究與觀察過程中,她注意到水分因子在生命過程及生態系統中突出的重要地位,並獨具創意地將水的功效劃分為成分功效和介質功效, 並在總結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從水分邊際效能的角度動態地分析水分在生物個體、種群及生態系統中的作用。該項研究將生態學界長期以來所採用的以生物體及生態系統水勢、含水量等靜態指標為對象的研究路線,拓展到對系統水分功效進行動態評價的綜合性方法上來,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重視,並在國家“973”項目“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重建機理及最佳化生態-生產範式”中得到了驗證和充實。依據其研究結果,楊劼教授對人工植被建立、人工草場管護、生態系統恢復的最佳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具體的實施方案,其中,內蒙古政府堅決地在鄂爾多斯高原、錫林郭勒草原、呼倫貝爾草原等地採取的退耕還草、退牧還草、圍封禁牧方法,已呈現出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