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拐區

石拐區

石拐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一個市轄區,石拐是蒙古語“喜桂圖”的音譯,其意為“有森林的地方”,位於包頭城區東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40°37′~40°45′;東經110°14′~110°28′,西南與九原區毗連,南與東河區相鄰,西與青山區接壤。被評為第一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地區。

石拐區總面積761平方公里,轄1個鎮、6個街道、1個蘇木,人口共3.6萬人(2010年)。2016年,石拐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03.61億元,比2015年增長7.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拐區
  • 外文名稱:Shiguai 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
  • 下轄地區:1個鎮、6個街道、1個蘇木
  • 政府駐地:巴達噶爾大街
  • 電話區號:0472
  • 郵政區碼:014070
  • 地理位置:包頭東北部
  • 面積:761平方公里
  • 人口:3.6萬(2010年)
  • 方言:晉語包頭話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氣候
  • 著名景點:五當召
  • 火車站:後壩站
  • 車牌代碼:蒙B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體事業,社會保障,交通,歷史文化,地方風俗,方言俚語,名優特產,民族文化,風景名勝,

建制沿革

明代以前,今石拐地區是北方少數民族遊牧之地。明朝初年,明太祖派兵北征陰山以南,今石拐地區始有漢族人遷入定居。
清順治九年(1652年),科爾沁草原的一部分蒙古族人遷到五當溝水澗溝、哈龍貴溝一帶。康熙年間,今石拐地區蒙漢雜居村落形成並建有城堡(即今格亥圖村、古城塔村和舊石拐村)。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石拐村以北22公里的莎林沁(即今吉忽倫圖蘇木)擴建五當召。石拐正溝以東屬五當召的膳召地;正溝以西為烏拉特東公旗遊牧之地;境內國慶鄉西半部是烏拉特部領地,東半部為土默特領地。
1949年後,為烏蘭察布盟石拐溝礦區,1956年屬包頭市,設石拐礦區。1999年8月10日,民政部批准將石拐礦區更名為石拐區。

行政區劃

2012年,石拐區下轄6個街道,1個鎮,1個蘇木石拐街道大發街道大磁街道五當溝街道白狐溝街道大德恆街道五當召鎮吉忽倫圖蘇木。區政府位於大德恆街道(喜桂圖新區)。
石拐規劃石拐規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拐區位於內蒙古陰山山脈大青山腹地,地處呼包鄂金三角中心地帶。地理坐標為北緯40°37′~40°45′;東經110°14′~110°28′,總面積761平方公里。南部與東河區沙爾沁鎮相鄰,北部接固陽縣,東部與土默特右旗耳沁堯鄉接壤,西部與九原區白音席勒街道和青山區興勝鎮接壤。新城區南北長約5.5公里,東西寬約4.1公里,規劃面積14.64平方公里,建設用地面積10.74平方公里。
石拐區石拐區

地形地貌

石拐區境內屬山丘地帶,四面環山,中部為溝壑相間的黃土山丘。境內最高山峰海拔1856米,最低點1 150米。地勢北緩南陡,地域狹長。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氣候

石拐區屬溫帶大陸乾燥氣候。氣候特徵冬長而寒,夏短而熱,降水集中,小氣候為迎風多雨區,全年降水量375.7毫米,為包頭市多雨區。四季溫差明顯,晝夜溫差大,乾旱少雨。春末夏初,受風沙影響。夏短炎熱,受東南季風影響。秋季涼爽,雨後濃霧。冬長寒冷,受西北季風影響。日照長,無霜期短。年平均氣溫5.2℃。
石拐區氣候石拐區氣候

水文

石拐區境內河流屬季節性河流,大多數為乾涸河溝,平時無水,大雨後山洪暴發。主要河溝有:石拐西溝、五當召溝、後五當溝、李家溝。石拐區各河(溝)的洪水都匯入五當溝而南流出沙爾沁,注入黃河,年均洪流量800立方米/秒,最大1200立方米/秒,最小500立方米/秒,極端最大洪流量2000立方米/秒(1958年7月)。
水文水文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石拐區境內主要礦產有煤炭、石灰石、硬質粘土白雲岩油頁岩石英、石棉、雲母冰洲石、鈮、等。截至2007年,石拐區煤炭探明儲量7.2億噸,工業可采儲量3.4億噸。
石拐區五當召石拐區五當召

生物資源

石拐區境內主要植物有針松側柏、柞、山杏、山黃芪、甘草、柴胡秦艽百合、地黃、遠志黃芩狼毒麻黃和各種灌木。
石拐區趙長城石拐區趙長城
石拐區境內主要動物有狐狸、青羊野兔石雞松鼠、腹蛇、山鷹、鷂子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0年,石拐區總人口為3.6萬人。

民族

石拐區境內居住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滿族、達斡爾族羌族錫伯族10個民族。

經濟

綜述

2016年,石拐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03.61億元,增長7.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96億元,增長8.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4.4億元,增長14.4%;城鄉居民收入達到35722元和13429元,增幅分別為7.6%和7.7%。三次產業比重為1:83:16。
2016年前三季度,石拐區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70.66億元,比2015年增長8%,三次產業比重達0.5:83.6:15.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預計完成0.36億元,比2015年增長3.3%,較2015年提高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預計完成59.1億元,同比增長8.5%,較2015年提高1.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預計完成11.2億元,比2015年增長7%,較2015年提高2個百分點。從總體運行態勢來看,2016年比2015年同期增速高1.5個百分點,與2016年二季度相比增速高0.1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6年,石拐區古順園龍頭企業建成養殖棚圈50棟,依託億利集團種植山櫻桃經濟林近萬畝,新發展農村合作社16個,植物資源工程實驗中心主體完工。完成重點林業工程和區域綠化12.5萬畝,實施水利工程9處,始終保持圍封禁牧高壓態勢,組建了全市首家無人機防火護林隊,森林覆蓋率達到33.2%。
石拐經濟石拐經濟

第二產業

2016年前三季度,石拐區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80.9%,對GDP的貢獻率達 87.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整個工業增加值的98%,其實現工業總產值133.1億元,比2015年增長3.5%,較2015年同期回升14.8個百分點。五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121.6億元,同比增長6.9%,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1.4%。其中鋼鐵冶煉業、煤炭開採洗選業、鐵合金行業、鎂合金行業和鎳鐵行業分別占工業總產值的52.2%,15.2%、8.1%、7.1%、8.8%。
2013年石拐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2013年石拐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

第三產業

2016年前三季度,石拐區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24億元,比2015年增長9%,比2015年同期提高3.1個百分點,總體發展趨勢與包頭市一致。
截至2016年,石拐區限額以上服務業達12戶,較2015年淨增加8戶,其中交通運輸物流業6戶,文化旅遊業3戶,機動車檢測2戶,測繪服務1戶。前三季預計實現營業收入2.8億元,同比增長兩倍。分行業看,交通運輸物流業實現營業收入2.62萬元,占比達93.6%;測繪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0.1億元;機動車檢測實現營業收入0.06億元;文化旅遊業實現營業收入0.03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4年,石拐區境內共有完全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國小1所,幼稚園1所。

文體事業

2007年,石拐區舉辦了職工歌詠比賽、消夏文藝會演、專題文藝活動等多項文化藝術活動。2007年,石拐區舉辦了羽毛球比賽、迎奧運長跑比賽等多項體育賽事。截至2007年,石拐區境內共有10多家不同行業的協會和文藝表演隊。參加各類協會的人員達300餘人。2007年,石拐區在主要街道的路口、廣場以及中心地帶安裝了20餘套體育設施。

社會保障

2013年,石拐區建成普惠區、棚戶二期、廉租房公租房153棟7191戶。城鄉居民參加養老保險20983人,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人均增資186元、平均水平2068元。

交通

石拐區緊鄰110國道210國道京藏高速公路,境內有包石公路貫通。

歷史文化

地方風俗

服飾
蒙古族男女常年穿蒙古袍。袍子用綢、緞、絹、棉布、皮張等縫製。顏色多為紅、綠、淺藍、赭紅色(老年人用),忌諱全身穿黑色衣服。為陪襯衣服色調,常常套穿黑馬褂或坎肩。
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為三大類,即肉食、奶食和糧食。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乾伊德”,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蒙古族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蒙古族的肉食主要是牛,綿羊,其次是山羊。
住宿
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1層或2層覆蓋。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蒙古包分兩種。一種是牧區夏季用的,為移轉式的,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蒙古語稱移轉包為“烏爾郭格爾”。

方言俚語

石拐區方言屬內蒙古自治區西部方言-晉語。石拐區方言與晉北地區方言較接近,但夾雜著蒙古語音譯語言。

名優特產

手扒羊肉是蒙古族傳統食品。做法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干大塊,放入水中清煮,待水沸肉熟即取出置於大盤中上桌,人們執蒙古刀大塊大塊的割著吃。

民族文化

那達慕大會又稱蒙古遊戲節,每年七、八月份舉行。那達慕是蒙古語,意思是“娛樂”或“遊戲”。除了文體娛樂活動外,那達慕又是農牧物資交流會,買賣牛肉、羊肉及其熏乾製品、乳酪、奶乾、奶油、奶豆腐、奶疙瘩、優酪乳等飲食。
馬奶節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通常在農曆八月十五日以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把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蒙醫獻禮等。
燃燈節於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晚上舉行,家家點酥油燈以示歡慶。燃燈節的娛樂活動有賽馬、賽駱駝摔跤、射箭、射擊、拔河、民間歌手彈唱、民間舞蹈。
祭敖包於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舉行,周邊數十里的牧民攜帶祭品摸黑進山,在太陽沒有升起之前登上海拔2060米的敖包山,用石頭堆成的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繫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邊還放著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

風景名勝

五當召(巴達噶爾蘇木)位於大青山深處,AAAA級旅遊景區。五當召與西藏的布達拉宮、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齊名。
阿善遺址位於包頭市東15公里阿善溝門東,北依大青山,南瀕黃河,在圪膝蓋東西兩側台地上,東台地是新石器時代遺存,西台地除有新石器時代遺存外,還有少量青銅時代及更晚時期的遺存。
庚毗召寺廟建築群位於五當召東溝3公里處,庚毗(藏語)意為“增福”,是五當召各學部高僧靜修之地,也是活佛的避暑住地。
戰國趙長城遺址石拐區境內的戰國趙長城全長約14.5公里,為夯土結構,始建於公元前306年,為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期的產物,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2001年,趙長城遺址被列入第五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遺址處在包石公路地段。
大青山山巒地帶:平均海拔1450米,林草覆蓋率56%,高於包頭市平均水平。
馬鞍山因其形似馬鞍而得名,是石拐地區的最高峰,海撥1856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