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
燕昭王十二年(前300年),區境屬右北平郡。
隋唐屬饒樂都督府。唐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在奚地設饒樂都督府,區境屬之。
元中統三年(1262年)改松山州為
松州,領松山縣,至元二年(1265年)松山縣併入松州;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六月,為
魯王牧地。
明
洪武二十年(1387年)八月,東境屬
大寧衛;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西境屬全寧衛;
天順元年(1457年)屬
兀良哈三衛之朵顏衛地。
民國二年(1913年)7月撤州改縣。
偽滿康德7年(1940年)1月
赤峰縣併入偽翁牛特右旗。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改偽翁牛特右旗為赤峰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析置赤西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赤峰市併入赤峰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赤峰縣分置赤峰市,赤西縣併入赤峰縣。
1958年10月撤縣設市。1962年9月市縣分治,設赤峰縣。1983年10月,赤峰市實行市管縣管理體制,改赤峰縣為赤峰市轄區
郊區。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郊區改名為松山區。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赤峰市松山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區域範圍東經117°47′-119°39′,北緯42°01′-42°43′。地理圖像呈不規則多邊形,東西長152.5公里,南北寬77公里,總面積5955平方公里。東與
敖漢旗相望,西與河北省圍場縣毗鄰,西北與
克什克騰旗搭界,南與
喀喇沁旗、
紅山區、
元寶山區接壤,北與
翁牛特旗相連。
地形地貌
松山區共有中山山地265.60萬畝,占29.8%,低山
丘陵地470.64萬畝,占52.8%,河谷平川地155.10萬畝,占17.4%。
氣候
松山區屬
北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均降水量400mm右,無霜期120-135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0年,松山區境內共有耕地236萬畝,
水澆地72萬畝,草場285萬畝,林地320萬畝。
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
截至2014年,松山區境內野生動物共有6綱39目3000餘種,其中昆蟲綱為17目2000餘種,鳥綱為12目29種,
哺乳綱為6目21種,
爬行綱2目4種,
蛛形綱2目10餘種,兩棲綱1目4種。主要的野生動物有
野兔、
山雞、
狐狸、
黃鼬、
狍子、
貉、
沙雞、野雞等。
水資源
截至2009年,松山區水資源總量為37849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4570萬立方米,地下水為13279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中可開採量為12387萬立方米。松山區內建有兩座水庫:國家大Ⅱ型水庫——三座店水庫,總
庫容為3052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5520萬立方米,水庫設計
供水量8861萬立方米;二道河子水庫,總庫容93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為1826萬立方米,年平均淨調節可供水量3043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0年,松山區總人口為57.36萬人。
民族
松山區境內居住有漢族、蒙古族、滿族、回族、苗族、壯族、彝族、
布依族、朝鮮族、傣族、土家族、
黎族、侗族、
達斡爾族、
鄂倫春族15個民族。
經濟
綜述
2013年,松山區地區生產總值226.7億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9.9%;地方財政總收入13.8億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13.8%,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20億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2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億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13.4%;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同2012年相比下降5.3%。
第一產業
2013年,松山區設施農業新增3.29萬畝,新建千畝高標準示範園區6處,總量達到26萬畝,占赤峰市近三分之一。糧食產量達到16.21億斤,實施玉米膜下滴灌36.3萬畝、高產示範田12.3萬畝、旱地全覆膜15.4萬畝。2013年松山區新建萬口以上生豬養殖小區11個、千口生豬養殖場90個,年出欄生豬150萬口。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31家,流轉土地15萬畝,
農機綜合作業水平達到70%以上。
第二產業
2013年,松山區全部
工業增加值實現115.3億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12.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累計達到13.4%。2013年,松山區非公企業總戶數達到2593家。各園區累計入駐企業59家。信息科技產業園區66千伏2萬千伏安變電站建成。
第三產業
2013年,松山區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54.9億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6.5%。松山物流園區累計完成投資21.46億元。2013年,松山區引進並實施項目96個,到位資金95億元,總量居全市第一。8個投資億元以上項目成功簽約,協定引資額211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09年末,松山區共有普通高中5所,在校生14835人;
國中學校15所,在校生18920人;普通國小86所,在校生34085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幼稚園19所,在校人數為4871人。成人教育學校261所。
文化事業
截至2009年末,松山區擁有文化館站共15個,公共圖書館1個。松山區下轄所有鄉鎮、街道均實現了光纜聯網,
光纜總里程達到2600公里。截至2009年,松山區有線電視用戶近10萬戶,新增用戶4500戶,其中農村用戶達到8萬戶,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85%,廣播電視混合覆蓋率達到98%。
衛生事業
截至2009年末,松山區共有衛生機構42個,其中醫院4個,衛生院28個,婦幼保健院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1個,健康教育所1個,合管辦1個,中等醫院教育機構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5個。截至2009年末,松山區共有床位數1057張,新增265張。職工人數1438人,新增15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220人,新增126人。截至2009年末,松山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達到39.5萬人,參合率為96.1%,完成了農村合作醫療資金二次補償工作。
交通
截至2009年,松山區公路里程1527.6公里。2009年公路貨運量163萬噸,公路客運量333萬人。
305國道線境內段、111線安慶至哈拉道口段二級油路改造項目全線通車,大廟至張家灣、焦家營子至鹼場等縣鄉公路完成基礎工程,新建改建油路8條、131公里。
歷史文化
名優特產
奶品:草原上的奶食品都用牛、
馬、駝、
羊奶製成,是牧民常年四季的主要食品,蒙古語叫“
查乾伊德”。一般由牧民手工製作。將鮮牛奶倒入桶內,攪拌後使其發酵,待脂肪浮上呈白色即白油。將過濾後的白油放入鍋內加熱,不時地攪動,待色澤微黃,取出冷卻後即為黃油。夏秋季節,將鮮奶熬滾,用勺子揚,使奶沫浮在上面,同時稍倒入生奶,鍋中奶汁的上面形成一層皮,取出陰乾即是
奶皮子。去了白油後的
優酪乳子,用慢火煮熬,漿狀時裝入布袋壓榨,再倒入木模,然後切成長條或小方塊,吹曬乾即為
奶豆腐。
米奶茶手扒肉:蒙古人接待賓客時,奶茶旁擺著一盤炒米,手抓炒米放入奶茶,外加鹽或糖調和,再放上幾塊奶豆腐食用。炒米是由糜子經水浸、汽蒸、鍋炒,碾去外殼而成,色黃而不焦,米粒質堅而脆。炒米含水量低,耐貯存,不易霉壞變質,便於攜帶,是蒙古族牧民喜歡的主要食品之一。肉類是蒙古族牧民自古以來遊牧生活的主要食品,通常通過煮、涮、烤後進食。其中“手扒肉”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做“手扒肉”採取捏斷大動脈將活羊殺死,使羊血流聚在胸腔內,然後剝皮將整羊劈成幾大塊,洗淨後投入開水鍋內煮,待用刀割開肉里微有血跡即可。食用時一手扒肉,一手持蒙古刀,邊割邊吃。
民族文化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祭敖包於每年農曆5月13日舉行。祭敖包是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敖包在蒙古語中是“石堆”或“鼓包”的意思。在遊牧地域分界之處或在辨識方向上壘石為記,謂之敖包。敖包通常設在風景優美、視野開闊的草原高丘上,堆積石頭為台,台基上面分大、中、小三層,由三個低平的園柱體重疊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敖包逐步演變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地方。祭祀活動結束後,一般要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
那達慕,蒙古族語意為娛樂遊藝,是蒙古族傳統的民眾性集會。那達慕始於13世紀初,當時那達慕只舉行
射箭、賽馬或
博克的某一種比賽。如今的那達慕除了傳統的男兒三藝博克、賽馬、射箭比賽之外,還增添了烏蘭牧騎文藝演出、放映電影、篝火晚會等等新內容,同時開展經貿活動,進行物資交流,還要表彰勞動模範。
烙印也是一種生產習俗,俗稱"招福"。烙印開始前,將牛馬趕在山腳下平坦的草地上,弄起杏木疙疸火,將帶有標記的長柄鐵印子在火里燒紅,將剛成年的牛馬順序趕過,持印人將鐵印在牛角或馬的後胯上,留下終生不褪的印記。舊時有印記的牲畜,丟失易辨認,出賣好出手。
圍獵是蒙古族古老的生產方式和風俗習慣。清代及民國初年,赤峰地區仍有虎、狼、黃羊、野豬、狐狸、兔等圍獵。其規模有聯旗獵、地區獵、屯鄉獵、單獨獵等。
風景名勝
萬佛寺:萬佛寺位於松山區
大夫營子鄉,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680年),是集佛教、道教及民間崇拜於一體的寺廟,現存歷史廟宇30餘間,壁畫20餘平方米。逢農曆四月十八、六月十三、九月初九等廟會期間遊人進行廟會朝拜活動。
香山寺:香山寺位於松山區
城子鄉境內,始建於遼代統和七年(989年),歷經千餘載,在關內外久負盛名。香山寺建築面積620平方米,四周為石砌地基建築群。香山寺位於香山中峰上。景區內除了香山寺主建築外,還包括青龍洞、黃龍洞、觀音洞、皇姑洞、龍泉等景點。
古遼瓷缸瓦窯遺址:古遼瓷缸瓦窯遺址位於香山寺向東3公里。缸瓦窯遺址經過三次考古挖掘,已發現15座馬蹄形窯呈南北排列,還有一處龍窯,窯室長達20餘米,窯壁用石塊砌成。
盔甲山:盔甲山原始次生林生態旅遊區,距香山地8公里,近萬公頃的山地都被
原始次生林所覆蓋,有二十多個樹種,在林區活躍著狐、狍、獾、山兔、雉雞、鵪鶉等十幾種飛禽走獸。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有柴胡、黃芩、防風、五味子、刺五加等數十種藥材,有蕨菜、蘑菇、木耳、松子、榛子、黃花、野韭菜等10多種特產。
太平莊遺址群:太平莊遺址群位於城子鄉鄉太平莊自然村村北的山崗上,是夏家店文化類型遺址在半支箭河流域分布的較為集中、完整的聚落遺址,由六處遺址組成,即廟東山遺址、老爺廟後山遺址、太平莊後山遺址、石砬子遺址、岱王山遺址,它們分布於相互臨近的6個山崗上。
古松州城遺址:古松州城遺址位於松山區城子鄉城子村,面積50000平方米,城址呈“日”字形,分東、西兩城,周長3公里,南、北兩道各長1000米,東、西各長500米,西、北牆保存較好。城址地表暴露大量的磚、瓦、瓦當、脊瓦等建築材料,還有黃、綠釉筒瓦及大量碎瓷片,另有冶鐵遺址及糧倉遺址。遺址中發現的“東營”字樣的木印章、兔紋石印具有開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