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先秦時期,商族、古燕族,古燕族,孤竹、令支,箕侯國,燕國,漢晉時期,公孫氏政權,烏桓、鮮卑、柔然,唐朝,遼金時期,元朝,明朝,北元,清朝,民國,日據時期,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後,地理,資源,土壤,礦產資源,土地,行政區劃,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部分,河北部分,經濟,概述,工業,農業,旅遊,文化,民族,交通,鐵路,航空,軌道交通,高等學府,名人,軍政名人,文體名人,大事,
歷史
先秦時期
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典籍。《
尚書·禹貢》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把遠古中國劃分“
九州”,其中“
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
青州”則把今遼寧南部主要是遼東半島置於州的轄境之內。相傳“九州”為禹治水後所設,而舜又析“九州”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東北是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
“東北”一詞,最早發見於《
周禮·職方氏》。“東北曰
幽州,其鎮山曰
醫巫閭。”《山海經》中,“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
商族、古燕族
距今4000---10000年前的東北紅山文化把中華文明提前1000年,夏以前將不是只有傳說,紅山文化是華夏文化的起源之一,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東北的先民商部落和古燕部落,東北是
華夏民族的傳統聚居地,幽州為東北故地。
《十六國春秋》記載,商部落的祖先高辛氏居乾在渤海之濱;《荀子》記載的高辛氏的兒子契居住赤峰西遼河一帶,公元前16世紀,商部落首次南下中原,從遼西越過燕山進入華北平原,商湯滅夏,建立商朝,統治中原500餘年,商部落與夏部落的結合,為華夏部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古燕族
古商族主力南下後,留在老家紅山文化發源地燕遼故地,仍然生活著大量古商族,後來由於東胡及其分支山戎的強大而占據遼西,這些古商族被迫退縮到燕山以南的易水流域和京津一帶,這些生活在燕地的古商族一支,就被成為古燕族,甲骨文稱為 “炎”,金文寫作為“匽”,戰國時期寫作“郾”,秦漢以後規範為“燕”。他們成為商朝在東北的諸侯勢力,為商駐守北部。這些商朝的古燕族與西周以古燕族為基礎建立的燕國,是相同的主體民族,不同的統治階層和朝代,容易混淆;
孤竹、令支
孤竹是古商族在燕遼地區的一支,原為子姓,是商的同姓諸侯國,歷經九代,留下叔齊伯夷的典故;
令支也是古商族在燕遼地區的一支,與孤竹比鄰,同是商的同姓諸侯國
箕侯國
商末箕子回到東北,被周武王分封在遼寧喀左為中心大凌河流域,稱為箕國,因為與土著孤竹為鄰,一山不容二虎,
箕子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聯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國",被認為定都在
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帶。周武王聞之,寬容大度地樂浪朝鮮分封給箕子,成為周朝屬國的
箕子朝鮮(公元前1120 ~公元前194 );後被燕國人建立的
衛氏朝鮮所滅。
燕國
周朝初年,
周天子分封諸侯以屏藩王畿,賜周召公姬奭以商朝北燕地為封國,以商族分支古燕族為基礎建立
燕國,都城幽州房山琉璃河,周召公
姬奭(音「是」shì),
周文王的兒子,
武王的弟弟。燕國上層為周朝貴族,而中層和底層百姓仍然是商朝遺民古燕族。燕昭王時期,大將秦開打敗東胡,使燕國從此進占遼西、遼東,恢復了本國主體民族的古燕族祖先,遺留在遼西老家的商族故地。
東北南部遼東為燕國,西部為東胡,中部為夫余,東部為肅慎。
東胡為東北重要的古民族,自
商代初年到
西漢,東胡存在了大約1300年。最早見於《山海經》東胡在大澤(呼倫湖)東,夷人在東胡東;東胡以戎族為主體發展起來,發展為山戎、東胡、鮮卑、柔然、烏桓、庫莫奚、烏洛侯、室韋、契丹、蒙古各族
穢貊是生活在我國東北松嫩平原上的古老民族,又稱貉、貉貊或藏貊,中國古文獻稱之為“白民”,“毫人”或“發人”。穢貊族是由濊人和貊人匯合而成,以農業城柵為特點,不同於遊牧族。
秦漢之際,松嫩平原出現第一個國家——“
濊王國”,在漢代人們發現了“濊王之印”,其“國有故城”,穢貊人也分很多支系,而其中索離人是其主幹系統,飼養豬、馬、牛,又善於狩獵。索離人生活在嫩江以東、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帶。嫩江下游肇源縣白金寶遺址就是索離人的文化遺存。東漢時,索離族人東明稱王,不再用穢貊和索離族名,而採用鳧臾族名,漢族王朝譯作夫余,後改為扶餘人。
扶餘人的主幹居住的中心在今吉林省農安境內,一度強盛。到魏晉南北朝時,夫余族政權開始衰落,而同屬於穢貊族系的高句麗、百濟、沃沮等民族開始強盛,高句麗人打敗了
扶餘人,扶餘人便逐漸融合到了高句麗人之中,從此,穢貊族系的主幹從扶餘人變成了高句麗人。
夫餘人在東部的主力被高句麗人打敗後。殘留在嫩江中游東岸的夫餘人改稱“豆末婁”、“達末婁”,主要生活在以烏裕河為中心的地區,已經建立起奴隸制性質的政權,生活是以定居的農業生產為主。後來,在東鄰通古斯—肅慎系的勿吉人的進攻和西鄰東胡—室韋人的襲擾下,主動與中原政權建立貢屬關係。八世紀初,豆末婁被通古斯—肅慎系的黑水靺鞨及東胡—室韋諸部所吞併。而同屬於穢貊族系的高句麗人也被唐朝消滅,併入渤海國等東北各族和朝鮮新羅等族。
漢晉時期
前202年漢高祖在定陶正式稱皇帝,用“漢”號,定都
長安,封盧綰為燕王。漢十一年(前196年)同
陳豨叛亂,劉邦以
樊噲、
周勃攻打盧綰,攻下上谷、漁陽、
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盧綰攜及家人奔走匈奴。公元前196年二月,漢高祖封兒子劉建為燕王。武帝時燕王劉定國自殺而死,封國被廢除,改為郡。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由水、陸兩路進攻,
滅亡盤踞在
朝鮮半島北部的
衛氏朝鮮。公元前108年,漢武帝統一其舊域後,在那裡劃分地方行政區域,在朝鮮設定了
樂浪郡、
玄菟郡(約在今朝鮮
鹹鏡道)、
真番郡(約在朝鮮
黃海道、
京畿道各一部)、
臨屯郡(約在今朝鮮
江原道),史稱“漢四郡”。四郡其下各轄若干縣,郡縣長官由漢朝中央派遣漢人擔任。很顯然,“漢四郡”的設定,說明漢武帝已經將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納入了漢帝國的統治範圍。
公元前82年,西漢中央政府將真番、
臨屯二郡撤銷,將
玄菟郡西遷至遼東地方,並將此三郡之屬縣合併於
樂浪郡。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遼寧省
新賓北
漢城),在其下新設
高句麗、上殷台、西蓋馬三縣。西漢末年起,高句麗族及其王國政權興起於遼東地方玄菟郡。
公孫氏政權
兩漢、魏、晉時期,公孫氏是遼東大姓,長為
遼東郡郡吏,東漢末公元189年---238年,遼東公孫氏政權在50多年裡,前後經歷了
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和公孫淵三代四位統治者,遼東太守
公孫康管轄樂浪郡地區,
將樂浪南部分割出來,設立
帶方郡。
烏桓、鮮卑、柔然
東胡被匈奴擊敗後,分裂為南烏桓、北鮮卑;公元三世紀從鮮卑拓跋氏中又分裂出柔然;
烏桓
西漢武帝時期,烏桓族主要活動在
上谷、漁陽、
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相當於今內蒙古
錫林郭勒盟的中東部、
赤峰市北部、河北省北部、遼寧省北部地區。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烏桓首領
朝貢於漢朝,接受侯、王、君長的封號。不久,率眾大規模遷居
緣邊十郡。其向西發展到今內蒙古
河套、
鄂爾多斯一帶,東漢末年,因曹魏政權的征討,除部分烏桓人遠遷遼東地區外,“其餘眾萬餘落,悉徙居中國”。另一部分隨著鮮卑的強大而加入其中,先同鮮卑融合,最終隨鮮卑漢化而同化於漢族,此後,這個古代民族逐步在歷史中消失。
鮮卑
49年,鮮卑首領偏何歸附東漢。54年,鮮卑首領滿頭、於仇賁率部到洛陽朝賀,被東漢封為王侯,管轄鮮卑、烏桓各部。隨著匈奴分裂,鮮卑逐漸擺脫匈奴的控制。85年,鮮卑聯合烏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國大敗北匈奴,
北匈奴勢弱。91年,東漢政府聯合南匈奴擊敗北匈奴,北匈奴被迫遷往
中亞,鮮卑趁勢占據蒙古草原,吞併匈奴余種十餘萬落,開始強盛;
東晉時期,鮮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國高潮,從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南涼、西秦、北魏等七個國家。分別為慕容氏的
前燕、
後燕、
西燕和
南燕,乞伏氏的
西秦,禿髮氏的
南涼,吐谷渾氏的吐谷渾國,拓跋氏的
代國、
北魏、
東魏和
西魏,宇文氏
北周以及鮮卑化的高氏
北齊,先後持續近三個世紀。
柔然
柔然與鮮卑拓跋氏均有一個共同祖源,皆由
鮮卑和
匈奴融合而成。柔然貴族是從
拓跋鮮卑中分離出來的一支。隨著柔然勢力在大漠南北的發展,與進入中原地區的拓跋鮮卑分道揚鑣,柔然被突厥打敗後柔然國滅亡。
北魏對柔然貴族優遇,遷居內地的柔然人,通過雜居共處,互相通婚等各種途徑,大多先融合於鮮卑;最終隨著鮮卑被同化於中原漢族之中。從河南洛陽、山西
雁門、代郡等地閭氏、郁久閭氏、茹茹氏、茹氏等一些姓氏,證實其先祖確係柔然人;
留在東北西部的柔然分裂為南契丹、北室韋
唐朝
618年,唐高祖
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貞觀十七年九月,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占其40餘城,並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
乾封元年,唐高宗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進擊高句麗,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余,高句麗
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98人出降。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滅亡
高句麗後,在
平壤設定安東
都護府以統轄其地,所轄包括
遼東半島全部、
朝鮮半島北部、吉林西北地區和
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故地,包有今
烏蘇里江以東和黑龍江下游西岸及
庫頁島直至大海。羅唐戰爭後,安東都護府從
平壤搬到遼東,成為唐朝管理遼東,以及高句麗、
渤海國等地的一個軍政機構。有唐一代,遼東即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故地其主體部分仍然屬於大唐王朝,新羅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新羅仍然臣服於唐朝。722年(唐
開元十年),黑水靺鞨首領倪屬利稽至唐朝貢,
唐玄宗設立黑水軍,以後改設黑水都督府,由部落首領擔任都督和刺史職位,中央也派內地官員來這裡任長史(副都督、副刺史)。
室韋族,古代東北民族。又作失韋,或失圍。北魏始見記載。源於東胡鮮卑柔然,柔然被突厥打敗後,分裂為南契丹,北室韋。居地在今黑龍江中上游兩岸及
嫩江流域。以狩獵為業,多捕貂,養牛馬,食肉衣皮,也種植麥、粟;夏時城居,冬逐水草。各部首領號“莫賀咄”,不相統屬。不時遣使至北周、北齊朝貢。後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大室韋五部,各不相屬,風俗習慣稍異,曾經為突厥所役屬;
室韋都督府,唐朝在室韋族聚居區域設定的軍政合一建制,位於黑水都督府之西。公元719年(唐開元七年),室韋開始接受唐平盧節度使統轄。791年(唐貞元七年)前後,唐廷決定在室韋之地設定室韋都督府,也受邊州都督所節制。府治不詳。室韋都督府轄區,包括今石勒喀河、鄂嫩河、黑龍江上游、嫩江流域,北至外興安嶺一帶。轄區境內有20餘個部落。唐朝末年至五代初,室韋族諸部逐漸被契丹人所吞併而與之融合,室韋都督府也隨之解體,前後存約百餘年;
10世紀初被契丹人征服後,他開始了與其它民族融合的過程。
始於9世紀末,其西邊的突厥被回紇攻破後,9世紀中葉回紇又為黠戛斯所破,西遷或南逃,大量黠戛斯人返回天山西部,這給室韋創造了向西移住的有利條件;其南方,
契丹趁唐衰落之機,在9世紀末北進,致使室韋諸部或西遷南徙,或被契丹征服。已知的有:西遷的有蒙兀、大小如者室韋。蒙兀室韋約在10世紀初由
額爾古納河以東向西遷移,最後到達
斡難河(今
鄂嫩河)發源地
不兒罕山(今大
肯特山),在遼朝時以萌古或被稱襪劫子為號,經過2、300年的發展,到金末發展為16個部落的蒙古族。
大、小如者室韋,約在9世紀初已由
大興安嶺以東西遷至
石勒喀河流域,唐後期稱“俞折”(系“如者”轉音),遼又轉稱羽厥(亦作烏古),這時一些在大興安嶺以西的移塞沒等部落也改稱烏古,使其地域有今
海拉爾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金末加入了蒙古族。
南徙和西南徙的有大室韋、烏素古、和解等部。大室韋是在唐中期以後由石勒喀河流域南下至闊連海子(今
呼倫湖)、捕魚兒泊(今
貝爾湖)一帶的,
遼代稱敵烈,金稱塔塔爾部,蒙古興起後為蒙古兼併。
烏素固部和西室韋等部,在8世紀中葉以後因軍事行動已轉移到
陰山之陽的振武附近,軍事上受挫後似未返回原故地,在遼金時代與黑車子室韋同被稱為陰山室韋。
黑車子
室韋稱號見於唐後期,他是和解、那禮等部在南徙過程中採用的新稱號,新居地在今
內蒙古自治區
錫林浩特至山西省
大同市一帶,被遼征服後不久。其名漸不復見,乃以
陰山室韋之名見於史書,金代是汪古部的成員,13世紀初歸入蒙古族。
經過上述變動後,
遼代尚以
室韋作稱號的主要有室韋部和突呂不室韋部。室韋部是遼代對原居
嫩江上游和
黑龍江北一些室韋部落的總稱,金初歸附女真後遂不見其名,似加入了女真族。突呂不室韋來源於黃頭室韋,黃頭室韋是唐代室韋諸部中的大部,唐末分為大、小二部,遼初被
阿保機征服後,置突呂不室韋部、涅刺拏古部,成為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時期
契丹20部成員,居住在今
齊齊哈爾市至
泰來縣一帶;
遼聖宗耶律隆緒契丹34部中涅刺攣古部改稱涅刺越兀部,並被遷戍
黑山(今
內蒙古包頭市西北)北,不見突呂不室韋部之名,疑黃頭女真是該部改名。
公元9---11世紀,蒙兀室韋西遷進入外蒙古高原三河源地區,後來不斷兼併鮮卑後裔,形成蒙古族主體72部,最後又通過成吉思汗吞併草原上各個民族部落,建立蒙古帝國
渤海國(698年—926年)是東亞古代歷史上的一個以
靺鞨族為主體的政權,其範圍相當於今
東北、
朝鮮半島東北及
外東北一部分。698年,
粟末靺鞨首領
大祚榮在東牟山(今吉林
敦化)自稱“震國王”,建立政權。713年,
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並加授
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為號。762年,唐朝詔令將渤海升格為國。此外還有“
靺鞨國”、“渤海靺鞨”等別稱。後被遼滅國,改稱“東丹國”(實際為遼附屬政權)
遼金時期
遼金元時期,先後有居住在遼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
遼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
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這對於各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對於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五代十國,此為營州、平州之地。梁和唐時,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獲得了營、平等州,晉、漢、周時,一直屬
契丹(契丹國號有多次改動)。
公元1113年,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舉兵奪取松花江流域。1115年稱帝,國號金,建都
會寧(今黑龍江
阿城以南)。建國後繼續征戰,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
元朝
1287年元末元順帝(元惠宗)回到東北祖先之地: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元上都---赤峰應昌府---呼倫貝爾盟捕魚兒海(貝爾湖),而沒有回漠北,東北的嶺北行省東部和遼陽行省是元朝大本營;他的後代達延汗1470年又重新在東北察哈爾建立北元中心,元朝設立遼陽行省和嶺北行省東部,統轄東北全境。
明朝
1368年,
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市)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滅元。在
遼東都司,農業、手工業都得到很大發展。遼陽地區,明朝時是“歲有羨餘,數千里阡陌相連,屯堡相望的富饒地方。當時,遼東都司的冶鐵、製鹽等手工業也很發達。遼東的
三萬衛與四川的
龍州、順天的
遵化,是當時全國聞名的三大冶鐵中心。吉林市是明朝設在東北的造船基地。
於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遼東設定定遼衛都衛,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遼衛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屬山東行都司)。管轄遼東二十五衛,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另有
大寧都司、
奴兒乾都司管理其他地區。
北元
北元(1368年-1635年)是
蒙古族在東北西部和漠北高原建立的政權。1368年
元順帝遷都上都,仍以“大元”為國號,因地處
塞北,故稱“北元”。共二十八位大汗,享國二百六十七年。
1368年中原局勢徹底失控,元順帝(
元惠宗)出逃大都。此後北元幾度南征都未能重占大都,而明國也有過數次北伐皆無功而返,後明國重修
長城,沿邊設立重鎮,
北元、明以
長城為界形成對峙局面。到明朝中後期亂臣頻出,朝政糜爛腐敗,而處於東北平原的
女真人開始崛起,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
後金,在征服女真三部後開始大舉入侵蒙古,直到1635年
額哲獻
傳國玉璽降金,北元亡。
達延汗年幼時,
滿都海被授予“徹辰”稱號,攝政。1487年,16歲的達延汗開始親政。經過與
衛拉特部的數度征戰,將其擊潰。1506年,達延汗征服
亦思馬因、
火篩、亦卜剌,1510年開始率領東北左翼三萬戶征服今蒙西地區的右翼三萬戶,統一
漠南蒙古。定都北元於東北察哈爾部中心赤峰巴林左旗遼朝的慶州城,建立瓦察爾圖察漢城,與
明、
東察合台汗國、
高麗國、
朝鮮王朝及17世紀初興起的
後金政權並存
後人稱其為蒙古的“中興之主”。蒙語尊稱為
巴圖蒙克達延汗,在位時間從公元1480~1517年,為期三十八年,終年四十四歲。
清朝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
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號為“滿洲”。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統一全國。
清朝初期對東北實施軍府制,1661年開始建立柳條邊,封禁漢人移民。
晚清邊疆危機日甚,清朝被迫開放邊禁,採取“
移民實邊”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陸續開放了吉林圍場、阿勒楚喀圍場、
大凌河牧場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緒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墾,設立
琿春招墾總局,此後又開放了黑龍江地區的土地開墾。並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
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改置
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設巡撫,並設
東三省總督。
民國
民國初1911---1931年為張作霖父子的奉系東北軍統治,包括奉天、吉林、黑龍江、熱河和部分時期的察哈爾特別區。
日據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8月—1948年11月)
解放後
(1948年—)東北從東北人民政府的共同行政區過度到東北經濟區。
地理
東北地區自南向北跨
中溫帶與
寒溫帶,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自東南而西北,年降水量自1000mm降至300mm以下,從濕潤區、半濕潤區過渡到半乾旱區。東北地區
森林覆蓋率高,可拉長冰雪消融時間,且森林貯雪有助於發展
農業及
林業。
資源
土壤
水繞山環、沃野千里是東北地區地面結構的基本特徵,土質以黑土為主,是形成大經濟區的自然基礎。南面是黃、渤二海,東和北面有
鴨綠江、
圖們江、
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環繞,僅西面為陸界。內側是大、
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
丘陵,中心部分是遼闊的松遼大平原和渤海凹陷。東北平原面積高於全國平原面積的比重,
東北平原(具體可分為
松嫩平原、
遼河平原、
三江平原)、呼倫貝爾高平原以及山間平地面積合計,和山地面積幾乎相等;東北擁有宜墾荒地約1億畝,潛力之大國內少有,東北西部蒙東5盟市各大草原以畜牧業為主。
東北山區森林總蓄積量約占全國的1/3,1995年木材產量占全國38.4%。農業上從農林區、農耕區、 半農半牧區過渡到純牧區。水熱條件的縱橫交叉,形成東北區農業體系和農業地域分異的基本格局,是綜合性大農業基地的自然基礎。
礦產資源
東北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比較齊全。主要
金屬礦產有鐵、錳、銅、
鉬、鉛、鋅、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屬礦產有
煤、石油、
油頁岩、石墨、
菱鎂礦、
白雲石、
滑石、石棉等。這些資源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
鞍山、
本溪一帶的鐵礦,儲量約占全國的1/4;
東北煤炭資源的保有儲量約723億噸,煤種雖比較
齊全,但總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勻,60%在內蒙古東部,27%在黑龍江,13%在遼吉兩省。東北油頁岩儲量占全國第一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開發潛力。南部沿海的
海鹽,東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極其豐富,發展化學工業和水泥工業條件有利。
東北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徑流總量約為1500億立方米,東部多於西部,北部多於南部,本區可供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約有1200萬千瓦,充分利用後不僅可以節約煤炭和石油資源,而且對東北電網的調峰、調頻將起重大作用。 東北區南部瀕臨
黃海、
渤海,沿海漁場面積為5.6萬平方海里。另外,還有水庫、湖泊淡水面積1358萬畝,為發展海運和水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土地
【東北全境土地面積】:152.0784萬平方公里(遼吉黑+內蒙古東5盟+承德秦皇島)
【東北全境耕地面積】:4.0068億畝(遼吉黑+內蒙古東部+承德秦皇島)
【東北全境草原面積】:6.915953億畝(遼吉黑+內蒙古東部)
黑龍江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含
加格達奇和松嶺區),全省耕地面積1198.95萬公頃(約合1.798425億畝),草原面積216.23萬公頃(約合3240萬畝)。
吉林省:土地總面積18.74萬平方公里,全省耕地面積553.78萬公頃(約合8306.7萬畝),草原面積584.22萬公頃(約合8763.3萬畝)。
遼寧省:陸地總面積14.8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9.29萬公頃(約合6139.35萬畝),草原面積35.01萬公頃 約合525.15萬畝)。
呼倫貝爾市:25.3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91萬畝,草原面積1.49億畝
興安盟:598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00萬畝,草原面積5100萬畝
通遼市:595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3.78萬公頃(約合1556.7萬畝),草原面積327.4萬畝
赤峰市:900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60萬畝,草原面積8900萬畝
錫林郭勒盟:20.3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8平方公里,草原面積18萬多平方公里(約合2.7億畝)
承德:土地總面積39164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604.43萬畝,牧草地403.68萬畝
秦皇島:土地總面積78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7.51萬畝
行政區劃
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簡稱“黑”,轄12個地級市、1個地區,省會哈爾濱,位於中國最東北部,中國國土的北端與東端均位於省境。黑龍江省東部和北部以
烏蘇里江黑龍江為界河與俄羅斯為鄰,與俄羅斯的水陸邊界長約3045公里;西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吉林省。介於
北緯43°26′~53°33′,
東經121°11′~135°05′,南北長約1120公里,東西寬約930公里,面積47.3萬平方公里。黑龍江轄1個
副省級市、1個
較大的市、10個地級市、1個地區,以及64個市轄區、18個縣級市、45個縣、1個
自治縣。黑龍江西部屬
松嫩平原,東北部為
三江平原,北部、東南部為山地,多處平原海拔50~200米。黑龍江是中國
重工業基地,工業
門類以
機械、石油、
煤炭、木材和
食品工業為主。
吉林省
吉林省,簡稱“吉”,轄8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省會長春,前省會吉林市。處於日本、俄羅斯、朝鮮、韓國、蒙古與中國東北部組成的
東北亞幾何中心地帶。北接黑龍江省,南接遼寧省,西鄰內蒙古自治區,東與俄羅斯接壤,東南部以
圖們江、
鴨綠江為界,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東西長650公里,南北寬300公里。東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廣闊的平原。該省吉林市是中國省市同名城市。
長春市(副省級市)轄7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省會>
四平市轄2個市轄區、1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
白山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
遼寧省
遼寧省,簡稱“遼”,轄14個
地級市,省會瀋陽,南臨
黃海、
渤海,東與朝鮮一江之隔,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是東北既沿海又沿邊的省份,也是東北對外開放的門戶。
阜新市轄5個市轄區、1個縣、1個自治縣
朝陽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
內蒙古部分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2.3%,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三位。東南西與8省區毗鄰,北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
蒙東地區,屬於
東北經濟區,行政區劃上歸屬內蒙古自治區,簡稱“蒙東”,轄5個盟市:
錫林郭勒盟、
興安盟、
呼倫貝爾市、
赤峰市、
通遼市,位於東北地區西部;下轄51個旗縣市區,總面積66.49萬平方公里,占東北地區總土地面積的45.2%,地處內蒙古的東北部,東南與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和河北省毗鄰,北與俄羅斯、
蒙古國接壤蒙東地區屬寒溫帶和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半乾旱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短促溫熱,秋季霜凍早,冬季寒冷漫長。
通遼市2區1縣5旗1縣級市
河北部分
承德行政區屬於河北省,而地理文化區域屬於東北,西南與南分別挨著北京與天津,背靠蒙遼,省內與
秦皇島、唐山兩個沿海城市以及
張家口市相鄰,是國家甲類開放城市。
秦皇島市4區2縣1自治縣
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東北地區總人口約122 191 792人,約占全國人口的9.12%。黑龍江省38 312 224人,吉林省27 462 297人,遼寧省43 746 323人,內蒙古自治區“東五盟市”12 975 948人(2015年數據)。承德市395萬人,秦皇島市人口307.32萬人(2015年數據)。
經濟
概述
東北地區經濟起步較早,為新中國的發展壯大做出過歷史性的貢獻,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經濟建設。
工業
東北地區在三十年代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東北亞最先進的工業基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原有的工業基礎和緊鄰蘇聯的關係,許多重工業建設項目也都被安排在東北。
東北地區一度占有中國98%的重工業基地。
東北地區主要有沈大工業帶、長吉工業帶、哈大齊工業帶三個工業帶。 形成了遼中南城市群、哈長城市群兩大城市群 。主要工業城市有
瀋陽市、
大連市、鞍山市、本溪市、撫順市、吉林市、長春市、哈爾濱市、
齊齊哈爾市、
大慶市。
瀋陽經濟區: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第八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秦皇島都市圈:以秦皇島為核心,輻射葫蘆島、錦州、朝陽、承德、赤峰等地的經濟圈。
五點一線:“五點”即:遼寧沿海岸線上的大連
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等五個重點區域、丹東臨港產業園區、遼西錦州灣沿海經濟區、遼寧(營口)沿海產業基地。“一線”即:遼寧將建設1443公里的濱海路。通過打造沿海公路網,連線沿黃海和渤海的“五點”。
農業
肥沃的黑土地使得黑龍江省、吉林省皆為農業大省,其中黑龍江省糧食總產多年全國第一,吉林省糧食單產多年全國第一。
盛產大米、玉米、大豆、馬鈴薯、甜菜、高粱以及溫帶瓜果蔬菜等。“寒暖農分異,乾濕林牧全,麥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 即說明了當地的農作物分布現象。遼寧沿海地區還盛產海參、鮑魚、牡蠣、對蝦及各種魚類。
旅遊
東北旅遊資源豐富,森林、草原、濕地、冰雪、工業、農業旅遊資源在全國獨具特色,生態環境優越,是中國重要的冰雪旅遊和避暑度假旅遊目的地。據統計,2008年東北地區旅遊總收入達到3400多億人民幣,旅遊總人數達到3.5億人次,國際旅遊人數660萬人次,國際旅遊收入30億美元。
文化
東北人類活動的遺址相當多,舊石器早期遺址遍布
遼河、
松花江流域,遺址文化類型與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的基本特質完全一致。到了周代,東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經過融和、遷徙,逐漸形成了很多分支。從原始社會(約前170萬年——公元前21世紀)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現代(21世紀);
形成的過程
100萬年前位於吉林省前郭爾羅斯哈拉毛都鄉王府屯的王府遺址,是東北最古老的人類遺址,屬於東北僅有、中國9處百萬年以上的舊石器早期文化遺存之一,標誌著早在100萬年前,東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
東北發現的最古老的第一人是本溪“
廟後山人”,距今4、50萬年前。2、30萬年前的金牛山、鴿子洞文化,5至1萬年前的青頭山人、榆樹人、安圖人、哈爾濱人、前陽人等古人類,9000年前的海拉爾扎拉諾爾人,7000年前瀋陽新樂下層文化,6000至7000年前的吉林大安縣長新南山遺址、遼東半島小珠山文化,6000年前的海拉爾西沙崗文化、昂昂溪文化、密山新開流文化、饒河小南山文化,5000至6000年前的長春氏族部落、奈曼旗大沁他拉遺址、霍林河下游新石器時代遺址、西遼河紅山文化,東北文化薪火相傳,是後來形成的商族、肅慎、東胡、穢貊(扶餘、高句麗)等東北各民族、部落共同的文明起源。
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是中華第一道文明曙光,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夏以前將不是只有傳說。
舜帝(約公元前2277-公元前2178)時把中國分為十二州,閭山被封為東北
幽州的鎮山即北鎮山醫巫閭山。
東北地區各民族文化區劃分為:1.漢滿農耕文化區;2.蒙古草原遊牧文化區;3.北方漁獵文化帶(區);朝鮮族丘陵稻作文化區。
漢滿農耕文化區位於東北地區南部到北部的廣大區域內,包括黑、吉、遼三省大部及內蒙古東北部,是東北地區最大的民族文化區。
蒙古草原遊牧文化區位於東北地區西部,包括內蒙古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及黑、吉、遼三省西部的部分地區,是東北地區第二大民族文化區。
北方漁獵文化區位於漢滿農耕文化區和蒙古草原遊牧文化區之間,沿嫩江、大興安嶺由南向北延伸.在大興安嶺最北端折向東南,沿黑龍江、小興安嶺一直到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匯合處。越過中俄兩國的邊界.這個文化區一直延伸到俄羅斯從貝加爾湖到鄂霍次克海的廣大地區,包括說通古斯語和古亞細亞語的各民族。
朝鮮族丘陵稻作文化主要分布在吉林省東部地區.並且以這一地區為中心呈扇形向北、東、南三面擴散;
在文化層面,形成了多元的關東文化,東北土著民族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積澱,移民人口的流入,帶來了膠東文化、豫東文化、晉商文化、江浙文化、兩湖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互相交融,奠定了多元的新型關東文化基礎,形成了東北人獨特的人格特質————勇敢與魯莽共生,開放與保守共存。
東北地區移民文化主要由三種人形成成。第一種是
流民,第二種是謫戍,第三種人是移民。其中以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為主,給封閉200多年的東北地區帶來了不同地區的漢文化。文化的相互交融,為東北注入了新的文化奠定了多元的新型東北文化基礎,東北少數民族也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積澱。由多民族的融和、多元文化的共生,使東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開放性。
東北地區的方言包括東北百姓廣泛使用的
東北官話,大連、丹東、營口等地區使用的
膠遼官話,承德、赤峰、朝陽等地區使用的
北京官話,另在黑龍江北部存在
冀魯官話方言島。
文化區域的地理
(如圖內容→)
民族
東北民族體系由四大古族構成,東胡鮮卑室韋
蒙古族、穢貘夫余高句麗百濟
朝鮮族、肅慎挹婁靺鞨女真
滿族、商族古燕族
漢族,奠定了四大民族政權行政區布局變遷對東北歷史的影響,春秋時期東北西部東胡、北部穢貊、東北部肅慎、南部古燕族,逐步演變為漢晉時期東北西部鮮卑柔然、中部夫余高句麗沃沮、東北部挹婁勿吉、南部幽州遼西遼東郡,隋唐時期東北西部室韋契丹、東北部靺鞨渤海、東南部高句麗百濟、南部安東都護府,由於東北的地理環境和文化交流背景,從唐朝河北道開始,遼、金、元、清、民國北洋奉系、東北人民政府到東北經濟區,東北從四大民族體系從各自為政,發展到輪流坐莊形成統一的東北歷史沿革,為東北各族政權7次入主中原打下基礎,形成了東北的文化地理歷史沿革。
交通
鐵路
黑龍江省 | 吉林省 | 遼寧省 | 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 承德秦皇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漠河站、呼中站 | / | | | |
航空
黑龍江省 | 吉林省 | 遼寧省 | 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 承德秦皇島 |
---|
| | | | |
| 吉林市二台子機場(在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吉林市北大壺通勤機場 | | | |
加格達奇嘎仙機場漠河古蓮機場 | | | | |
| | | 霍林河機場(在建) | |
| | | | |
| | | | |
| | | | |
軌道交通
城市 | 運營/在建線路 | 首條線路通車時間 | 運營里程 |
---|
| | 2002年10月30日 | 100.17公里 |
| | 1909年9月25日 | 22.7公里 |
| 2003年5月1日 | 153.66公里 |
| | 2010年9月27日 | 54.96公里 |
瀋陽有軌電車1號線 瀋陽有軌電車2號線 瀋陽有軌電車3號線 瀋陽有軌電車5號線 瀋陽有軌電車6號線 | 2013年6月 | 60公里 |
| | 2013年9月26日 | 27.3公里 |
| 吉林市軌道交通1號線(在建) | 預計2018年 | |
| 南幹線、北幹線、劉山、青台子砂場線、機修 | 1904年10月建成中國第一條輕軌和市郊鐵路,2009年7月1日對外客運暫停,撫順公共運輸規劃恢復2條旅遊線路 | 市區80公里 |
高等學府
黑龍江省 | 哈爾濱市 | |
齊齊哈爾市 | |
佳木斯市 | |
大慶市 | |
吉林省 | 吉林市 | |
長春市 | |
延吉市 | |
四平市 | |
遼寧省 | 大連市 | |
瀋陽市 | |
撫順市 | |
盤錦市 | |
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 通遼市 | |
赤峰市 | |
呼倫貝爾市 | |
烏蘭浩特市 | |
滿洲里市 | |
錫林浩特市 | |
承德秦皇島 | 承德市 | |
秦皇島市 | |
名人
軍政名人
| 公元前1140年 | 商族,東北古國孤竹國君的長子和三子 | |
| (1162-1227) | | |
| (371-409) | 鮮卑族,北魏開國皇帝 | |
| (1160-1210) | 蒙古兀良哈人,名將,喀剌沁部始祖 | |
| (1164-1226) | | |
| 不詳 | | |
| (1559-1626) | | |
| (1592-1643) | | |
| (1612-1650) | | |
| (1906-1967) | | |
| (1612-1678) | | |
| (1613-1688) | | |
| (1835-1908) | | |
| (前59-前19) | | |
| (?-719) | | |
| (1068-1163) | | |
| (?-1148) | | |
| (321-367) | | |
| (708-764) | | |
| 約14世紀 | | |
| (?-756) | | |
| (872-926) | | |
| (703-757) | | |
| (703-761) | | |
| (953-1006) | | |
| (1892-1931) | | |
| (1864-1922) | | |
| (1875-1928) | | |
| (1881-1949) | 奉系元老、吉林省主席 | |
| (1871-1959) | | |
| (1904-2009) | | |
| (1885-1950) | 抗日民族英雄,打響抗日第一槍 | |
| (1871-1949) | | |
| (1902-1966) | 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主席,蒙古族 | |
| (1892-1970) | 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副主席,蒙古族 | |
| (1908-1942) | | |
| (1910-1946) | | |
| (1901-2001) | 愛國將領、東北軍首領 | |
| (1935-1992) | | |
| (1944—) | 十六屆、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 | |
| (1931—) | 滿族,解放軍上將 | |
| (1920—) | 加速器物理及技術專家 | |
| (1966—) | 中國航天員、太空攝像師 | |
| (1945—) |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校長 | |
| (1963—) | 中國第一位太空人,全國政協委員 | |
| (1966—) | | |
| (1937—) | 國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 | |
| (1958—) | 軍委國防動員部部長 | |
文體名人
姓名 | 生卒年 | 簡介 | 籍貫 |
| (1907-1988) | 作家 | |
| (1912-1996) | 滿族,現代著名作家 | |
| (1715-1763) | | |
| (1655-1685) | 滿族,清代著名詞人 | |
| (1727-1801) | 乾嘉時期“關東才子” | |
| (1920-2013) | 現代女作家 | |
| (1911-1942) | 現代女作家 | |
| (1934—2018) | 評書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 |
| (1960—2018) | 蒙古族、國家一級演員 | |
| (1939—) | 男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 | |
| (1940—) | 滿族,歌唱家、聲樂教育家 | |
| (1941—) | 評書演員 | |
| (1948—) | 回族,主持人、演員 | |
| (1950—) | 蒙古族、影視演員 | |
| (1943—) | 蒙古族,中國著名散文家,詩人 | |
| (1951—) | 喜劇演員 | |
| (1957—) | 小品演員、影視演員 | |
| (1957—) | 小品演員、影視演員 | |
| (1957—) | 小品演員、影視演員 | |
| (1958—) | 國家一級演員 | |
| (1958—) | 演員、導演 | |
| (1958—) | 滿族,作家、編劇 | 遼寧省鞍山市 |
| (1960—) | 滿族,歌手、音樂製作人 | |
| (1962—) | 滿族,影視演員 | |
| (1982—) | 滿族,鋼琴家 | |
| (1963—) | 影視演員 | |
| (1963—) | 演員、導演、武術家、製片人 | |
| (1964—) | 回族,影視演員 | |
| (1964—) | 作家 | |
| (1967—) | 滿族,歌手 | |
| (1968—) | 蒙古族,主持人、作家 | |
| (1970—) | 影視演員 | |
| (1971—) | 影視演員 | |
| (1972—) | 影視演員 | |
| (1972—) | 演員、武術家 | |
| (1973—) | 影視演員 | |
| (1975—) | 著名編劇、作家 | |
| (1975—) | 演員、製片人 | |
| (1977—) | 製片人、導演 | |
| (1977—) | 影視演員 | |
| (1977—) | 歌手 | |
| (1978—) | 影視演員 | |
| (1978—) | 歌手、演員 | |
| (1979—) | 滿族,影視演員 | |
| (1982—) | 蒙古族,08年奧運會81公斤拳擊冠軍 | |
| (1983—) | 影視演員 | |
| (1984—) | 影視演員 | |
| (1984—) | 影視演員 | |
| (1984—) | 赫哲族,歌手、演員 | |
| (1984—) | 影視演員 | |
| (1984—) | 蒙古族,歌手 | |
大事
100萬年前位於吉林省前郭爾羅斯哈拉毛都鄉王府屯的王府遺址,是東北最古老的人類遺址,屬於東北僅有、中國9處百萬年以上的舊石器早期文化遺存之一,標誌著早在100萬年前,東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
東北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第一人是本溪“
廟後山人”,距今40-50萬年前。
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是中華第一道文明曙光,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夏以前將不是只有傳說。
舜帝(約公元前2277-公元前2178)時把中國分為十二州,閭山被封為東北
幽州的鎮山即北鎮山醫巫閭山。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虜燕王喜,
燕國遂亡。秦在東北設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前202年,漢朝建立繼承秦制仍然在東北地區設遼西郡及遼東郡。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在朝鮮設定了
樂浪郡、
玄菟郡、
真番郡、
臨屯郡,史稱“漢四郡”。四郡其下各轄若干縣,郡縣長官由漢朝中央派遣漢人擔任。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建立政權。
189年,公孫度任遼東
太守。厲行嚴刑峻法,打擊豪強勢力,使令行政通。209年,公孫康出軍進攻高句麗,攻破其
都城,討伐韓濊;
660年,唐軍和新羅聯合消滅了
扶餘人南下在
朝鮮半島西部建立起來的國家百濟。
722年,黑水靺鞨首領倪屬利稽至
唐朝貢,
唐玄宗設立黑水軍,以後改設黑水都督府。
926年,遼國滅渤海國。
907年~1125年,
遼朝。東京道、上京道,東北路招討司、東北路統軍司、東北路女直兵馬司,長春路諸司控制東北諸國。
1115年~1234年,金朝。上京會寧府、東京
遼陽府管轄東北地區。
1371年,明朝在遼東設定遼東衛指揮使司(後更名為遼東都司)。
1403年,明成祖朱棣設立奴兒乾都
指揮使司管轄東北地區。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遼寧新賓縣)自立為汗,建元天命,國號大金(史稱
後金)。
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遼東七十餘城易主。
1621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
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
1636年,皇太極征服
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改年號為
崇德。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另見
南明詞條)。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軍。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清朝正式入主中原。
1661年清軍入關後為保護清朝皇室“龍興之地”,在遼寧和內蒙古修建柳條邊,禁止漢人進入東北。清朝對東北的封禁政策造成東北邊疆空虛,為後來沙俄入侵、大片領土喪失埋下禍根。
1685~1686年,雅克薩之戰,擊敗沙俄侵略。
1689年,清俄《尼布楚條約》,明確中國對外東北的主權。
1860年,黑龍江將軍特普欽上疏朝廷,呼籲開禁放墾,鼓勵移民,獲得採納。闖關東移民潮開始。
1904年~1905年,
日俄戰爭,戰後的日俄共同瓜分東北。
1932年,日本扶持傀儡政權“
偽滿洲國”,改長春為“
新京”。
1948年,遼瀋戰役。
1969年,中蘇珍寶島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