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
二十世紀初的
日俄戰爭以日本勝利而結束,並簽訂了《
朴茨茅斯和約》。通過這一條約及後來的其他事件,包括1931年9月的
九一八事變和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日本最終獲得了對
朝鮮半島、滿洲及
庫頁島南部的控制權。20世紀30年代,蘇日邊境事件不斷,其中最重要的包括
張鼓峰事件(1938年7月至8月)和
諾門罕戰役(1939年5月至9月),這些都導致1941年4月
蘇日中立條約的出現。蘇日中立條約使蘇聯得以將部隊從邊境事件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對德作戰,同時也使日本能集中在南部向亞洲和太平洋擴展。
然而,隨著
史達林格勒會戰的勝利,蘇聯對日本的態度發生轉變,
史達林發表公開演說譴責日本,私下更命令蘇軍在遠東建立部隊和儲存物資。在
德黑蘭會議(1943年11月)上,除討論其他事宜外,
邱吉爾、
羅斯福和史達林同意,讓蘇聯在
納粹德國戰敗後加入對日戰爭。蘇軍在遠東不斷進行集結,日軍在1945年初已經可以明顯察覺蘇聯正在準備攻打滿洲,雖然當時在德國投降前進攻不太可能發起。因此,除了在太平洋的戰事外,日本也意識到其必須確定在何時何地進攻會出現。
雅爾達會議(1945年2月)上,史達林在得到羅斯福保證其在遠東的領土要求的情況下,同意在擊敗德國2至3個月後加入太平洋戰爭。到1945年3月中旬,太平洋地區的戰事對日本已十分不利,迫使其從滿州撤回精銳部隊以支持在太平洋的行動。與此同時,蘇聯繼續在遠東組建部隊,並決定不再延續
中立條約。根據當時中立條約條款的規定,在條約屆滿12個月前,蘇聯必須向日方告知,於是在1945年4月5日,蘇聯方面通告日方自己不希望延長該條約。這引起了日本極大關注,不過蘇聯花了很多努力,令日本相信該條約仍然有12個月的有效期,因而日方尚不必擔心情況繼續惡化,他們現在是
軸心國中唯一仍留下來戰鬥的。他們渴望保持與蘇聯的和平及延長中立條約,並渴望能結束戰爭。日本在雅爾達會議後曾多次接觸或試圖接觸蘇聯,希望能延長中立條約,並爭取蘇聯為中間人與盟國進行和平談判。蘇聯沒有破滅日本人的這些希望,但儘可能地拖慢這一進程(同時繼續為行動做準備)。在這之中,內閣首相
鈴木貫太郎扮演了積極角色,他在1945年4月上台,試圖在非無條件投降下爭取獲得任何和平條件。6月下旬,日方向蘇聯靠攏(中立條約仍然有效),邀請他們充當調停人與盟國進行和平談判,日本向蘇聯提出具體的建議,而作為回報,日本對蘇聯在領土上提供了非常有吸引力的讓步作為報酬。史達林表示有興趣,而日本等待蘇聯的回覆。蘇聯繼續避免作出回應。1945年7月16日至8月2日,
波茨坦會議舉行。7月24日蘇聯召回在日本的所有使館工作人員和家屬。7月26日會議後發表的波茨坦公告中,邱吉爾、
杜魯門和
蔣介石(蘇聯當時仍然未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仍在等待蘇聯的回應,避免對公告作出回應。
日本一直監察橫貫
西伯利亞的鐵路交通和蘇軍在滿州東部的活動並對蘇聯實施拖延戰術,同時所有跡象都表明,蘇聯在8月底前還未完成進攻準備。但是至於進攻會在何時或何地出現,他們對現實情況並不了解,也沒有確鑿證據。
當蘇聯在1945年8月8日午夜前一小時宣戰時,日本被完全驚醒,8月9日午夜剛過,進攻行動便在三條戰線上同時展開。
戰爭準備
蘇聯參戰部隊
第十七集團軍
第三十六集團軍
第三十九集團軍
第五十三集團軍
第六坦克集團軍
蒙古機動騎兵團
第十二空軍集團軍
後貝加爾方面軍是蘇軍鉗形攻勢西半部的組成部分,進攻中通過內蒙古沙漠及越過
大興安嶺山脈。這些部隊的目標是攻占
奉天(今瀋陽),然後在滿州中南部長春地區與
遠東第1方面軍會師。
由於擁有1,0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第6近衛坦克集團軍不得不作為裝甲矛頭,帶領方面軍進攻和在進攻後的第5天向在滿州的目標推進了350 公里。第36軍團也從西面進攻,但與
遠東第2方面軍在哈爾濱和
齊齊哈爾會師。
第一遠東方面軍,由基里爾·梅列茨科夫元帥(Kirill Meretskov)領導,進攻中國東北東部,包括:
第一紅旗集團軍
第五集團軍
第二十五集團軍
第三十五集團軍
第十機械化軍
第九空軍集團軍
第一遠東方面軍是蘇軍鉗形攻勢東半部的組成部分。參加這次攻擊的是第1紅旗集團軍、第5集團軍和第10機械化軍,向
牡丹江市突進。當這個城市被攻占後,這支部隊將向
吉林市、長春和哈爾濱推進。其最終目的是與後貝加爾方面軍的部隊在長春和吉林市會師,從而完成雙重包圍。
作為一個次要的目標,遠東第1方面軍是為了防止日軍逃到朝鮮,因而要進入朝鮮半島推進至三八線,該地區後來變成
北韓。該次要目標由第25軍團負責完成。同時,第35軍團的任務是攻占
勃利、
林口和
密山市。
第二遠東方面軍,由馬克西姆·普爾卡耶夫上將(Maksim Purkayev)領導,進攻滿洲國北部,包括:
第二紅旗集團軍
第十五集團軍
第十六集團軍
第五獨立騎兵軍
黑龍江小型艦隊
第十空軍集團軍
第二遠東方面軍扮演輔助進攻角色。其目標是哈爾濱及齊齊哈爾,及阻止日軍有秩序地向南撤退。當遠東第2方面軍與後貝加爾方面軍的部隊攻占長春時,他們將進軍
遼東半島及占領
亞瑟港(今
旅順)。
每一個方面軍都由前線部隊直接加入方面軍。蘇聯紅軍分成最少80個分支,共有約150萬人,超過5,000輛坦克 (包含3,700輛
T-34坦克),超過28,000門大炮和4,300架飛機(包括3,700架第一線戰鬥機 )。大約三分一的力量是作為戰鬥支援隊伍。海軍方面,包括12艘水面艦艇,78艘潛水艇、數艘水陸兩棲船,以及黑龍江小型艦隊,包括炮艦和一些小型船隻。這些艦隊大多在對德戰爭中汲取了經驗。
日本參戰部隊
日本軍隊屬下的
關東軍由
山田乙三領導。關東軍是日本在滿洲和朝鮮占領軍主要的組成部分,分成兩個地區軍隊和三個獨立軍隊:
第1方面軍(偽滿洲國北部),包括:
第3軍
第5軍
第3方面軍(偽滿洲國南部),包括:
第30軍
第44軍
獨立軍隊
第4軍(主要負責滿洲北部)
第34軍(主要負責第3軍和第17軍之間的地區)
關東防務軍(負責蒙疆)
第17方面軍(主要負責朝鮮)
每個地區軍團都有一個總部單位和在軍團之外直屬於地區軍隊的單位。除了日本人之外,另有40,000滿洲國軍,包括8個較弱、軍備和訓練都較差的偽軍,以及
朝鮮籍日本兵。
關東軍有超過600,000人在25個支部(包括兩個坦克支部)和6個獨立混合隊。這裡包括1,215輛裝甲部隊 (主要是裝甲車和坦克 )、6,700門大炮(主要是輕型)及1,800架戰機。
日本帝國海軍並沒有參與“”偽滿洲國”的防務,對滿洲的占領主要依靠陸上部隊。大部分日軍的力量都低於認可水平,而且大部分重型武器都投放於太平洋戰區,結果造成關東軍裝備不足,雖然中國東北有大量可用的工業和原材料供日本人使用,但關東軍無論機動性和經驗都不及蘇聯紅軍。另外,日軍的戰略是優先防禦朝鮮,軍隊主力放在滿洲東面和北面邊界,但西面邊界只有少量哨站。
戰爭過程
蘇軍成鉗狀地包圍著和西歐大小相若的滿洲地區,蘇聯紅軍分別從西面、北面和東面進攻滿洲。在西線,紅軍穿過蒙古的山脈和沙漠,遠離他們的鐵路
補給線。這出乎了日軍對蘇聯後勤的估計。日軍未能預計蘇聯會這么快便對日宣戰,他們預計蘇聯最快要在10月才可出兵。在開戰後的最初18小時,日方將領幾乎不能作出有效率的指揮,而且部隊和指揮部的通訊也出現問題。另外蘇軍使用了運輸機把部隊空降到各大小機場和城市中心,以及通過空軍為超出陸上補給線的部隊提供補給。蘇軍的陸空夾擊之下,日軍毫無招架之力。
蘇軍以高度機械化的絕對優勢迅速擊敗關東軍和偽滿軍。8月11日,
溥儀及“滿洲國”政府官員開始乘火車撤退。13日晨到達
通化市臨江縣大栗子車站。主要的戰鬥持續了約一周。在8月15日,
日本天皇裕仁在電台宣讀
終戰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並在翌日開始停火。溥儀也在8月17日宣讀《“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宣布滿洲國政府解散,滿洲國正式滅亡。8月18日,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下令滿洲地區及朝鮮北緯38度線以北的日軍解除武裝,停止戰鬥。
日本投降後,軍事行動已演變成美蘇兩國爭相搶占日軍控制的土地。8月18日紅軍越過
鴨綠江,進入朝鮮半島北部,同日解放了庫頁島和千島群島。8月19日,溥儀等人在奉天機場被紅軍俘虜。
8月20日,蘇軍解放新京、奉天、哈爾濱、佳木斯等城市。8月22日,蘇軍解放旅順、大連。
然而,陸上的推進在紅軍越過鴨綠江後不久便停止了,因為空中補給線暫時中斷。就在紅軍等候補給期間,
麥克阿瑟帶領美軍在9月8日於
仁川登入,占領了朝鮮半島南部,蘇美兩個以北緯38度作為雙方占領區的分界線。
9月2日,日本在美國戰艦
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投降書,自此八月風暴行動以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
同盟國的勝利作結。
另外,由於美國搶先占領日本本土,蘇聯並沒有如計畫解放
北海道。
時間表
1945年 | 8月8日 | 蘇聯對日本宣戰 | 八月風暴行動開始 | |
1945年 | 8月9日 | 長崎核爆 | 蘇聯出兵中國東北 | |
1945年 | 8月10日 | 日本向中、美、英、蘇投降 | 蘇軍占領滿洲里 | |
1945年 | 8月11日 | | | 庫頁島戰役 |
1945年 | 8月12日 | | | 日軍堅守古屯要塞 |
1945年 | 8月13日 | | | |
1945年 | 8月14日 | 昭和天皇發布終戰詔書,中國代表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 | |
1945年 | 8月15日 | 日本無條件投降,命令侵華日軍投降 | 多倫解放 | 蘇軍登入塔路港 |
1945年 | 8月16日 | 日本頒令,停止戰鬥行動 | 牡丹江縣城解放 | 蘇軍攻占塔路港,日軍潰退 |
1945年 | 8月17日 | | | |
1945年 | 8月18日 | 偽“滿洲帝國”被摧毀 | 蒙古地區解放;蘇軍進入朝鮮 | |
1945年 | 8月19日 | | 齊齊哈爾解放 | |
1945年 | 8月20日 | | 新京、奉天、哈爾濱、佳木斯、吉林、四平六地解放 | |
1945年 | 8月21日 | 芷江受降 | 瀋陽和長春解放 | |
1945年 | 8月22日 | | 大連解放 | |
1945年 | 8月23日 | | 蘇軍進入旅順港 | |
1945年 | 8月24日 | | | |
1945年 | 8月25日 | | 蘇軍奪取丹東、朝鮮北部 | |
1945年 | 8月26日 | | | |
1945年 | 8月27日 | | 蘇軍解放撫順 | |
1945年 | 8月28日 | 同盟國軍事占領日本 | | |
戰爭結果
蘇聯在行動中占領了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北部、南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
蘇聯的軍事行動在1945年8月8日開始,即德國於5月8日投降的三個月後。另外,這是在8月6日
廣島核子彈爆炸及8月9日長崎核子彈爆炸之間。在得知蘇聯方面對日宣戰後,日本8月9日的御前會議做出了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決定,10日開始“玉音”錄製,並於15日進行“玉音放送”宣布停戰。蘇聯在美國投下核子彈之後仍進攻日本,主要是希望趕在美軍發動奧林匹克行動登入九州之前搶先登入北海道,以免日本被美國獨占。
這場戰役主要發生在傳統認為的“滿洲”區域,所以又稱作滿洲之戰,另外也有中國北部戰役、
滿洲國之戰、
蘇日戰爭等稱呼。八月風暴這個名稱是蘇軍的行動代號。
歷史影響
八月風暴行動以及廣島、長崎核子彈爆炸,打破了日本主戰派和主和派間的僵局。當時日本仍有超過百萬陸軍在中國,主戰派認為日本仍有一絲勝利的希望,但日軍在滿洲和朝鮮的迅速潰敗使他們的幻想徹底破滅,他們明白日本已無勝利的希望,包括在本土四島。日本天皇裕仁最終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長谷川毅的研究指出,核子彈爆炸並不是日本投降的最主要原因,反而蘇聯能在一星期內迅速擊敗關東軍和滿洲國軍,占領滿洲全境以至朝鮮半島北部,使日本不得不在8月15日宣布投降。
(根據上文可知直至8月20日,也就是日本投降5日後,蘇軍才占領滿洲各大城市,而在停戰之前蘇軍甚至尚未占領靠近中蘇邊境的佳木斯和哈爾濱,根本不存在“1周之內(從8日至14日)占領滿洲全境”的說法。)
蘇聯占領中國東北也提供了根據地給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武裝,四年後中國共產黨擊敗中國國民黨,贏得了中國內戰。事實上,軍事上的成功使蘇聯確保得到雅爾達會議中西方國家承認的蘇聯的利益,如
外蒙古的獨立、旅順港、日俄戰爭後失去的領土等。
在蘇聯撤出滿洲前,大規模拆運滿洲地區的工廠、機器、鐵路設施,並將滿洲各公私銀行的貴金屬、債券、紙幣運往蘇聯。根據日本資料統計,蘇聯從中國東北拆運的資產價值合1946年的5,340,714,845日元,相當於當時的1,363,484,499.92美元。
此外,蘇聯在戰役中攻占了整個庫頁島、千島群島、
旅順口和大連,以及
南滿鐵路的控制權。其後蘇聯把在中國的部分利益於1955年交還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其餘所占領的中國土地到今日仍然歸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所擁有。日本至今仍然堅持擁有
南千島群島(北方領土)的主權。
朝鮮半島北部被蘇聯占領,但由於補給受阻,未能奪取其餘半個朝鮮半島。美國在蘇軍能重新動員之前搶先在
仁川登入,從日軍手上接管北緯38度以南的朝鮮半島,自此朝鮮南北分裂直到今天。在1948年
金日成在蘇聯占領區建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
李承晚則在美國占領區建立
大韓民國(南韓),這也是兩年後韓戰爆發的原因之一。
但在雅爾達會議上,羅斯福和史達林更多的已經確定了朝鮮半島美蘇各自沿著三八線分割占領,而且確定了一個短暫的占領期限之後讓朝鮮獨立(類似奧地利模式),但由於之後羅斯福逝世以及杜魯門認為史達林狡詐的關係,讓朝鮮半島從此變成了2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