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兒乾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乾都司”)是中國明代政府設定於黑龍江、阿速江(今烏蘇里江)、松花江以及腦溫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軍政機構。洪武年間,黑龍江下游...
《明代奴兒乾都司及其衛所研究》是1982年中州書畫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暘、袁閭琨、傅朗雲。本書以豐富的史料,對奴兒乾都司及其屬下一百八十八個衛所的地理...
敕修奴兒乾永寧寺碑泛指中國明代奴兒乾都指揮使司在黑龍江入海口附近峭壁岩巔上樹立的兩塊石碑。...
在明永樂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餘年中,亦失哈屢受朝命出使奴兒乾(黑龍江下游地區),並於奴兒乾都司所在地興建和重建了永寧寺。他還曾被調至...
永寧寺由明政府建造於永樂十一年(1413年),寺名寓意“祈願奴兒乾地區與人民永世昌寧”,位於黑龍江入海口的廟街(元明兩代稱為奴兒乾城,清代起稱為廟街,今俄羅斯...
明代奴兒乾都司轄區 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簽署《中蘇國界東段協定》,這協約確認了蘇聯對外東北的統治,並確認黑龍江是中俄的國界。...
永寧寺碑是中國明朝的石碑,全稱“敕修奴兒乾永寧寺碑”。立於明朝奴兒乾都司官署附近黑龍江岸的石岩上(今俄羅斯特林,距黑龍江入海口約150公里)。碑有兩塊:一為...
永樂九年(1411),正式開設奴兒乾都司,為明政府管轄黑龍江口、烏蘇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都司的主要官員初為流官,後為世襲。...
特林,元代和明代奴兒干城遺址。位於黑龍江下游與恆滾河(阿姆貢河)匯合口的右岸。...... 奴兒干城,為元代東征元帥府和明代奴兒乾都指揮使司所在地。此地懸崖壁立...
明朝,漠河屬奴兒乾都司木河衛之地。明永樂七年(1409年),明王朝在黑龍江下游與阿姆汞河江流處右岸的特林設立奴兒乾都司,奴兒乾為滿語的譯音,漢語意為圖畫,因改...
永寧寺石碑、永寧寺姐妹碑,全名敕修奴兒乾永寧寺碑泛指中國明代奴兒乾都指揮使司在黑龍江入海口附近峭壁岩巔上樹立的兩塊石碑。...
明朝時期,綏化為奴兒乾都指揮使司所轄。清朝時期,綏化歸鎮守黑龍江將軍管轄。清王朝建立之初,視東三省為“龍興之地”,實行封禁政策,將東三省山林、土地當作皇室圍場...
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歸屬遼東都司三萬衛管轄。永樂元年,屬奴兒乾都司亦東河衛,名為龍安站。明代中葉,屬兀良哈三衛。明朝末年,屬蒙古科爾沁部遊牧之地。[...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乾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7][8][9][10],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
前期屬大寧都司,後期屬奴兒乾都司所轄的兀良哈三衛。 清代,大部屬昭烏達盟,部分屬卓索圖盟。 民國前期,全境先後屬於熱河特別區和熱河省。 民國三十四年(1945...
明朝先歸屬大寧都指揮使司,後屬奴兒乾都司。 清初,齊齊哈爾地區屬盛京內務府管轄,不久歸屬寧古塔將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起,改屬黑龍江將軍管轄。康熙二十四...
中國《明史》中的北山野人女真就是他們,1368-1644年他們受中國明朝奴兒乾都司管轄,按生產和生活方式楚科奇人分為兩個群體:養鹿楚科奇人和沿海楚科奇人。[1] 養鹿...
1409年,明朝在今俄羅斯境內設定奴兒乾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乾都司)。1616年,後金(後改為清)政權建立。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
明朝在東北設立遼東都司、奴兒乾都司作為管理機構,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29]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