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政治格局,歷史,經濟文化,具體介紹,美日同盟,日本崛起,俄羅斯復甦,蒙古國發展,中國復興,朝鮮危機,區域安全,美國的控制戰略,朝鮮半島的分裂,和諧區域的構建,意義,
政治格局
東北亞地區一直以來就是大國力量交匯、衝突之地,特別是冷戰之後,蘇聯解體,中國復興,日本走向“正常國家”的努力,再加上在該地區有著廣泛利益的美國,使東北亞地區的大國關係變得愈加複雜,難以把握。這裡有廣泛的地緣利益,激起了大國的覬覦和爭奪,今後東北亞局勢的演變,將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產生結構性的影響。
歷史
經濟文化
東北亞的沿海地區自然條件相對較為良好,亞洲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主要分布於俄羅斯遠東的北起白令海,堪察加半島,南到庫頁島(薩哈林島)中俄邊境的圖們江出海口一帶,及日本列島大部及朝鮮半島的東海岸和中國的遼東半島的遼闊海域。主要包括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和渤海這3大海域。這些地方的氣候比西歐、北歐的冬季都要寒冷。因為靠近西伯利亞,所以較同緯度區域相比冬冷夏涼氣候特點。
東北亞氣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從西部向東北部遞增。是世界上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之一,工農業和科教文化醫療相對發達。其中日本、韓國和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重工業、信息技術等產業發達。汽車、高新電子、工具機、造船、石化、精密儀器儀表、手機、攝像機和數碼產品、平板顯示器、飛機零部件等高層次高技術產業發達。
中國的航天技術產業和軍工產業接近世界高等水平。該地區擁有的世界500強企業占世界500強企業總數的近半數。主要有日本豐田、本田汽車工業及日本電子工業,韓國三星電子、現代汽車、LG,中國華為、聯想、海爾,等等。
農業也較發達。是世界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溫帶和北亞水果,肉類,茶葉、棉花,蠶絲的重要產區,普遍精耕細作,農業產業化程度高。東北亞區域的西部內陸條件較差(中國西南地區除外),人口稀少,草原廣闊,畜牧業、畜產品加工發達。補充:指亞洲的東北部地區,習慣上包括中國東北、朝鮮、韓國、日本、蒙古以及俄屬西伯利亞。
具體介紹
美日同盟
目前來看,日本通過一系列條約將自己的安全與美國利益捆綁到了一起,美日同盟在冷戰結束後其基本戰略價值並未消除,而是通過新的美日安全保障條約與安全合作防衛指針得以強化和充實,其功能是保障美國在東北亞的政治、經濟與安全利益及日本的政治安全,同時藉以遏制來自東北亞的潛在競爭對手的戰略性挑戰。中、俄關係是除美日關係外較為穩定的一對,蘇聯解體後,困擾中國北部安全的大患消除,中、俄之間的經濟互補強於任何時候。不過,中、俄之間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結盟,兩國也不可能聯合起來形成所謂的“反霸同盟”,而失去與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的友好關係;但是隨著中國的崛起,東北亞較穩定局勢可能被打破,中國的“反介入”戰略也引起了美國等國的重視,為了遏制中國,同時也避免在未來被邊緣化,美國開始了重返亞太戰略。當然美、日同盟也並非鐵板一塊,經濟上的競爭,以及日本要求成為“正常國家”、要求美國撤軍的呼聲,也使兩國關係出現了裂縫。但是考慮到兩國的戰略利益,兩國都在努力的調整經濟和安全方面的競爭與合作關係,美日關係處於一種調整的平衡狀態。
美國在東北亞地區扮演隔岸平衡手的角色,一方面把日本拉入其同盟體系,為美國戰略利益服務,另一方面也要把日本力量保持在可控範圍之內,利用日本遏制中、俄,同時又利用中、俄維持在日本的軍事存在。
美國在處理同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方面採取的是一種接觸政策,接觸的本意是指用非武力的手段來消融崛起大國行為中的擴張性因素,在使中、俄兩國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的同時,也是美國的影響力介入到兩國的內部事務中,維持現存的東北亞政治、安全格局。
日本崛起
如果日本繼續維持經濟成長而不是衰退,那么將增加日本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的願望,藉以擺脫自二戰以來的戰敗國地位,那時日本可能要求美國撤軍,而日本也將訴求將自衛軍改為成為軍隊,這勢必造成東北亞甚至整個亞洲東部的反彈,尤其是中國、俄羅斯這樣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必然會極力打壓,以避免“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戰國”時代重新到來。尤其引起世人恐慌的是日本至今拒絕在任何限制核力量的協定上籤字,一旦日本“正常化”勢必會獲得核武器,到時將沒有任何國際條約限制日本使用核力量,那將對世界安定造成威脅,也可能引發全球性核競賽。
俄羅斯復甦
自蘇聯解體以來,各獨立國協國家都經歷了不同“苦難”時光,俄羅斯也不例外,經過23年的不斷發展,尤其21世紀以來這十幾年的發展,俄羅斯重返世界中心舞台。俄羅斯一直渴望重振其大國雄風,但是形同殘廢的國體不那么輕鬆,為了應對西方威脅,也為了在未來不再腹背受敵,俄羅斯選擇了聯合中國,也由此造就了東北亞相對穩定的局勢。然而隨著中國的復興,俄羅斯開始感覺到曾經依賴俄技術的中國已經開始超越俄羅斯,這也引發了俄羅斯的擔憂,進而引起了中國的警覺,使得俄羅斯復興之路更加艱難。
蒙古國發展
蒙古國是遊牧民族國家,是世界遊牧文明的中心。雖然夾在中國和俄羅斯兩個大國中間,隨時受到兩個大國的威脅,但是正是這種均衡的局面造就了蒙古國的政權穩定和兩個大國的拉攏。由於歷史上蒙古就和中原就交流甚廣,並且長期處於中國的統治之下,所以中國人對蒙古國帶有特殊情感,這也使得中國不願限制蒙古國發展,並一直希望兩國能重新統一為一個國家。而隨著蒙古國的發展,以美國、日本為首的一些國家開始以“第三鄰國”的方式與蒙古國交往,這加快了蒙古的發展,也使東北亞局勢更為不穩定。
中國復興
中國的復興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只要不發生戰爭,數年之內中國就將成為現代世界上唯一不靠戰爭復興的國家。當然中國內部發展也極不平衡,這是中國唯一需要面對的難題。在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撐的情況下,中國的發展必然打破東北亞地區的多強均勢格局,中國崛起的軍事力量也有可能引發新的軍備競賽。中國的發展可能使東北亞成為世界中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已開發國家必然加入進來以避免被邊緣化。那時整個東北亞地區局勢將進入更複雜的局面。那時中美、中日、美俄、俄日爆發衝突的可能性都將加大。我們當然希望和平崛起,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隨著新興經濟的發展,必然造成老已開發國家的反彈,當然這也是平衡格局被打破的必然結果,我們寄希望於和平的崛起,但是不能排除戰爭的可能性。
朝鮮危機
六方會談是2003年針對朝鮮核問題確定的中方主導、多方參加的平等對話機制,期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朝鮮在這個機制裡面一直起到了比較負面的作用。朝鮮一直致力於進行核試驗,而且還要試射飛彈,這些問題聯合國都通過了相關的制裁決議,並對朝鮮進行了相應的譴責和制裁,中國在這些問題上也都投了贊成票。但目前看來,這個機制並沒有遏制住朝鮮的核問題,導致各方對這一機制失去信心。如果沒有了這一機制,將會由一種什麼樣的新機制代替?
現在的形勢,我管它叫“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就是說這不是一個大合唱,沒有一個統一指揮,各方自己在打自己的小算盤。從朝鮮方面來講,它想的就是安全,實現政權的平穩過渡,並希望得到來自美國的安全保證。1953年韓戰結束,從戰爭走向和平唯一的一個文字的保證就是《停戰協定》。因為正常來講,《停戰協定》之後應該再有一個《和平協定》,但是60多年一直沒有簽署這個《和平協定》。現在南北雙方就靠《停戰協定》這一紙文書,如果這一紙文書再沒有保障了,就等於重新回到戰爭狀態了。實際上韓國當時並沒有在《停戰協定》上籤字,換句話來講,南北雙方幾十年來一直處在戰爭狀態。這種狀態就很麻煩了,誰都不知道會出什麼事。美日的介入令朝鮮半島的民族矛盾激化,在這種態勢下,朝鮮就說我要搞先軍政治,我先要確保生存,所以發展是次要的,民生和經濟都是次要的。因此要窮兵黷武,要搞核武器,如果沒有核武器,還不知道讓你怎么收拾我呢?我要讓你知道我手裡有東西,我有殺手鐧,你別給我逼急了,逼急了我非跟你玩兒命不可。但我感覺朝鮮的目的並不是說就隨意地使用核武器,它就想逼著美國坐下來談談,就是說你不要再跟我玩兒這一套硬碰硬的,你要把我當成一個核大國,從尊重我的核地位的角度來跟我談,另外要從《停戰協定》提升到簽訂《和平協定》,這樣心裡才有安全保障。
美國覺得有朝鮮在這一地區製造事端是好事兒,把水攪渾了它可以渾水摸魚,繼續保持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存在,並藉此遏制中國;到目前為止日本韓國都跟著美國走,大樹底下好乘涼,如果真的打起來有美國撐腰,即使不打也可以藉此提升影響力;俄羅斯的原則是,堅定維護主權,涉及到主權之外的事誰也不得罪,保持中立,不願意跟任何一個國家進行對抗,同時打出“遠東大開發”的經濟牌。
美國和韓國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制定了5025、5026、5027、5028、5029、5030等一系列的作戰方案。這一系列的作戰方案很多了,有的是在朝鮮半島登入,有的是空襲,但是這些作戰方案聯合起來想,確實是有美韓聯合日本一塊摧毀朝鮮、實現南北韓統一這樣的一種戰爭構想。這樣的一種戰爭構想能不能實現,美國敢不敢實現,想不想陷入這樣一個戰爭泥潭裡面,這個我感覺美國現在還沒有足夠的膽量。一個是美國的政治上,要看國內的民意調查,國內是不是多數人都贊成打第二場韓戰,因為第一場韓戰失敗了,美國人想起來到現在都肝兒顫。第二個要看這場戰爭的性質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現在主要法律判據就是說聯合國安理會是不是授權,中俄兩個常任理事國是否支持,這兩個硬條件估計很難達成,安理會會授權美國帶著日本、韓國去打一場第二次韓戰嗎?中俄會同意這幫傢伙在自己家門口打一場現代化戰爭嗎?萬一戰火擴大,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怎么辦?想想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就讓人擔心。即便是這兩個條件都滿足了,根據1973年戰爭審查法案,美國國會還要給總統授權才行,所以這一套法律程式走下來不太容易。
另外一個更為可行的辦法是,在東北亞建立一個由六方會談中除美國之外的五方組成的“東北亞自由貿易區”。這樣有幾個好處,一是可以直接拉動東三省的經濟發展,在日本海找一個出海口,實現五國海上通商;二是可以實現地區優勢互補,日本和韓國的共同特點是科學技術非常發達,工業製造能力很強,但資源匱乏,市場狹小,而中俄朝恰好可以為他們提供充足的資源和巨大的市場;最重要的這些國家相互之間存在著文化上的依存(俄除外),例如朝韓是兄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果讓經濟貿易占主導,區域內採取零關稅,條件成熟的時候可以仿照歐元那樣推行亞元,建立經濟貿易金融共同體,大家經濟依存度大了以後安全上就有了保障。改打經濟牌,別老整天拿著航空母艦、拿著大炮、坦克去嚇唬別人,用經濟和貿易的方式去影響朝鮮。這些做法能夠大大拉動朝鮮經濟的發展,也順應朝鮮提出的“2012年打開強盛大國之門、2020年達到已開發國家水平的戰略目標”。
如果沿著這條道路前進,東北亞就會出現和平繁榮的大好局面,但朝鮮明顯不希望向這個方向發展,如果老百姓日子過好了,可能就不太好管控了,現在這種貧窮落後的狀況更有利於內部管控維繫政權。所以,朝鮮不顧民生,不管國際社會反對,公然違反安理會一系列制裁決議,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核試驗和飛彈試驗,這必然遭到安理會的進一步強硬制裁。但是制裁是沒有用的,有可能逼迫朝鮮硬碰硬,繼續較勁,開展新一輪核試驗和飛彈試驗。如果陷入這種怪圈兒,誰說都不聽,一意孤行,公然與國際社會叫板,戰爭將在所難免。
朝鮮胡作非為引發東北亞亂局雖然對東北亞地區各國是一件壞事兒,但朝鮮卻幫了美國日本很大的忙,憑藉“朝鮮威脅論”日本已經快速崛起,美國也能夠在韓國長期駐軍,並通過部署各種武器、開展各種軍事演習把兵力直接擺在中國的正面,敲山震虎,對中國進行威懾。這轉了一圈兒仔細想想,實際上朝鮮幫了日本和美國的大忙,但對中國的危害卻是最大的。(局座召忠)
區域安全
美國的控制戰略
對東北亞政治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擾動因素首先是美國對東北亞地區的控制戰略。美國為了控制東北亞地區構築了美日、美韓軍事同盟體系,以此為基點遏制中、俄、日。美國控制東北亞區域的戰略確保了美國在這一地區的霸權地位。
1.保持朝鮮半島分裂現狀與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的戰略圖謀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朝鮮半島的分裂都是美一手造成的。半島從分裂那天起,在有關朝鮮半島幾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有美國的參與。美國雖然在一切公開場合都聲稱支持朝鮮半島和平統一,但事實上美國可能並非樂見其統一而是竭力控制南北和解進程的速度。這是因為如果統一的朝鮮半島走獨立自主、和平中立的外交路線,美國則將失去繼續在東北亞駐軍的理由,這將意味著美國失去其介入東北亞事務的支柱。事實上,美國介入朝鮮半島事務,其戰略目標並不在於朝鮮半島,而在於利用朝鮮半島一定程度不安定的政治結構介入東北亞地區事務,遏制中國的崛起和俄羅斯這個昔日的競爭對手,從而保持超級大國地位,進而領導全世界。
2.朝核問題等使半島保持適度緊張,符合美國的利益
朝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尤其是核問題,是冷戰後關係朝鮮半島安全的主要問題之一。雖在國際社會尤其是中國的外交努力下,美朝及有關國家舉行了三方會談和四輪六方會談,為和平解決朝核問題打下了基礎。但迄今為止朝核問題仍未得到最終解決。事實上,美國一方面在一切公開場合宣稱將和平解決朝核危機,另一方面卻不願做出任何實質性讓步,致使朝核問題長期化。兩次朝核危機表明,美國並不急於徹底解決朝核問題。它利用朝核問題造成朝鮮半島適度緊張,既可以加強美韓、美日同盟關係,又可以在解決朝核問題過程中,鼓勵半島周邊大國參與解決朝核問題,從而建立起美國主導的東北亞安全機制。
3.利用台灣問題牽制中國,並推動美日同盟關係發展
台灣問題屬中國內政問題,美國本無權干涉,但是美國從其東北亞區域戰略考慮,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美國從沒有放棄對中國統一問題的干預。事實上,從1950年起,美國就承擔了台灣的防衛義務,並將台灣視為“一艘不沉的航母”。阻撓中國統一,不僅可以使美國從政治、經濟、安全方面牽制中國,有效地遏制中國的國際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阻撓中國統一,可以使美國加強與其盟友日本的關係。此外,美國干預台灣問題,還可以作為使中國與之合作或支持其外交政策的籌碼。
朝鮮半島的分裂
1.朝鮮半島南北雙方在統一問題上的分歧依然沒有徹底消除
雙方的第一個分歧表現在:儘管雙方都宣布接受和平統一的主張,而且雙方公布的和平統一方案也沒有什麼原則性的分歧,但雙方都希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方案實現統一。朝鮮方面曾提出過聯邦制統一方案,韓國方面也提出了與之相對應的邦聯制統一方案,雙方都不反對對方的方案,並就統一問題進行了積極的對話,但雙方間政治、經濟、文化差距的存在使南北統一之路不會那么平坦。
雙方的第二個分歧表現為:誰更能在國際社會中代表朝鮮民族。朝鮮半島南北雙方向來在名稱上就存在著分歧,韓國稱半島為“韓半島”,稱自己的國家為“韓國”,半島上的民族為“大韓民族”;朝鮮稱半島為“朝鮮半島”,稱自己的國家為“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半島上的民族為“朝鮮族”。這種不統一的稱呼將直接影響到統一後的半島怎樣命名的問題,如果雙方都不作出讓步,將是統一進程中的一大障礙。
2.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雙方軍事上的對抗仍十分激烈
朝鮮半島一直是東北亞乃至全球的一個熱點地區。冷戰時期,由於朝鮮半島南北雙方的緊張對峙,不僅加劇了南北分裂的痛苦,而且也造成了半島局勢的動盪和東北亞地區局勢的緊張。冷戰結束後,籠罩在朝鮮半島上空的冷戰陰雲仍然遲遲不散,朝鮮半島也由此被稱為冷戰的“活化石”,成為冷戰結束後最後一道難以消融的冰川。
由於雙方各自抱著冷戰思維來處理雙方存在的分歧和爭端,從而使得朝鮮半島的統一進程不可能像人們想像的那樣一帆風順,“三八線”的消失更不會像“柏林圍牆”那樣在一夜之間倒塌,半個多世紀的分裂所造成的分歧和互不信任不可能在朝夕之間完全消除。2000年2月,就在朝韓兩國首腦舉行峰會並簽署《南北共同宣言》半年之後,韓國國防部發表年度《國防白皮書》依然將朝鮮列為其“主敵”,指責朝鮮對韓國的“軍事威脅”。朝鮮方面強烈要求韓國撤銷“主敵”論,而韓國方面沒有做出相應的回應。有關“主敵”論的爭論的實質是冷戰思維的必然結果,對朝鮮半島南北雙方的對話、合作與交流產生了極大的阻礙作用。
3.國際社會對朝鮮半島政策的走向將使半島局勢日益複雜化
由於朝鮮半島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各大國都十分看重本國在半島地區的利益。儘管由於冷戰的結束而使這些利益衝突顯得不那么明顯,但卻變得錯綜複雜,相互交錯。朝鮮半島上除了南北對峙這一因素外,美、日、俄在這一地區的角逐也將使朝鮮半島的局勢日益複雜化。
和諧區域的構建
儘管東北亞地區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現代的政治對立,區域的組織化程度還沒有很好地解決,但是超越意識形態和政治局限而且日益活躍的經濟關係,則顯示了這裡正在緩慢地向區域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加強區域合作,促進共同繁榮已經成為東北亞各國的共識。
東北亞區域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已經為構建和諧的東北亞區域積累了必要的基礎和條件。以政治與安全領域為例,東北亞地區圍繞共同關心的區域安全與合作問題所進行的雙邊與多邊的政治對話及協商機制正在逐步形成。鑒於各種層次的安全對話機制的逐步形成,尤其是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為東北亞政治與安全環境建設提供的新契機和可能性,我們有理由相信舊有的以意識形態劃分國家陣營的冷戰思維正在逐步向以中國所倡導的新安全觀、新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觀的方向邁進。開放而平等的政治對話與合作機制的逐步形成為東北亞地區和諧穩定的環境建設指明了方向。而中國在和平發展和促進區域安全穩定方面日益增強的影響力,則為構建穩定和諧的東北亞政治與安全新秩序提供了堅定的信心和必要的條件。
意義
東北亞和諧區域的構建和區域合作的發展、地區政治互信與依賴關係的建立不僅取決於各國政府的相互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各國人民的相互認識和理解如何深化,能否做到“增信釋疑”。認真對待歷史問題、消除歷史遺留問題的影響是促進各國政治對話與合作、發展雙邊關係的政治基礎,只有在國民層面上的相互認識和理解達到新的高度,才有可能推動各國政府建立和發展友好的合作關係,在構建東北亞和諧區域方面加強協調與合作,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及人類的進步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