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發展,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其它源流說,遷徙分布,姓氏文化,郡望堂號,姓氏圖騰,字輩排行,家譜文獻,姓氏名望,陳氏政權,主要政權,割據政權,海外國家和地區陳氏政權領導人,各朝代最高長官(宰相),齊國陳氏陳完(田完)改它姓政權,中國陳氏政權,陳氏近現代國家領導人,
歷史發展
源流一
據考古及基因研究顯示,中國人的起源並非只有一個地區,而是存在多地區多起源的趨勢。全基因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距今3萬至4萬年前,亞洲人沿著從南往北的路線遷徙,才形成了如今的東亞人群。在文字記載上大規模的北方人南遷就有三次,分別是:西晉末年開始的“五胡亂華”時期、唐朝的“安史之亂”以及唐、宋之交的“五代十國”;這些歷史給學術界造成了一種“錯覺”,即認為在史前時期,亞洲人也是由北往南遷移的,但“泛亞SNP計畫”的成果顛覆了這個主流觀點。這項研究最重要的結論是:東亞人群是從南方起源的,在史前時期進行了從南往北的遷徙。對中國歷史而言,這意味著,北方人的“老家”其實在南方。中國人的諸多姓氏的祖先是先到達了中國南方,在那裡繁衍,此後再進入黃河流域。亦有從北往南遷徙的說法,如有說法認為出自舜帝姚重華裔孫陳胡公媯滿,屬於以先祖封地為氏,此後從北往南遷徙形成當今全國陳姓族群。周武王將長女太姬嫁給滿,備以三恪,奉祀虞舜。陳國始建都於株野(今河南 柘城胡襄鎮)史稱陳胡公,後遷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為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從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殺陳湣公為止,陳國共歷25世,延續568多年。陳亡後,陳的分支仕齊的陳公子完的後裔於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陳氏(田氏)代齊。
據說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 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 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裔33世嫡長孫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
從姚姓發展到媯姓,再到媯陳胡公滿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後改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史記》詳細見陳杞世家;自陳胡公以後其子孫姓陳,姓胡,姓袁......;陳完,陳厲公之子,陳氏重要支系,詳見田敬仲完世家,陳完的子孫代姜齊稱孤道寡,陳完的子孫姓陳,姓孫,姓王,姓田,姓陸......,虞舜帝部分後裔簡表,商族姓氏參考宋微子世家,此不累述。《通志‧氏族略》。
源流二
據說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名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後裔避居他鄉,亦以國名為氏姓陳。
除了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陳留,避居陳留郡;二是陳湣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或潁川;三是遷居固 始,源於陳湣公次子陳溫之後陳璉,其後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源流三
據說少數民族陳姓,韓國朝鮮族陳氏,全部來自中國,本貫有130多個,但現存不到10個。主要是:江陵陳氏、廣東陳氏、南海陳氏、德昌陳氏、羅州陳氏、驪陽陳氏、驪州陳氏、臨波陳氏、梁山陳氏、三陟陳氏、神光陳氏、福州陳氏、楊州陳氏, 這些陳氏的祖上都是從中國遷過去的。除梁山、廣東本貫外全部是驪陽本貫的分支。驪陽陳氏是中國宋朝陳誘東渡後的子孫,梁山陳氏是明太祖時陳普才的後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東援將領陳磷的後孫,即廣東陳氏。韓國的陳氏和中國朝 鮮族陳氏實際全部是中國漢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北魏鮮卑族陳氏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改族姓時,於496年改為單姓陳氏。
女真族陳氏 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形成。
蒙古族陳氏 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滿 族陳氏 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
侗族陳氏 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秀的傳統建築藝術》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
土家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湖 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家族陳氏。
布依族陳氏 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
瑤族陳氏 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麻雷洞瑤民、圳源洞瑤民及汝城縣瑤民個均有陳氏。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也有陳氏。
羌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四川茂汶縣人陳花花(女)即是羌族陳氏。
回族陳氏 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 民陳氏被指定為葬於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 民有陳氏。
源流四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隋朝時期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地區(泛指隴山以西地區,在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楊堅的寵信,官至柱國,領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陳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
明朝統一全國後,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其它源流說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后,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諡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據說也是出自河南,據資料記載,北魏孝文 時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唐代中,環公(臨海令)帶著陳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於莆田仙遊, 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那時因 江南西道 南康縣 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遊覽了廬山,後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景優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 晦跡於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里永清村, 伯瑄遂成為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江州 境內,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
遷徙分布
陳姓是全球華人、韓國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廣東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 江蘇省、香港、澳門以及台灣、新加坡 馬來西亞都是第一大姓。中國姓氏密度圖冊中,陳姓分布與閩海民系的分布範圍極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廣東沿海皆極高密度,呈極深紅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在珠三角、長三角呈次深紅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間,在北方遊牧民族的地區極少分布。南方地區陳姓位居第一大姓,則在北方地區位居第七大姓,超過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陳氏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尤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台灣省和廣東兩省,陳氏約占當地人口的10%以上。
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據說陳氏入粵,是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台,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台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台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為台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在陳氏分流遠遷之時,陳宗俞(系滿公之80世孫)在潤州任職別駕。攜子孫遷居丹陽珥陵越塘,成為丹陽陳氏始祖。《丹陽縣誌·城廓》載,“越塘橋,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陳誠建。”陳誠之4世孫陳震,在越塘生兩子,長子陳東,次子陳南。陳東死於1127年,年42歲。有遺腹子,取名嗣宗。《丹陽縣誌·蔭襲》載,陳嗣宗以父陳東之蔭襲,授迪功郎。陳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陳明,由越塘遷往珥陵花家渡。陳明為花家渡陳氏始祖。
處於日本的西南部,在九州島與台灣島之間,面積約4600平方公里,人口110多萬 (1970年)。琉球群島於我國明代初年,曾建立中山國,歸附於明朝,成為一個藩屬國。明太祖為了便於琉球的朝貢和彼此的貿易往來,便賜給這個小國許多艘大海船,並派遣了同船而去的船工、水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 這些姓氏即:梁、鄭、金、蔡、毛、陳、林、曾、高、吳、李、阮、沈、魏、田、王、馬、錢、翁、穆、韓、宗、昆、尹、查、伍、向、武、吉、英、陶等。 暹羅(泰國)、滿刺甲(今馬來西亞馬六甲)的使者、通事的陳氏有:陳康、陳泰、陳耀、陳義、陳武、陳賦、陳繼榮、陳繼成、陳繼章、陳繼茂、陳貴、陳富、陳華、陳榮、陳浩、陳文鑒、陳爵、陳宜、陳詔、陳營等。他們在琉球國定居多年,並世代擔任琉球國的大使、通事、大夫、長史、火長等要職。所以《久米村系家譜·陳氏家譜》載:”陳氏之稱閩人也,蓋永樂年間遷中山國三十六姓唐榮,以備出使之先。
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潁川郡:秦時置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潁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縣。相當於今河南登封、寶封以東,尉氏以西,密縣以南,葉縣、武縣以北的地區。此支陳氏,其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東海郡:秦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治所在郯(今山東省郯城北)。
新安郡:晉時由新都郡改置,相當於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後來移到了歙縣。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堂號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夏禹之後封於杞,商湯之後封於宋,虞舜之後封於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長陳實子侄,同以孝賢聞名,當年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歲星,歲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內有賢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為堂號。
姓氏圖騰
陳姓圖騰的產生,先從陳字說起。陳字的含義之一是陣列。陳字在古代與陣字相通,故古代陳字意義之一為陣列,即旌旗之下,戰車、士兵列陣於國土待戰出征。史載:是黃帝發明了古代高輪車,高輪車成為黃帝部落的象徵,故黃帝又稱軒轅氏。而陳氏是黃帝後裔,自然與車有關;加之陳姓形成那個時代,即陳國建國初期,陳胡公是周武王乘龍快婿,陳國與周王朝關係甚密,陳國軍隊常被周天子派遣,去征戰入侵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和周王朝內反叛的諸候國,干戈擾攘,征戰不息。旌旗飄揚、鼙鼓聲震、戰車轔轔、戰馬蕭蕭、兵士整裝持戟、車馬列隊待發之場面,成了陳國象徵性的壯景。陳姓在這個時期形成,陳姓圖騰也就此產生。
字輩排行
陳氏最重要分支,江州義門堂陳,代表人物有陳獨秀、陳化成、陳賡、陳毅、陳雲、陳果夫、陳立夫、陳誠,安徽無為縣泉塘鎮臨河金牌陳,袁譚,山垴陳以及安慶,繁昌,南陵江南一代陳氏等等皆屬於義門堂陳氏,字輩號:開國萬事立,其德震光月,性道為忠孝,心良必自新,強易催風照,勤起聚龍兵。
昆陵陳氏字輩:“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延承繼”。
桂城陳氏字輩:“初秀齊原安福壽文宗一大惟嘉佐邦國芳懋必昌疇范彝倫敘貽謀蔚後起繩下迪前光”。湘鄉陳氏字輩:“翼道傳經崇對啟緒瑞煥列星秀鍾南楚俊彥鼎升鴻才軒奉本茂支蕃典敦禮敘”。上湘石獅江陳氏字輩:“義門敦孝友星垂集賢良奕世齊增慶宗功裕遠規模昭令緒雍睦振家綱穎上千年澤湘南百襈芳”。義門陳氏字輩:“禮樂家聲振詩書世澤長天才榮及第道學永傅芳開泰祥光運三元煥日新金章華國正長發萬年興”。中湘白吒陳氏德星堂字輩:“世守祖訓茂本培元家聲克振令德方新篤生吉士秀啟賢昆澤傅仁里慶集義門五倫有敘奕代相親”。中湘栗塘陳氏穎川堂字輩:“俊英祖錫顯達揚宗培元樹德本立道生賢哲繼起孝友克敦長延世澤永振家聲”。義門陳氏傅義堂字輩:“兆正文章時發光昌祖功吉慶世澤悠長”。中湘陳氏聚星堂字輩:“邦家之光惟明克永孝友恢先承恩立本”。濡須陳氏大邱堂字輩:“祖居紹興祥世代傅賢良德業原來茂豫知慶澤長書田耕有祿義利積盈倉孝友家能正寬仁國以昌”。陽城(今山東滕州市)“意翠玉風泰生震官林”。陳氏八修紹德堂字輩:“兆自清時立一經祖德傅詩書延世澤忠孝紹前賢”。全椒陳氏字輩:“德大開宏業家榮其俊英”光州(今河南信陽市)固始縣陳氏字輩:“元相福貴長明登萬事華賢良安定國忠厚爭傳家”。
家譜文獻
江州義門陳氏世系表,詳細記載了陳朝滅亡之後,陳叔明隨其兄陳後主(叔寶)一起遷往長安,其後世陳伯宣遷往江西德安縣太平鄉常樂里,成為江州義門陳氏開山始祖,繁衍生息了十九代的大致情況。
陳氏兆祥宗譜,著者待考,明朝時期木刻活字印本。
陳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聚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書名據版心題。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河北阜平陳氏宗譜,(清)陳嘉謨修,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河北阜平陳氏宗譜不分卷,(民國)陳繼瑄、陳繼秸等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人民大學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象山陳氏眷房譜一卷,(清)馬渭濱纂修,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象山下沈陳氏房譜一卷,(清)史雨軒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
姓氏名望
陳群(?-236),三 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
陳壽(233-297),西 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 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著《三國志》。
陳伯之,南朝梁大將。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陳褘,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玄奘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西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645年回到長安,帶回經書657部,十年間與弟子共譯出75部1335卷,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陳堯咨(970—1034),四川南充人,字嘉謨,陳省華第三子。鹹平三處(公元1000年)庚子科狀元,歷任將作監丞、通判、團練副使、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工部郎中、永興軍節度使、安國軍節度使、武信軍節度使等職。
陳文龍(1232—1277),莆田人,莆田玉湖陳,宋代抗蒙古軍隊民族英雄,保衛莆田,陳文龍全家殉城,滿門忠烈,其從叔陳瓚、弟陳用虎,族人陳吊眼皆忠貞不屈,為國捐軀。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宋鹹淳四年(1268)考取狀元,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授鎮東節度判官,有“不屈不撓,不可乾以私”之譽。
陳瓚,莆田人,男,宋代抗蒙古軍隊英雄。
陳亮,元末明初詩 人。字景明。
陳子龍(1608-1647),南明抗清將領、文學家。
陳玉 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
陳恭尹(1631-1700),清詩人。字元孝,號半峰,晚號獨漉山人。廣東順德人。
陳廷敬(1639-1712),清代政治家,原名陳敬,順治帝賜子"敬",字子端,號說岩,晚號午亭,山西澤州人。順治年間進士,選庶吉士。
陳明智,清崑曲演員。江蘇蘇州人。
陳修園(1753-1823),清醫學家。
陳豫鍾(1762-1806),清篆刻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陳鴻壽(1768-1822),清篆刻家。
陳壽祺(1771-1834),清經學家。
陳文述(1771-1843),清詩人。
陳沆(1785-1825),清文學家。
陳奐(1786-1863),清經學家。
陳立(1809-1869),清經學家。字卓人,
陳喬樅(1809-1869),清經學家。閩縣(今福建閩侯)人。
陳澧(1810-1882),清學者。
陳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學家。
陳坤書(?-1864),清太平天國將領。
陳寶箴(1831-1900),清維新派。
陳虬(1851-1903),清改良派。
陳熾(1855-1900),清末改良主義者。
陳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號說岩,晚號午亭,清代澤州(山西晉城市陽城縣)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後改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給他加上“廷”字,改為廷敬。
陳化成:(1776-1842)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著名將領。
陳濟棠(1890—1954年),陸軍一級上將,1935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委,第一集團軍總司令。
陳紹寬(188910.07-196907.30),前國民黨陸軍、海軍一級上將。
陳少白(1869——1934)出生於江門市郊外海鎮南華里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與孫中山、尢列和楊鶴齡被清政府稱為“四大寇”。1895年入興中會,1897年赴台灣設立興中會台北分會。1900年奉孫中山命回香港辦《中國日報》,宣傳革命。為了宣傳革命,他還成立了“采南歌”、“振天聲”、“振天聲白話劇”等劇社。遺作有《興中會革命史要》 、 《興中會革命史要別錄》等文獻。
陳銘樞(1889~1965),字真如,廣東合浦曲樟(今屬廣西)客家 人,民主革命家、北伐將領。從軍而信佛。任民國政 府軍事委員、廣東省政府主 席、代理行政院院長,建國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系民國時代國民黨上將,鐵四軍的元老。民革的創始人之一。
陳果夫(1892-1951),名祖燾,字果夫。浙江吳興東林鎮人。民國時期政治人物,是國民黨內右派。1926年,陳果夫當選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監察委員,任中央組織部代部長。
有近代民主革命家陳其美、陳天華、陳少白、陳作新、陳獨秀;經濟學家陳岱孫、陳翰笙;文學家詩歌王子陳昂;詩人陳三立、陳忠遠(即阿袁);學者陳望道;著名堪輿家陳賢金;教育家陳寶泉、陳鶴琴;法學家陳守一、陳瑾昆;國際法學家陳體強;人口學家陳長蘅;政治人物陳希同,陳水扁,革命家陳延年、陳喬年、陳潭秋,紅軍將領陳昌浩、陳壽昌、陳淺倫,抗聯將領陳翰章,愛國將領陳安寶,愛國民主人士陳叔通、陳此生、陳其尤、、陳紹寬、陳銘樞,書畫家陳沫吾,篆刻家陳飈風,油畫家陳若文,愛國華僑陳嘉庚,國民黨官員陳果夫、陳立夫、陳友仁、陳布雷、陳儀,國民黨將領陳炯明、陳濟棠、陳誠、陳大慶,北洋軍閥將領陳宦,漢奸陳公博、數學家陳景潤、陳省身,地理學家陳述彭,大地測量專家陳永齡,古生物學家陳旭,生物學家陳楨,動物學家陳義,昆蟲學家陳世驤,農學家陳鳳桐、陳友康,土壤學家陳恩鳳,林學家陳嶸,植物學家陳煥鏞,苔蘚植物學家陳邦傑,遺傳學家陳楨,藥理學家陳克恢,醫學史家陳邦賢,醫學家陳無咎、陳中偉,針灸學家陳少宗,微生物學家陳文貴,寄生蟲學家陳心陶,心理學家陳立、陳大齊、陳元暉,電子學家陳芳允,電子學教育家陳章,冶金學家陳箎,造紙專家陳彭年,陶瓷學家陳萬里,紡織專家陳維稷,服裝教育家陳東生,建築師陳植,實業家陳六使,銀行家陳光甫,社會學家陳達、陳紹馨、陳序經,史學家陳垣、陳其泰,魯迅學家、詩人、文學家陳忠遠(即阿袁),香港歌后陳慧嫻,香港歌手陳百強、陳慧琳、陳冠希,盛大網路董事長陳天橋,盛大網路營運長陳大年,新華都集團董事長陳發樹,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慈善家陳游標,YouTube聯合創始人陳士駿(美籍華人),經濟學家、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中國台灣男藝人陳建州,財經作家陳潤,台灣歌手陳信宏(阿信) 內地演員陳東、陳寶國、陳道明、陳佩斯、陳坤、陳紅、陳曉旭,內地歌手陳紅、陳明、陳楚生 。
陳錫聯1915.1-1999.6.10,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湖北省紅安縣人,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第九、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顧委常委。
陳再道(1909年-1993年),湖北麻城人,上將軍銜。武漢軍區原司令員、鐵道兵司令員。是中央軍委委員,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會常委會委員,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著有《陳再道回憶錄》。
陳士榘(1909.4.14日~1995.7.22日) ,湖北省荊門市人。中國共產 黨第九、十屆中央委員。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 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中國現代國防工程的奠基人。
陳奇涵(1897-1981),號聖涯,江西省興國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李政道,本姓陳,5世祖改姓為李, 本祖是陳姓。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的曾祖父是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部下,太平天國失敗後隱姓埋名改用母姓李。
陳忠遠(1975~),今用名阿袁;溫州永嘉人。詩人,學者、魯迅學家。 陳忠遠(即阿袁)曾先後出任溫州市主流媒體暨北京國家級媒體記者、編輯,北京國家級出版社編輯,現兼任特聘教授與百科學術委員會委員等。撰有《唐詩故事》、《宋詞故事》、《詩詞正韻》、《藥愚對韻》、《魯迅詩編年箋證》、《歷代名流詩文公案直判》、《魯迅先生的心裡話》和《詩祖陳子昂與女皇武則天》等10 餘部專著500多萬字。這些著作大多由人民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和中國青年出版社等出版發行。此外還編著由明代馮夢龍先生原著《四書指月》析分而成的《論語指月》和《孟子指月》等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陳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乳名:佩玉,原名:王若瑜。祖籍:陝西富平,曾擔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陳希同,四川 安岳人 ,男,前北京市委書記。
陳子仙:晚清圍棋國手。
陳游標,1968年出生於江蘇省泗洪縣天崗湖鄉,祖籍安徽省五河縣,先後畢業於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企業家、慈善家,中國致公黨黨員,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他的捐款總額已超過了20億,幫助特困戶逾70萬。
越南
陳日照
陳晃越南陳朝第二任皇帝聖宗。
陳昑越南陳朝第三任皇帝仁宗。
陳烇越南陳朝第四任皇帝英宗。
印度尼西亞
新加坡
陳慶炎新加坡總統最高權力領導人。
陳欽亮 新加坡職總英康保險合作社執行長,2011年新加坡總統候選人。
韓國
秘魯
菲律賓
泰國
陳.阿南·班雅拉春;又名陳阿南,泰國政治家,曾兩次出任泰國總理。他啟動經濟和政治改革,起草了泰國的“人民憲法”,憲法在1997年頒布和又於2006年廢除。
蘇利南
陳亞先1980年軍人政變後推舉陳亞先博士擔任蘇利南總統兼總理職務,2年後去職。
陳一白(楚寶、維邨、南琛)-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防空情報電台總台首任少將總台長,中日首次空戰陳一白將軍指揮偵報日寇情報電訊精確,高志航少校第一次擊落日機,他們對日空戰立下第一功。從此中國抗日戰爭正式打響。
陳衣凡上將空軍總司令、駐約旦大使。1938年任空軍第八大隊第14中隊分隊長,5月19日23時半中國空軍遠征日本本土散發傳單三人之一。
陳果夫國民黨政治人物
陳立夫-國民黨政治人物
陳中和台灣四大家族之一 陳姓的創始者
陳衡哲中國女作家。生於江蘇省武進縣,原名陳雁鳥,字乙睇。筆名莎菲
陳文茜 前民進黨立法委員,現任政論性節目主持人
陳至立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中華義門陳福建仙遊人氏。陳楨捷 新加坡非主流電台“TAN900”節目總監兼音樂總監與電台主持人。
陳俊偉 新加坡非主流電台“TAN900”行銷總監兼創意總監與電台主持人。
陳丹青 著名畫家。
陳奎元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科院院長
陳儒家 號德民。著名出版家、學者,國家高級政工師,中華義門陳江蘇東海人氏。中華學者協會副主席、中華文化出版社總編輯、中山文學院院長,南京遠東書局創辦人。著有各類文集、專著10餘部,主編文學、社科等各類書籍1700餘種。
陳冠希 香港演員
陳慧嫻 香港歌手 陳百強 已故香港歌手陳慧琳 香港歌手 陳慧珊 香港藝人 陳思齊 香港藝人 陳啟泰 香港亞洲電視藝員 陳煒 前香港亞洲電視藝員,1996年亞洲小姐冠軍陳嘉穎(珈潁) 香港亞洲電視藝員陳秀雯 香港亞洲電視藝員, 歌手陳彥行香港亞洲電視藝員陳忠和中國女排教練陳日君 天主教香港教區前主教陳婉嫻 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陳鑒林 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陳偉業 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陳志全 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陳家洛 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 陳淑莊前香港立法會議員, 前中西區區議會民選議員, 選舉委員會法律界代表, 大律師,公民黨黨員, 公共專業聯盟委員 陳樹英 新界西區議員, 前區域市政局議員。陳智思 前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陳曉東 香港歌手陳家欣(泳兒) 香港歌手 陳妙瑛 前香港藝人 陳仕文 香港配音演員、演員、藝術工作者 陳志雲 前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營運總經理 陳佩琳 香港亞視新聞主播、高級記者、助理監製 陳凱欣 NOW-TV新聞主播、副採訪主任、專題節目監製 陳曉蓉 香港無線新聞財經組高級記者兼主播陳佩瑩 VTC傳媒事務經理,前香港無線新聞主播兼記者陳可辛 香港電影導演 陳嘉上 香港電影導演
陳氏政權
主要政權
割據政權
海外國家和地區陳氏政權領導人
國家/地區名稱 | 在任時間 | 姓名 | 職位級別 |
1980年 | 總統兼總理 | ||
1976年 | 陳文鹹(詹姆斯·曼卡姆) | 首任總統 | |
1777年 | 首任總制 | ||
1964年、1975年 | 總理、總統 | ||
1950年-1952年 | 南越第三任總理 | ||
南越 | 1969年到1975年 | 南越總理 | |
1997年2002年再次當選 | 國家主席 | ||
2010年 | 陳·何塞 | 部長會議主席【總理】 | |
2011年 | 總統 | ||
1999年-2001年 | 陳·瓦希德 | 總統 | |
80年代90年代 | 總理 | ||
副總統 | |||
1983年10月~1985年 | 總理 | ||
行政院長 | |||
台灣地區 | 台灣地區領導人 | ||
陳·阿南·班雅拉春 | 總理 | ||
泰國 | 總理 |
各朝代最高長官(宰相)
朝代 | 執政官職 名字 |
三國魏朝 | |
齊國陳氏陳完(田完)改它姓政權
中國陳氏政權
國家政權名稱 | 時期 | 建立者之一姓名 | 擔任最高職務 |
1933-1934 | |||
陳氏近現代國家領導人
姓名 | 領導職位 | 國家級別 | 榮譽(貢獻) |
共產黨主要創始人 | 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國級) | ||
中共創始人之一 | 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國級) | 倡導拉丁新文字運動 發起成立“上海語文學會” 發動“大眾語運動” 共產黨上海地區早起發起人 | |
中共創始人之一 | 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國級) | 創建中國共產黨 中共一大代表 中共武漢地區領導人 | |
中共創始人之一 | 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國級) | ||
副總理,商業部部長,黨的傑出的經濟工作領導人 | 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國級) |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 | |
副總理 | 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國級) | ||
副總理( 原國務委員) | (正國級) | 聯合國“莫里斯·佩特”獎 古巴“安娜·貝當柯爾德”勳章 第十屆“宋慶齡樟樹獎” 母親水窖”十年感動人物 ”中國兒童慈善30年感動人物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副總理 | 中央政治局委員(正國級) |
陳國政權
次序 | 諡號 | 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 | 身份 | 備註 |
---|---|---|---|---|---|---|
1 | 滿 | 前1045年—前986年 | 在位60年 | 開國君主 | 虞舜之後,周武王滅商之後封於陳 | |
2 | 犀侯 | 前985年—前961年 | 在位25年 | 胡公之子 | ||
3 | 皋羊 | 前960年—前939年 | 在位23年 | 申公之弟 | ||
4 | 突 | 前938年—前905年 | 在位34年 | 申公之子 | ||
5 | 圉戎 | 前904年—前855年 | 在位50年 | 孝公之子 | ||
6 | 寧 | 前854年—前832年 | 在位23年 | 慎公之子 | ||
7 | 孝 | 前831年—前796年 | 在位36年 | 幽公之子 | 又作陳僖公 | |
8 | 靈 | 前795年—前781年 | 在位15年 | 釐公之子 | ||
9 | 說 | 前780年—前778年 | 在位3年 | 武公之子 | ||
10 | 燮 | 前777年—前755年 | 在位23年 | 夷公之弟 | ||
11 | 圉 | 前754年—前745年 | 在位10年 | 平公之子 | ||
12 | 鮑 | 前744年—前707年 | 在位38年 | 文公之子 | ||
13 | 佗 | 前707年─前706年 | 在位8月 | 桓公之弟 | 殺太子免自立;《史記》誤為厲公 | |
14 | 躍 | 前706年—前700年 | 在位7年 | 桓公之子 | 《史記》誤為利公 | |
15 | 林 | 前699年—前693年 | 在位7年 | 厲公之弟 | ||
16 | 臼 | 前692年—前648年 | 在位45年 | 莊公之弟 | 周惠王娶其女為後 | |
17 | 款 | 前647年—前632年 | 在位16年 | 宣公之子 | ||
18 | 朔 | 前631年—前614年 | 在位18年 | 穆公之子 | ||
19 | 平國 | 前613年—前599年 | 在位15年 | 共公之子 | ||
20 | 前599年 | 在位數月 | 宣公曾孫 | |||
21 | 午 | 前598年—前569年 | 在位30年 | 靈公之子 | ||
22 | 弱 | 前568年—前534年 | 在位35年 | 成公之子 | ||
23 | 留 | 前534年三月至十一月 | 在位9月 | 哀公之子 | 逃往鄭國。楚滅陳 | |
楚治5年 | 前533年—前529年 | (5年) | (楚以穿封戌為陳公) | |||
24 | 吳 | 前529年—前506年 | 在位24年 | 哀公之孫 | 復國,追前533年為元年 | |
25 | 柳 | 前505年—前502年 | 在位4年 | 惠公之子 | ||
26 | 越 | 前501年—前478年 | 在位24年 | 懷公之子 | 前478年,楚復滅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