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縣(廬江)

廬江縣

廬江一般指本詞條

廬江縣,隸屬於安徽省合肥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南部,毗鄰巢湖市無為縣樅陽縣桐城市舒城縣肥西縣,毗鄰水域包括巢湖和長江。介於東經117°01′—117°34′、北緯30°57′—31°33′之間,總面積2348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廬江縣下轄17個鎮,1個開發區。

截至2017年末,廬江縣常住人口100.07萬人,實現生產總值(GDP)為284.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29.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07.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6.8:45.3:37.9,人均GDP達23628元(折合3502美元)。

2018年10月,廬江縣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廬江縣
  • 外文名稱:Lujiang County
  • 別名:舒縣、潛川、昆鄉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安徽省合肥市
  • 下轄地區:17個鎮,1個開發區
  • 政府駐地:廬城鎮塔山路266號
  • 電話區號:(+86)0551
  • 郵政區碼:231500
  • 地理位置:合肥市南部
  • 面積:2348平方千米
  • 人口:100.07萬人(2017年常住人口)
  •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湯池溫泉、周瑜墓、冶父山國家森林公園等
  • 火車站廬江站柯坦站(貨運站)
  • 車牌代碼:皖A
  • 行政區劃代碼:340124
歷史沿革,地名由來,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文概況,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廬江”,最早出現於《山海經·海內東經》的一條江名,現為哪條水流尚無定論。後郡因江名,縣因郡名,延續至今。廬江又名潛(潛川),始於南朝梁(《梁書》、《魏書、地形志》)。
“廬江郡”設於西漢初。“廬江縣”名始於隋(《隋書、地理志》),另說始於南朝梁(《太平寰宇記》),兩說時間僅相差幾十年。

建置沿革

春秋時期屬舒國,徐人取舒後,為楚地。
秦代,先屬九江郡,後屬衡山郡
漢代,為舒縣,初屬淮南國衡山郡,後屬衡山國、衡山郡。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廢江南廬江郡,分衡山東部、九江郡南部置新廬江郡,舒縣屬廬江郡。
三國時期,先後分屬為吳廬江郡(治皖),魏廬江郡(治陽泉)。
西晉,仍為舒縣,屬豫州廬江郡(治陽泉)。
南北朝時期,梁天監元年(502年),置湘州,改舒縣名潛,為廬江郡治。
隋代開皇元年(581年),罷廬江郡置廬州,遷廬州治於合肥;大業三年(607年),復改廬州為廬江郡,州、郡治移建於合肥,為存舊名,改舊治為廬江縣。
唐朝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分合肥、廬江地置舒城縣。
宋代,析廬江、巢縣地設無為縣。
元朝, 縣境仍沿舊域。
明代,屬廬州府;崇禎八年(1635年),農民起義軍賀一龍、馬守應由巢縣經盛家橋,攻克廬城;崇禎十五年(1642年),張獻忠再次攻克廬城。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屬江南布政使司廬州府;順治十八年(1661年),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廬州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廬江縣屬安廬滁和道廬州府。
廬江縣行政區劃圖廬江縣行政區劃圖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廬江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至民國十七年年(1928年),隸安徽省安慶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廬江縣隸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蕪湖);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7月,改屬五區(駐含山);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改屬三區(專署先後駐立煌、廬江、桐城);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一區(專署先後駐桐城、太湖、懷寧);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改屬九區(專署駐巢縣),12月劃廬南磚橋至大凹口一帶置桐廬縣;民國三十七(1948年)8月,割巢湖南岸之廬北地帶置湖西縣;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和7月,桐廬、湖西兩縣先後撤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1952年,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58年7月,劃歸六安專區;1965年7月,復設巢湖專區,廬江劃歸巢湖專區;
2004年,廬江縣將32個鄉鎮調整為28個鄉鎮。
2005年,全縣轄17個鎮。
2011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地級巢湖市,廬江縣劃歸合肥市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廬江縣下轄17個鎮,1個開發區。廬江縣人民政府駐廬城鎮塔山路266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340124100000
廬城鎮
340124101000
冶父山鎮
340124102000
萬山鎮
340124103000
湯池鎮
340124104000
郭河鎮
340124105000
金牛鎮
340124106000
石頭鎮
340124107000
同大鎮
340124108000
白山鎮
340124109000
盛橋鎮
340124110000
白湖鎮
340124111000
龍橋鎮
340124112000
礬山鎮
340124113000
羅河鎮
340124114000
泥河鎮
340124115000
樂橋鎮
340124116000
柯坦鎮
340124400000
安徽廬江經濟開發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廬江縣地處皖中,北瀕巢湖,南近長江,西依大別山脈。東與巢湖市無為縣接壤,南以樅陽縣桐城市為鄰,西靠舒城縣,北抵肥西縣。介於東經117°01′—117°34′、北緯30°57′—31°33′之間,總面積2348平方千米。

地質構造

廬江縣境內大部屬淮陽山字型前弧東翼部份,有郯廬斷裂帶經過。地層有南北兩相之分。城北丘阜區出露有上元古界到中生界較全的沉積岩系;磚橋丘陵區擁有廬樅盆地廣泛的火山岩系堆積;縣境西部柯坦、浮祥山一帶,隱伏著下元古界變質岩系。

地形地貌

廬江縣西部屬大別山余脈,地形為西南高、東北低。東挾黃(陂)、白(湖)二湖、北襟巢湖,圩畈相連;中多丘阜,縱橫起伏,沖塝相間。海拔最高為境西的牛王寨,高595米;最低為境北同大圩的同大浦,高5.8米。廬江縣總面積(含巢湖水域)中,山區、低山區面積422平方千米,丘陵區1270平方千米,圩區400平方千米,湖泊260平方千米,大體是山、圩各兩分,一水五丘陵。

氣候特徵

廬江縣地處中緯度地帶,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寒夏熱,春秋溫和,陽光充沛,無霜期長,梅雨特徵顯著。多年平均氣溫為15.8℃,7月最高,為28.3℃,1月最低,為2.6℃。極端最高氣溫為41.3℃,極端最低氣溫為—13.7℃。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188.1毫米,降水最多的是1954年,降水達2024.9毫米,降水量最少是1978年,為631.3毫米。每年的6、7月間為梅雨季節。年日照時數為2209.6小時。1962年最多為2740.8小時,1982年最少為1702.9小時,年際差為1037.9小時。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00小時以上,8月最多,為255.4小時,2月最少,為133.4小時。多年平均無霜期為238天。
2015年,廬江縣平均氣溫為16.8℃,年最高氣溫36.4℃,最低氣溫-4.0℃。全年降水量1173毫米,日照時數1463.9小時,日照百分率33%。

水文概況

廬江縣境內河流屬長江水系。河流主要有杭埠河、縣河、白石天河、塘串河、兆河、西河、金牛河、馬槽河、羅埠河、瓦洋河、黃泥河、羅昌河、柯坦河、界河等14條。其中境北杭埠河、境東兆河、境南界河為跨縣界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廬江縣能源礦產有煤礦泥炭地熱礦泉水;金屬礦產有鐵礦銅礦、鉛礦、鋅礦銀礦金礦釩礦;非金屬礦產有硫鐵礦明礬石、(硬)石膏、螢石磷礦耐火粘土、冶金用白雲岩、重晶石石墨長石、鉀長石、鈉長石、絹雲母、地開石高嶺土膨潤土、黑曜石、水泥用灰岩、建築石料用灰岩、建築石料用安山岩、建築石料用閃長岩、建築石料用紫砂岩、飾面用花崗岩、綠松石、磚瓦粘土等36種(含亞種)。查明儲量的23種礦產,其中:地熱主要分布在廬江縣湯池鎮,湧水量5000噸以上/晝夜,水溫63℃;另一處在廬城鎮的夾山村,湧水量700噸以上/晝夜,水溫32℃;鐵礦、銅礦、硫鐵礦、明礬石、水泥用灰岩累計查明資源儲量分別為7.4億噸、120萬噸(銅金屬量)、43282.14萬噸;石膏、高嶺土、建築用石料累計查明資源儲量分別為1.03億噸、828.81萬噸、2906.23萬立方米;鉛、鋅2013年保有金屬量為別為12.31萬噸、27.01萬噸。保有資源量中鉛、鋅、硫鐵礦、明礬石等4個礦種居安徽省首位,銅礦居安徽省第二位,鐵礦居安徽省第三位。
截至2017年末,廬江縣已探明的有鐵、銅、礬、鉛鋅、紫砂、石灰石、高嶺土等28種,其中鐵礦石儲量7.0億噸,硫鐵礦儲量4.22億噸,銅礦儲量117.7萬噸,鉛鋅礦儲量51.39萬噸。

植物資源

廬江縣浮游植物有藻類7門33屬,水生植物26種,分屬17科。
樹木類:有銀杏山蒼子、山榴、山胡椒山槐、山楂、棠梨、刺槐、黃檀葛藤、紫藤、楓香、山桃、皂莢、紫穗槐河柳垂柳、板栗、錐栗、毛栗、胡桃、白榆、刺榆桑樹、柘樹、枸杞、烏桕、油茶、茶樹、棗、柿、君遷子花椒、香椿、臭椿、苦楝、梓樹、黃連木、漆樹、黃荊三角楓楊梅等。
竹類:有圓竹、水竹石竹、苦竹、桂竹、金竹、笠竹、紫竹、箬竹等。
花草類:有山茶、杜鵑、紫荊、紫薇、菊花、梅、月季、合歡、金銀花、梔子花、薔薇、蘭草、芍藥、含羞草、石蒲、雞眼草、野枯草、茅草、菱菜、蔞蒿馬蘭、野莧、薺菜、蕨、鵝腸草馬齒莧、藥芹、蒲公英、紫花地丁、龍鬚菜、白蒿、青蒿、蛇莓、菇、雀麥、蓑衣草、狗尾草、扒根草、小薊等。

動物資源

廬江縣境內野生動物達兩百多種。
獸類:有野豬、豺、野貓水獺黃鼬、狐、狸、野兔豬獾豪豬、鼠、穿山甲刺蝟蝙蝠等。
鳥類:有雉、鴉、鷹、燕、鴿、夜梟、鸕鶿鷺鷥禿鷲野鴨鴛鴦、百靈、鴻雁、黃眉、柳鶯、大杜鵑、黃鸝、山雀、畫眉、斑鳩、啄木鳥、喜鵲、灰喜鵲黑卷尾翡翠鳥紅尾伯勞紅嘴藍鵲、麻雀、鸚鵡、烏鴉、竹雞、鴝鵒鷓鴣八哥秧雞黃雀、白頭翁、白腰草鷸四聲杜鵑、董雞、野雞、火雞、天鵝等。
魚類:有青魚草魚鯉魚鯽魚、鯿、鰱、鱅、鱭、銀魚、鰻、麥穗魚、鱤、團頭魴、馬口魚赤眼鱒三角魴泥鰍黃顙魚河鯰黃鱔、鱖、螺、蚌、蝦、蟹、龜、鱉等。
蛇、蛙、蟲類:有烏梢蛇赤鏈蛇水蛇腹蛇竹葉青蛇蜥蜴四腳蛇壁虎、石子龍、青蛙蟾蜍石雞蠑螈、蝸牛、蚯蚓水蛭等。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廬江縣戶籍人口120.58萬人,增長0.1%;其中:男性62.43萬人,女性58.15萬人。當年出生登記21378人,登記出生率17.7‰,當年註銷死亡14031人,註銷死亡率11.6‰,自然增長率6.1‰。截至2017年末,廬江縣常住人口100.07萬人,比上年增加0.9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7.89萬人,城鎮化率47.85%,比上年提高1.5%。

經濟

綜述

2017年,廬江縣實現生產總值(GDP)為284.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0億元,增長5%;第二產業增加值129.0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107.9億元,增長8.5%。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9.4:45.1:35.5變化為16.8:45.3:37.9,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全社會勞動生產率41716元/人,比上年人均提高6934元。人均GDP達23628元(折合3502美元),比上年人均提高3258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6.8%。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廬江縣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75.3億元,增長11.1%。其中:工業技改投資59.7億元,下降23.1%;民間投資244.2億元,增長10.3%。第一產業完成投資21.3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53.6億元,下降9.0%;第三產業完成投資200.3億元,增長35.1%。三次產業在總投資中所占比重由上年6.1:50.1:43.8變化為5.7:40.9:53.4。500萬元以上施工項目464個,其中:當年新開工項目267個。在新開工項目中,超過億元以上項目36個,5000—10000萬元項目36個,3000—5000萬元項目156個,3000萬元以下的項目39個。
財政收支
2017年,廬江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0.74億元,增長14.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7.6億元,增長0.4%。2017年,廬江縣國地兩稅組織稅收收入30.2億元,增長30.1%。從主要行業看,採礦業稅收收入2.8億元,增長55.7%;製造業稅收收入4.3億元,增長10.6%;建築業稅收收入5.3億元,增長17.9%;批發和零售業稅收收入3.5億元,增長90.1%;金融業稅收收入1.7億元,增長22.7%;房地產業稅收收入9.1億元,增長31.5%。從主要稅種看,增值稅收入14.4億元,增長82.5%;營業稅收入82萬元,下降99.8%;企業所得稅收入6.7億元,增長47.1%;個人所得稅收入1.6億元,增長22.7%;土地增值稅收入1.1億元,下降1.8%;車輛購置稅收入1.1億元,增長14.0%;契稅收入2.5億元,增長77.3%。
2017年,廬江縣財政支出58.4億元,增長12.8%.其中:教育支出14.4億元,增長14.5%;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8.9億元,增長19.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9.7億元,增長12.8%;農林水利事務支出7.4億元,下降3.1%。全年共實施38項民生工程,其中:省級31項,市級7項。全年開工建設民生工程項目點9840個,共投入23.67億元,其中,中央及省11.79億元,市4.83億元,縣4.85億元。
人民生活
2017年,廬江縣居民可支配收入22279元,增長9.7%。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8843元,增長8.8%;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7204元,增長9.1%。城鎮非私營從業人員平均工資58314元,增長13.1%。全縣最低月平均工資標準為1250元。

第一產業

2017年,廬江縣共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0%,比上年提升1.4%。
種植業
2017年,廬江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73.4萬畝,增長2.1%。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為213.9萬畝,增長2.0%;油料播種面積15.3萬畝,下降7.5%;棉花播種面積為6.0萬畝,下降2.4%;蔬菜播種面積為29.5萬畝,增長5.6%。全年糧食總產量88.24萬噸,增長2.6%;油料總產量2.37萬噸,下降7.6%;棉花總產量0.40萬噸,下降2.4%;蔬菜總產量45.83萬噸,增長5.6%。
林業
2017年,廬江縣森林面積4.12萬公頃,當年造林810公頃,共有活立木總蓄積量450.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16.39%。
畜牧業
2017年,廬江縣各類肉類總產量4.52萬噸,增長3.8%。其中:生豬出欄24.73萬頭,增長4.1%;生豬存欄11.39萬頭,下降1.3%;豬肉總產量2.08萬噸,增長4.0%。全年肉用牛出欄1952頭,增長4.2%;肉用牛存欄7986頭,增長1.7%;牛肉總產量292噸,增長5.0%。全年肉用羊出欄6836隻,增長9.7%;肉用羊存欄5362隻,增長2.9%;羊肉總產量91噸,增長7.1%。全年家禽出欄1520萬隻,增長4.5%;家禽存欄571萬隻,增長4.6%;禽肉總產量2.37萬噸,增長3.5%。禽蛋產量2.88萬噸,增長4.0%。
漁業
2017年,廬江縣水產品總產量5.70萬噸,增長4.2%。
農業基礎
2017年,廬江縣有效灌溉面積132.3萬畝,共有水庫116座,泵站596處,機電井64345眼,堤防633千米,水閘287座。全年完成土石方1009萬方,千畝以上圩口堤防達標15千米,清淤農村溝渠88條,擴挖塘壩3924口,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8座。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56.3萬千瓦,增長4.9%。全縣共有農用拖拉機59664台,增長0.5%;全縣共有水稻插秧機756台,各類聯合收穫機3185台,割曬機951台,機動脫粒機8.32萬台。機耕、機播和機收面積分別為247.8萬畝、123.0萬畝、209.0萬畝,其中,機耕、機播面積同比分別增長2.2%、6.8%,機收面積與上年基本持平。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2.0%,同比提高8.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6.63萬噸,下降7.0%;農藥使用量806噸,下降7.4%;地膜使用量125噸,增長0.8%。全縣農用排灌動力機械9.23萬台,增長3.7%;全年農村用電量3.82億千瓦時,增長24.8%。
廬江縣郭河鎮現代農業廬江縣郭河鎮現代農業

第二產業

工業
截至2017年末,廬江縣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0家,比上年淨增10家;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16.4億元,增長1.2%;實現銷售產值209.7億元,增長1.4%;實現利潤總額17.5億元,增長50.4%;實現利稅總額25.1億元,增長34.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4.3%;其中:輕、重工業增加值增幅分別下降1.1%和6.6%。2017年,廬江縣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242.4%,同比下降2.4%;產品銷售率達96.8%,同比提高0.2%。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77.7億元,下降2.2%;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33.4億元,增長16.7%;實現高新技術企業產值40.6億元,增長7.5%。億元以上工業企業51家,共實現產值109.6億元,增長10.2%,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0.6%,同比提高4.1%。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鐵礦石原礦511.2萬噸,下降6.4%;大米33.7萬噸,下降9.6%;精製食用植物油2.17萬噸,下降25.6%;服裝737萬件,增長6.3%;水泥231.6萬噸,增長10.7%;商品混凝土217.9萬立方米,增長14.9%;閥門5551噸,增長10.6%;風機1.13萬台,下降2.3%。
建築業
2017年,廬江縣共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2.0億元,增長16.1%。其中全縣71家資質建築企業實現總產值67.2億元,增長12.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37萬平方米,下降6.1%;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08.3萬平方米,增長5.0%;實現工程營業收入64.03億元,增長11.4%;實現利潤總額4.27億元,增長10.6%;工程結算稅金及附加0.92億元,下降44.4%;年末建築業從業人員32598人,增長14.8%;企業勞動生產率22.46萬元/人,增長14.2%。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廬江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4億元,增長12.0%。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22.0億元,增長4.8%;限額以下企業實現零售額80.4億元,增長14.1%。年末,廬江縣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69戶,比上年增加3戶。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按行業類別分,零售業20.5億元,增長4.8%;住宿業0.8億元,增長15.4%;餐飲業0.4億元,增長8.6%。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1.4億元,增長10.4%;商品零售20.7億元,增長4.5%。從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類值看,吃、穿、用類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7%、0.2%和5.8%。其中,糧油食品類增長1.2%,飲料類增長2.8%,菸酒類增長4.7%;服裝類下降1.8%,鞋帽類增長3.7%,針紡類增長2.9%;化妝品類下降9.8%,金銀珠寶類增長20.6%,日用品類增長14.2%,五金電料類下降60.3%,書報雜誌類增長18.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5.2%,中西藥品類下降3.5%,文化辦公類增長10.1%,通訊器材類增長31.3%,石油及製品類增長4.6%,汽車類下降0.4%。從限額以上企業經營效益看,2017年全縣限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3億元,增長0.8%;其中:批零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4億元,下降0.4%,住餐業1.9億元,增長15.5%。全縣限上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876萬元,增長16.3%,其中:批零業實現利潤總額5972萬元,增長20.9%;住餐業虧損96萬元,下降184.7%。
對外經濟
2017年,廬江縣實現進出口1.42億美元,增長4.8%。其中出口1.4億美元,增長7.1%;進口160萬美元,下降73.6%。全年新增外貿備案企業11家,新增出口實績企業5家。全縣獲權外貿企業80家,其中獲出口實績企業51家,全年出口超千萬美元企業3家。全年磁性材料出口5107萬美元,玩具2397萬美元,漁網漁具509萬美元,蜂產品654萬美元。
招商引資
2017年,廬江縣實際利用省外資金226.79億元。其中:工業招商143.49億元,利用外資8200萬美元。2017年,共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0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4個,本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16個。
房地產業
2017年,廬江縣房地產開發投資70.5億元,增長70.2%。商品房銷售面積90.8萬平方米,下降18.2%;商品房銷售額72.8億元,增長7.9%;商品房待售面積11.5萬平方米,下降14.0%。2017年,廬江縣房地產開發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8.53億元,增長16.7%;實現利潤總額3.76億元,增長259.5%;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1.98億元,下降30.6%。
郵電通信
2017年,廬江縣實現郵電業務總量5.9億元,同比增長6.2%。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0億元,增長14.3%;電信業務總量4.9億元,增長4.7%。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6.77萬戶,下降9.6%;其中:住宅電話用戶5.62萬戶,下降10.7%;行動電話用戶83.04萬戶,增長7.4%;其中:3G行動電話23.63萬戶,4G行動電話51.77萬戶。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計算機網際網路接入用戶14.8萬戶,增長37.4%。
旅遊業
2017年,廬江縣共實現旅遊綜合產值43.8億元,增長18.4%。其中,接待國內旅遊者547萬人次,增長22.7%;實現國內旅遊綜合產值40.06億元,增長16.7%。接待入境旅遊者5萬人次,增長22.0%;實現旅遊外匯收入0.48億美元,增長23.1%。全縣共有星級飯店8家,擁有客房2600間,旅行社11家,二星級以上農家樂41家,AAA級以上景區6個。
金融業
截至2017年末,廬江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476.4億元,同比增長19.9%;其中: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餘額287.7億元,同比增長9.2%。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80.4億元,同比增長25.7%;其中:短期貸款109.7億元,增長11.2%;長期貸款161.9億元,增長40.0%。有融資性擔保機構2家,擔保1253戶,擔保金額10.64億元;小額貸款公司5家,貸款534筆,貸款餘額3.79億元;典當行2家,典當餘額0.34億元。
保險業
2017年,廬江縣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7.32億元,增長2.5%。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92億元,增長7.8%;人身險保費收入4.41億元,下降0.7%。各類賠款及給付支出2.04億元,下降18.1%。其中:財產險賠付支出1.90億元,下降20.2%;人身險賠付支出0.14億元,增長26.9%。

交通運輸

交通

2017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為7.4億元,下降2.3%,境內公路里程4823.4千米。
公路
S103合銅路,一級公路,廬江境內為4車道或6車道,瀝青路面。
S316廬巢路,二級公路,雙車道,瀝青路面。
S319軍二路,一級公路,湯池至廬城段為四車道,瀝青路面。
環巢湖大道,觀光旅遊公路,2車道或4車道,瀝青路面。
2015年,廬江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為7.38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5.2%。全縣境內公路里程4736千米。
鐵路
合九鐵路在縣境內設有廬江站、柯坦站(貨運站,不辦理旅客乘降)。
廬銅鐵路,2014年7月開工,國鐵一級,單線、內燃機車、時速120千米,將以貨運為主,並預留雙線、電氣化及時速160千米建設條件,在廬江縣設廬江南、龍橋等站。
合安九客專,合安客專自新合肥西站引出,經肥西、舒城、廬江、桐城、懷寧等市縣,終至新安慶西站。正線全長162.58千米,項目總投資334億元,設計行車速度350千米/小時。

運輸

截至2017年末,廬江縣全年公路旅客周轉量15.0億人千米,增長5.0%;公路貨物周轉量24.5億噸千米,增長5.5%。全年船舶客運周轉量9.0萬人千米,完成船舶貨運周轉量3.3億噸千米,下降27.8%。民用汽車擁有量達6.75萬輛,增長1.4%,其中:私人汽車6.29萬輛,增長5.2%。民用轎車擁有量4.63萬輛,增長4.2%,其中私人轎車4.42萬輛,增長2.7%。截至2017年末,廬江縣共開通公交線路73條;擁有公車280輛,比上年增加21輛;全縣實有計程車891輛。全縣共有民用船舶585艘,淨載噸位42.95萬噸,船舶動力12.58萬千瓦。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截至2017年末,廬江縣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8205人,其中: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10059人。全年專利申請量625件,比上年減少70件,其中:專利授權量312件,比上年增加80件。全縣高技術產業企業29家,實現總產值32.4億元,增長37.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科技機構22家。科技機構人員625人,其中博士23人,碩士42人;其中R&D人員910人,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620人年。全年共開展R&D項目152個,全年規模以上工業R&D經費內部支出1.47億元,增長13.1%;全縣新產品開發項目128項,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1.20億元,新產品產值17.8億元,新產品銷售收入17.4億元。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廬江縣共有普通高中19所,普通高中招生6606人,在校生19331人,畢業生6827人,高中升學率89.1%;普通國中43所,國中招生8611人,在校生27913人,畢業生9342人,國中畢業升學率82.4%;職業中學2所,職業中學招生1094人,在校生3011人,畢業生994人;國小101所,招生9717人,在校生60363人,畢業生8562人,國小畢業升學率100.6%;幼稚園145所,招生11074人,在校生29405人,畢業生1198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廬江縣共有影劇院3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站)18個,文物管理所1個。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100%,有線電視用戶數3.8萬戶,用戶網路總長1373千米。全年藝術表演240場,共舉辦展覽65次,組織文藝活動330次,舉辦訓練班220次,公共圖書館藏書32萬冊,當年新購圖書2.2萬種。

體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廬江縣共有100處晨、晚鍛練站,16個民間體育協會,60個體育彩票銷售網點。2017年,共開展大型全民健身活動19次,參與健身活動3萬人次。全年共銷售體育彩票4158萬元,同比增長33.7%,其中電腦型彩票4065萬元,即開型彩票93萬元。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廬江縣共有衛生機構371個,其中:醫院17個,衛生院17個,村(社區)衛生服務室(站、中心)232個,門診部(所)101個。全縣共有衛生機構床位3542張,衛生技術人員356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158人,註冊護士1219人。投入醫療衛生和計生事業經費8.92億元,增長19.9%,占一般預算財政支出15.3%。醫療機構總收入12.92億元,增長16.9%;總支出11.50億元,增長16.0%。嬰兒死亡率3.74‰,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4.51‰,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100%。

勞動就業

截至2017年末,廬江縣共有從業人員68.30萬人,其中:第一產業22.44萬人,第二產業28.32萬人,第三產業17.54萬人;城鄉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23.56萬人,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6.01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241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5%。全縣有職業定點培訓機構11個,全年落實職業技能培訓2186人;全縣共有農民工創業園7個,全年共組織招聘會64場,城鎮實名制新增就業7288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343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663人,全年轉移農業勞動力10005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末,廬江縣參加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人數分別為3.64萬人、6.46萬人、3.10萬人、3.03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106.8萬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8.2萬人。

社會福利

截至2017年末,廬江縣共有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43家,社會福利收養單位床位5356張,收養2897人。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0.41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01萬人,享受農村五保供養0.87萬人,享受傳統救濟人數0.12萬人。累計發放低保金1.58億元。其中,城鎮低保標準每人546元/月,比上年提高63元/月;農村低保標準每人4320元/年,比上年提高720元/年。全年共辦理結婚登記8348對,離婚2932對。全縣共有福利彩票銷售網點75個,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11億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2731萬元。

環境保護

2017年,廬江縣工業共排放二氧化硫797.42噸,廢水149.26萬噸,廢氣65.85億標立方米,產生固體廢物237.15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1633.35噸,煙(粉)塵排放量1683.68噸,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91%,建設項目環評“三同時”執行率100%,全年城區空氣品質優良以上302天。

安全生產

2017年,廬江縣共發生生產經營類事故84起,死亡41人,受傷83人。其中生產經營類交通事故80起,死亡36人;工礦商貿事故4起,死亡5人。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為3.16人,比上年上升4.6%。共發生火災347起,直接經濟損失860萬元。

歷史文化

飲食
廬江縣人民主食大米,兼食麵粉、山芋及其它雜糧。農村一餐乾飯(中餐)兩餐稀飯(早晚餐)。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蒿子粑,立夏日吃芽稻粑,端午節吃粽子、綠豆糕,入梅季節要吃“梅雞”、“梅鴨”、“梅蛋”,中秋節吃板栗燒雞、月餅,冬至日食麵條,臘八日吃臘八粥。除夕晚餐,全家一起吃年飯,有油炸糯米圓子,留一碗魚不吃。冬春醃鹹菜,特別是農村家家醃芥菜、白菜、蘿蔔等,作為“當家菜”。
丁汝昌雕像丁汝昌雕像
服飾
民國時期,男性著對襟服、大腰褲,或穿長衫大褂。婦女一般著蘭色或青色的大襟褂子和黑色褲子,戴耳環手鐲。農民四季常用大手巾、圍裙、圍帶等。解放初期,男性著中山裝,女性著列寧服。“文化大革命”期間,城鄉男女一度盛行黃綠色軍裝。女子戴耳環、手鐲絕跡。
婚姻
舊時有族外婚、黨親婚、姑表婚、姨表婚、指腹婚、搖籃婚、童養媳、等郎媳等,以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婚序為命字、訪親、聘媒、傳庚帖、納彩禮,擇吉迎娶。解放後,實行婚姻自主,經男女相識相愛,確定戀愛關係後擇日結婚,一般女嫁男娶,也有少數男到女家落戶。結婚時,陪嫁妝,要彩禮、擺酒席。青年結婚一般在門上帖“雙喜”,窗戶貼窗花、行婚禮,親友聚集慶賀喝喜酒。也有旅遊結婚,或舉行集體婚禮。結婚的第三天新娘偕新郎回娘家。

風景名勝

周瑜墓
周瑜墓位於廬江縣城東側。198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將其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廬江奎星樓
廬江奎星樓,江淮名樓,用以昭示本地文風之盛與為民祈福之宏願,經歷過“三毀四建”。新建成的奎星樓位於廬江縣城東公園,已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武壯公祠
武壯公祠位於廬江縣城城中東路,是一棟坐南朝北的徽派建築。淮軍名將吳長慶有著傳奇的一生,他一生駐守多地,病逝後,清廷準允他立功的地方各建一座武壯公祠。
湯池溫泉度假區
湯池溫泉度假區位於湯池鎮境內,有數處溫泉。山青、水秀、湖美、瀑迭、花奇、樹珍、石古、崖懸,被安徽省政府批准為“湯池風景名勝區”。
百花寨省級森林公園
百花寨省級森林公園位於廬江縣湯池鎮百花村境內,占地面積約2800畝。公園森林資源豐富,不僅亞熱帶次生闊葉林植被保存較好、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還有倉神廟、老虎洞、滴水岩、飛來石、一線天、陰陽穀、天仙岩、三疊瀑、百花寨古城牆等自然和人文景觀。
冶父山國家森林公園
冶父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冶父山鎮,距縣城約9千米,廟宇、古蹟遺存甚多,有“江北小九華”之稱。據傳春秋時,鑄劍之父歐冶子曾在此山鑄劍,山上存有鑄劍池古蹟,因此得名冶父山。1992年,冶父山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

地方特產

廬江小紅頭
廬江小紅頭原名餑餑,又名油糖燒賣,廬江縣特產,始創於清代。以細面、糯米、白糖、豬油、金橘、桂花精心製成其外形如盛開的石榴花,因頂端用食用色素染上一紅點,故而得名。麵皮酥香,餡心肥甜,爽而不膩,宜適老人、小孩作早點。
廬江米餃
廬江米餃系純米粉經過蒸煮加入各種內餡,油炸而成。形狀彎彎接近半圓,色澤金黃,香脆酥鬆,細膩無渣,乃早點和餐桌上佳品。
廬江綠茶
廬江綠茶,分“青大茶”(把子茶、蘭花茶)和“炒青”兩種,主要有“白雲春毫”和“潛川雪峰”等品牌,產於柯坦鎮、湯池鎮一帶的二姑尖、百花寨、平頂山山巔。
廬江荸薺
荸薺俗稱“地栗”,水生蔬菜,廬江縣特色農產品,國家綠色發展委員會認定的“綠色食品”。主產於白湖鎮等地。
三葉小菜
三葉小菜,主要品種有日本高菜、日本茗荷、日本大根、常盤黃瓜、四葉黃瓜、蕎頭、肉刀豆等,先後榮獲1999年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安徽省“優質農產品”稱號。

著名人物

文翁
西漢
不詳
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
左慈
東漢
不詳
方士
三國
175年—210年
東吳將領
王蕃
三國
228年—266年
撰有《渾天圖記》、《渾天象注》
南唐
不詳
歙州通判、考工員外郎。
宛嘉祥
明代
不詳
貴州思南府知府
清朝
不詳
著有《五經說文》、《三太史》、《春秋櫽》、《飛躍真言》等。
潘鼎新
清朝
1828年—1888年
抗法將領
清朝
1833年—1884年
淮軍將領
丁汝昌
清朝
1836年—1895年
北洋水師提督
清朝
1826年—1905年
四川總督
張粟
近代
1987年—
知名演員《郵差》《紅旗漫捲西風》等
徐方漢
民國
1875年—1952年
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校長。
近代
1905年—
國民黨中將、安徽省建設廳長。
近代
1900年—1990年
陸軍二級上將,總統府參軍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