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具有長嘴、長頸、長腳的外型,羽色有白色、褐色、灰藍色等,有些鷺科鳥類羽色有冬羽、夏羽分別。或是繁殖期會在頭、胸、背等部位出現絲狀飾羽,繁殖期過後逐漸消失。飛行時長頸會縮成S形、長腿會伸出尾後、振翅緩慢。鷺站立時頸通常呈S型。飛行時腳拖在後面,而頭靠近身體,並不像大多數鳥類那樣頸向前伸展。翅寬,喙長而直,尖端銳利。具粉(不斷分解為細粉的羽毛,該細粉用以梳啄羽毛,以吸收和除去魚油、淤泥和來自水面的污物)。
鷺亞科屬於日行性鳥類,體型大、適合生活於各種水域環境。有活動於河口濕地的
大白鷺、蒼鷺;溪流環境的綠簑鷺、
小白鷺;岩石海岸的岩鷺、白鷺。
分布範圍
鷺可分為典型的鷺、夜鷺和虎鷺3類。典型鷺白天覓食。繁殖期有些種類出現艷麗背羽,有複雜的求愛儀式。最著名的典型鷺是體大、腿長、頸長、色彩素淡、頭部具冠的鷺屬(Ardea)諸種,特別是北美洲的大藍鷺(A. herodias),體長130公分,翼展1.8公尺或更多。似大藍鷺而稍小的蒼鷺(A. cinerea)在舊大陸廣泛分布。最大的種是非洲的巨鷺(A. goliath),體長150公分,頭和頸淡紅色。草鷺(A. purpurea)體色較暗,是身體較小的東半球類型。
典型的鷺亦包括白鷺屬(Egretta)的幾種、產於美國東南部和中美洲及南美洲的
小藍鷺(Hydranassa caerulea或Florida caerulea)和路易斯安那鷺(H. tricolor)、非洲的
黑鷺(H. ardesiaca或Melanophoyx ardesiaca)及北美的
綠鷺(Butorides virescens)。
夜鷺喙稍厚,腳較短,夜間及黃昏時活躍。黑冠夜鷺(Nycticorax nycticorax)分布於南美洲、歐洲、非洲和亞洲。澳大利亞、新喀里多尼亞和菲律賓產
棕夜鷺(N. caledonicus)。
黃冠夜鷺(Nyctanassa violacea)分布自美國中部和東部到巴西南部。另一種夜鷺是中、南美洲的船嘴鷺(Cochlearius cochlearius, 即船鷺,或另歸船嘴夜鷺科〔Cochleariidae〕)。
最原始的鷺是6種虎鷺(舊稱虎鳽)。虎鷺膽小獨棲,羽衣具有隱匿色,常帶有橫斑。產於南美洲中、北部的條紋虎鷺(Tigrisoma lineatum)體長75公分(30吋)。墨西哥虎鷺(T. mexicanum, 即裸喉鷺)見於墨西哥和中美洲。
生活習性
鷺鷥又稱
白鷺,在中國古代也稱“絲禽”,屬鳥綱鶴鸛形目鷺科,是世界上受保護的珍禽之一。也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水鳥。它們天生麗質,渾身潔白,身材修長,繁殖期間頭上會生出2根10餘厘米長的羽毛,胸背處也會生出絲狀的長羽毛,隨風起舞時,非常好看。鷺鷥分布較廣,歐洲南部、非洲、亞洲中部和南部、澳大利亞等地都有它們的蹤跡。它們經常一隻腳獨立在水中,靠靈活的脖子和魚叉一樣的尖嘴覓食。它們會將河蚌往石頭上甩,直到河蚌被震開。
鷺鷥喜歡棲息在湖泊、沼澤地和潮濕的森林裡,屬涉鳥類。主要食小的魚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淺水中的甲殼類動物。它們把大而不大講究的窩築在樹上、灌木叢或地面上。
比較常見的大白鷺在新舊大陸都能看到,它們的身長約90厘米,只有背上長羽毛。
牛背白鷺產於非洲、南非和西南亞,南美洲北部和美國偶爾也能看到,是一種小的白身黃足鷺,身長大約50厘米。它們喜歡棲息在地面上,愛和吃草的家畜和野生動物做伴,吃因為這些動物活動而飛起來的昆蟲。
鷺鷥的羽毛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古代人喜歡用它們來裝飾服飾,西方人則喜歡用它們來點綴女帽。由於它的羽毛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加上鷺鷥喜歡群居,因此很容易被人大量捕捉,造成數量銳減,幾乎陷入滅絕的境地。後來,幸虧人們穿戴和打扮的方式起了變化,加上採取了嚴格的保護措施。鷺鷥才倖免於絕種。
生長繁殖
繁殖期為每年的5~7月,營巢於近海岸的島嶼和海岸懸岩處的岩石上或矮小的樹杈之間。喜歡成群地在一起營巢,有人曾經在一塊僅有大約20平方米的懸岩的岩頂上,竟發現了14個巢,而且在相鄰的一塊僅有10多平方米的懸岩的岩頂上,還有11個巢,每個巢之間的距離僅為14~76厘米。從前在台灣,也曾有
黃嘴白鷺和
白鷺、
牛背鷺、
夜鷺和
蒼鷺等混群營巢的現象。它的巢的形狀為淺碟形,結構較為簡單,主要以枯草莖和草葉構成。巢築於矮樹上,距地面的高度最高的也不超過1米,也有在矮樹下的草叢間築巢的。每窩產卵2~4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淡藍色。孵化期為24~26天。
人工繁殖
交配期
母鷺鷥的上嘴尖有一刺手的谷白小點。一隻養了 3年的母鷺鷥才能交配產蛋,一般每年在冬末和春初可產蛋20 多個,大小和鴨蛋一般。母鷺鷥在產蛋前有懶洋洋不願捕魚的現象,交配方法一般以1隻母鷺鷥和2隻公鷺鷥關養在一起,能促使多次交配。最好是用23 時左右的蛋進行孵化,其生命力最強,成活率也最高,而白天捕魚時產的蛋則孵化效果較差。
孵化
母鷺鷥產蛋後一般不會孵化,要利用母雞代孵。經母雞孵化 24~26天后,蛋便開始啄嘴,如果超過28天不啄嘴,即為無用蛋。母雞孵化啄嘴後,要取出蛋放在火炕上進行人工火孵,溫度保持25~28℃,連孵2周,小鷺鷥就可出殼。
出殼
小鷺鷥出殼後,眼睛緊閉,全身無毛,可放在棉絮上,下用火加溫,溫度保持在22℃左右。要注意觀察出生後小鷺鷥的拉屎情況,等發現拉屎後,方可給鷺鷥餵點小泥鰍。不拉屎的則說明未消化,就不要餵食。開食後每天餵2~3次,每次餵1條小泥鰍,1周后可餵點小魚;2周后就會開眼長絨毛;3周開始長硬毛;4 周后開始起立走路。未長毛的小鷺鷥拉屎後,要用棉絮蓋上,保持睡窩清潔衛生,飼養半月後,小鷺鷥即會自動到睡窩外拉屎。鷺鷥在育雛過程中,要注意溫度和餵食,發現拉屎的呱呱叫,就要餵1次食,每天餵1 次,每次餵2~3條小泥鰍或小魚。只要精細管理,小鷺鷥一般不生病。
保護等級
全部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
產於中國的黃嘴白鷺分布在吉林、遼寧、山東、湖南、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屬於中國二級保護動物的還有岩石鷺、白琵鷺、黑臉琵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