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中型涉禽,體長52-68厘米。嘴、腳較長,黑色,趾黃綠色,頸甚長,全身白色。繁殖期枕部著生兩根狹長而軟的矛狀飾羽。背和前頸亦著生長的蓑羽。眼瞼粉紅色。嘴、頸和腳均甚長,通體白色。夏羽枕部著生兩條狹長而軟的矛狀羽,狀若頭後的兩條辮子;肩和背部著生羽枝分散的長形蓑羽,一直向後伸展至尾端;羽乾基部強硬,至羽端羽枝纖細分散;前頸下部也有長的矛狀飾羽,向下披至前胸。冬羽全身亦為乳白色,但頭部冠羽,肩、背和前頸之蓑羽或矛狀飾羽均消失,僅個別前頸矛狀飾羽還殘留少許。虹膜黃色,嘴黑色,眼先裸出部分夏季粉紅色,冬季黃綠色,脛和跗蹠黑綠色,趾黃綠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350-540克,♀330-525克;體長♂540-624毫米,♀535-687毫米;嘴峰♂72-91毫米,♀75-86毫米;翅♂260-290毫米,♀245-273毫米;尾♂83-103毫米,♀78-102毫米;跗蹠♂90-106毫米,♀89-102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喜稻田、河岸、沙灘、泥灘及沿海小溪流。常棲息於河川、海濱、沼澤地或水田中。通常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之溪流、水田、魚塭、沼澤、河口、沙洲地帶,部分於冬季會南遷。
生活習性
遷徙:部分留鳥,部分遷徙。長江以北繁殖的種群多為夏候鳥,秋季遷到長江以南越冬,春季於3月中下旬遷到北部繁殖地。長江以南繁殖的種群多不遷徙,為留鳥,校園常見。
習性:喜集群,常呈3-5隻或10餘只的小群活動於水邊淺水處。成散群進食,常與其他種類混群。有時飛越沿海淺水追捕獵物。晚上在棲息地集成數十、數百、甚至上千隻的大群,白天則分散成小群活動。常一腳站立於水中,另一腳曲縮於腹下,頭縮至背上呈“S”狀,長時間呆立不動,或漫步走動。不時伸長頸部,昂頭環顧四周,一有危險,就立即飛走。行走時步履輕盈、穩健,顯得從容不迫。飛行時頭往回縮至肩背處,頸向下曲成袋狀,兩腳向後伸直,遠遠突出於尾後,兩翅緩慢地鼓動飛翔。每日天亮後即成群由棲息地飛往覓食地,遠者可達數十里,傍晚又結群呈”V”字隊形飛至棲息地附近的水田和山坡小樹上休息,待結成大群後再一起進入樹林和竹林中。晚上成群棲息在小塊密林中高大樹木頂部,也常在宅旁或庭園樹林與竹林內棲息,有時也同夜鷺和牛背鷺一起棲息。性較大膽,不怕人。性群棲,覓食時,常腳探入水中攪動後捕食驚嚇中之魚。繁殖前期有飛向較遠的湖泊、河川覓食習性。
食性:以各種小魚、
黃鱔、
泥鰍、
蛙、
蝦、
水蛭、
蜻蜓幼蟲、
螻蛄、
蟋蟀、
螞蟻、
蠐螬、
鞘翅目及
鱗翅目幼蟲、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穀物等植物性食物。白天覓食,晚上休息。常飛至離棲息地數里至數十里的水域岸邊淺水處涉水覓食,有時亦守候在一定地方等待食物和跟隨牛群活動或在附近草地上覓食,偶爾也見棲息於牛背上和啄食牛身上的寄生蟲。
叫聲:於繁殖巢群中發出呱呱叫聲,其餘時候寂靜無聲。
分布範圍
繁殖方式
繁殖期3-7月。在進入繁殖前1個月已成對。通常結群營巢於高大的樹上,甚至有多達200多對的白鷺和150對夜鷺同時在一棵大的黃桷樹上營巢 。巢距地高15-20米。營巢由雌雄鳥共同進行,雌鳥留在巢邊,雄鳥外出覓找巢材,運回後交雌鳥築巢,有時亦就近強占同一樹上的喜鵲巢,將巢折掉來營建自己的巢。巢呈淺盤狀,結構較簡陋,由枯樹枝、草莖和草葉構成,亦有在蘆葦叢中地上和灌木上營巢的。每窩產卵3-6枚,通常間隔24或48小時產1枚卵。卵為卵圓形,也有呈橄欖形和長橢圓形的,灰藍色或藍綠色,大小為30-38毫米×42-53毫米,平均34毫米×48毫米,重25-32克,平均29克。雌雄親鳥輪流孵卵,以雌鳥孵卵時間較長,孵化期25天。雛鳥晚成性,出生時沒有羽毛,不能調節自己的體溫,因此雌雄親鳥輪流抱窩,為雛鳥保溫或遮蔭,共同育雛。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1 | 小白鷺指名亞種 | Egretta garzetta garzetta | Linnaeus,1766 |
2 | 小白鷺大洋洲亞種 | Egretta garzetta nigripes | Temminck,1840 |
3 | 小白鷺印度洋亞種 | Egretta garzetta dimorpha | Hartert,1914 |
(以上資料來自:)
種群現狀
野生種群
小白鷺是中國南方常見的一種鷺類,數量較豐富,但近來種群數量明顯下降。據1990年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的隆冬水鳥調查,1990年中國僅見到10183隻,其中香港1966隻,台灣7242隻,大陸實際僅見到957隻。1992年在中國見到15621隻,其中香港1672隻,台灣1084隻,大陸1865隻,種群數量有所增加。在亞洲總的情況據1992年的調查,西亞為3208隻,南亞31343隻,東亞15667隻,東南亞12543隻,總計種群數量為62761隻。
面臨威脅
小白鷺物種受到濕地退化、農業排水(例如水稻種植和捕魚)、管理做法(例如水稻種植)、農業和工業生產(Kushlan、Hancock 2005)的污染而造成的威脅。該物種也容易受到禽流感的影響,因此可能會受到未來病毒爆發的威脅(Elliset 2004,Melvill、Shortridge 2006)。而且它以前曾因狩獵而遭受過羽流貿易(儘管這不再是威脅)(Del Hoyo 1992,Kushlan、Hancock2005)。另外小白鷺印度洋亞種的築巢被馬達加斯加的村民毀壞(Langrand 1990)。
保護措施
在建立的人工島築巢場所,法國成功地吸引了小白鷺在該地區築巢(Hafner 2000)。義大利西北部的一項研究表明,應保護現有的築巢場所,並應積極管理飼養生境以保持適宜的生境特徵(Fasola、Alieri 1992),還建議建立一個新的築巢地點網路,間隔4-10公里,與現有區域內無適當築巢地點的現有覓食生境有關(Fasola、Alieri 1992)。淡水生境需要可持續地管理。建立殖民地周圍的非侵入地帶。飼養管理、繁殖與大白鷺相似。該鳥人工籠養較多,易人工飼養馴化。小白鷺冠翎具有較高的飾用價值,因過去任意獵取它的羽毛,使它幾乎瀕於絕種,現已禁獵,資源恢復較快。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